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好的国学经典语句吗?求分享,一块学习?

壹号菠菜


道德经中有句:美言可以市。

司马迁史记《卫青传》写了一个故事,卫青的门客教卫青怎么对汉武帝说话,汉武帝觉得不像是卫青自己想出来的话。就问卫青是谁要你这么说的,卫青就说是他的一个门客。这个门客就获得汉武帝的赏识和任用。这就是美言可以市。美言是有智慧的建议,市是换取的意思,也就是说有智慧的建言可以换来机会。在一个公司里,在一个组织里,一个人说着有智慧的建议,肯定会被予以重用的,这就是美言可以市。很多人解道德经,解释成美好的言论换来别人的尊重,这是不对的。


商业兵法龙哥


我推——孟子《告天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很多人仅仅对第一句尤其熟悉。事实上我们在日常往往会养成这样的习惯,比如说越是熟悉的我们越是有意无意地轻视,甚至失去探究的兴趣。

实际上这段话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完整表述其意义所在。不历其苦,不劳其骨,不饥饿其身心怎能磨炼心性坚韧意志。

孟子之所以成为人人皆知的大儒,除了自身的勤奋以外,自小就由孟母以身作则悉心教导。人生在世,眼睛观五色,口舌尝五味,七情六欲食色性也,孟子年幼时亦曾良莠不辨,沾染市井陋习。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迁离坟地迁离市集,孟母先后三迁才找到了适合于孟子学习的地方,志向远大,所耗费苦心毅力非常人所能及,为孟子日后学有所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孟子疲于日常,孟母又能够通过断织来惊醒他引导他。毫无疑问,孟母是孟子大成关键之所在。此亦正是这段话最后一句要义之关键所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皆因他们能明辨是非,潜心静气,能历经磨难而坚韧心志,于各种诱惑面前保持初心不为所动,不受其乱,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现代人因生活节奏太快而尤显浮躁,我们总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花花绿绿的世界让我们无法潜心修炼,修身养性,而品性之利害正如高楼之地基,夯得越实,起得愈高!

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戒骄戒躁,与诸君共勉!



99无名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国学经典,千年传诵,历久弥新。在这里,我瀚海拾珠,分享屈原巜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句,与您共勉!

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怕艰难困苦,意志坚定,锲而不舍,理想就能实现。

屠呦呦,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科学家,被誉为“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默默无闻的伟大科学家”“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之一”;她发现的青蒿素被誉为治疗疟疾的“中国神药”,让全球数亿人受益。

上世纪六十年代,不满40岁的屠哟哟受命组成疟疾防治科研项目团队,致力于进行治疗疟疾药方的研发。当时,条件很艰苦,设备陈旧,没有先进的技术,工作一度被质疑。“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的问题。”她态度坚决。

实验过程艰苦卓绝,筛选了2000多个中草药方,整理出了600余种抗疟疾药方集,从巜肘后备急方》中获取灵感,发现了青蒿素。历尽无数次试验,终于苦尽甘来,1992年,发明出了青蒿素升级版。为了获证疗效,屠呦呦等人还勇敢地以身试药。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如今,耄耋之年的屠呦呦依旧在正常工作,继续在科研道路上前行!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九日文谈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九龙沟人


《道德经》就是一本智慧书,上到万物起源,下到为人处世,老子对这些问题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

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

1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老子说: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单出曰声,杂比曰音。这一段讲的是相对立的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放眼世界,在老子的时代,能把事物间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说的如此透彻者,唯我中华《道德经》!

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最高的善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3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说:最好的统治者,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不知有之”,有版本作“下知有之”,意思相近。话说在齐国,洪水冲垮了桥,一位老人被阻在河水这边。这时候晏子(齐国宰相)也要过河,就用自己的船把这位老者载到了对岸。老者过河后感激涕零,称颂晏子的盛德。这就是老子说的:其次,亲而誉之。

最好的统治者是这样,发现桥被冲毁,立即组织人修好桥,无声无息地就把桥修好了。人们不知道桥是谁修的,或者说人们仅仅知道统治者很快修好了桥,或者根本不知道桥坏过。

4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说: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经常听到有新闻报道说,某地又出了一个孝子,好吃好喝的都奉养母亲,还经常带着母亲旅游。如果用老子的逻辑想想,这显然是一种悲哀。这难道不是一个儿子应该做的吗?这种事情之所以成为一个新闻,原因只有一个:大多数人都不孝顺父母了,六亲不和了。同样,如果政治清明,所有人都各司其职,怎么会有忠臣呢?

5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老子将道、天、地、人称为四大,说明他对人的肯定和重视。我们知道在很多思想家和宗教那里,人相对于真理,相对于神,地位是很低的。道法自然不是说,道取法自然,而是说道自然而然生养万物。就像圣经记述上帝创世:“事就这样成了。”

6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老子说: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礼记·大学》云,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诸葛亮《诫子书》说,才须学也,学须静也。古人竟如此重视“静”的功夫!

7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

老子说,学习知识要每天都有所增加,修道(或者悟道)却要每天不断减损。减损了又减损,以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无不为。

学问是学以聚之,当然是与日俱增。而大道至简,所以悟道要与日俱减;一个要做加法,一个则是减法。

8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说:事物过于强壮就会走向衰朽,这就不符合“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据说老子八十岁生日的时候,很多人都来庆贺。人们向老子请教长寿秘诀,老子没说话,只是张开大嘴。大家都很疑惑,老子解释说:坚硬的牙齿都没了,而柔软的舌头却完好无损!

9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老子说: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

有人问孔子,所有的人都说这个人好,您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个人不咋地。应该好人说他好,坏人说他坏,这样的人才是好人。可见,无论是道还是一个人,总不会让所有人都满意。

1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说:道生出一(阴阳未分之气),一生出二(气分化为阴阳),二生出三(阴气、阳气、阴阳交合之气,是为三),三产生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在阴气、阳气以及二者交合中保合太和。

老子用一句话就说明了天地万物的产生和根本,正所谓大道至简。

11

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说: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缺陷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最方正的东西好像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宏达的声音没有声响;最大的象却没有形迹。

12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说,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咋一看,老子这里说的有违常识。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外面的世界走走,总会学到不少东西。不过,老子认为外界的感性的东西会影响人对道的体悟与把握,那是一种诱惑。正所谓“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13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说,创造了东西却不占有,做出了功绩却不自恃功劳,养育了东西却不主宰它的命运,这才是深妙的德。

人生一世,到撒手人寰的一刻,自己真正占有、真正依恃、真正主宰的是什么呢?没有!一切都只是一种经历,你生养了孩子,孩子不属于你,父母也不该主宰孩子生活;你做的事业,创造的公司,甚至读过的书,这些都不是你的。明白这些道理,就能理解老子所说的玄德。

14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

15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老子说:谋划困难的事情要从简单的地方开始,做大事要从细节着手。天下的难事必然都是通过简单的事做成的,天下的大事必然是通过细节做成的。

16

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

老子说,要在祸患还未出生之前有所作为以消除,要在大乱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采取措施修正。

17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死了身体就僵硬起来。草木活着的时候也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是枯槁的。所以,坚强的都是死的一类,柔弱的都是有生命的一类。

18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老子说,天所行的道,是用有余的去补偿不足的,而人类所行的道,却不是这样,人道是用不足的去奉养那些有余的。

19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说,天道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老子没有明确说什么事善人。我们也不应该把善人狭隘地理解为做善事的人。能够体悟大道、修身养德的人都可以叫作善人。

20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说,两臂围拢才能抱过来的大树最初也是从毫末的小苗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也是一筐土一筐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行程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点击查看源网页

21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风雨无论多么来势汹汹,最终都是会停下来的。

当你遭遇人生中的不顺利、不如意,甚至惨重的打击时,请千万相信时间能够稀释这一切,挫败和低谷终将过去。

风雨后的天空更加美丽,彩虹也会出现。所以说,生活中出现的狂风暴雨,也许就是光明的前奏。

22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

大丈夫持守质朴淳厚的大道,不行虚华无用的礼仪;行为忠厚朴实,摒弃浮华浅薄。

“不居其薄”是要求我们信义为上,厚道做人。

“不居其华”是要求我们莫虚荣浮夸,笃实立世。

做到这两点,便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成为有德之人。

23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谨慎行事,小心处事,从一而终,就不会有失败一说。

“慎终如始”听起来有多简单,做起来就有多难。如何才能在数年工作的苦乏之后,仍像一个实习生一样富有干劲与热情?

如何在荒废学习多年之后,依然像个青少年一样对知识常怀探索的激情?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但仍希望诸君尝试并坚持,做一个慎终如始的人。

24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道德经》

祸与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祸中有福,福中有祸,两者相倚相伏,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福事的时候仍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能一味地沉迷于其中,将福事变成祸事。

同样的,情场失利、职场失意,也不必一味消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点击查看源网页

25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难事都是从容易做起,大事都是从细小开始的。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企业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

得进一寸则进一寸,得进一尺便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大事终成。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2] ,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翰墨荣华


国学经典语句博大精深,其为人之理,处事之道。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一《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意思是;自己吃饱了应当想到别人的饥饿,身上穿暖了应当想到别人的寒冷,安逸享受应当想到百姓的劳累。

白石似玉,奸佞似贤。一《意林~抱朴子》。意思是;白的石头很象玉,邪恶之徒外表伪装象贤人。说明有时真假难辩,识人不易。

必有事实,乃有是文。一陆游《上辛给事书》。意思是;一定有这种事实,才会有这种文章。说明写作品不要造车,应当反映现实。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一《尚书~君陈》。意思是:能忍耐,就可办成事情,宽宏大量,就有高尚的道德。

不取于人谓之富,不屈于人谓之贵。一《孔丛子》。意思是;不需要取得别人的东西,就叫富有。不屈服于别人,就叫做高贵。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一明张居正《张太岳文集》。意思是;在富裕时要想到贫困的时候,不要到贫困时再沉迷对富裕时的回忆。

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一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意思是;读书要穷究事物的道理,要会运用所学的知识。


用户言午泽群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


倔犟的妮妮


分享《论语》中的成语

敏而好学

战战兢兢

见义勇为

苗而不秀

周而不比

恶衣恶食

陈力就列

岁寒松柏

有始有终

举直错枉

三省吾身

各得其身

风行草偃

成人之美

闻一知十


大连雨奇哥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r

懒者常似静,静岂懒者徒\r

乐不可极,乐极生悲\r

乐不可极,欲不可纵\r

乐极生悲,昏极则乱\r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r

理直防毁,鉴微在悟\r

力能胜贫,谨能避祸\r

利刃割肤创犹合,恶语伤人恨不休\r

廉官可酌贪泉水,志士不受嗟来食\r

廉者不饮盗泉水,志士不受嗟来食\r

廉者足而不忧,贪者忧而不足\r

良善为身福,刚强是祸基\r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r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r

两利相权择其大,两弊相衡取其轻\r

两人养马瘦,两人养船漏\r

两叶能蔽目,双豆能塞聪\r

量大福亦大,机深祸亦深\r

临祸忘忧,忧必及之\r

临渴掘井,悔之何及\r

蝼蚁尚且贪生,为人岂不惜命\r

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鹜无粮天地宽\r

马到崖边收缰晚,船到江心转舵难\r

马虎失街亭,大意失荆州\r

马有失蹄,人有失言\r

买了便宜柴,烧了夹底锅\r

满罐水不响,半罐响丁当\r

满瓶不响,半瓶丁当\r

满招损,谦受益


古今人文撷英拾萃


王阳明,心学《咏良知四首》之三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头寻。

王阳明龙场悟道:原来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定盘针,能在这世事无常,千变万化的人生命运中把握方向。可笑的是,自己从前却未发现,总是千方百计的在自身以外的世界寻找方向。

图片取自于网路,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