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中國孩子比外國孩子少笑50%,這是個大問題

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中國孩子比外國孩子少笑50%,這是個大問題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中國式教育的著名口號,被不斷引用又備受爭議。

時隔多年後,在任教育部副部長時曾經說過此話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鈺,穿過重重誤區,重申自己的本意:這絕不是指讓孩子早些認字、背詩、讀英語,而是父母要給孩子提供一個穩定的、溫暖的、健康的、互動的環境。

據美國一位教授調查,中國的孩子比外國孩子少笑50%,對此,很多教師覺得沒什麼。其實這是個大問題。孩子學習時有一個好的情緒,腦子消耗的能量少,他可以集中精力學進去。沒有好的情緒時,往往就學不進去。

兒童發展研究是我科研工作的延續。我長期從事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工作,1989年我在東南大學建立了國際上第一批的分子和生物分子電子學實驗室,當時就有一個小組進行腦的研究。後來該研究中斷了一段時間。2002年我離開教育部副部長崗位之後,回到東南大學,重新啟動了有關腦的研究,並把研究工作的運用目標放在了教育上。現在我從事的研究是神經信息工程的一個分支。

讓我這麼熱衷於推動兒童腦研究的原因,是我的研究興趣,但也是出於一種責任,出於一種危機感。目前我國很多兒童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他們承受著不該有的壓力,少了歡笑,少了夢想。而事實上,每個人都只有一個童年,一個對他一生有著決定性影響的童年。兒童無法選擇,但我們有責任保護他們。

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中國孩子比外國孩子少笑50%,這是個大問題


教育必須重視實證研究

我認為我們國家的教育必須基於實證研究。缺乏實證研究,這個專家這樣說,那個專家那樣說,那麼到底聽誰的好?看起來,每位專家好像都很懂教育,但實際上難免會有誤區,有些做法只是想當然,只是憑感覺。

一些經驗看起來比另一些更為有效,於是就形成了大家比較認可的“傳統”的教育方法。打一個比方來說,我們的傳統教育模式更像中醫,而現在我們要學西醫。並不是說西醫一定比中醫好,但現在中醫不是也要測指標嗎?也要具體分析藥理成分嗎?同理,我們也應該把傳統的教育智慧放在科學的框架上,就像中西醫結合,病人才會更得益。

目前,國際上的教育研究成果比我們領先一大截,兩者差距很大。因為多年來我們的教育很多是“中醫式”的,參與國際交流和了解最前沿的科學教育成果做得很不夠。

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中國孩子比外國孩子少笑50%,這是個大問題


創新熱情被灌輸式教育消磨掉了

創新能力和創新熱情,在灌輸式教育中很容易被消磨掉。這種情況不改變,培養創新人才只能是空話。

當前的中國教育,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實施探究式教育。書本教給學生解決方案,問題似乎解決了。但顯而易見,這是一種灌輸式的教育模式,學生並沒有從中真正學到科學知識。

如今一箇中學生一週學習的知識,已經超過18世紀一個普通人一輩子學習的知識。我們的學生將會在未來用我們不知道的知識,去解決我們不能預料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學生學習一些主要的科學概念,並掌握理解這些核心概念的過程。這也是國際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學習的過程和內容必須是相結合的。具體來說,讓學生們從自己身邊的事實出發,在教師有效的引導下,親歷概念形成的過程,學生要自己來找答案。教師要尊重學生各種不同的答案,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概念。

這是一種和我們傳統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這是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它不僅可以用來學習科學概念,而且也是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學生只有學會探究,只有學會自己研究,才會有創新。

有的人認為,現在我們國家的數學和科學教育水平已經很高了,以掌握知識和技巧而論,也許是這樣。但是,我們目前的教育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這也是國內外教育界的一致評價。創新能力和創新熱情,在灌輸式教育中很容易被消磨掉,到大學階段,很多學生已經失去了學習和研究的熱情。這種情況不改變,培養創新人才只能是空話。

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中國孩子比外國孩子少笑50%,這是個大問題


只有家長才能給你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童年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絕不是指讓孩子早些認字、背詩、讀英語,更不是把小學的課程提前教給幼兒,這絕對是個誤區。

上世紀70年代,羅馬尼亞的執政者為了增加人口,通過各種政策要求每個家庭生5個孩子。但是後來,很多家庭因為沒有撫養能力,只能把孩子送進托兒機構。這些托兒機構條件很差,通常20個左右的孩子只有一個養育員,根本照顧不過來。

當時,一些科學家在基金會的資助下組成了聯合研究梯隊,開展了對部分兒童進行干預和科學研究的項目,福克斯教授就是研究梯隊的領導人之一。他們把一些孩子送到合格家庭中去養育,對一些孩子改善了在托兒機構裡的養育條件,比如增加了養育員的人數,但對有些孩子則不得不維持現狀。

科學家們跟蹤這些孩子一直到12歲,從中獲得了大量寶貴的資料和數據。此項研究的結果是,早期在托兒機構成長的兒童,由於互動交流的機會少,他們整個腦的體積都比受到正常照顧的兒童明顯來得小。2歲以前得到改善的,腦發育可以恢復;2歲以後再改善,腦的發育恢復就很難。這說明早期教育條件的優劣的確影響到兒童腦的發育。

父母不應該忙著去賺錢,說等我賺了錢再來陪你,到那時就已經晚了。你情願少賺一些錢,要多陪陪孩子。我曾認識一位美國女性,他們夫婦領養了一個孩子後,當即決定夫婦兩人各自辭掉一半工作,輪流在家帶孩子,可見國外對於父母自己教養孩子的重視程度。

因此說,0到3歲是個關鍵期,而且在這段時間裡,沒有人能代替家長,只有家長才能給你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童年。

一定要讓孩子對生活和學習充滿熱情

一定要讓孩子對生活和學習充滿熱情,如果沒有熱情了,那麼,他一輩子很難過得快樂,也難有成就。“情緒教育”對孩子未來很重要。

情商是一個過時的概念,國際上現在已經不用了,而改用“社會情緒能力”。它也是目前國際上腦研究的前沿課題和熱點。

智商的高低,最多影響你的生活質量,而不至於毀滅你的生活。但社會情緒能力是決定人一生幸福的關鍵。社會情緒能力包括正確地評價自己、調節自己的情緒、激勵自己、能瞭解別人的情感、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等五個方面,你過得快不快樂,都取決於這五個方面。

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中國孩子比外國孩子少笑50%,這是個大問題


遺憾的是,情緒教育在我們現在的教育中並沒有被重視,教師、家長關注的仍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據美國一位教授調查,中國的孩子比外國孩子少笑50%,對此,很多教師覺得沒什麼。其實這是個大問題。孩子學習時有一個好的情緒,腦子消耗的能量少,他可以集中精力學進去。沒有好的情緒時,往往就學不進去。

這麼多年,我一直寄希望於家長開竅。如果你是一個為孩子的前途著想的家長,你是一個不急功近利的家長,那你就應該學習這些最新的科學教育知識,來保護你的孩子。

家長一定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對於孩子的培養,什麼是最重要的?不在於他能考多少個100分,而在於把他培養成一個完整的人。這其中情緒教育是最為關鍵的。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對生活和學習充滿熱情,如果沒有熱情了,那麼,他一輩子很難過得快樂,也難有成就。孩子輕則產生厭學情緒,重則產生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為,甚至引發衝突事件。

現在有一部分大學生,他們幾乎沒有上進的熱情,也不願意發奮讀書。他們急功近利,希望一夜成名,或者是嫁個大款,不想經過自己奮鬥取得成功。追根溯源,我們發現這些大學生都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一直被父母逼著學習,18歲以後就一心想著輕鬆。這難道不值得我們警醒嗎?

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中國孩子比外國孩子少笑50%,這是個大問題


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如果有一件事情是他最喜歡做的,而你又創造條件讓他做這件事,那麼他一定會很有幸福感。

智能有多種,對人的智能多元化的理解,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發生了曲解,一個是中國,一個是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人認為土著人只有音樂和體育才能。而中國現在流行的是,每個人都有多元智能,什麼都可以學好,唱歌跳舞都去發展。但事實上,一個人不可能樣樣都好。

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中國孩子比外國孩子少笑50%,這是個大問題


其實,人一生中一定有一件事情他做起來最省力、學得最快。如果有一件事情是他最喜歡做的,而且他最擅長,而你又創造條件讓他做這件事,那麼他一定會很有成就,也會很有幸福感。

如何幫助孩子找到他做起來最省力、學得又最快的事呢?孩子自己會去找。他在12歲到18歲的時候,是樹立理想的關鍵時期。你創造條件讓他自由選擇,他自己會做決定。你需要提供環境,引導他,並且尊重他的決定,幫助他去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