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給孩子一點做夢的時間,多陪陪孩子

多給孩子一點做夢的時間,多陪陪孩子

“連幼兒園都上科學課,給小朋友探索的機會,小學一、二年級反而沒有。”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鈺在南京出席活動時說,我國原來實踐了多年的自然課教育,一直是從一年級開始。但上一次教改卻把科學課的教育延遲到三年級開始,把一、二年級的科學教育課變成了“品德與生活”。韋鈺透露,新的國家小學科學教育標準在修訂過程中,將依據“科學教育”為基礎,在義務教育的所有年級,學校都應設置科學教育項目。

多給孩子一點做夢的時間

實際上,不僅在基礎教育階段科學課存在脫節的現象,在已開設課程的教學中,也普遍不受重視,許多學校並不配備專職科學老師,科學課的時間也常常被語數外擠佔,成為“比副課還要弱的副課”。是孩子們不熱愛科學嗎?顯然不是。幾乎每個人在小學作文裡都曾寫過這樣一句話:“我的夢想是當一名科學家,我要發明一種神奇的……”帶著這份科學夢,孩子們開始觀察植物、認知動物、瞭解聲光電—對世界的探索就這樣啟程。

好奇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也是驅動文明發展的原動力,這一點從古到今都不曾改變。看看身邊,幼兒園裡,各種生活化、遊戲化的科學活動深受小朋友喜愛;校外,各類航模、機器人科學興趣班生意火爆;5月17日—24日是南京第26屆科普周,免費開放的南京科技館外車滿為患,堵了幾公里長……這些現象都告訴成人:孩子們渴望科學。

在2001年實施新課標後,小學階段就只有三到六年級有科學課。韋鈺院士一直呼籲恢復科學課,並將其視為核心課程,但實際上,即使將實施年級修訂為一至六年級,在現有的教育和升學體制下,科學課的地位仍不容樂觀。現實中,孩子們對於科學的憧憬與熱情往往在小學階段就消磨大半。繁重的課程和作業負擔,讓他們難得有做夢的時間和空間。隨之一起消失的,還有好奇心與創造力,以及對未知世界最質樸、最赤誠的熱愛。在多項跨國調查中,都顯示我國中小學生的科學創造力較低,在好奇心、進取心、想象力等方面都低於歐美學生。

居里夫人說,“我要把人生變成科學的夢,然後再把夢變成現實。”科學是立世之基,人文是科學之本。留住孩子們對科學的熱愛,需要學校在軟硬件上加大投入;也需要社會公共服務有更多供給,讓孩子們有去處;更需要的,則是科學的教育精神,少一點訓導,多一些啟發;少一點標準化,多一些個性空間;少一點照本宣科,多一些實踐操作。一句話:多給孩子們一點做夢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