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魯班因手被茅草割破,所以發明了”鋸”。但那個時代還沒有鋼,他用什麼做的鋸條呢?

用戶4562034393003


我們要搞清楚,鋸子到底是誰發明的?

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這樣一個故事。魯班到森林中砍伐樹木時,無意中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手指。只見這種葉子兩邊有規則地長著鋒利的齒。魯班由此受到啟發,發明了齒狀的工具。這就是鋸子的來源。

魯班是我國木匠鼻祖,他發明鋸子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上述故事只是傳說。現今考古大量考古證明,在魯班之前鋸子就已經存在了。

如,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陝西周原發掘了一處骨器作坊遺址。經過鑑定,人們斷定這遺址是西周中期的。遺址中,除了大量的骨質下角料,人們還發現了有六把銅鋸和一把骨鋸。我們知道,魯班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但從這一點來看,鋸子存在的歷史比魯班要早得多。

周原遺址出土的銅鋸和骨鋸形態成熟,材質特殊,顯然不是鋸子的最初形態。那麼鋸子最早可追溯到什麼時期呢?

同樣位於陝西的北劉遺址給了我們線索。北劉遺址位於渭南市北劉村西南,出土了很多新石器時代的遺物,距今超過了5000年的歷史。在眾多的遺物中,人們發現了一件很不起眼的蚌鋸。蚌鋸用蚌殼為材料製作,刃部呈鋸齒狀,古人用來收割植物。蚌鋸一般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鋸。

除了北劉遺址,人們在裴李崗文化遺址中也發現了大量齒刃石鐮。齒刃石鐮和鋸子在原理上是相通的,如果將石鐮等同鋸子,那麼鋸子的歷史更要悠久。

綜合大量考古發現,人們提出了這樣一種可能: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在對有鋒刃的石器加工時,無意中形成了很多不甚規則的齒刃,後來人們發現這些齒刃在切割上效果出奇得好。於是,便又有意識地製作帶齒刃的器物,如石鐮等。隨著社會發展,這些器物的材質不斷升級,由最初的石頭,到木質、骨頭或河蚌,到西周時期出現的銅鋸,一直到後來的鐵(鋼)鋸。

由此可以看出,鋸子不是一個人發明的,而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不斷探索改良形成的。既然鋸子不是魯班的首創,為什麼人們又將其歸於他的名下呢?

原因不難理解。魯班是古代的大發明家,一生有很多工具發明,將人們從繁重的勞作中解放出來。人們將魯班尊為我國建築和木匠業的鼻祖,並且習慣性地將很多發明創造都集中在他身上。在建築和木匠業,如鑽、刨子、鏟子等,據說都是魯班發明的。然而細細想來,這些工具絕不會靈光一現、突然就會出現的,反而人們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地改良改進更使人信服。

從某種意義上講,魯班不僅是他個人,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


史趣


小時候一定都看過“魯班造鋸”的傳說,和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有相似之處。

魯班造鋸

魯班有一次去高山尋找上好的木料,無意滑到,手竟然被一根茅草劃破了。魯班就納悶了“這麼鬆軟的小草怎麼有這麼鋒利的刃,可以將我的手劃破呢”?於是,他忘記了傷痛,揪起一根茅草細細觀賞,發現小草葉子邊緣不是平整光滑的,而是長著一圈細小的齒。進而用手上的小草在手上劃了一下,居然又劃出一道傷。

魯班醍醐灌頂,如果把伐木工具做成鋸齒狀的,豈不是很輕鬆就能把木頭鋸斷了麼?肯定比用斧頭輕鬆啊。於是魯班試著做了一個“鋸”,果然效率大大提升,於是“鋸”就誕生了。

這個故事口口相傳,在民間傳說中魯班成為了“鋸”的發明者。

中國人使用鋸是在什麼時候?

雖然“魯班造鋸”的故事源遠流長,但是根據出土文物記載,中國人使用鋸卻在魯班之前幾百年已經廣泛存在了。

1937年陝西渭南地區發掘出西周時期的銅鋸,沒有鋸柄、鋸身,踞齒都是直齒。雖然在地下埋藏了3000年,看起來依然很鋒利。而魯班生卒年月不詳,但普遍認為魯班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出生於周敬王13年(公元前507年),而西周銅鋸要比魯班的時代早四五百年。

中華民族早在新石器代就會加工使用帶齒石鐮蚌鐮,距今至少1萬年之久的帶有鋸齒刀口的燧石刀身也被考古學家發現。說明古人早已發現“鋸齒狀”更容易撕開、斷開物體的實情。

魯班時代用什麼材質做的鋸?

命題人問道“但那個時代還沒有鋼,他用什麼做的鋸條呢”?

這裡就要提到一個成語“恨鐵不成鋼”,的確在“鋼”未被髮明之前,鍊鐵術不夠發達,所有傳說故事中向來就有“鑄造鐵劍要以人身殉劍”之類匪夷所思的事情。

早期人類煉製金屬器物使用的是木炭,而木炭的燃燒溫度無法融化鐵,所以當時鐵被稱為惡金,青銅被稱為美金。

戰國時期《國語·齊語》記載: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鋤、夷、斤、斸,試諸壤土。

青銅器多被鑄成刀劍,用來上戰殺敵或者殺牛宰羊;而鐵多鑄成鋤頭等農具,經久耐用,不怕磨損。

故而根據目前考古出土文物判斷,早期的“鋸子”多為青銅鋸,魯班使用的大抵是青銅鋸。青銅冶煉技術足夠發達,隨著冶煉技術及爐內燃燒物的改變,鐵鋸的出場要晚的多。


史味人生


魯班造鋸的故事非常普及,說魯班因為被茅草割破了手,所以才發明了鋸子。

面對這個故事,很多人有兩個疑惑,一是,鋸子真是魯班發明的嗎?二是,那個時代沒有鋼,他用什麼做的鋸條呢?

下面我們就談談這兩個問題。

鋸子的最早發明者,並不是魯班

無論你相不相信,有一件事我必須要告訴你:鋸子的最早發明者不是魯班。


那到底是誰呢?是原始社會石器時代的一位智慧的人類,叫什麼名字不知道,在哪裡住也不知道。因為考古學家發現了石器時代的鋸子,沒錯,材料是石頭做的。

那魯班在發明鋸子前,知道鋸子的存在嗎?客觀地說,知道的概率是有的,畢竟鋸子這一項實用的技術被傳下來的概率非常之高。當然,也不排除魯班之前沒有見過,靠著自己的靈感發明瞭金屬鋸子。金屬鋸子的出現,造成了生產力的大幅度提升。

但不管魯班知不知道有鋸子這麼一個東西,最先發明人的絕對不是魯班,這個可以確定、肯定、一定。

魯班時代的鋸子,到底是什麼做的呢

有人說了,古代魯班那個時代是沒有鋼的,那麼魯班造出來的鋸子到底是什麼成分呢?

其實,魯班那個時代有沒有鋼,不能這麼及早下定論,因為湖南省博物館長沙鐵路車站建設工程文物發掘隊從一座古墓出土一口鋼劍,據專家鑑定,這把鋼劍是在春秋和戰國交界之時造出來的。

關於鐵的出土時間更早,在5000多年以前,古代埃及就有鐵了。

在中國,鐵器最早的出現時間,是3300多年前了。1978年,在北京平谷縣劉河村發掘一座商代陵墓,出土很多的青銅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古代鐵刃銅鉞,經鑑定鐵刃是由隕鐵鍛制的,這說明我國3300多年前就認識鐵並熟悉了鐵的鍛造性能,並開始用在了銅製作的器具上,說明當時的人們知道鐵比銅更鋒利。

而銅的出現,時間也就更早了,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銅刀,這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這說明,銅的使用時間非常早,5000多年前就已經有銅了。

關於魯班用什麼金屬造的鋸子,我們可以大膽判斷,至少是銅做的,或者鐵做的,甚至用鋼造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綜合來說,鋸子的出現,第一個發明者不見得是魯班,但金屬鋸子的誕生,魯班肯定是功不可沒,據判定和推測,魯班造的鋸子,材料使用至少是鐵或者銅,也有可能就是鋼,因為鋼在中國大地上最早的出現,也是在魯班生活的那個年代


藍風破曉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瞅著這題目,俺就樂了。沒有鋼他就不能整鋸子,這誰告訴您的?作為大華夏的子民,您可真真的缺乏想象力。這要是擱過去,您這充其量就是地頭走路的,像俺著美的冒大泡的貨,這就標準的擱前頭開路的。

好,咱不開玩笑,再開下去,俺知道您這鞋拔子就要抽俺這肥臉蛋子上了,疼!就一玩笑,千萬別當真。

好,咱接著題主的問題聊。

首先咱先整明白一個謠傳,魯班發明了鋸,這話不對。其實這鋸他不是魯班發明的。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就按捺不住那顆躁動的心,就要駁斥俺了:“鋸不是魯班發明的,難道是你梁大膽發明的?你這嘴可夠大的,全天下的風都是從你這嘴巴里刮出來的吧!”

別介呀!首先俺在這裡肯定一點,今天這文章可沒有啥抹黑咱大華夏老祖宗魯班的事,您別一腳丫子就把俺給踹死了。

人家魯班是在原先鋸的基礎上,把這過去那鋸進行了改良和發展,這才有了咱現在瞅見那鋸的模樣。所以鋸的改良和發展是人魯班做的貢獻,但鋸這物件真不是他老人家發明的。

那麼是誰呢?這問題可難住俺了,俺真不知道,不僅是俺,您就是把專家請來了他也給你整不明白。

因為這鋸其實擱舊石器時代他就已經有了,就那會您別說是文字了,連人都沒有名字,所以誰能整明白這鋸是誰發明的。

當然咱說話得講良心,講證據不是。俺給大傢伙掰扯掰扯這證據,您聽一聽。

證據

話說在咱大山西那中條山上有這麼個主峰,他的下邊有一個山窪裡的盆地,這嘎達叫下川。1970年的時候就擱這嘎達進行挖掘,這就挖掘出個下川遺址。

就在這下川遺址中,咱就發現了石頭整的那鋸子,這叫石鋸。瞅見沒,鋼能整鋸子,他石頭也可以,材料不是限制想象力的障礙。

當然這石鋸並不像現在這麼精良。就是一石頭片子一邊或者兩邊整那麼幾個豁牙牙,雖然這齒少了點,但他真真的就是鋸。當然這鋸是幹嘛用的呢?專家沒有整明白,所以俺也不是很清楚。

人家後邊還裝著手柄呢?有的手柄上邊鑲嵌著骨頭作為裝飾品,您看咱老古人那時候就已經有超強的審美觀了。

您看這舊石器時代那離魯班的年代可遠著咧,所以鋸至少在距今2.4萬年就已經存在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那麼會不會,這鋸在流傳的過程中,就消失了?後來被魯班又發明出來了呢?”

您說這問題他不是不可能,有著可能性,但後邊的證據可以證明您這想法有點多餘。

那麼咱接著往下看。

話說在河南,就少林寺呆的地嵩山附近,有這麼個斐李崗文化,這地距今有個八千年的歷史,這差不多就進入到了新石器時代,這地出土的到不是鋸,而是石鐮。但這玩意的刃口卻是細密的鋸齒狀,比上頭那下川遺址發現的鋸,那幾個豁牙牙要精細好多倍。

這典型的就是鋸和鐮的相互結合嗎?這玩意專家已經論證過了,這東西主要是收割農作物的,和咱現在的鐮刀的功用是一樣的。

如果您對這表示懷疑:“這那是鋸啊?鐮刀就是鐮刀,別整那些個花花腸子!”

得,咱再舉一個。和這斐李崗文化同一個時期的還有一個白家文化,這嘎達位於山西臨潼,這可真真的發現了骨鋸。

如果你要問:“你說這骨鋸就是鋸東西的?誰信啊?”

得,咱接著說,長江下游還有個草鞋山遺址,這地整出了老多的木頭板子,這板子上有很多的劈砍痕跡,當然這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咱還發現這木頭板子上還有很多鋸子扯木板時候留下的痕跡。所以那個時候,這鋸子您別管啥石鋸,還是骨鋸,他的功用已經和現在一樣一樣的了。

得,這鋸子已經流傳到新石器時代了,這沒跑吧!咱接著往下說。

話說咱後邊的材料應該出現了,石頭,骨頭,這接著就應該是青銅了。那麼銅這玩意的出現是在五千年之前,商朝和西周那會,這銅還沒有普及到農業。

但咱在齊家文化這嘎達,發現了一個玉器作坊,擱那玉器作坊裡邊掏出不少的玉器殘片,其中有一塊長三十釐米,厚三釐米的玉板又發現了鋸子遺留的痕跡,再加上這地出土了老多的啥紅銅啦,青銅啦的器具。

這很有可能那玉板就是用銅鋸給鋸出來的。

這有人要問了:“你這忽悠人呢吧?盡整些推測呀!想象呀!咱來的實際的!來的實物成不!”

這,這齊家文化他沒有出土銅鋸,咱不能胡咧咧是吧!

但這商代中期的盤龍遺址可就讓你失望了,他這地就出土了一把青銅鋸,想不到吧!而且咱還出土了這西周時期用玉做的鋸,這叫玉鋸,但這玩意您不能真把它當鋸子的使喚,這東西只是祭祀用的禮器。

所以啊,說了這麼老半天,大傢伙應該明白,這鋸子,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而且一直傳承了下來,他就沒有斷過這手藝。

咱魯班是舂秋末期的一個大人物,他離西周的時候也不遠。

咱魯班大師那手藝是槓槓的,作為土木工程的鼻祖,這鋸當然是手邊的東西。所以這鋸應該是到了魯班大師的手裡,經過了改裝,完善了鋸子應該有的功能,加強了他的功用,去掉了一些使用過程中的缺陷。

所以鋸不是魯班發明的,但他是完善這工具的人。對這工具進行了重大的改進,不然人們也不可能把這鋸的發明按到他的頭上。

但話說回來,鋸是誰發明的其實也不重要,這民間的發明那一項不是經歷了好多人的改善,最終走到大傢伙的眼跟前的?魯班是這些人當中集大成者的一個人,牛!沒有魯班這樣的大師,咱還蹲在樹枝上天天的盪來盪去的喝西北風摘果子吃呢?

所以對這些人,我們更應該的是尊敬!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魯班,名字叫做公輸班,因為是魯國人,所以又叫做魯班。現代人一提到魯班都把它當作是人工巧匠的傑出代表,事實上中國的石匠木匠的都尊魯班為祖師爺。



魯班在他的古代時發明了不少的東西,這些東西為建築製造和設計方面提供了相當的便利,其中有一個鋸子據說是魯班發明的。因為鋸子在日常生活的很多地方都會用到,尤其是建造房屋的時候更是不可缺少的工具。話說魯班發明這個鋸子的時候,有一些機緣巧合。



據說魯班當時的手被山上的草蘊草所割傷,當時這個草形狀也比較奇特,呈齒輪狀,所以魯班根據這個草的形狀發明了鋸子。因為有鋸齒狀的刀刃,所以在割東西的時候都是比較方便的。我們現在用的鋸子都是用鋼製造的,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沒有鋼這種東西,所以當時應該是用鐵或者是銅打造的。



在戰國時期,當時很多國家冶鐵技術都已經非常先進了,很多國家的兵器都是用鐵來製造。不過有一種說法說鋸子並不是魯班所發明的,只不過是魯班將它進行了改良,最後使工人得到了很大的便利,由於他的名氣大,所以最後大家都把鋸子的發明安在他頭上,這有一點像瓦特發明蒸汽機一樣。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魯班

魯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姬姓,公輸氏,字依智 ,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又稱魯盤或者魯般,慣稱“魯班”。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2400多年來,人們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

魯班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大約在公元前450年以後,他從魯來到楚國,幫助楚國製造兵器。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鑽、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說都是魯班發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發明,都是魯班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啟發,經過反覆研究、試驗出來的。

鋸子的傳說

《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魯班創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鋸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名師巨匠,把他尊為中國土木工匠的始祖。

傳說鋸子也是魯班所發明,其實依考古學家發現,居住在中國地區的人類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會加工和使用帶齒的石鐮和蚌鐮,這些是鋸子的雛形。魯班出生前數百年的周朝,已有人使用銅鋸,“鋸”字也早已出現。相傳有一次他進深山砍樹木時,一不小心,腳下一滑,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滲出血來,他摘下葉片輕輕一摸,原來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魯班就從這件事上得到了啟發。他想,要是這樣齒狀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嗎!於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鋒利的鋸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鋸子的起源

鋸子,它的起源還是可以追溯的。通常認為,最早的鋸子是產於原始社會時期。當時,先人們在進行勞動生產時,慢慢地意識到了工具的重要性。先人們從一些鋸齒狀的物質得到了啟發,例如尖銳的茅草或者是鋒利的石塊。於是,人們便利用動物的骨頭或者石塊等物進行打磨,使其變得尖銳。就這樣,最早的鋸子就出現了。

經歷了石器時代之後,到春秋戰國時期,另外鐵製農具也出現了雛形並得到廣泛推廣。

在甘肅省考古專家發現了兩塊鐵條,用碳14檢測顯示,這兩塊鐵條產生年代,分別為3090年前和3075年前,理論誤差不超過35年。研究人員最終認定,這兩塊鐵條應該是在公元前1510年~公元前1310年生產出來的,這說明在公元前1310年,鐵器就已經存在了,只是當時還沒有得到普及,所被視為寶物,埋在了墓葬裡。

到了魯班生活的年代,又過去800多年,鐵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而且還出現了鋼,1978年,從一座古墓中挖出一把鋼劍,考古專家從斷定那是春秋晚期的墓葬,那把鋼劍所用的鋼,經研究分析,很有可能還進行過熱處理,說明當時已經有淬鍊技術。

由此可以推斷,魯班造鋸用的材料,即便不是鋼,也應該是鐵,可在1980年,四川省發掘出土一把木柄銅鋸。據專家考證,這把木柄銅鋸埋葬在戰國時期,這說明戰國時期,人們還在使用青銅製造的鋸,而魯班生活的年代就是戰國時期。但這隻能說明,在戰國時期,青銅鋸是存在的。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魯班造鋸時使用的是鐵,也有可能使用的是鋼,之所有青銅鋸的存在,是因為鋸在魯班之前,就已經有了,埋在墓葬裡的青銅鋸,很有可以是作為收藏品。

綜上所述,早在石器時代,人們就開始用齒狀的刀切割東西,在那個時候,鋸就已經發明出來了,這些可以從考古學家發現的,帶有鋸齒刀口的燧石刀身證明,但因為一直沒有文字記載,所以人們就把鋸的發明,歸結到能工巧匠魯班的身上。


天使飛翔11111


答:魯班,不但是著名的能工巧匠,還是偉大的“百工聖祖”。

他的一生,發明過許許多多東西。

比如說,查《墨子·天志上》可知,“規矩”中的“矩”就是魯班發明的,其由尺柄和尺翼構成,相互垂直,以及量度直角、平面,長短甚至平衡線。

現在,矩又被稱為曲尺,但更多的人喜歡稱它為“魯班尺”,用以紀念魯班。

《墨子·天志上》還記,魯班還發明有墨斗。墨斗的結構簡單:用一斗型盒子貯墨,線繩由一端穿過墨穴染色,已染色繩線末端為一個小木鉤。使用的時候,通過小木鉤和墨盒兩端繃緊墨線,在工作面上彈動,即會得到所想得到的直線。

大家可不要小看這個小工具,您不妨想想,魯班是兩千五百年前的古人,當時,毛筆還沒發明出來,他已製造出了墨,並運用到製作實踐中,難道還不夠偉大嗎?

另外,《墨子·魯問》一書記載,魯班發明有古代水戰用的爭戰工具“鉤拒”,敵船後退可以用它來鉤拖,敵船前進可以用它來推拒。

《墨子·公輸》、《戰國策·公輸盤為楚設機章》、《淮南子》等記載製造有凌空而立的雲梯,用以攻城。

《世本》上記載,魯班發明有石磨;《物原·器原》又說他製做有礱、磨、碾子;《古史考》記載魯班製做了鏟。《禮記·檀弓》記他設計出“機封”……

《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古籍還記載有不少工具器械都是魯班創造的。

不過,“魯班造鋸”的故事,是後人編造的,專門講給小朋友聽的。

其他“魯班造井”、“魯班造傘”等故事,也都是後人編造的,專門講給小朋友聽的。

實際上,在魯班出生前數百年的周朝,已經有人在使用銅鋸了。

甚至,考古學家在位於渭南市北劉村西南的北劉遺址發掘出了距今超過了5000年曆史的新石器時代的遺物中,就有用蚌殼為材料製作的蚌鋸,估計是古人用來收割植物的工具。

在裴李崗文化遺址中,也出土了大量齒刃石鐮。

齒刃石鐮和鋸子在原理上是相通的。

所以,魯班絕不是鋸的發明人。

同樣,舜帝時代,舜就已經獨立完成打井任務了,魯班又怎麼會是井的發明人呢?

人們之所以喜歡把不屬於魯班發明的東西也歸功到他頭上,是因為他已經成為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吧。


覃仕勇說史


魯班改良了鋸子這個其實是有點疑問的,因為隨著現在史料的發現,史學家有些人認為鋸子不是魯班改良的,而是後來之人強加到魯班身上的。

因為我國使用鋸子的歷史非常早,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以前,而且在考古中都已經證實了,而歷史上真真使用鋸子的年代要遠遠早於魯班的出身年代的。

當然,我們這裡不用去管這件事的真實性,我們就說“魯班造鋸”這個故事,魯班出生於一個工匠世家,他們家族雖然精通各種機關術。

在魯班那個時代,正是處於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候的青銅冶煉已經是一個十分熟練的技術,但是在中原國家,也陸續開始打造一些鐵具,因此那個時候的鋸子可能由青銅和生鐵製造而成。




而到了戰國後期,鋼在中原國家就出現了,只是由於當時的鋼鐵的冶煉技術不夠成熟,因此那個時候的鋸子使用鋼鐵的很少,主要就是技術要求太高,技術沒有普及。


這個歷史很正


魯班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公輸氏,名班,被人尊稱為木匠的鼻祖,有一個成語叫“班門弄斧”,意思是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關於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在很小的時候就看到過,傳說在魯班之前還沒有鋸子,砍伐木材都是用斧頭之類的工具,一天下來累的要死也砍不了幾棵大樹,某一天,魯班到一座高山上找木料,在爬山的過程中,突然腳下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旁邊的一叢茅草,卻不料被茅草割破了手,滲出血來,魯班看看手上的傷口,心裡納悶:“怎麼這麼不起眼的草這麼鋒利?”愛動腦筋的魯班忘記了傷口的疼痛,拿起小草研究了起來,只見小草邊緣長著一排規則的小齒,他拿起這小草,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拉,手背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他就開動腦筋,想著要是有這麼一把工具,拿去割木頭,那不是比斧頭砍輕鬆多了嗎?於是魯班下山後經過多次實驗,終於發明了鋒利的鋸子,大大提高了功效!

關於魯班,其實很多發明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只不過他確實是一個肯動腦筋,愛琢磨的工匠,有的工具在他手上改良後,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魯班發明的這個鋸子,在他之前就已經存在,只不過材料當然不是我們現在所用的鋼鐵。

現在發現最早的鋸子,是新石器時代的帶齒石鐮蚌鐮,是用石頭蚌殼加工的簡單工具,1931年在山東省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遺址就出土過蚌殼製成的鋸子形的工具。

到了商代,特別是商代晚期,青銅冶鑄業已經有了高度發展,這時候就出現了銅製鋸子,在湖北黃阪盤龍城的殷商古墓中,考古專家們發掘了一件刀形鋸,年代是商代二里崗文化時期,這是目前所發現銅鋸中最早的。此後又發現多件殷商和西周時期青銅鋸。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了一件商朝的鋸是矩形,兩邊都帶有鋸齒。

關於青銅鋸,商代是發展期,青銅鋸種類簡單,形制較小,只用於小器和細加工。到了西周時期,鋸子的種類不斷增多,性能也不斷提升,而出土的地域也拓展到十幾個省、三十多個地區,這說明鋸的使用已經普及。

到了春秋初年,我國已經掌握了人工冶鐵的技術,只不過沒有廣泛應用。2009年在甘肅省臨潭縣出土的兩塊鐵條,是目前中國境內出土的最古老的冶煉鐵器,距今3510年~3310年之間,說明早在魯班之前,就有鐵器的出現。

到了魯班時期,鐵器相對來說比較普遍,這個時候的鋸子應該就是鐵作的,目前已知最早的鐵鋸,發現於湖南長沙戰國後期楚墓。

魯班作為一名技術高超的工程大師,肯定是鋸子的深度使用者,可能對鋸子進行了改造,改善了鋸子的功能,使之更加高效、耐用,由於鋸子的發明者不明,加上鐵器已經用於農業生產,很可能魯班使用上性能良好的鐵鋸,於是人們以為鋸是魯班發明的,一直傳到了現在!


歷史紅塵


魯班,原名公輸般,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一千多年前的老鄉。“般”與“班”同音,所以,公輸般又叫魯班。

魯班是一位能工巧匠,被尊為木工、石匠、泥瓦工的師祖,尤其擅長木工。我爹也是木工。在我國,最高的建築成就獎是“魯班獎”。

魯班與墨子是同時代人,魯班的很多發明都被墨子記載下來。

據《墨子》記載,公輸削竹木做為鵲,成之,三日不落。

令據《墨子.公輸》記載,公輸般為楚國造攻城雲梯,成之,準備攻宋。墨子知之,起於齊,十日達楚,說之,公輸般止造。

而魯班發明鋸的故事,起源於一項工程。魯班接了魯國國君的工程,要他建造一座舉行宴會用的宮殿,工期是三年。

魯班先派了五十人上山伐木,那時伐木的工具主要是斧頭,那時的斧頭不同於現在的斧頭,沒有鋼斧,都是鐵製品,砍著砍著,刀刃就鈍了,一天下來砍不了幾棵樹。

這可急壞了魯班,親自上山察看。山勢陡峭,魯班抓著茅草前行,突然,感覺自己的手被什麼東西劃破了。

如此柔弱的草葉為何能劃破手指?魯班仔細研究起來,原來,葉子的邊緣有鋸齒樣的倒刺,逆著下拉,很容易劃破手。

能不能根據這個原理造一張鋸?魯班回去和妻子云氏搞起了《我愛發明》。

首先他們實驗的是用竹片做的鋸,畢竟那時鐵是很昂貴的東西。有效果,但是隻能堅持幾分鐘,鋸齒全部拉平。



於是,魯班用鐵片發明了鋸。拿到山上一試,伐木的效率提高了幾十倍!

那魯班發明的鋸是鋼鋸還是鐵鋸?

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學會了製陶工藝,能夠把溫度提升到800多度。青銅礦石的熔點是800℃,生鐵的熔點是1100℃。


在春秋早期,根據製陶工藝,人們開始冶煉翠綠色的孔雀石得到青銅器。青銅器的缺點是脆,激烈撞擊時容易斷,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都造的比較短。

到了春秋末期,出現了早期鍊鐵的工藝。方法比較原始,就是在地上挖一個坑洞,周圍用石塊堆砌起來,一層木炭一層鐵礦石壓上,利用木炭中的碳把鐵還原出來。這樣的鐵質地較軟,呈海綿狀,是熟鐵,需要繼續冶煉、鍛造、淬火才能使用。

鐵和鋼的區別在於含碳量的不同。含碳量在0.05%以下為熟鐵;含碳量在0.05——2%為鋼;含碳量在2%以上為生鐵。


得到鋼有兩種方法:一是熟鐵滲碳成鋼、另一種是生鐵脫碳成鋼。

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含碳量難以精確控制,冶煉生鐵和熟鐵是同時出現的。

春秋末期出現了白口生鐵,硬而脆,但是耐磨。

戰國中期,出現了麻口生鐵,在戰國末期出現了灰口生鐵。

而成熟的鍊鋼技術出現在西漢中期,百鍊鋼技術。

所以說,魯班造的鋸,不是鋼鋸,而是白口生鐵鋸,這種鋸條脆而硬,但是耐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