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是什麼?脾虛人人談!幼兒這樣食療從根本上解決脾虛問題!

脾虛是到底是什麼?

脾虛是什麼?脾虛人人談!幼兒這樣食療從根本上解決脾虛問題!


脾虛證是中醫臟腑辨證中的一個症候。

分為脾氣虛和脾陽虛。

西醫:脾臟在臨床解剖上屬於一個器官,是人體的一個具有免疫,儲存血液的一個實質性的器官。

中醫:脾是無形的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臟腑。

所以脾虛這個名詞只出現在中醫的範疇,所以不要將西醫認為的脾及中醫的脾臟混淆。

一 脾臟的功能有那些,“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是國家的糧倉,是營養全身的源頭,為生化氣血之源,脾胃屬土,土為萬物生化之源,可以看出脾臟在中醫上的重要地位。醫又稱脾為“後天之本”!

脾的這種功能,中醫用“脾主運化”來概括,“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功能。

1 脾是主管消化吸收的,這只是脾臟功能的一部分,將五穀的精華吸收後向上輸送至全身各個臟腑,也就是脾臟的另一個功能“主運化”。

舉例說明:脾的運化功能水谷的功能受損,也就是說的脾氣虛,就會出現“食慾不振,經常胃脹腹滿,大便稀溏者,大多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軟弱無力,這些症狀,甚至幼兒出現滯長情況”,還有一些特殊類型,雖然吃飯胃口比較好,但體型消瘦,這也是脾虛所致可以歸屬為“胃強脾弱”類型。

2 脾的運化水溼功能

主要指脾對體內的水液有運輸與調節作用,水液攝入體內後,先由脾吸收,並輸送至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多餘的水液則下輸至膀胱,變為尿液排出體外。

打比方就好比體內往外排水的水泵,如果出現了問題,那就會出現水溼內停的情況。比如“脾虛痰溼自生”,痰多,一些幼兒咳嗽長時間就是不好,那就要考慮是不是脾虛的問題,中醫講“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也就表現在這裡了,反覆有痰。咳嗽痰多反覆發作,時間一長,就會進一步加重,轉變為“中土不旺不能生金”也就是脾臟累計肺臟,咳嗽遷延不愈,這時只要合理補脾後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如果水溼邪上犯於頭,叫水泛清陽,可出現頭重如裹的症狀,如頭暈,頭蒙等。外溢肌膚,則肢體沉重,渾身困重,水腫等。

3脾還有統攝、約束血液的功能,使行於脈管內的血不外逸,稱“脾統血”。由於幼兒體質特點,較少關聯此類症候故不深談。

4 脾主四肢

脾與其它組織器官及功能的關係為:脾主四肢、肌肉,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液為涎,在志為思。

脾主肌肉四肢,此與脾運化水谷、化生氣血的功能有關。脾氣旺盛,氣血充足,人的肌肉就豐滿,四肢有力;反之,脾氣虛弱者,氣血生成不足,人則消瘦,肌肉鬆軟,乏力懶動。同樣,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肌肉的豐滿程度或肌肉的張力來判斷脾氣的盛弱。

飲食物由口而入,脾的運化功能正常,則口味食慾才能正常,中醫稱“口中和”。脾運化功能異常,則常有

口粘、口臭、口淡、口甜等異常現象。

脾運正常,氣血充足,則唇紅潤光澤,反之則唇淡,乾裂起皮。所以味覺、食慾、唇色等是中醫瞭解脾胃功能的重要觀測點。

涎為口中津液,具有溼潤口腔,保護口腔粘膜,助食物消化的作用。但口中涎液過多,不自主的外流,如痴呆兒、中風後遺症等的流涎,屬脾虛的一種徵象。

有些人飲食過量,特別是晚上進食過多的油膩食品,睡眠時常會流腥臭的口水,這是因過多地飲食,超過了脾的運化能力(晚上陽氣漸衰,脾氣不旺,運化能力減弱),水谷不能化生為氣血,反聚而為溼熱之邪的一種現象。

所以晚上過多地進食,特別是高熱量的食物會損傷脾胃功能,對健康不利。

通常,人們過度地思考一些問題時,往往影響食慾,出現食慾不振,脘腹脹悶等症狀,這就是中醫說的“思慮傷脾”

脾氣上升是脾主運化的方式特點,脾氣健運,清氣上升,才能保證頭腦清醒、耳目聰明、二便正常。

脾虛運化失常,不能升清,則頭暈、耳鳴、視物昏花,或不能久視;清氣下陷,則洩瀉,小便白濁等,若出現久洩脫肛、內臟下垂等。

脾虛是什麼?脾虛人人談!幼兒這樣食療從根本上解決脾虛問題!


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脾主升清,運化五穀,胃主受納,主通降,二者緊密協作保證機體的氣血供應。

脾氣虛腹脹厭食類方:現實當中很少有單存的脾虛,據我接診的患兒當中,大多都為虛實夾雜,所以治療,個人一般遵循:消,開,補,三原則。既消食導滯,用一些,炒萊菔子,雞內金,薏米,陳皮,茯苓,山藥,白扁豆等量各3-5克,熬粳米粥食用。二開 比如山楂,有開胃作用,三補,待患兒食慾好轉後可以適當增加山藥用量,並少量加一些炒白朮一般3-5克就可。

藥物講解:

炒萊菔子有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用於飲食停滯、脘腹脹痛、大便秘結、積滯瀉痢、痰壅喘咳等作用。用於腹脹,厭食,伴有氣喘咳嗽的效果更佳。此方不能用生萊菔子代替。

雞內金:消食健胃助消化,澀精止遺等功效,適用於消化不良、面色萎黃、不思納谷、小兒疳積、形體消瘦、腹大腹脹、脾胃虛弱、食積脹滿。

薏苡仁:健脾,滲溼,止瀉,排膿,除脘腹脹滿,等功效。

陳皮:具有健脾和胃,行氣寬中,降逆化痰的功效。主治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用於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脾胃氣滯,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胸膈滿悶。

山藥:健脾益胃助消化,利於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補脾胃的藥食兩用之品。不論脾陽虧或胃陰虛,皆可食用。臨床上常與胃腸飲同用治脾胃虛弱,食少體倦,洩瀉等病症。

白扁豆:脾胃虛弱、洩瀉、嘔吐、暑溼內蘊、脘腹脹痛。

茯苓:滲溼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洩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

炒白朮:健脾益氣,燥溼和中,利尿安胎。主治脾虛便溏、洩瀉、水腫、氣虛自汗、痰飲、小便不利、頭暈、胎動不安等。

山楂:肉食積滯、小兒乳食停滯、胃脘腹痛、瘀血經閉、產後瘀阻、心腹刺痛、疝氣疼痛、高血脂症等。

此方劑,有消食導滯,祛漲除滿,健脾利溼及補脾益氣的功效。本人在臨床中常常使用這幾味中藥,並且有非常好的效果。可能口感偏差一些,俗話說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本人不建議幼兒長期用藥,待幼兒症狀好轉後,可停止使用,並且可以每月食用幾天,待下月同時間再用。階段使用有很好的療效。

由於脾虛章節較大,有機會繼續分享其它類型!

此為本人臨床工作中的一些經驗,僅供大家參考,如果錯誤之處還望指正。

關注小杜醫生,共同呵護寶寶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