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弘昼在八爷逼宫中做得很好,但后来他却跟雍正说“儿臣百无一用”,对此你怎么看?

红雨说历史


其实我个人认为弘昼这样做其实对于他来说已经将自己置于死地了,而置他于死地的不是八爷而是雍正。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弘昼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王爷。他知道由于康熙十分喜欢乾隆,且自己的父亲也对乾隆寄予厚望。因此这个皇位是乾隆的无疑。加上雍正已经厌倦了康熙朝的九子夺嫡,并且亲身感受到了为了夺嫡,皇子甚至能够出卖国家利益。因此为了杜绝这样的事情,他非常忌讳有人能威胁到乾隆的皇位。因此,弘昼虽有大才,但一直装的很好。不停地把自己王朱厚照那样玩世不恭的形象上装。

但八王篡位的事情突然发生,威胁到了国家政权。弘昼在暗处不停地观察者八王的部署,发现了其中的严重性。那么,是接着装,继续明哲保身,还是铤而走险的给雍正通风报信?

如果继续装,那么雍正、十三爷、乾隆以及所有雍正系的人都要性命不保,自己也会受到牵连。毕竟为巢之下,焉有完卵?

但是如果不继续装,告诉雍正。那么它之前给自己塑造的顽劣形象将会打破。这回让雍正引起对自己的怀疑,毕竟雍正说了,弘昼是最像自己的孩子。而雍正自己正是采用邬思道不争是争的方针,扮猪吃老虎,得到了皇位。那么乾隆身边如果有一个这样的人,雍正绝对会警惕的。这样下半辈子或许也会凶多吉少。

但是亲情观念这时候占据了上风,弘昼还是决定铤而走险。那么怎么报告给雍正这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了,既然要暴露,不能太彻底,还是需要一个好的方法。于是他想到了十三爷。

就在十三爷进宫准备与各位旗主王爷讨论整顿旗务工作的路上,弘昼叫住了十三爷。

弘昼还是聪明的,他没有明说八王要造反,而是拉拉家长后,带有一种疑问句的形式问了一下十三爷,说各我听说啦,各个部队的头头都换啦,还换了驻地啦,这是怎么回事啊?

聪明的十三爷一听,就知道,这是这个侄子在向自己报信。于是便有了电视剧上的一幕,十三爷直接去了军营。接着,很顺利的摆平了这一次阴谋。

不过,弘昼还是暴露了,雍正自己也没想到,平时玩世不恭还经常给自己办各种丧事的傻子,居然还有如此眼光!莫非,他是想学自己?!

于是,一般不怎么受待见的弘昼,破天荒的被雍正单独叫进了宫。

弘昼自己也明白,这是暴露了。但是他确实无心争夺皇位。可光自己知道怎么行,也要让雍正知道。

所以,在父子俩见面寒暄后,雍正开始了试探:

显示让他看各种折子,然后又猛夸他如何如何。

弘昼反正就是一点,折子老子不看,夸我,我就说我自己百无一用。然后天真烂漫并带着无辜的看着雍正。

雍正不得已说:你是最像我的儿子。

弘昼赶紧说,自己是萤火之光,比不上天空之皓月。

雍正一看,这儿子已经摆明了立场了,也就放心了下来。

最终,弘昼躲过了一劫。而弘时就没这么聪明了。


房房小建


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弘昼一世平安!

第一,弘昼并不是无罪的。



虽然八爷逼宫时,弘昼及时将消息透露给了十三爷,让雍正躲过了一场大难,但八爷胤禩最初到丰台大营夺兵权时,是弘时和弘昼两人跟着去的,并且弘昼当时没敢反驳,默认了老八炮制出的所谓“整顿旗营兵务”的假圣旨。说到底,在八王议政的阴谋中,弘昼有意无意间充当了帮凶,雍正完全可以把他当做从犯进行处理。另外,在抄家事件中,弘昼为了避祸,闹了一场活出丧,这是抗旨不遵,属于重罪。所以,即便弘昼在处理八爷逼宫事件中有功,但仍要小心谨慎,不敢骄纵邀功。

第二,弘昼必须要向雍正示弱。



众所周知,弘历是康熙和雍正早早就钦定下来的接班人。而且雍正在位期间,由于九子夺嫡给他带来的阴影,他对弘历更是多方保护,生怕有谁在自己死后阻止弘历继位,甚至是篡夺皇位。所以,对弘时和弘昼两个儿子,雍正其实是心存疑虑的。而此次八爷逼宫,正好给了雍正一个观察的机会。事实证明,弘时确有夺嫡之心,而且已经跳出来了,雍正也决定对其加以防范。但对于弘昼,他在八王议政中究竟充当什么角色?他闹出活出丧,究竟是在韬光养晦呢,还是确无争位之心,只是为了避祸和避嫌?雍正仍旧拿不准他的态度,所以还需不断试探。这时,弘昼如不主动示弱,用以表达自己毫无争位之心,以雍正的性格,难保不会对他也痛下杀手,斩草除根。



毕竟,无论怎样冲淡旧日记忆,九子夺嫡的阴影在雍正的心中都是永远无法抹去的了。


达摩说


不要被弘昼的表面现象所蒙蔽哦,他其实是想扮猪吃大象!

他之所以说“儿臣百无一用”,目的就是打消雍正帝的猜忌,从而实现弯道超车,具体分析如下:

一、

弘昼的实力如何?

前面几期我们也讲过,弘历是康熙老爷子相中的继承人,从那次热河狩猎开始,就自带主角光环,也是雍正帝传位的第一人选。

弘时,康熙帝带着皇子皇孙在热河狩猎时,他也一同前往的,只不过在邬思道讲到关于要不要狩猎时,一泡尿憋走了弘时,从那时起他就跟皇位错过了,且越行越远。

弘昼,从小就是年秋月抱着长大的,给人的感觉是娘不亲爹不爱(当然爹娘肯定会爱的)。小时候的弘时有一次生病,也是四福晋不离身,老八胤禩等叔叔们全程陪伴。弘历更了不起了,不仅深受老四胤禛喜爱,末了还被康熙帝带到身边亲自培养。唯独弘昼,小时候也仅在年秋月抱着他给邬思道送护膝时出现过。

在康熙帝带领众皇子皇孙热河狩猎时,也因为弘昼年龄没有达到十岁,而没有机会同行。

等到了雍正帝即位以后,这三个皇子自然处于了竞争关系:

当然,对于弘时和弘昼来讲,这个皇位离自己有点远,不管是自身能力,还是朝中的威信,还是雍正帝的眼中,弘历都是遥遥领先的。弘历背后支持者就是雍正帝,还有科举后上来的那一群人中的一部分,比如刘墨林,再有就是张廷玉等朝廷元老。弘时则由老八胤禩一伙支持,背后还有隆科多等一批大臣。唯独弘昼,单枪匹马一个人,所以他的夺嫡希望最渺茫。

那么弘时和弘昼就没有对皇位的幻想吗?

不用说,弘时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了大家,他还是费尽心机想要争夺皇位的。

那么弘昼,有没有夺位的心思呢?

二、

犯了错的弘昼(一):

雍正一朝,弘昼可以说是事事小心,也算是得到了邬思道真传中的自保策略,凡事都不露头,自己安稳的做自己的阿哥。

我们遍观整部剧,雍正帝不在京城时,弘历监国,朝廷有需要了还去安抚罢考的考生,很多时候还和刘墨林一起做了很多事情。弘时也没有闲着,又笼络张廷璐,又参与老八胤禩,又暗杀弘历等,也是想通过另一条路,达到登位的目的。

唯独弘昼,感觉无所事事,遇见太监李德全还得塞张银票,求公公指点一二,谨小慎微,小心翼翼的做事,即使这样,他还是出错了:

雍正帝推行新政以后,虽然也经历了太多坎坎坷坷,但总算是坚持下来了,除了旗务没有整顿以外,民间已经形势一片大好,国库也慢慢充盈起来,西北战乱也逐渐平息。此时的雍正帝继续着手向下一个目标进军了,那就是整顿旗务。

整顿旗务之前,他是点名让弘时配合老八胤禩一起的,并且把弘历派到了南方李卫处避避,目的也很明显,就在他跟老十三胤祥的对话中:

“要是脓包,迟早得挤了他!”

老八胤禩发动八王议政逼宫的关键在于控制京郊两大营的兵权,而要想控制这两个大营的兵权需要两样东西中的任一件,一个是雍正帝的圣旨,一个是老十三胤祥的手令。

老八胤禩一伙选择的前者,这就需要弘时和弘昼的配合了,而弘昼无意中就当了这个推动者……

三、

犯了错的弘昼(二):

老八胤禩一伙到达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以后,两个大营的提督提出来,必须有皇帝的圣旨,或者是怡亲王的手谕才能同意两大营共管。

于是弘时和弘昼过来传了雍正帝的圣旨,弘时先说的话:

“让四位旗主王爷进京整顿旗营兵务,是皇上的旨意,五弟你也听到了是吗?”

弘昼点头:

“没错,这句话是皇阿玛亲口说的。”

不过回去的路上弘昼就发现了不对劲,并向弘时提出了疑问,只是弘时一句明天再改过来就是了,就忽悠了过去。

等到第二天上朝的路上,弘昼越想越不对劲,于是把情况也告诉了老十三胤祥……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弘昼也在大殿上被雍正帝打了一巴掌,之所以被打一巴掌,全是因为弘时这小子实在不地道,本来是他在误导弘昼。弘昼被雍正帝冤枉时,也是喊了一声三哥,希望他给自己作证,结果弘时话一出就成了弘昼的错了:

“五弟也就是误说了一句,是听皇阿玛亲口说的……”

这时候的弘昼突然就明白了,弘时是在利用自己!

四、

弘昼的夺嫡之路(一):

这时候的弘昼算是彻底明白了,这时候的弘昼必须向雍正帝表明,自己绝对是无心之举,不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就有了弘昼“活出丧”的闹剧,紧接着又跟雍正帝有了一场处处带有陷阱的对话,雍正帝先问他你那个道场真的能躲避血光之灾吗?

弘昼心想,当然啦,如果不办那个道场,就得去查封老八胤禩的家,那时候真扯不清了,当然有血光之灾啊。

当然,他在雍正帝面前还不敢胡说,只能说,自己办“活出丧”就是掩人耳目的,自己实在能力不行,胜任不了朝政大事。

当问到弘时到底对他说了什么时,弘昼心理斗争其实是非常激烈的:

假如他供出了弘时,那么当初在朝堂上为什么不说?现在又这样说,会不会是诬陷弘时呢?即使不是诬陷,也难免落下一个落井下石坑害自己亲兄弟的名声,这是雍正帝不想看到的。

如果他说弘时没有说什么,那也构成了包庇罪,也会导致雍正帝怀疑弘昼是不是跟老八胤禩一伙的,当初的假传圣旨,是不是本就是故意这样传的,这样的话弘昼也是罪责难逃。

能全身而退的回答只有一个:

“儿臣记不得三哥说过什么话了!”

这句话就是假的,老八胤禩后来也说过,弘昼最灵透,读书的时候最不用功,可是哪一次背书不是倒背如流,由此可讲,弘昼的记忆力有多强,怎么可能会忘记这么重要的一句话呢?

而弘昼的这一句话,解了雍正帝的三个疑问:

一是弘昼本性善良,不愿意手足相残;二是这次八王议政逼宫,弘昼确实不是参与者,他是无辜的;三是弘昼对皇位没有想法,也不想争夺皇位。

五、

弘昼的夺嫡之路(二):

经历了这场暗藏杀机的对话之后,弘昼算是全身而退了,可是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也是他的夺嫡策略。

不可否认的是,不管弘昼是否有夺嫡的想法,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一个经验老到的智者。一个智者,不可能意识不到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的重要性。

如果意识不到的话,他也不会在弘时面前质疑和汇报老十三胤祥了。

他在弘时面前质疑时,其实他是在做一次确认,就是要确认弘时是否跟老八胤禩搞到一起了,显然弘时的回答告知了弘昼答案。

弘昼敏锐地意识到,自己韬光养晦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了夺嫡的希望。

等到大殿上弘时直接把自己供出来以后,弘昼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弘时可以对自己这么狠,那么对弘历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此时弘时对自己落井下石,那么下一步自然就是对弘历下手。

从弘昼确认弘时在帮老八胤禩那一刻起,他就知道弘时已经跟皇位拜拜了,那么下一步就是弘历了。

而弘昼不供出弘时,就是等弘时把弘历干掉后,让雍正帝亲自干掉弘时,等那个时候,三个皇子只剩下了自己,那么皇位也就非自己莫属了。

而且他这种做法毫无破绽,不会有任何人质疑弘昼,而且自己也没有做伤天害理之事。

更重要的是,这个策略属于旱涝保收的策略,不管成功与失败,对自己没有坏处,大不了还是跟以前一样,做个“荒唐”王爷,而万一自己的预测实现了,那么皇位也就到手了。

所以不要小看了弘昼的这出“活出丧”,这就是他扮猪吃大象的策略,而且就差一点点就成功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雍正王朝》中的弘昼,可谓是将荒诞不羁与“自嘲自黑”演绎到了极致。

这其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弘昼为了逃避与他的兄长弘时以及伯父胤祉一同去抄家办差,所上演的那场“活出丧”的闹剧,而他为此还不惜编出了“血光之灾”的理由,就此将自己从整个事件中抽身出来。

除此之外,在这之后雍正与弘昼的一番对话中,弘昼可谓是再一次的“故技重施”,反复的“自嘲”与“自黑”,甚至还在说出了“儿臣百无一用”如此的自我彻底否定的言语。

只不过,弘昼并不是真的在否定自己,他这样做无非就是在“示弱”,就是想让雍正彻底打消对他的怀疑的同时,也要表明自己对于皇位没有觊觎之心,以好让雍正对其是彻底的放心。而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弘昼也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


上演“活出丧”闹剧,弘昼已然开始了他的“示弱”之路。

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人,对内拉拢隆科多,对外又获得了四位关外“铁帽子王”的支持,进而发动了一场针对于雍正的“逼宫行动”,意在用武装夺权的方式,迫使雍正退位。尽管有十三阿哥胤祥在最后关头力挽狂澜,帮助雍正化解了这次危机,胤禩等人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雍正心中的愤恨之情,是依旧难以平息。

这不仅仅是他对于八阿哥胤禩等人如此丧心病狂行事的极度不满,同时,对于他的两个儿子,弘时和弘昼,也是极度的失望与气愤。

在此之前,雍正安排自己的这两个儿子,以劳军和学习的名义去了趟丰台大营,结果军权就让别人掌控了,这必然是令雍正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这个时候的雍正非常需要,同时也是更加想要知道,弘时和弘昼,是真的因为能力有限被八阿哥胤禩等人忽悠了才丢掉丰台的控制权,还是已经另有所图、进而参与了八爷党的行动,并且与八阿哥等人达成了利益交换。特别是经由十三阿哥胤祥临终前的提点与暗示,这更增加了雍正对于这两个儿子的猜忌之心。

于是,雍正安排他的兄长三阿哥胤祉以及弘时、弘昼,共同前往胤禩等人的府上,进行抄家,实际上,这已经是雍正的一次试探,他就是要通过三人的表现,发现其中的端倪,以便自己能够有所准备。

然而,不同于胤祉与弘时接旨后,随即前往抄家办差,弘昼则是玩儿了一出“活出丧”的闹剧,甚至还用“血光之灾”为说辞,直接拒绝了随同前往。

而实际上,对弘时说“血光之灾”,本就是对弘时的一份极度的埋怨。


弘昼非常清楚,在丰台大营的时候,自己可以说是一步一步的被自己的三哥弘时带到了了其早已设计好的陷阱之中,这才让自己背上了“假传圣旨”的黑锅,而真正挖坑的弘时却安然无恙。其实,从丰台大营回来的路上,弘昼就已经明白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幡然醒悟的他找到十三爷胤祥说明了实情,这才有了十三爷力挽狂澜,勤王护驾,让“八爷党”的逼宫的阴谋没有得逞。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经历了此事之后的弘时明白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今后断然不会再同弘时一同办差了。

毕竟,弘昼非常担心弘时会又挖了一个什么“坑”等着自己,要是不小心把自己搭进去,那就得不偿失了,到时候真的有可能又一次替弘时背下所有的“黑锅”,让自己身败名裂,那么“血光之灾”可就要真的应验了。

与此同时,弘昼也看出了雍正的想法与意图。

尽管在此之前,弘昼已经在朝堂上提醒十三爷前去丰台大营重新夺取兵权,又在朝堂之上极力阐明自己的过错,但是这终究还是不能洗脱雍正对于弘昼的怀疑,一旦弘昼被确定与此事有关,那么雍正不管是为了自己皇位的安稳,还是为了之后弘历皇位的稳定,都会对弘昼进行严惩。

所以弘昼用“活出丧”方式,无疑是在向雍正表明,一来自己没有与八阿哥等人串通,故而不害怕雍正对于胤禩及其府上的彻查,二来也自己没有任何对于皇位的觊觎之心。弘昼希望的是借此让雍正放心,使得自己能够躲过雍正有可能给予他的“血光之灾”。


弘昼用一再的“自我否定”与“自黑”,终使得雍正对其放心。

就在弘昼“活出丧”之后,雍正将弘昼召唤到了自己的身边,看似温柔细语的询问,但是在雍正的每句话之中,都暗藏着“杀机”,只不过,雍正的“杀招”,都被弘昼非常巧妙的进行了化解。

雍正:“道场做完了?阿玛这个时候把你叫出来,不会让你有血光之灾吧?”
弘昼:“皇阿玛圣明!儿臣那些昏话是用来搪塞世人的,儿臣,儿臣,实在是因为办不好差事,怕到头来又给皇阿玛添乱,才弄出这个借口,请皇阿玛治儿臣欺君之罪。”
雍正:“你自己说出来了,就不算欺君之罪,你这样做,阿玛也能理解,你整天和那些和尚道士搅合在一起,总比和那些朝廷官员搅合在一起要好啊,小小年纪就知道明哲保身,这一点比你阿玛都强啊。”
弘昼:“皇阿玛,皇阿玛,儿臣一百无一用之人,就算再修上十辈子,也望不到皇阿玛的项背啊!”

实际上,这是雍正再用自己在“九子夺嫡”中的表现,来暗指弘昼。

“九子夺嫡”中,雍正就是本着“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心态,一心想要做一个“孤臣”,不去结交,不去结党,进而赢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最终也在康熙皇帝去世后能够继承大统。雍正这样问,无疑是在质疑弘昼是不是也在向自己学习,用这样的方式来参与到夺位大战之中,博得皇帝的信任与喜爱。

弘昼则是用“百无一用之人”来形容自己,这既是从反面夸耀了雍正,同时也是在表明自己只是单纯的明哲保身,再无其他想法。

雍正:“你犯不着如此自抑,其实在你们三个兄弟当中,也只有你真正的有点像朕,朕在这个年龄也和你一样,潜心佛法,从来都不故意卷到争斗当中去,后来是你皇爷爷一片苦心,硬是要把祖宗的江山社稷交给朕,朕这也才勉为其难啊。”
弘昼:“皇阿玛这样说,皇阿玛这样说,儿臣就更羞愧无地。皇阿玛本就是天上的太阳,虽无意与其争辉,但光芒自然普照万物。儿臣本是萤虫之光,拿什么去争啊。”

雍正的意思是在说自己本不想得到皇位,但是既然是康熙皇帝的重托所在,必然要全力以赴。而他想知道的是,如果弘昼也同他“一样”,非常“意外”的得到了皇位,会有怎样的想法。

而弘时则是把自己比作“萤虫之光”,无法与雍正这样的“太阳”作比较,衬托有着有着帝王才能,而自己却庸碌无为,因而不敢对皇位有痴心妄想。

雍正:“你把阿玛捧得如此之高,可是世人却不这么看,今天报来 的奏折,说有个叫曾静的湖南人,派他的弟子道他那去策反,给朕列了十大罪状,把朕说成是古往今来,最大的暴君,最大的昏君,你看看吧。”
弘昼:“这些狂犬吠日的话,儿臣不屑一看,请皇阿玛也不要理睬。”
雍正:“你不看也好,可是朕不能不理睬啊,心底龌龊的小人,憎恨朕的新政,就到处造谣,如果全天下的百姓都信以为真,那么朕的新政就没有办法推行,祖宗的江山社稷就可能不稳啊。”
弘昼:“是,儿臣想不到这一点,人心险恶防不胜防。”

雍正故意在弘昼面前谈论政事,并且要弘昼发表自己的看法,目的就是在于看看弘昼平日里是否对政务进行关心,是真的毫无兴趣,还是在私下暗自努力的了解,进而可以看出弘昼是否对于夺位以及之后的施政有所准备。

至于弘昼,则是表现的漫不关心,以表明自己平日里确实是“不务正业”的同时,更加要彰显的是自己在政治能力上的欠缺。

雍正:“来,坐下,你给朕说实话,你是怎么误传圣旨的?”
弘昼:“回皇阿玛,八叔问我皇阿玛有没有叫几个旗主王爷,参与整顿旗务的旨意,儿臣回答说有这个旨意,没想到”
雍正:“那么弘时是怎么说的?”
弘昼:“三哥,三哥,儿臣也不记得三哥说了什么话了,好像没说什么。”

雍正这样问可谓是一语双关,既要考量弘昼在丰台大营兵权丢失的过程中的表现,同时也通过弘昼看看弘时。除此之外,雍正这也是在观察弘昼是否会推卸责任,也要看看他在如此紧张的情形下,为了自保会不会构陷自己的兄弟。

而弘昼的回答则是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自己的不成熟,至于弘时的功过是非,则是只字不提。

雍正一连串的提问,而弘昼则是见招拆招,进而也让雍正对其有了一份全新的评价。

其一,弘昼自己的这份荒诞不羁与无所事事,都是“本色”出演,并不是像雍正所想的那样,是在学习雍正的那份“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策略,因为他压根没有想过去争夺皇位。

其二,弘昼用极为彻底的自我否定,意在向雍正证明,他自己不具备任何的政治能力,同时也没有争权夺势的心思。

其三,对于兄弟,弘昼并不存在着“构陷”之心,还是非常念及手足之情的。

而也正是弘昼如此谦卑示弱般的“自黑”与“自我否定”,让雍正最终放心了下来,不仅是让自己不再顾忌弘昼,同时也是替弘历的未来感到了安心。


雍亲王府


在雍正王朝中,弘昼在八爷逼宫一事上可谓是做得还算不错,但是之前他却犯下了很严重的错误,给了八爷他们一党人可乘之机。所以他跟雍正说自己百无一用,同时也是谦逊的说法,表示自己绝对不会跟弘历争位。


在雍正时代,以八爷党为首的人对雍正非常的不满,所以他们希望能够在某些事情上迫使雍正就范,从而能给他们带来利益。当时雍正的一些作为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所以八爷党呢,他们能笼络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和他们在一起。其中包括九门提督隆科多,还有雍正失意的儿子弘时,再加上在关外的铁帽子王们。

但是有了这些人还不够,因为最关键的还是驻扎在京城附近的军队,也就是雍正王朝里屡次出现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在历朝历代政变中,如果掌握不了军队的话,所谓的政变也就是一场空而已。例如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刚刚登位的时候就是先掌握了这两个地方的兵权,最终才使自己的政权稳固下来,所以八爷党们他们处心积虑的想夺取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军权。

但是开始的时候他们想碰这两个地方的军权并不成功,因为当时这两个大营的提督说了,必须有皇上和十三爷的旨意才行。正好这个时候弘时和弘昼来到这个地方,然后已经投靠八爷的弘时就对弘昼说,父皇不是说过要让八爷负责整顿旗务吗。弘昼开始没反应过来,以为只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说确实有此事。而两个大营的提督以为,皇上真的让八爷统管一切,包括两个大营的军权,所以就做出了让步。

弘昼后来觉得不大对劲,所以在碰到十三爷的时候就向十三爷说了这件事。而十三爷长期负责军务,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立刻就到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去把八爷他们安插的人给抓了起来,这样八爷他们处心积虑所进行的逼宫一事,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后来,八爷他们都被抓了起来,弘时也因为和弘历抢夺储位,最终被雍正赐死。

弘昼经过这个事情之后,就向雍正说自己百无一用,因为在这件事情上他确实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让八爷一党人有机可乘。好在他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向十三爷报告,解决了问题,让事情不至于恶化。同时他说这句话也是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只想做一个太平王爷,而不想争夺储位,这样就能让雍正和弘历放下心来。


平安读历史


题主有一句话说错了,那就是《雍正王朝》里面八爷逼宫的事情上做得很好,八爷他们要成功,有四个事情很重要,第一,拉拢到弘时,第二,成功说服八旗王,反对雍正,第三,拉拢到隆科多,第四,拿下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

前三个事情,八爷他们都完成了,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完全第四件事情,那就是白搭,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的兵力是步军统领衙门的好几倍,也就是说第四件事情才是关键。

本来,八爷他们是拿不下这两个大营的,因为这两个大营的提督明确说了,必须要有雍正的圣旨,或者十三爷的手令,也就是说,他们只听命于雍正和十三爷,而八爷有圣旨或者手令吗,都没有。

那八旗王来了有用吗?这两个提督还是拒绝了,八旗王也不顶事,这时候弘时和弘昼就出面了,弘时就问弘昼,皇上是不是有请八旗王出来整理旗务,弘昼就回来有,确实有这么一回事。

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理解上的误会,两个提督以为整理旗务是包括所有的事情,包括大营的防务、调兵,而弘昼以为没有,而且这个误会,是弘昼回去的路上才突然意识到的。

接下来,就是弘昼赶紧出来采取补救措施了,他虽然不知道弘时和八爷他们究竟要做什么,但是他们掌握了这两个大营,肯定不是好事,所以就赶紧去通知了十三爷,十三爷一听就立马明白是怎么回来了。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弘昼肯定了弘时的话,那么两个提督是不会轻信八爷的话,那么八爷他们是掌控不了两个大营的,弘昼只是在将功补过而已。

弘昼说自己百无一用,明显是过谦了,八爷曾经对弘时说过,弘昼是最聪明的,每次背书都背得最快,这个说明记忆力好,很聪明。但他并不会聪明反而聪明误,虽然雍正是不公开立储,但是他知道,宝亲王弘历是唯一的储君。

他知道自己争不过,他也不想去争,还得向雍正表明心迹,自己无心这个储君的位置,这个正是他聪明的地方,有些事情,不仅不要去想,而且还得告诉别人自己真的没去惦记。


历史简单说


弘昼害怕了,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看,他的一生注定只能做一个王爷!因为他知道雍正的皇位注定是留给弘历的!从康熙时代起,弘历的种种表现都是他们这一代皇子中的楷模!尤其是经历了九子夺嫡事件,他也清楚的看到了雍正是如何对待年羹尧,对待隆科多,对待老八,老九,老十的!深知这个父亲是心狠手辣的,所以他对皇位早已心死,现在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怎样明哲保身!当他受到弘时和老八陷害,让丰台大营失去控制时,他想了很多,他面对的是争夺皇位之站,怎样他才能自保,当他意识到弘时和老八这样逼宫根本威胁不到雍正的皇位时,他立刻把这件事告诉给老十三,其实老十三去不去丰台大营接管兵权结果都是一样,只不过老十三来了能够把损伤降到最低!然而雍正看到的事情,经历的事情,他不希望发生在弘历身上,所以弘时有错,但是错不至死,雍正为了大清江山活生生的把自己的亲儿子给杀死了!这也足够说明雍正的心狠啊!弘昼虽然没有亲眼看见弘时的尸首,但是他心里明镜的,这是为弘历登基扫清障碍,此时的弘昼能不害怕么,因为能够威胁到弘历的只剩下他了,于是他主动跟雍正认怂,把自己贬的百无一用,这样或许能够逃得一死!确实雍正也对待弘昼也的确心软了,最终放过弘昼一命,不得不说如果弘昼表现的特别突出,对雍正特别上心,那么他也难逃一死,说明弘昼选择一个最聪明的做法!


可乐男孩


在领导面前说自己百无一用的人,往往就是为了打消领导的疑虑,以求自保。

《雍正王朝》中,弘昼表面是一位“荒唐王爷”,实际上智慧过人。他的百无一用,不仅是说给雍正听,也是说给他的兄弟们听的。

弘昼见雍正的背景

八爷党的“八王议政”闹剧刚刚结束,十三爷驾鹤西去,雍正准备着手清算八爷党,命弘昼、弘时和胤祉一起去抄家。

弘昼为了远离斗争,在家表演“活出丧”。当胤祉和弘时去抄家的时候,弘昼被雍正召见进宫。

弘昼没有去抄家就是抗旨,所以必须给雍正一个合理的解释。进门前,弘昼还特地塞了一张银票给李德全,就怕自己卡壳,到时好有个人圆场。

应付雍正的考验

雍正召见弘昼,一是为了试探他是否有夺嫡之心,二是为了打听八王议政的事。

一见面,雍正就说:

“阿玛在这个时候召见你,不会让你染上血光之灾吧?”

这是雍正在提醒弘昼,你在家里的言行举止,我清楚得很,给我乖乖地说实话。所以弘昼马上就范:

“皇阿玛圣明,儿臣那些昏话本是搪塞世人的,儿臣实在是因为办不好差事,怕到头来又给皇阿玛添乱子,才弄出这么个借口,请皇阿玛治儿臣欺君之罪。”

弘昼避重就轻,承认了不愿意抄家,却没有说出真实原因。雍正也给了自己一个台阶,说他承认了就不算欺君,但对弘昼的试探还在继续:

“看你整天跟那些和尚道士在一起,总比天天跟官员一起要强。小小年纪就知道明哲保身,这一点比你阿玛都强。”

雍正说完就端起杯子喝茶,看似轻描淡写,其实信息量蛮大的。雍正年轻的时候,也曾潜心修佛,不过是为了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以不争来为自己争。所以雍正要弄清楚弘昼是为了争还是为了自保,故意把弘昼说得比自己强,然后观察弘昼的反应。

弘昼一听有点惊慌,好在他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也察觉到这句话丰富的“内涵”,连忙化解:

“皇阿玛,皇阿玛,儿臣百无一用之人,就算再修上十辈子也望不到皇阿玛的项背。”

弘昼说这话的时候,表情是无辜的。

他的一句百无一用,是在告诉雍正:自己对皇帝那个位置,没有任何非分之想。一个百无一用的人,不会有任何威胁。跟皇帝传承相关的事情,不用考虑我。我只想当个富贵王爷,平平安安地过好一生。

百无一用,也是对弘时和弘历的宣言,告诉两位哥哥:我没有跟你们争皇帝的意思,你们别拿我当对手。你们不管谁胜出,我都坚决服从。你们的争斗,不要拉我下水。

弘昼一句百无一用,让自己在雍正面前化险为夷,在兄弟面前平平安安。在朝堂上想自保,这种大智若愚的办法,比起其他纵横捭阖的计策更加管用。


秋媚读史


《雍正王朝》里面,基本上聪明的人从来就没有承认过自己聪明,反而是一些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自己暴露在最危险的境地。

比如里面的九爷,弘时、诺敏年羹尧等人。

实际上人嘛,所谓的聪明,无非就是能够在复杂的环境当中看清楚形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比如四爷,图里琛、李卫等人。当然了,也可以把弘昼算在聪明人的行列里。因为他知道雍正预留的皇位不是他的,更知道最明哲保身的方法就是远离权力中心。那样的话,荣华富贵,锦绣笙箫,都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弘昼是个明白人,他往往能在一句漫不经心的话中,看破事情的本质。从而最快最准的找到破题的关键所在。就如同八王逼宫那一幕中,毫不声张的找到了能解决问题的十三爷,从而平息了一场政变。

但是他又知道,自己并不是雍正皇帝所默许的接班人。因此,在弘时费尽心机的想整弘历的时候,他却在向雍正表明自己百无一用。实际上,他并不是百无一用,是在用语言和行为来告诉雍正和朝中大臣,我对皇位毫无兴趣。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上演了一出活出丧的好戏。实际上,雍正安排弘昼和弘时一起去抄八爷的家,一定目的就是要让弘昼去制衡弘时。但是,弘昼这么一釜底抽薪,便轻而易举的跳出了权力争斗的圈子,明哲保身不过如此。

弘昼不仅表示对皇位毫无想法,甚至连弘时和弘历的争斗都毫无表示。这才是聪明人,毕竟在皇位尘埃落定之前,谁都有可能是皇帝。得罪了弘时,万一弘时当了皇帝呢?


月晓YB


不得不说,弘昼这才是大智慧,有点像是雍正当年九子夺嫡,韬光养晦的做法!


可以这么说,弘昼必须这么做,必须得表现出谦虚和谨慎,只要有一丝骄纵就很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虽然弘昼在八爷逼宫事件中表现很好,但是弘昼也一定程度上助力了逼宫事件,也是有罪的

八爷为了逼宫顺利,特地去更换京城周围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防务,但是京城安全都听命于皇帝一人,其他人无权更换将领,于是八爷派弘时假传圣旨,弘时还把弘昼也一起带了过去,哄骗弘昼附和弘时,那些将领一看两位皇子异口同声,自然深信不疑,所以弘昼在弘时假传圣旨这件事情中算是从犯!所以虽然弘昼及时通知了十三爷阻止了逼宫事件,但是实际上弘昼也是有罪的,因此,虽然雍正表扬了他,但是他可不敢沾沾自喜!


弘历已经被内定为接班人,这时候弘昼只能避其锋芒

弘历将成为太子,这是大清朝众人皆知的事情,也是众望所归,但是弘时偏偏不安分想要争夺皇位,所以弘时最后的下场很惨!弘昼虽然资质平庸,但是官场之道他还是懂的,他的存在就是衬托弘历,不要出风头,不然弘历即位后或许会大开杀戒灭了弘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