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饿」一场炼金事故引发的体检


「薛饿」一场炼金事故引发的体检

点此链接完整视频

本期视频及猫粮的灵感和内容来源于《大便通》[日] 辨野义己


——扩展猫粮——


在日本,过去清纯派的偶像歌手会说自己从不大便。


「薛饿」一场炼金事故引发的体检

当然没人会真的相信这句话,但这些偶像为了保持形象确实不在粉丝和媒体面前去厕所。可不论多么想维护形象,人都会大便。不论国王或偶像,所有人都由相同的物质构成,将排泄这种理所当然的行为视为破坏形象反而不正常,每个人在80年的寿命内平均排泄的大便重量约为8.8吨。在这个数字面前,大家难道不觉得对排便遮遮掩掩的行为很愚蠢吗?

所以,我们有必要认认真真地了解一下陪伴我们终生的8.8吨的“朋友”。

「薛饿」一场炼金事故引发的体检

大肠绝不是大便的容器

大肠可不仅仅是作为生成大便、然后排出大便的容器,它还承担着更重要的工作。从食物残渣到大便的转化过程中,大肠的蠕动影响着人体健康。

通过大肠的物质会产生“发酵”和“腐败”两种变化。这两种变化都是由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引起的。腐乳、奶酪、纳豆这些食品都是“发酵”而来,显然是能吃的;但“腐败”的东西就不能食用了。

「薛饿」一场炼金事故引发的体检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大肠内发生的变化中,对人体有益的是发酵,有害的就是腐败。即使是同种物质,如果大肠蠕动功能良好就会发酵,但若蠕动功能不好就会腐败。发生腐败后,腐败物质经过肠壁会被人体再次吸收,成为多种疾病的诱因。

在人体脏器中,与疾病相关最多的就是大肠,可以说大肠是“万病之源”了。



有益菌促进发酵,有害菌引起腐败

大肠中既存在有益菌也存在有害菌。也许有人认为大肠中的细菌都是“大肠菌”,但并非如此。最先被发现的肠道细菌被科学家命名为“大肠菌”,但现在大肠内约存在1000种以上的细菌。

这其中既有分解食物糖分后产生乳酸和酒精(发酵)的细菌,也有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后产生硫化氢和氨(腐败)的细菌。

前者是有益菌,后者就是有害菌。有益菌促进发酵,有害菌引起腐败。

但有时根据条件的变化,“有益菌”也可能会做出有害的“举动”,被称为“有害菌”的细菌也有可能“从事”有用的“工作”。所以千万不要将“有益菌”/ “有害菌”的分类绝对化,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薛饿」一场炼金事故引发的体检

典型的有益菌代表是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它们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和腹泻,所以被称为有益菌。这两种细菌还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免疫细胞活力。

「薛饿」一场炼金事故引发的体检

有害菌的代表则是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它属于梭菌属,这种细菌会使蛋白质变质产生毒素,它不仅会造成食物中毒,还会产生致癌物。除产气荚膜梭菌外,还有一些其他病原性细菌。如果前一天吃了很多肉,第二天的大便就会尤其臭,这股强烈的臭味就是有害菌产生的有害物质导致的。



实力强大的“墙头草”派

就像选举时有一部分无党派人士会在关键时刻将选票投给某一派,这些“中间派”往往实力强大,决定了选举走向。肠道细菌中也有70%是这样的中间派—— “机会致病菌”,它们会根据肠内环境的变化随时倒戈到势力强的那方细菌。


「薛饿」一场炼金事故引发的体检

“机会致病菌”的这种选择,对肠道内的物质容易发酵还是容易腐败起决定作用。

“机会致病菌”中最有名的就数大肠杆菌了。大肠杆菌有很多种,其中包括O-157 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这类自带病原性的细菌。但是绝大部分大肠杆菌既不“性善”也不“性恶”。在有益菌占主导的肠道内,大肠杆菌不会为恶。但一旦有害菌在肠道内占主导地位,大肠杆菌就会成为有害菌的帮手,促进肠内腐败的发生。


“大便博士”的人体实验

有益菌和有害菌赖以生存的营养来源不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这两个有益菌以乳糖和葡萄糖为营养源,而产气荚膜梭菌等有害菌则从蛋白质中摄取营养后产生有害物质。

这并不意味着蛋白质是“腐败”的罪魁祸首。相反,蛋白质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所以无论我们多么不愿增加肠道内的有害菌,也必须摄取蛋白质。摄取食物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食物中的营养,如果认为食物中的营养只是肠道细菌的营养来源,那就本末倒置了。

但如果就是非常喜欢吃肉,那这样的肠道内就会产生很多“有趣”的变化……

20多年前,被日本称为“大便博士”的辨野义己,曾做过这样的“人体实验”。为了观察肠道环境的变化,他和另外四名同事进行了连续多日只吃肉类食品的实验。

「薛饿」一场炼金事故引发的体检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个实验太蠢了,但是为了知道真相,事实往往比理论更具说服力。当时实验员每天进食的肉量是1.5千克。早饭是300~400克左右的火腿、香肠等肉类加工食品,午饭和晚饭是500~700克左右的牛排。这40天里他们没有吃过一口米饭、面包等谷物和蔬菜。


40天,发生了什么

在实验开始后的几天,大便博士的身体状况处于前所未有的良好状态,这也有可能是因为开始了一项大胆的实验所以情绪高涨。总之,开始的那段时间里,他浑身充满了力量。

「薛饿」一场炼金事故引发的体检

大便博士总是一边吃牛排一边开玩笑说:“果然肉吃得多才能精力充沛!”

但是随着实验的继续,他发现自己身上的气味越来越重,脸上开始变得满是油光。总而言之,就是变成了女性讨厌的状态。

「薛饿」一场炼金事故引发的体检

如果只是不受女性欢迎倒还好说,至少健康上没问题。但是过了不久,他的体重虽然没有增加,身体却感觉越来越沉重,经常疲惫不堪。

虽然事先已经做好思想准备,知道这项实验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但实际开始后,“每天只吃肉”的生活还是比想象的更残酷,所以在第20天时除了大便博士之外的其他三个人都停止了实验。而他虽然勉强坚持到最后,也已经疲惫不堪。

那么最关键的肠道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了解这一点的途径自然就是大便。

实验开始前大便博士的大便是黄色的,慢慢地颜色不断加深。等到了实验结束那天的大便颜色已经和煤焦油差不多了。

「薛饿」一场炼金事故引发的体检

随着大便颜色的加深,大便也越来越臭,就像肉和鸡蛋腐烂后的恶臭味,就连习惯了大便臭味的博士本人在进卫生间前都有点犹豫。很明显他的肠道内发生了强烈的腐败反应。

在通过对大便的化验分析后,发现实验前占肠道细菌20%的有益菌减少到了15%,原本占10%的有害菌增加到了18%。光看百分比似乎差距不是很大,但是百分比说明了“哪方占优”,这决定了肠道环境的性质。只要有害菌的势力稍微超过有益菌,“机会致病菌”这群墙头草就会跑到有害菌一方“助纣为虐”。如此一来,肠道内就会发生剧烈的腐败反应,使大便颜色和臭味都发生变化。

不要着急冲马桶!

大便的臭味是一个很有用的“信号”——如果肠道内有害菌多,大便和屁就会非常臭,也有种常见的情况是食物本身的气味进入到大便中。

大便博士的研究室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他采集了同事1克的大便(????),在其中加入稀释液后闻到一阵香味。闻了一会儿,他确定是网纹瓜(注:网纹瓜是一种日本培育出的特殊甜瓜,对土壤微生物环境要求严格,而且很贵)的香气。

于是大便博士和那位同事产生了如下对话:

「薛饿」一场炼金事故引发的体检

“你吃瓜了?”

“是啊。昨天我妹买了个网纹瓜,我吃了四分之一。”

“但是加了稀释液后还那么香,确定只吃了这么点?”

“我…呃…是啊吃的不多……”

“撒谎!!你吃了得有一个吧!”

“你怎么知道的?!……”


在大便博士这么长的研究生涯中,还从未闻到过那么好闻的大便。当时网纹瓜一个得要7000日元(450元人民币左右),所以大便也有了高级的香气。

当然我们没有太多机会吃掉整个这么高级的水果,所以也不指望能有这么香的大便。但是“不臭的大便”确实更符合健康标准。

比如经常吃蔬菜和水果等具有健康饮食结构的人,大便就不太臭。因为这些人肠道内有很多有益菌,所以不会散发出腐败的臭味。

「薛饿」一场炼金事故引发的体检

排便后我们不仅要观察大便量和颜色,还要注意大便的臭味。很多人排便后会屏住呼吸立即冲掉,但这样就浪费了反省饮食结构的机会。我们应该闻闻大便是发酵臭还是腐败臭,如果是腐败臭就说明大便对我们的饮食结构亮出了“黄牌”。

中国古代以及李氏王朝之前的朝鲜半岛都存在“尝粪”的文化,即通过尝大便的味道来判断健康状况。在儒教文化盛行的过去,孝子会用尝父母大便的方式判断父母的健康情况。

「薛饿」一场炼金事故引发的体检

当然这是在现代化诊断技术诞生之前的事了,现代社会就没必要去尝粪了。不过这也说明从古至今,大便一直被认为是判断身体健康与否的晴雨表。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应该珍惜这种流传至今的智慧,不必用舌头去尝,但至少应该用眼睛和鼻子认真观察大便。



大便是身体寄出的“书信”,阅读大便,就是阅读健康。如果你对大便博士的其他研究成果感兴趣,可以再看看看这本书。

「薛饿」一场炼金事故引发的体检

另外还有一本我们之前推荐过的《肠子的小心思》,是从不同维度去解读“肠子”的神秘之处。过分强调大脑的重要性让我们都忘了,所谓“人”,可不只有大脑。肠道研究近年来频繁取得突破性进展,让科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一个问题,真的只是“我思,故我在”吗?不过这个话题要展开可就搂不住了……

「薛饿」一场炼金事故引发的体检


更多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