用认知盈余去创造

认知盈余

什么是认知盈余?这要从自由时间说起。当社会步入工业化,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后,人类开始有了自由时间。一个受过教育或有特殊技能的人,如果适当利用这段自由时间,即可产生不弱于工作时间的价值。而庞大的潜在人群,在机会和分享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便利的工具和新颖方式,发掘利用累积起的自由时间,则可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与效应作者称之为认知盈余。

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就是:创造 分享 参与

共享娱乐:比如葛优躺,用认知盈余创造了一些公用性的娱乐话题,成为了一下娱乐话题(不强调对社会的改变和责任)

公民性:强调对社会的改变和责任,比如暴乱地区,公民可以用手机录制暴力的画面,上传至网站,大大减少了暴动的次数。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革:

1工具的变革(互联网的分享机制)。

2 工具没有塑造我们的行为,但是工具赋予了我们行为的可能性

3自媒体的出现让我们做到了自治和胜任感。

4 分享的动机才是真正的驱动力,而技术仅仅给我们提供了方法。

人和人呢度合作方式有三种:

1 企业的形式雇佣关系。

2 慈善 公益的事情,唤起良知

3 让每个人愿意做这件有趣的事情,创造机遇。

4 文化,有些价值只能够靠文化来创造。

网络上的分享分四种:

1个人分享

2共用分享

3公共分享 创造资源

4公民分享:一个群体在积极的创造改变

面对变化有三种选择:

1 不接受变化,用老的办法来做

2接受混乱

3 协商,新老协商,找到折中的方法来化解混乱

如何提高我们运用认知盈余的可能性,要分为三个阶段:创造新机会,应对早期的成长,以及根据用户不断带来的意外做出调整。起步时,最好从小做起,多问问为什么,把自己放在使用者的位置上。成长时,一百个用户比一千个用户都棘手,关键是最初吸纳的用户能够体现正确的文化。后期要不断调整,不断学习。记住,只有积累了足够的价值,群体才会容忍治理。要尝试任何事,尝试每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