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努力,就是學不好?你可能在假裝學習

還記得去年考研,複習備考到了十一月的時候,看到一個消息出現在我的首頁。看到這條推送時我是真的驚了,也許有的同學也看到過,這裡把截圖放在下面:

明明很努力,就是學不好?你可能在假裝學習

杭電,是個不錯的院校了(據傳很多考浙大計算機的高分出自杭電考生)。而學霸考研就是狠,精確到分鐘!計劃表排排滿滿,就連上廁所也精確計時。不得不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考了個假研。不過還好,最後他保研了,也是給和他競爭同一所院校的考生多了一個機會。

明明很努力,就是學不好?你可能在假裝學習

學霸的計劃表

看到學霸的計劃表是不是想起了自己的計劃表?雖不至於這麼嚴格、精確到分,但也是安排得周密有序,表格看起來十分漂亮,似乎照做了考研就能穩上岸了。但我們可曾想過,我們真的按照計劃表上的安排落實了嗎?就算是按照計劃表上在做了,做的時候又真的投入了嗎?複習的時候是有效學習嗎?

我自己對於這個“奪命三連問”是深有體會。計劃表做的那叫一個工整、漂亮又“科學合理”。之所以說“科學合理”是因為我給自己安排了吃飯之後不看邏輯強的,只看記憶性質的,並且給自己安排了足夠的睡眠時間以保證精力。可實際上呢?前幾天往往能一絲不苟嚴格執行,生怕怠慢,而這樣的情形持續不了多久,開始感到疲憊、睏倦,總覺得精力不夠、效率不高。然後就開始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每天的複習流於形式,但又總覺得心理壓力大,腦袋空空。好在定期自我檢測發現了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和複習失誤的地方,及時進行了調整。

明明很努力,就是學不好?你可能在假裝學習

日本的神經科醫生兼作家樺澤紫苑出版了這樣一本書—《為什麼精英都是時間控》。作者曾是差點被精神壓力打垮、被工作“忙殺”的神經科醫生,在決心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後,發現了將大腦機能發揮到極致的時間管理術,實現了高效率地工作,獲得了一般人2倍以上的自由時間。

書中主要強調了“專注力”以及個人最專注的時間段、專注的持續時間等。作者作為神經科醫生,研究了有關論文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提出專注的持續時間大致為40分鐘到一小時,因人而異。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現在大多數學校課堂時間是40或45分鐘。

明明很努力,就是學不好?你可能在假裝學習

我們考研備考也可以借鑑其方法,在專注力高的時間段安排最需要進行思維縝密、邏輯演算等的學科來複習,同時控制好我們的專注時間。時間到了便讓大腦休息一會,可以做點簡單的活動,讓大腦再次恢復到比較高的專注力,再開始下一個學習任務。這樣便能很好地利用大腦效率較高的時間段,將比較複雜或難懂的科目的複習完成率提高了。這種方法不僅僅適用於考研,其他學習也可以。此外,書中還介紹了晨間最佳效率、午間專注力恢復法,晚間專注力恢復法等等,對於上班族也同樣適用。相信將這些方法結合自身特點、適當地運用到自身之後,會獲得更多的自由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另外,計劃表的完成度不高除了專注力不夠,往往還和我們對於上一項任務完成度不夠所造成的的心理壓力有關。

很多人因為“時間稀缺”的原因,把一天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如果有哪個環節的任務沒有完成好,就陷入無休止的自責和悔恨之中。

糾結於上一項未完成的任務,實質上是沉湎於上一項任務的浸沒成本。這時,我們要做好心態調整。我們知道,哪怕設計得再完美的高速公路,也不能保證每天順暢,不會發生交通事故和堵車。我們的學習和認知也不能保證每項任務都能銜接得天衣無縫、不出差錯。因此,把上一項任務未完成的地方和完成得不夠好的地方,記下來,週末或者沒有安排重要任務的時間回頭處理,這樣大腦壓力會小一些,更有利於完成下一項任務。我們是人,人都有可能犯錯,犯錯了做個標記,便於回頭查看和處理,做好接下來的任務就好啦。

明明很努力,就是學不好?你可能在假裝學習

基於計劃表的學習最重要的還是執行力,限於篇幅,這裡不進行展開,以後有機會再介紹並談談個人關於執行力的理解和感受。

提升專注力,從而能高效完成我們的既定計劃;對於未完成的任務,不要耿耿於懷,學會放過自己,做好記錄,以一個輕鬆的姿態回頭去解決它們,相信我們的學習會愉快很多!

喜歡文章請關注我,持續分享考研、學習、校園生活所見所聞所感,讓考研和學習不孤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