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士崛起:槜李之战中吴越双方对于谋战攻心的较量

导读:

春秋不仅是中原诸侯的春秋,更是天下人的春秋。吴越两个南方之国在春秋后期所爆发的战争在一定时期内掩盖了诸夏的光辉。其中以姬姓吴王为首的勾吴势力与以 姒姓越王为首的越国势力在靠近东海的 平原山地之间展开了一系列战争。本来战争是在可控范围之内,但从外人势力插手之后,吴越两个国家就成为了生死之敌,浩渺数千里的杭嘉湖平原与宁绍平原容不下吴越两个国家,在这个较为落后的南方水乡,注定只能留下一个。其中以吴王余祭被刺为线索,拉开了两国互相攻伐的精彩大幕。

余祭被刺是吴越国战的开始

死士崛起:槜李之战中吴越双方对于谋战攻心的较量

后世所绘吴王余祭被刺图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同时从江南一带兴起,从地理位置与文化习俗上面来看,吴人和越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吴人的起源是当年西周公子南奔所至。而越人的起源则是更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大禹分封的时候,两个国家本来就是同种同源,只是因为不同的氏族带领着本地人分裂为两个国家,南方土地水网密布,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吴越两个国家的人民到也没有因为国家界线而发生过多的冲突,整个西周时期的吴人和越人都是处于一种模糊国家状态,就是说老百姓对于管理者和统治秩序并没有多大的感觉,两个国家真正的交涉与矛盾产生是从东周开始的。

吴王余祭是寿梦王的第二个儿子,他们几兄弟对于王位的处理采用了兄终弟及的方式,无论如何都要把王位传给季子,可季子并没有给他们机会,而后面的历史证明他们只不过是在作秀。想要通过政治上面的禅让美德来获取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威望。余祭是一个崇尚武力的人,他们几个兄弟除了文质彬彬的季子都是这种个性,

统治者的好勇尚武推动了整个国家的扩张,当时国力尚小的吴国没有能力北上与齐鲁等大国争锋,而西方则是统治土地数千里的楚国,吴人更没有实力与之对抗,当时的吴国最主要的战略目标就是吞并越国这片土地,来完成东海之滨的统一,这样才能够参与到诸夏的争霸战争中去。

死士崛起:槜李之战中吴越双方对于谋战攻心的较量

吴越争霸图

余祭把目光放在越国之后很快就采取了行动,他发动吴国大军攻击越国,并没有单一的追求杀戮,而是从人口方面下功夫,当时的吴国从整体方面是超过越国的,无论 是人口数量还是土地面积,吴国的实力都是碾压越国,而吴国大军每次征伐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从越国掠夺人口来充实吴国,为功勋贵族耕种土地,这样一来,真正的吴人就能够腾出手来充实军队。

余祭时代的战争详细情况早已没了记载,史书中所留下的也只是只言片语。当年余祭攻取楚国边邑之后获得了许多越人俘虏,而吴国向来有羞辱俘虏的习俗,而这一次的羞辱却使得余祭把自己的性命搭了进去,从当时的情况来说:这里不能排除是越国采取的刺杀政策,训练专门的人士在战争过程之中作为俘虏去刺杀吴国核心人物来弥补越国国力不足。而吴王余祭的死也的确使得越国达到了战争所不能达到的目的,但两个国家的仇恨也因此而结下,此后相互攻伐数十年。

吴国重心的转移与越国的拓土开疆

死士崛起:槜李之战中吴越双方对于谋战攻心的较量

吴国重心转移至楚国图

余祭的弟弟叫做余目, 在余祭死后的吴国仍然是采取的兄终弟及的方式让余目做吴国之主。但是余目在吴国的历史之中只是一个过渡品,执政吴国没有几年就去世了,这一次的吴王之位没有像寿梦王想的那样传到少子季札手里,而是余目之子僚手里,这种传位的不公平性与混乱使得吴国内部出现了巨大的分歧。

先从寿梦王开始分析,当年寿梦王生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目,四子季札。从寿梦时代开始,这四个儿子里面最贤能的是少子季札,但按照周室制定的嫡长子继承法来看,嫡长子在世,其他少子是没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但寿梦为了吴国的繁荣从心底里还是想传位给季札,当时季札作为吴国最通周礼的人,他决心维护嫡长子继承法。因为这个原因,他拒绝了寿梦的传位,而其他三兄弟协商着兄终弟及来传位给季札。

死士崛起:槜李之战中吴越双方对于谋战攻心的较量

公子光夺位以后训练士兵图

僚的即位让公子光十分不满,从即位关系来看,当时最有资格即位的应该是季札,其次才是诸樊之子公子光,而僚只不过是寿梦第三子余目的儿子,从长幼秩序来看,僚在这方面是比不过公子光的,宗法血缘的亲近决定了公子光才是最正宗的王位继承人,而僚的即位从一开始来说就是不合法的,所以公子光也一直阴谋取代僚,成为新的吴王。

国内之中没有公子光可以使用的力量,他寻求的是楚国逃亡人士伍子胥的帮忙,他从伍子胥的谋划之中知道了刺杀的重要性,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夺取王位,避免吴国内乱的发生,这是伍子胥对于人心的设计,他知道吴王僚向来轻率大意,一定不会有许多防范,而死士专诸则是孙子兵法之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另一种体现。公子光以最小的代价成为了吴国的王,而他也按照之前的承诺将吴国的重心转向楚国,替伍子胥完成复仇大计。

死士崛起:槜李之战中吴越双方对于谋战攻心的较量

越国学习中原战术图

越国的强大是从允常手里开始的,吴王余祭死后的吴国陷入了一段混乱的政局交替时期,而越国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兴盛强大起来的,允常是越国历史上第一位大篇幅记载的君主,他抓住了吴王余祭之死的关键时刻大力发展国力,从中原引进先进生产技术,通过楚国凿空进入中原的商路,利用越地先进的刀剑生产技术从中原诸侯换取了大量的铁器农具。以军事武器换取农业生产工具看似很亏,但越国生产的刀剑大多为名贵重器,普通百姓和中层贵族都买不起,更别说让中原诸侯的军队普遍装备越剑了。

在这一点上面,越国并没有吃亏,他们精明的算计着中原上层贵族的内心,知道他们喜爱奢华。而越国则是赚取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掌握着先进农具的越国人越来越发现本国的土地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越王领导之下的越人不仅巩固了自己手上的土地,更对今天的杭嘉湖平原一带进行开荒,自此之后,越人从土地方面已经有了与吴人一较高下的实力。

奇兵败吴:越人在携李之战攻破了吴人最后的心理防线

死士崛起:槜李之战中吴越双方对于谋战攻心的较量

允常时代吴越土地对比图

允常是越国整个国家的精神领袖,他有着和北方吴人长期斗争的经验。可以说越国有他在一天,就不会衰落下去,而他一旦去世那也是越国最大的危机。而当时的人普遍寿命不长,吴越之地的医术本来就是落后于中原,又因为地理环境长期充斥着湿气使得越王允常去世了,而吴国则认为越王之死是他们的机会,春秋时代的国家构成是以国君为核心的,这一点在吴越地带也是一样。越国的国君允常在和平时期负责着国内的生产发展和灾难救济,而在战争时期则负责率领整个军队抵御外敌,

允常的死使得越国一如当年的吴国一样进入了一个政权交替的困难阶段。

吴国本来就和越国是邻国,双方安插的探子遍布吴越。而吴王阖闾也是第一时间得到了这个消息,他通过吴国的朝议决定出兵伐越,一来是为了确定吴国在杭嘉湖平原的霸权,惩罚当年从背后袭击吴国的越王,二来是为了报仇,吴王阖闾决心为当年余祭王的死复仇,代价是越国灭国。从当时吴越双方的整体实力来对比,吴国是远远超过越国的,如果说没有伐楚之前的吴国只是在人口数量和经济实力方面超过越国的话,那五战入楚的吴国则是成为了中原诸侯都闻之色变的对手,方圆数千里的南方霸主楚国都败在吴国手里,还有谁是他的对手呢?

死士崛起:槜李之战中吴越双方对于谋战攻心的较量

后世还原吴军列阵图

吴越之战的前夕,几乎所有谙熟军事的人都是认为越国必败的。吴军趁新胜之威伐越,打出的是复仇的名义,从春秋大义上面来说是没有问题的。而越国一方则是允常王新死,继承王位的勾践还没来得及登基为王就遭受到了吴国的战争威胁,从整体分析,当时的越国是很难应付吴国的。但历史就是这么巧妙,往往让人意想不到。

吴王阖闾率领着吴国的军队从姑苏出发,采用清一色的步兵甲士,而越国一方也由太子勾践率领着越人勇士严阵以待,双方在携李这个地方发生了对峙,从春秋时期的战争来看,那个时候的战争是处于一种发展状态的,准确来说就是大规模的斗殴事件,吴越双方都是悍不畏死,吴国采用的是最新从中原学习到的阵战,军队在平原地带铺展开来,底层士兵在统兵者的指挥下摆成了严密无缝的战阵,而越国那方则是松散的集合在携李,勾践第一时间命令敢死队发起了冲锋,被吴国军队尽数擒获,第二次的冲锋也是如此,此刻的勾践已经知道在全军混战之中是不可能战胜吴军了,他只能采用奇兵。

死士崛起:槜李之战中吴越双方对于谋战攻心的较量

越军掩杀溃败吴军图

第三次的敢死之士并没有采取直接冲击吴军战阵的方法,他们整齐的来到两军中央,大声的对着吴人说:闲着两军对垒,我们却因为违反越王军令,作战不够果敢,这在战争时期是死罪,我们不敢逃避,说完之后就全部自刎而死,当时发吴军睁大眼睛齐齐看着这群越人自刎,内心是极度震惊的。

一方面这些越人在吴人看来肯定是在越军之中不够勇敢,作战不力才会被选为死士,哪对面的越军都是一群什么样的对手,虽然说吴军在作战的时候悍不畏死,但意料不到的死亡却是让任何人都害怕的,吴军上下都已经开始骚动,整个战阵不攻自破,越军死士在两军阵前突然自刎冲破了吴人心里最后一道防线,在吴人阵脚已乱的时候,越军抓住了这次机会发动冲锋,而吴军上下都没有战心,剩下的只是追亡逐北,连吴王阖闾也是这次战争中负伤而死。

结语:

吴越双方这一次的战争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吴国君臣早已经习惯越国所谓的自杀破敌之术,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的自杀破敌不再是单个作战,而是成建制的自杀,它冲破了吴人对死亡的认知底线。越人的勇气已经远超吴国,吴王心中谋划的以灭楚之威再次灭越的战争计划在越人的自刎面前不堪一击,越人的奇兵击破了吴人的战阵,连吴王阖闾也因此而死。

携李之战是吴越霸权争夺战中的重要一环,越人击败吴军并杀死无望阖闾之后认为吴军不足为惧,从而陷入了一种安逸自得的境界,而吴国则是因为吴王惨死放弃了一战灭越的计划,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