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韋鈺院士:我為什麼批評早教?

中國家長最重視的是孩子的智力開發和習慣養成。為此,《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兒童教育家,曾任教育部副部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和東南大學校長的韋鈺院士。

我為什麼批評早教?


現在社會上早教班盛行,提出“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對這種現象批評也很多,您認為我們國家現在在兒童早教問題上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是什麼?


韋鈺:早教班有一些是利益驅使,早教革命是違背教育幼兒發展規律的“革命”,我以前就批評過一個所謂的“早教之父”。真正的科學,每一個研究,一個問題,幾百篇文章才能證明。

科學研究證明,6歲前機械學知識是在給孩子增加壓力。小孩子早期學習不是靠記憶,而是環境。如果爸爸講英文,媽媽講中文,他很快就會講中文英文。他的學習方式是模仿和觀察,通過講話、和別人的語言交流進行學習。

美國著名的兒童語言發展專家、華盛頓大學Patricia Kuhl教授做過一個實驗,小孩子學習語言,非有人教不可,機器、復讀機是沒有用的。還有對於電子閱讀的建議。早期教育必須跟孩子互動,必須交流起來,比如小孩看電視,喜歡看廣告,因為它簡單,孩子沒有對複雜信息的整合能力。

我提出過早期教育的八個要點:

① 營養、食品和環境的安全;

② 穩固、安全的依戀關係;

③ 需要溫暖、穩定、積極互動的教養者;

④ 良好、互動的語言環境(聽話、懂話和說話);

⑤ 豐富、積極的學習環境(模仿和探究);

⑥ 避免早期的忽視和傷害(防止處於長期慢性應激狀態);

⑦ 增加與同伴的社會性交流;

⑧ 早期異常發展的發現、診斷和矯正。

家長是中國教育改革的希望,要真正“把你的孩子放在你的心上”。家長沒有其他利益,就希望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幸福的成長道路。

早教要著重培養“社會情緒能力”,家長現在耐心可緩解青春期叛逆


沒智力能開發嗎?智力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的?


韋鈺:所謂“開發智能”說法並不科學。智能有多種,對人的智能的多元化,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發生了曲解,一個是我們中國,一個是澳大利亞。澳大利亞認為土著人只有音樂和體育才能。


中國現在流行,每個人都有多元智能,什麼都可以好,唱歌跳舞都發展。

其實人一生中一定有一件事情他做起來最省力,學得最快,你要讓他能發現這個,以後一輩子都做這個事,他會幸福有興趣。

人有智能的基因,小孩的學習能力不完全是與生俱來的,但也不完全由後天的訓練形成,而是由先天基因給出了某些能力和許多能力發展的框架,需要後天的經驗來啟動和發展。搞音樂的,生在音樂家庭,成為音樂家可能性大,但也不是每個音樂家的孩子都是音樂家。任何結果都是基因和環境不斷作用造成的。但也有先天因素。十萬個人裡有兩個腦子有特殊結構,但有時是病態的。


您所說的早期教育學習進展序列是什麼樣的?社會情緒能力主要指的是什麼?社會情緒能力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兒童的執行功能指的是什麼?執行功能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韋鈺:早期教育學習進展序列是語言的學習、社會情緒能力和執行功能

。早期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培養兒童的社會情緒能力,這些能力基礎都是早年形成的,兒童的社會情緒能力只能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培養。

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具有的情緒能力,而不是他們的情商,是他們以後生活中能否成功的最好預示。東南大學兒童發展與學習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就是研究兒童社會情緒能力的發展、評測和培養,這是我們的特色,而且我們將兒童社會情緒能力的培養與探究式科學教育結合了起來,這在國際上也是領先的。

家長通過情感教育,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賴關係,溫暖穩定積極互動的家庭關係。孩子會模仿,你這個時候怎麼對他,他就怎麼對人,他依靠模仿形成一種自我反應的機制。馬加爵要是控制住了就不會犯罪。控制不住、快速反應、無意識反應就是早期教育時形成的。家長不能給他太大的壓力,我們不主張在孩子面前吵架,也不要跟孩子說家庭的困難,這個對他有影響。

早期和家長的關係如果穩固,相信你,青春期的叛逆就會有所減少,這叫做依戀。孩子要把你當做最親近的人,他就會跟你傾訴。

執行功能也很重要,訓練控制能力,兒童早期是執行功能發展的重要階段,不能任性。包括社會情境能力裡也有控制能力,要認識到自己的情緒,並去控制他。我們實驗室在兒童執行功能的研究、評測和干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7年,東南大學聯合了幾個部門,包括全國政協、教育部、衛生部、全國婦聯等單位,請了兩位非常有名的研究兒童早期發展的外國專家在全國政協和中國工程院作了報告,當時負責翻譯的是文化部的一位駐外人員,她聽完就哭了,她發現專家講的這些對她來說已經來不及了,她的小孩那個時候的逆反,就是因為之前教育方法不對造成的。對自己孩子來不及正確教育了,很難過。

會議期間我把這兩位專家帶到一位領導那裡,他們說了很深刻的話,“你們再不修改兒童早期發展政策,將來會後患無窮”。我們用全國政協向國務院辦公廳行文的方式,建議修改相關的教育政策,很快得到了領導的批示。

腦科學研究結果證明,把正確的概念變成直覺教育效果最好


現在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們學習英語,您認為是否有這個必要?為什麼?


韋鈺:全民都是英文教育,這個政策不知是怎麼定下來的?1981年,羅傑·斯佩裡教授的左右腦理論獲得了諾貝爾獎,說14歲之前學第二門語言可以成為母語,於是我們國家就規定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英語。

實際上,人有不同的記憶系統,14歲以前學是有很多好處但是現在美國做實驗,第二語言的學習每天不能少於150分鐘,才有可能達到母語水平,而且還不確定。

總的來說,早期學習不是靠記憶,是靠環境。如果是爸爸講英文,媽媽講中文,孩子掌握雙語就很快,就是需要一個環境。


您相信“勤能補拙”嗎?換言之,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智商和努力各佔多大份量?


韋鈺:說勤能補拙,勤奮要看到哪個層次,積累是可以的,要突破,勤奮總是需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方法。方法不對光勤奮沒用。現在我們搞的素質教育,就是要改變應試的教育方法,教給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

腦科學揭示,比如好的棋手,腦子裡有棋譜,下的時候無意識的,腦子裡已經建構了概念和模型,所以我們要讓孩子也在腦海中建立這樣的東西。楊振寧講了,這些概念變成直覺就對,我們才花大工夫,把這些大科學劃時代的概念教進去,讓這些最基本的概念,都變成孩子的直覺。我們實驗室做了一項很好的研究,用腦電的方法可以來鑑別科學概念是否真正的掌握。


棋手碰到好老師,就能學好。劉翔,他天賦好,但要碰到一個壞老師,基本動作教不對,肯定成績上不去,教練很重要。教育方法要對,還要有興趣,最後突然爆出來思想的時候,得高度集中。專家看文章,一眼就能看出來問題,因為腦子裡有模型。所以要教學生,意識裡就要有這個結構。

本文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