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科學地面對小一科學課

今年秋季,闊別十多年之久的科學課又重新回到了小學一二年級課堂。這門以前叫 " 自然 " 的課程,在2001年全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改之際改為科學課,起始年級也從小一變為小三年級。據悉,為了讓這一學科重返小學一二年級課程體系,韋鈺院士歷經16年的努力,從國際科學教育考察,到 " 做中學 " 等系列課題研究,再到國家小學科學教育標準的修訂並於2017年初發布,及至今日迴歸,不能不欽佩作為一名大科學家的她,為了科學啟蒙教育而殫精竭慮、砥礪而行。如今此事塵埃落定且如願以償,細思來路不易卻意義非凡。

要科學地面對小一科學課

重視科學教育是補齊感性文化短板的一種手段。曹衝稱象只是破解一道難題、成功的做了一次智力遊戲,卻沒有像阿基米德那樣得出浮力定律。再反觀我們的教育,對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儘管設置了科學課程,但過多的注重對知識的識記而缺少對懷疑精神、實證精神和理性思維的培養。小學一年級重開科學課其科學啟蒙意蘊很濃,旨在著力於熱愛科學、觀察習慣、科學思維等科學素養方面的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將原來的課程目標 " 情感態度價值觀 " 修訂為 " 科學態度 ",增加了 "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 新目標,其用意再明白不過了。

要科學地面對小一科學課

" 做中學 " 為科學教育提供了科學的抓手。"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做中學 " 始於荀子,王陽明發揚光大到 " 知行合一 ",再出口到美國,杜威提出 " 在做中學 ",然後由其學生陶行知等人轉內銷來到中國。今天不少翻轉課堂其精要之處不外乎模仿美國課堂,不外乎 " 做中學 "。學習金字塔理論印證了 " 實際演練 " 和 " 馬上運用 " 學習效率最高,不少專家也在大談特談 " 做中學 "。可是,我們依然習慣於照本宣科地 " 滿堂灌 " ——將餑餑嚼碎了再餵給嗷嗷待哺的孩子。

要科學地面對小一科學課

要想改善科學教育的方式,首先要轉變知識觀。" 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 這 " 最有用的東西 " 就是指科學態度、科學思維等。其次要善於運用布魯納的發現學習法,它重視科學探究的過程,是教的方法,也是學的方法。它能夠讓學生體驗科學家研究過程的艱辛和研究結果的欣慰。它有利於激發學習者的探究慾望、培養學習者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發現學習如同 " 做中學 " 一樣也有弊端,耗時太多,知識碎片化,不能將所有間接經驗直接學習,如高壓電傷人、氰化鈉劇毒等。再次要加強學科融合的研究,設計綜合課程。課程綜合化有利於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以一年級科學上冊(教科版)為例,全冊兩大板塊——植物觀察、比較與測量,完全可以結合語文、數學等學科來學習。當然,課程綜合化對教師的要求尤其是知識結構的要求更高。

要科學地面對小一科學課

只有科學地對待,不失偏頗,才能對得起迴歸的小學一二年級科學課,才能不辱使命、不負眾望,才能培養好未來的人文與科學並重的民族脊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