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女兒》觀後感:母親的不當表達,是孩子性格深處的烙印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衝著周迅,看了《女兒》這部短片,情節的套子確實不夠吸引我,但其中關於母女關係的探討,值得寫篇觀後感說一說。

周迅飾演一位單親媽媽,不顧母親勸阻,執意要帶著女兒跑出租。背後的故事沒有多說,但從周迅母親冷嘲熱諷的話語裡——“帶著女兒跑出租,虧你想得出來!”,能明顯看出,這個家庭的氛圍並不好。

事實上,單親媽媽的生活的確不好過,之後周迅在路上修車的場景,似乎也印證了母親的評價。

女兒在車上遇到男性乘客,都會叫“爸爸”,平時她就坐在後座通過觀察車窗外的景象認識世界。

短片《女兒》觀後感:母親的不當表達,是孩子性格深處的烙印

隨著故事的深入發展,周迅和女兒迎來了除夕的最後一個客人——母親,她帶著一大桶韭菜雞蛋餃子,為的就是在家家團圓夜晚,讓女兒也能吃一口熱乎的飯。

短片當中,周迅和母親之間的母女關係十分尷尬,這估計也是她婚姻失敗的重大原因。

她們的交流除了彼此傷害就是言語攻擊,看起來實在不像傳統的母女,既不貼心也不溫情,倔強的性格倒是相似得很。

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母親的不當表達,是孩子性格深處的烙印。

短片《女兒》觀後感:母親的不當表達,是孩子性格深處的烙印



01母親會否表達,影響孩子一生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當中,母親都是溫情的化身,無時無刻不在包容、溫暖我們。

母親的性格和語言表達,對子女性格的養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

作為最炙手可熱的商業片導演之一,姜文可謂是榮譽加身,金雞、百花雙料影帝,也是臺灣金馬獎的最佳導演。

成功如他,雖然一時之間風頭無兩,遺憾的是和母親的關係卻一直很尷尬。

姜文曾在接受採訪中提到,“我人生中最大的失敗是和母親的關係,她總是悶悶不樂,而我卻不知道該做什麼”。

短片《女兒》觀後感:母親的不當表達,是孩子性格深處的烙印

他回憶起自己當時考上中戲的時候,母親一句讚賞沒有,只提醒他“你的衣服還沒有洗呢,別跟我說這個”;後來事業有成,給母親買了房子,也沒見她多高興,甚至不願去住。

作為知名演員的姜文,曾刻畫過無數鮮明的人物形象,但在那一刻,只能感受到他巨大的無奈。

他曾經非常努力地扮演好那個讓母親自豪的兒子,但直到現在仍未完成。

姜文一直介懷的事,其實可以歸納為兩件,一是思想觀念的鴻溝,導致雙方無法互相理解;二是薑母習慣內斂,姜文卻張揚外放。

代溝問題是老生常談,這次無需贅述;而第二點很多人深受困擾卻不自知。

可以說,姜文終其一生,都在通過各種行為追逐渴望(未真正聽到母親的認可)。

  • 從考上電影學院,母親看到通知書後沒有任何誇讚和祝賀,只是將其扔到一旁,讓他繼續把衣服洗完;
  • 到拍了電影,母親最喜歡的演員叫王志文,最喜歡的電視劇是《大宅門》,對他卻毫無讚揚;
  • 到母親不願搬離老房子,最終姜文只能以孫女做“威脅”,讓她搬進這所為她而買的房子。

姜文認為,母親從未認同過自己,直到母親離世,他都糾結在其中出不來。

短片《女兒》觀後感:母親的不當表達,是孩子性格深處的烙印

實際上,薑母真的沒有意識到兒子的成就嗎?並非如此,她對兒子的愛同樣無比真實而深沉。

《紅高梁》上映時,大家都只看到了姜文光鮮的一面,讚譽聲背後,只有薑母嘀咕著“我兒子窩缸裡多委屈啊”。

事實上,薑母並非與兒子置氣,也真真實實看到了這些成就,只是出於傳統的害羞含蓄理念,她不善於表達;而姜文恰恰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人,他意識到了母子間的問題,但又太過渴望被誇獎。

原生家庭帶給他—生的遺憾,實際上只是他和母親的立場不同而已,這是必然後果。

親子溝通的重要性說了很多遍,但很多父母生活中仍然與孩子無話可說,甚至互相傷害。

短片《女兒》觀後感:母親的不當表達,是孩子性格深處的烙印



02科學的親子溝通方式――3T原則

對嬰兒和兒童來說,想要讓大腦發育得更加完善,創造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至關重要。

如果父母想為孩子搭建良好的語言環境,那麼“3T”原則一定要了解一下。

所謂3T,指的是共情關注、充分交流、輪流談話。

1)共情關注

孩子不像成年人那般心智成熟,自控力不好,幾乎也沒什麼責任心可言,他們只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

如果孩子參與了一項自己不喜歡的事,那麼他很難從這次活動中學到詞彙。

和成人語言相對應的是,孩子自己說話的方式被稱為“兒向語言”,指的是孩子用誇張語氣說話的方式。

比起成人語言,兒向語言的音調更加優美,用詞也比較簡單。

短片《女兒》觀後感:母親的不當表達,是孩子性格深處的烙印

最近有項調查表明,11到14個月大的嬰兒,如果一直接受兒向語言,那麼兩歲時他會比那些用成人語言的孩子接受到的詞彙更多。

也就是說,只有先讓孩子們豎起耳朵,他才能學習到更多詞彙。

當然,共情關注這項原則對父母的要求也非常嚴格,需要給孩子充足的陪伴,從而真正瞭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喜歡什麼,等到時機成熟再加以引導。

哪怕孩子喜歡的東西一直在變化,父母也只能耐心等待,積極引導。

2)充分交流

充分交流的過程是讓孩子學會歸納總結,而不僅僅停留在幾個字或幾個詞的交流,以下這四種方式可以給父母一定幫助。

  • 啟發式提問和引導

比如孩子在洗完臉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問孩子:

“現在你洗完臉了,接下來要幹什麼呢?”

“找到自己的毛巾擦臉,你還記得你的毛巾是什麼顏色的嗎?”

“來,你自己試著用毛巾擦臉,先擦臉再擦擦耳朵後面。”

“做得好,擦得很細緻很乾淨”

  • 儘量不使用代詞

孩子的理解能力比較差,無法聽懂抽象的指令,因此交流時父母要試著把某樣事物具象化,儘量不要使用“你我他”、“那個這個”、“這裡那裡”的代詞。

否則說得太多,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迷糊。

短片《女兒》觀後感:母親的不當表達,是孩子性格深處的烙印

  • 嘗試脫離語言環境交流

孩子年紀較小時,父母討論的都是當時發生的事情;隨著孩子的年齡增大,就會用語言來描述沒見過的事物,這被叫做“脫離語境的語言”,是一種想象的交流。

對孩子來說這種語言至關重要,不僅能擴展認知,也能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

平時可以和孩子聊一聊已經發生的事情,比如兩歲時一起去公園,見到了什麼樣的風景,以前鄰居家一起玩耍的小夥伴等等。

如果孩子在脫離語境的情況下能自如地交流,那麼父母就不須太過擔心了。

  • 語言內容的擴展

在孩子現有的詞彙量基礎上,父母要與其進行更復雜、描述更具體的交流,這樣能讓孩子接受得更快。

生活中我們可以這樣做:

當孩子說“抱我,抱我”;爸爸說“你想讓爸爸抱你起來嗎?”

慢慢的,孩子就明白瞭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之後的表達就成了:“爸爸,我累了,你把我抱起來。”

這樣就省去了父母猜測需求,可能產生誤會的過程。

3)輪流談話

這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家長必須幫助孩子養成“你來我往”的交流方式,這才能被稱為溝通。

孩子小的時候說著兒向語言,此時父母需要做的,是通過孩子的肢體動作進行判斷。只有及時捕捉到重要信息,儘快回應孩子的問題,才算邁出關鍵一步。

當然,父母要學會多提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讓孩子知道答案可以很多樣化。只是簡單的是或否,並不能幫到孩子,也不容易讓他配合。

短片《女兒》觀後感:母親的不當表達,是孩子性格深處的烙印

總結來說,3T原味的實踐大概分為以下步驟。

  1. 共情關注:買什麼玩具、穿什麼衣服這類小事,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2. 充分交流:讓孩子詳細描述一樣事物,以及自己的內心需求。
  3. 輪流談話:在交流過程中不斷疊加詞彙,讓孩子自己組織語言,發展語言能力。
短片《女兒》觀後感:母親的不當表達,是孩子性格深處的烙印



03進入數字時代,再加一個T:關掉他(Turn it off)

如今的社會電子產品開始崛起,孩子也成了重要的用戶人群。

但實驗證明,只有聽真人語言對話,孩子才能擁有更加成熟的語言體系,學習到更多詞彙。

也就是說,不管打著什麼旗號的益智節目或遊戲,都不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真是交流,只會在無形中削弱孩子的語言創造力。

並且,越小的孩子越應該遠離電子產品,冰冷的屏幕不應當是孩子成長中的主要陪伴者。

父母永遠不要低估自己對孩子的影響,事實證明,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