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一天

2015年的一天,朋友邀请马未都一起去乌镇游玩。
路上,朋友告诉马未都,乌镇的陈庄村有个叫钱利淮的人,很擅长传统竹编工艺,而且很执着,他还说这个叫钱利淮的人是一个年轻小伙子。马未都听说后,就对这个年轻人和他的竹编产生了兴趣。


当天下午,马未都在陈庄村见到了“竹芸工房”的主人钱利淮,并在钱利淮的带领下参观了他的竹编工作室。
参观的过程中,钱利淮注意到马未都看中了好几件竹编工艺品,但马未都却没有问价钱,也没有要买的意思。
直到再次坐下来后,朋友问马未都有没有买几件的想法时,马未都这才问钱利淮:“有没有比刚才看到的还要更好的?”
钱利淮赶紧说:“有倒是有,但我没有拿出来。”
马未都问:“好东西为什么就不拿出来呢?”
钱利淮说:“我的东西是很好,但是价格太贵了,能不能卖出去,我自己都没有信心。”
马未都笑呵呵地说:“那就拿出来看看,合适的话,我就买了。“
于是,钱利淮从另外一个小屋里拿出了一个小竹盒子,细竹篾编的,非常精美。
马未都细细地欣赏着问:“这个竹篮多少钱卖?”
钱利淮说:“给您就不好意思赚钱了,给13500元吧。”
马未都一听,二话不说,爽快地答应了。
可当马未都准备付款时,朋友就赶紧阻止他,不让买,还说:“不就是一个竹子编的篮子嘛,不值这些钱?”

而马未都却说:“你们都不懂,像这样精细的东西很难编出来,而且工艺编到了极致。因为有人买,他才会更加努力地去做,如果没有人买,他就不会再编如此精致的物件。慢慢地,他就只会编粗的了,因为粗的好卖啊!粗的大家觉得就几百元钱,即使是1000元钱,一咬牙也就买了。但是,如果到了1万元,大家也就不咬牙了,干脆不买了。“
其实,这么贵的东西,马未都买它的时候也是咬牙下的决心,他也知道它贵,但是他认为,这是对传统工艺的一种鼓励。马未都心里有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他知道匠人们需要鼓励,也需要自信,而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