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學前,應該讓孩子學什麼?

還沒關注?

上小学前,应该让孩子学什么?

快來點這裡

鼓屏162,《福建教育》雜誌官方微信

上小学前,应该让孩子学什么?
上小学前,应该让孩子学什么?上小学前,应该让孩子学什么?

教育部日前發佈《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全文),治理內容包括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小學化”傾向比較嚴重、“小學化”教育環境、教師資質能力不合格、非零起點教學5個方面。治理步驟分為全面部署、自查摸排、全面整改和專項督查4個階段。具體內容包括五個方面: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整治“小學化”教育環境;解決教師資質能力不合格問題;小學堅持零起點教學。

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許多家長在孩子準備升小學的前一年總會特別焦躁,擔心自己的孩子上小學時會不會不如別人家的孩子?成績會不會不好?會不會跟不上老師的教學?於是希望孩子早點學拼音、學算術……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不提前學習,

上了小學就一定會落後嗎?

羅媽媽在她的女兒準備升小學的那段時間裡,制定了一套“小計劃”。平時,她有意識地將一些知識滲透於生活中,著力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習慣,比如上樓梯時,數數走了多少臺階;出去玩,數數天上的星星有幾顆。小區旁邊有一家繪本館,她經常帶孩子去;晚上臨睡前還會充當孩子的聽眾,聽他講看過的故事。雖然女兒剛入學那會,學習學得有些吃力,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她的成績、表現竟然有了“後來居上”的趨勢。

據不少小學教師反映,學生在上小學之前學太多“小學知識”其實是很頭疼的問題:

如,多數孩子的這些知識是從幼兒園或培訓班學習得來。而幼兒園或培訓機構的教師沒有經過小學教育的專門訓練,並不瞭解小學教育所需,可能會導致所教知識和技能不夠規範;

如,在升入一年級正是學習的時候,孩子會覺得老師上課的內容很多是事先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就會覺得太簡單,自己都會了,就會產生輕視、注意力分散、開小差的情況,時間長了,就養成了不良的上課習慣;

如,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部分學生的“儲蓄知識”用完了,又缺乏主動獲得知識和技能的能力、習慣的時候,這時就會出現適應困難、學習“沒後勁”等問題了。

德國教育專家指出,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教師和家長應當要符合孩子的天性,不應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1.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2.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3.培養孩子的情商,特別是領導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教育部副部長韋鈺表示:科學研究證明,孩子5歲以前沒有情境記憶,到6歲才能記住,早期教的死記硬背的東西是沒有用的,孩子會忘掉,6歲以前學習知識是在給孩子壓力。

小孩子早期學習不是靠記憶,而是靠環境,如果孩子爸爸講英語,媽媽講中文,他很快就會講中英兩語,孩子的學習方式是模仿和觀察,通過講話和別人的語言交流進行學習的。

上小学前,应该让孩子学什么?

上小學,到底應該教孩子什麼呢?

我們的教育方向應是觀察孩子,幫助孩子,使孩子的成長朝向易於生存的方向,朝向將來社會所需的人格品質的建構。我們知道環境對兒童人格形成的影響與遺傳的影響是同等大的,所以我們不能說我們所設計的環境因素完全由兒童決定。實際上,它是在我們的教育理念支持之下,根據孩子在環境中的發展狀態不斷“調整——反思——再調整”而來的,是我們與孩子共同創作的,同時它又反作用於我們和孩子。我們教育的目標是具體的,不是一個“良好人格”和“易於生存”這樣的詞就能解釋了的。

學前教育目標的十五個項目:

1.使孩子成為他自己

2.使孩子成為具有感受力的人

3.對人類有利的審美觀

4.天然所具有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的慾望

5.天然的對工作熱愛

6.使人類發展的質疑和解疑特質

7.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

8.對人類文化和自然具有同等的興趣

9.頭腦清楚

10.站在自我的立場上進行選擇和判斷

11.無意識的對群體的興趣

12.有進入主流教育的適應能力

13.易於適應環境

14.崇尚真理、堅守原則的素質

15.抗衝突能力

幼兒教育必須徹底放棄小學化,實行玩學結合,玩字當頭,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使快樂成長成為幼兒教育的常態。玩和學本身不是對立的。如果沒有大人的不當干涉,對於一個小朋友來說,單腳跳和做數學題一樣快樂,畫畫和寫字各有樂趣。都是不同年齡段自然而然會發展出的能力。當然,這需要我們成年人為孩子準備合適的環境,能夠提供適當的材料,提供適當的幫助。

真正會玩的孩子,都有很強的探索精神,專注力一般會比較好,也不用特別擔心他的學習,哪怕暫時落後一點也沒關係,人生就是一個長跑的過程,看的是誰的後勁足。

排版:林小晶

在這裡,打開教育生活

鼓屏1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