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聪明不聪明,在哪一学科就能体现出来?

爱心辅导妈妈


一个学象棋的学生,只要老师把原谱在电子屏上讲解演示一遍,就能记住。

一个学炒菜的学生看一遍师傅的操作与讲解,就能成功做出这道菜!

一个学修车的学生看一遍师傅的操作,就能洞察其中奥妙。

一个学古筝的学生听两遍演奏,就能把琴谱写出来。

这几类人都不爱数理化,成绩不好选择高职高专,但和那些考上一本二本的人比,他们简直是天才!!!

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请不要再做井蛙之见,以聪明不聪明评价孩子,长此以往,伤害是很深的。


月光琴艺


我感觉,我有点偏题了,但还是想说说。

我讲讲我家娃娃的经历吧,虽然不是985,只考了211,但觉得她的成长很少让我们操心。

最早让我觉得她不简单是小学5年级。那年换了一位中年语文老师、班主任。老师的思维很超前。晚上我会检查作业,看到她完成了一项课外作业--如果班级是个企业,需要哪些岗位,如何管理。丫头居然做了一个表格,分了职务、工作范围,考核内容…惊呆了,我问她,你怎么会这些?她说电视剧里看到的。

第二件事让我对她刮目相看。体育中考,游泳可以代替800米,下定决心要学会游泳。爸爸教了她三个下午,但是蛙泳的速度还是不合格,最后一天下午,爸爸说,再教你个仰泳吧,自己觉得哪个行就用哪个,其实爸爸也放弃了。后来就训练了一次,参加考试了…仰泳通过了!太不可思议了!

第三件事让我觉得她很会融会贯通。江苏的语文阅读和作文总是最重要的。每次看到她的作文题,我也总是担心,这题目压力好大。与她沟通,她总说作文没问题,我会用公式套,拿不了高分,中上没问题。

第四件事,高考分数处出来了,全家傻眼了,位次与平时相差很大,数学考砸了(阅卷有新规,不看结果看过程,丫头做题爱跳步骤),她只安静了20分钟,从新开始选学校,自己选择,自己一所一所学校打电话,为自己大学翻身找学校。

第五件事,大一结束后。她最终选择了化学,而高中三年她只学了一年半的化学,高中选择的是物理生物。然而,大学一年里,她把化学学到最好。在没有父母监督的情况下,四六级也都高分通过,拿到了部分小竞赛奖项。时候

……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细节。天才很少,但是能控制自己、目标明确、责任心强、融会贯通…这些是学习好的基础。还有一点就是家长,请不要太功利也不要太主导孩子的思想。我们要学会陪伴、引导…

我觉得孩子聪明不聪明,从小细节最能发现,而不是哪一科。


豆豆家麻麻


一个学生“聪不聪明”,哪个学科的成绩能作为指标体现出来?数学?还是物理?亦或是语文英语?这不是第一次有人问这个问题,麻烦的是,这个问题直到现在并没有标准答案。

首先,“聪明”这个形容词本身主观性很强,客观评判却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和标准。一般观念上,短期记忆力可以算聪明,空间想象力理解力可以是聪明,抽象思维能力是聪明,逻辑思维能力也是聪明……不可否认,这些都是“聪明”的定义之一,却都不够全面,也都不够准确。

学生的数学物理学科成绩好,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抽象和逻辑思维受到了良好的训练;英语历史地理成绩好,说明记忆力不错,以及有了足够的时间投入;阅读习惯好,诗词歌赋中外名著阅读量大,语文就不会太差……

这些都是“聪明”或者说“智力”的表征,但最重要的而且最容易被忽视的结论是:所有的这些指标,也即“所谓智力,是可以被训练的”。

另一个教育心理学研究结论更重要:智力,并不是影响成绩的最重要因素。套用一句流行语:装什么装,高考这件事,离需要拼智商的层次,还差的远呢!

同样的学校班级,同样的老师,付出同样多的学习时间和努力,最终结果却很不一样:有人考取985,有人普通本科,还有人就只能上二三本。 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许多人,甚至包括许多老师会告诉你,这是“天资”的差异,智力的差异,有人就是天生会读书,有人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这样的话有没有听过?但是,学生成绩高低,真的是天生的遗传的“智商”造成的吗?遗憾的是, 许多研究结果都能够证明这个说法是错的。

目前所有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智力”跟遗传的关系只有1~2%左右的弱相关。1%,对统计学来说这个数字等同于没有关系。我们通常所说的所测定的智商,基本上都是后天获得性的结果,也就是说,智商的高低,都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尤其是幼年教育。换句话说,除了特殊情况,一般人群中,没有人天生聪明,也没有人生来就笨。

影响这些获得性的“智力”因素是哪些?这不是本文的主旨,只简单地说,与家庭背景,父母陪伴,幼年期习惯,教育方式等等都有关。 也就是说,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孩子的智商因素都差不多,基本上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能否取得较好成绩跟“智力因素”关系不大。那么,学生成绩差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有一位清华“学霸”总结的很有道理,分享如下:

一,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上进心,好胜心,不服输的态度,有吗?甘于落后习惯于落后无胜负心比什么都致命。

二,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会做题远远不够,掌握做题的方法比会做任何题目都重要。 很多学生在学校读书时,都有这“四不做”:课前不预习;上课不记笔记;下课不复习;考试不纠错。 其实这才是最大的错误,必须把“四不做”变成“四必做”: 课前必预习:迅速浏览一遍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边思考边读第二遍,同时做好预习笔记;上课必记笔记:将老师总结的重点、难点记下,同时记下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方便下课询问;课后必复习: 将老师讲的内容结合书本看一遍,把想不起来的内容、印象模糊的重点、难点部分加强记忆,最好动手写一遍;考试必纠错:当老师在讲解试卷的时候,一定要动手将错误答案更正,旁边要详细记上正确答案,以便日后复习。

学习方法是影响学习成绩的最关键一步。差距之所以有,绝大部分就在学习方法上。

三,学习时间。 有没有见到过做事慌里慌张,又丢三落四的孩子?比比皆是;有没有见过一直在做,却什么作业都没做好的孩子……这些学生没有时间意识,不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不知道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 但是,家长可以也必须帮助孩子改善时间管理能力:

1:合理分配学习时间

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做学习计划表:每天要求孩子提前做出学习计划表,一天要完成多少量,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时间,最后给自己的任务打分,就是职场上的KPI,天下同此理。 除了做每天时间表,还要做每周每月时间表,期中学习时间表,期末学习时间表。 把在能力范围内的学习量列出来,争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利用好一天的黄金时间

每天各时间段效率值是不一样的,每个时间段适合做什么,必须尽早摸索自己的规律。

3:利用好碎片时间

碎片时间是一天当中的积累时间,比如课余、饭前饭后、等人等车,最适合学习积累和复习,为碎片时间做足准备,以便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四,努力程度。

努力就不用多说了,没有努力一切都会是空中楼阁。高考是什么?高考是一场艰苦的马拉松,是一场选拔赛,考取985/211,意味着你必须得踩下全省市95~98%的同学,而他们跟你没有多大差别,甚至比你更努力更拼命。在这场马拉松中,没有坚忍的毅力,疲惫时,倦怠时,困乏时,伤病时,没有自己逼迫自己的意志不行。你没有,别人有。

以上四点就是提高成绩的金钥匙。有了钥匙,并不代表就一定能打开大门,完成度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自己。最后,把中学数学名师,原人大附中王金战老师的经验列在下面供参考:

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是: 学习方法 >> 努力程度> 智力


江苏高考咨询导师


大家普遍认为的聪明学生应该是指那些头脑灵活,理解力强,做题快的孩子吧,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觉得数学物理这两科就能体现出来。

因为要想学好这两科得有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推理、演绎能力。以物理为例,在物理中会涉及一些多过程的问题,这些过程是如何过渡的,他们有什么联系,运动后会出现什么结果这些都学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题目分析完了,还要完美的呈现在试卷上,只有表达的准确、完美才能让阅卷的老师看一眼就知道你会了。要想有准确的表达就需要一些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知道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学物理好的同学都比较聪明。

但是我认为,只有数学、物理好的同学还不是最聪明的,应该还具有足够的表达能力,要有很高的情商。也就是说不光做题聪明、做事也要聪明。不光能做理科的习题,还要能通古晓今,能写的一手好文章。

举个例子说吧,“诗词才女”武亦姝,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高考613分(上海满分660分),被清华大学录取,她入读清华理科试验班类(新雅书院),她有过人的文采也有优秀的理科成绩,我认为这样的才是聪明的学生。


辛哥物理


我是文科出生,从初中就偏执的认为自己智商不高,只会死记硬背。到了大学,深入学习《中国现代史》、《中国古代史》、《古诗词赏析》、《古代汉语》等一系列专业课,再加上导师布置或推荐的大量书籍。经过时间的沉淀与磨炼,突然有一天,身边的人开始用“渊博”“睿智”“语言表达力精准”等词形容我时,我慢慢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差。

后来我开始慢慢接触一些简单的心理学、哲学、经济学书籍,发现自己理解纯理论的语言并没有什么障碍,甚至在初了解一门新的学科时,竟能快速在脑海总结规律,我才知道,一个人的聪明并不能用学科来限定,它综合展现于一个人对事情的分析、整合能力。


许烟子


我儿子在农村上的幼儿园,说真的十几年前的幼儿园也没学啥知识,基本上老师就是帮家长照顾孩子。小学一年级在县城重点,我认为起跑线输了,结果第一学期考试全年级笫一名,我才知道这孩子是块读书的材料。读初一时,老师怪他贪玩调皮经常打电话找家长,结果一考试老师也蒙了,年级第三名。十二年教育学习上家长很省心,也没上过辅导班,回家就是玩手机看电视,去年高考上了名牌985。所以我认为孩子聪明不再于那科,我儿子学的是理科,但他文科非常好,在大学诗词大赛中拿过一等奖。


朝花夂拾


个人认为:不能以哪一科好坏来衡量一个人聪明与否。毛泽东主席、钱伟长教授就是例子。

因为一个人的学科专长与自己的心理特性、兴趣爱好、以及老师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毛泽东主席聪明吗?毫无疑问!一个没有喝过洋墨水、没有进过军校、21岁才进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师范生,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战略、诗词、管理堪称一流,技压群雄,谁能相较?但他数理化、艺术、英语很差,原因是他在小学、中学时就没有怎么学过,以至绘画经常就画个鸡蛋🥚交上去,数字经常不及格。后来一次在接待群众中遇到一位数学老师,他还开玩笑说:“我怕你啊”,随后他才解释是因为一直都“害怕”数学和数学老师。

钱伟长聪明吗?毫无疑问!他是我国伟大的力学家、物理学家、应用数学家,卓有成就的“三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之一。但他同样在1931年的高考中数理化合计只考得25分(物理5分、化学13分、数学7分),英语0分。原因同样是因为中小学没有怎么教和学。他因为文史考满分被清华大学历史系破格录取,但“九一八”事件让他想转学物理,以为国家“造枪造炮”,所以开学以后历史系系主任陈寅恪一直等不到他来报道,而天天被磨着的物理系系主任吴有训又坚决不同意他转进来。后来几经活动,吴教授才同意他试读一年,数理化达到70分以上才可转学。他这一试,中国少了一个历史学家,却多了一个物理学家。




WILLSON39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2ccd1000936e283faa8e2\

喜欢读书的猪


笔者认为,一个学生聪不聪明在哪一个学科上都能得到相应的体现。

我们就以语文,数学,历史学科为例:

一个聪明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会非常注重阅读的重要性,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之所以成为大多数学生难以企及的高度,是因为阅读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考察,做好阅读,不光需要多读书,还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严密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功力,不光是需要你读书就能得到的!



举个例子,笔者的同学是一名理科生,藏教读于河北省一所非常著名的高中,这名同学的文字功底就非常的扎实,他不光要求自己书写端正,而且还要求自己作文内容丰富,有思想深度。笔者的这位同学,当年的手抄作文曾作为学校的范本,供同学们临摹。最终,这名同学的高考成绩语文成绩高达138分。这样的高分,可不仅仅是努力学习就能得到的,它需要你有非常深度的语文理解能力。

一般来说,数学是最能考验一个学生思维是否活跃的学科,在数学上,一般来说,好的,非常好,接近满分甚至是满分而成绩差的甚至是不及格。造成这么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数学的思维逻辑性非常非常强,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更加注重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果按部就班的按照书本上的知识来学习,很难取得高分,这时候,聪明的学生就可以脱颖而出,他们往往毫不费力的就可以学好数学,甚至是还学有余力,但大多数同学都非常的吃力,尤其到高三阶段。



有的读者可能要问,历史学科也能看出哪个学生聪明吗?答案是肯定的。历史虽然是文科的学习,但是同学们不要忘了历史学习的内容非常的庞杂,很多学生反应历史学科往往是他们认为最难的文科学科,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历史学科的内容庞杂而难记,其实历史学习是有规律的,也是有方法的,对于优秀的文科生来说,历史年份就好像珍珠一样,是连成串的。而对于逻辑思维比较混乱的同学来说,这就非常非常的难。

因此,笔者认为,一个聪明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哪一科目时,都能快速而准确地找到该学科的学习要领,并将自己的了悟运用到实际的学习中,所以他们才能更快地取得好成绩,更高效地掌握学习的知识,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就要从小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书写习惯,勤能补拙是良训呀!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智商都是一样的,而最终每个人的结果是不同的,那是因为大家所坚持的深度不同,如果能够立下恒心去做一件事情,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一名聪明的学生。


说文写作


我认为是数学。我们家“祖传”数学差😊哥哥嫂子侄儿数学差,我数学畸差,我女儿也是数学超烂😄所以我认为我们家里的人都不太聪明,都是老老实实干活挣钱,为人处世也不圆滑,反正不是市面上吃得开的那一种人。可能有人说了,数学奇才们好多都是书呆子呀?比如说陈景润等,可我身边数学好的人脑子真的很活络,比如我的小叔子,他的数学成绩不错,现在在社会上也混得风生水起,最起码比我们混得好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