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前的条件下,如何建造?

何昆峰


首先,大渡河上第一桥的泸定桥本有个错字,因为康熙起这个名字,正确应该叫“沫定桥”,因大渡河称“沫水”,而康熙以为是“泸水”。定指“平定”(平定准噶尔之乱)之意,所以后来就将错就错叫“泸定桥”。



泸定桥建造据传是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康熙大帝御批修建此桥,并立御牌。

该桥始建于1705年,建成于1706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定桥长103米,宽3米,全桥共有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中,两边桥栏各有2根铁链,共4根,桥面有9根铁链;


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铁环相扣构成,总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采用毛钢(熟铁)制成,解放后由于铁链有断裂,多次修复,1969年,采用了低碳圆钢铁链换掉了过去的毛铁铁链。

全桥铁件总重40余吨,其中铁链重量21吨,平均每根铁链重1.6吨;1根横向卧龙桩和7根纵向地龙桩累计用铁量20余吨;

建造体现了老百姓的智慧:

1.先在陆地上用毛钢制造铁链然后装配成铁索待用。

2.再将粗竹索系于河两岸,每根竹索上穿上10多个短竹筒后,

3.将铁索系在竹筒上,从对岸拉动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完成整个铁链的输送。

4.铁索跨河后,人们在两岸利用大块条石修建坚固的桥头,然后在两端桥头内挖深井,并且在井底用生铁浇铸横向卧龙桩和纵向地龙桩;

5.最后所有铁链与地龙桩相连,底面铁链上铺设木板形成桥面,各铁链相互环扣成桥。

正由于这种牢固的设计,所以泸定桥能历经300年依然风雨不动安如山!


从小爱历史


泸定桥全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横贯两岸,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像这样一个铁索桥并非近现代的产物,它修建于300多年的康熙年间,在当时可没有什么机械,基本全靠人力。那么,300多年前的工匠们到底是如何在大渡河上修建的泸定桥呢?

泸定桥又称大渡桥、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据史书记载,泸定桥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康熙皇帝之所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这偏远的地方修建这个铁索桥,并非是什么民生建设,而是因为此处是进入西藏的要道,为了方便运兵,平定准噶尔之乱而修建。因此,在修建完成后,康熙皇帝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横批为“一统河山”。

泸定桥的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重达40多吨,在古代修建这样一个铁索桥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在当地相传,在修建铁索桥的时候,用了很多方法,一直都无法将13根铁链牵到对岸。于是乎,有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江安装,但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他因为劳累过度而不幸死亡。



据史料记载,上面关于大力士渡江安装铁链的说法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历史的真相是300多年前,古代的工匠们在修建铁索桥的时候,的确是遇到了13根铁链牵链渡江的大难题。为此,能工巧匠们召开研讨会,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就是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后,工匠们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将这座40多吨的铁索桥给修建完成了,堪称神速。



这座有300多岁高龄的铁索桥,有太多的故事,它见证了很多历史事件。1935年5月29日,红军长征途经这里,当时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为了抢渡大渡河。红军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他们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索链向东桥头猛扑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举消灭桥头守卫,夺取了泸定桥。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通道,对于我军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从修建到现在已经使用了300多年,并且至今服务于当地的百姓,这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代的桥梁质量,不像现在的一些刚修建成的大桥风一吹就倒了,豆腐渣工程,简直就是在开玩笑呀!


密探零零发


泸定桥修建方法如下


老婆的奥利奥


一般去西藏自驾游,都会在泸定停留一下,吃顿饭,之后看一下泸定桥,因为泸定桥是一个在课本上,经常提到的一个建筑物,但是却没有见过的人有很多,泸定桥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一场战役,叫飞夺泸定桥,之后这场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工农红军的胜利,这座桥功不可没。

泸定桥始建于,315年前,应该是在1705年建成的,这座桥的建设成功,意味着汉族和藏族两个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那个时候的技术,的确没那么先进,但是,人类的智慧永远都是这样前进的,这座桥,是由一两万个铁环,拉成了一条条的铁链,之后再铁链子上边,铺装木板,变成桥样子。

古人的智慧,我们无法想象,你也无法想象万里长城是怎么建好,更无法想象,秦始皇的墓是怎么建好的,也无法想象,金字塔是怎么建好的,总之,他留下了一个文明,泸定桥的建设,还是有据可查的,因为这属于近代史,距离我们现在也只有300多年,其实建设这样桥,对于现代工业技术来讲,并不是很难,但是对于当时的条件,的确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据说是用竹子,拉过去的。

从成都到西藏,有很多座桥,金沙江大桥,怒江大桥,特别是到了通麦大桥,我们能看到三个桥,是不同历史时期建设的,最新建设的通麦大桥,应该是2017年通车,之前的通麦大桥,都是单边通行的,包括现在过了巴塘以后到芒康,过金沙江大桥的时候,也是单边通行,很有意思的。



超级自驾游


在四川的大渡河上,存在着这么一座闻名全国的桥,这座桥非常特殊,主体是由13根铁索构建而成,铁索中的铁环重达40多吨、全桥长达100多米。

在那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的大渡河上,这座桥坚守了200多年的时间,在这200多年的时间中,它一直横亘在大渡河的河流两岸,默默地为河流两岸的川区、藏区人民提供了许多的出行便利。

这座桥就是改变了我们现如今历史的泸定桥。

建造泸定桥的原因

在泸定桥出现之前,人们只能依靠小小的木船往来于大渡河两岸之间。

如果是平时河流平缓的时候还好,人们出行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如果河水暴涨的话,那么是没有什么人敢乘坐那些小木船往来于湍急的大渡河两岸的。

在这个时候,要是河流两岸有人想要运送什么保质期不长的货物,那么他们绝对会蒙受巨大的损失,毕竟等到水流平缓的时候,他们的货物早就已经变质得不成样子了。


在清朝康熙年间的时候,为了解决这大渡河两岸的交通问题,泸定桥就出现在了历史之中。

当时在经过康熙皇帝的同意之后,四川当地的官府着手筹备起了造桥事宜。

造桥的方法

按照那个时候的造桥技术,人们是根本不可能在如此宽广的大渡河间造一座砖石桥的,于是为了顺利完成造桥任务,充满着智慧的古人们就想出了用铁索造桥的方法。

想法产生出来后,下一步就是造桥工程的开启。

为了造这座桥,官府调集了40多吨的铁料以及众多匠人来到河流一侧,就地铸造起了制作铁锁的铁环。

那时候,因为造桥事关重大、容不得出半点错误,所以在匠人们铸造每一枚铁环的时候,他们都必须在铁环上留下自己的标记,这样如果将来哪一天出了什么差错,也能找得到人负责。

在铁索制造完成之后,造桥工程又进入了下一步。

在这下一步里,人们需要把位于河流一端的铁索拉到另一端,以此连接河流两端。

但是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如果用船只运输的话,因为这些铁索太过于沉重,那时候的小木船是根本没有足够的动力把这些铁索拉到河流对岸的。

因此为了解决问题,古人们再度发挥了自己的智慧。

接下来,他们想到了一个方法。

在这个方法中,他们需要先准备一些粗大的绳索,将这些绳索的一端固定在河流的一端,绳索的另一端放在船上用船给运输到河流的另一端,打算先用绳索连接好河流两岸,再用这些绳索把沉重的铁索拉到河流的另一端。


为了能在拉铁索的时候固定好铁索,他们又找来了一些非常粗壮的竹子掏空制作成竹筒,用这些竹筒穿在绳索上,然后再用铁索固定在绳索和竹筒之间。

在做好这些准备之后,对面的人就可以用轮盘拉动另一端的绳索把铁索拉到对岸了。

过大渡河并不只有泸定桥途径

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过大渡河只能走泸定桥,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果无法通过泸定桥的话,那么是可以选择从一些合适的渡场坐船抵达河流对岸的。

在清朝中后期的时候,太平天国的将领石达开就是打算乘坐船只带领军队渡过大渡河的。

原本,走泸定桥比较保险、省力一些,但是由于当时他们的军队和泸定桥之间还隔着一条河流,所以他们放弃了泸定桥路线,直接就在大渡河旁制造起了木船。


只不过在他们建造好船只之后,大渡河恰巧河水暴涨、阻断了他们的去路,因此他们才经历到了被清军围剿的下场。

我军的情况和石达开的情况有所不同,在我军度过大渡河的时候,他们和泸定桥之间并没有河流的阻隔,直接就能前往泸定桥方向、抵达对岸。

但是因为泸定桥的对岸有着军阀势力的把守,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我军就派遣了一支部队提前坐船抵达河流对岸,让他们和河流这边的夺桥部队互相呼应,在两面夹击下,这才夺下了泸定桥、争得了一丝生机。


孤客生


泸定桥又被人叫做大渡桥、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建成于康熙年间的1706年。康熙当年有感于川藏地区交通不便,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特意颁下谕旨修建了泸定桥。

泸定桥全长103米,桥宽3米,整座桥由9根铁索为底,两边各2根铁索作扶手,总计13根铁索组成。这13根铁索一共使用了12162个铁环连接而成,总重量达到了四十多吨,平均每个铁环的重量超过6.7市斤。如此重的铁索,在那个工程器械并不发达的年代,工匠们是如何将铁索拉过大渡河,将两岸连接起来的呢?

当时建造的工匠们本来也为这个问题烦恼,但是后来有人提出一个方案,说先在两边建造桥墩,桥墩内设置转盘,然后拉一根粗壮的绳子先连接两边,在绳子上套上一定数量的竹筒。接着把铁索一节节地穿过竹筒,然后对面转动转盘,慢慢地将绳子拉过去,铁索自然也就跟着过去了。铁索到达对岸之后,再将铁索固定在转盘上,转动转盘,调整铁索的弧度即可。

工匠们照着那个人说的做,果然成功了。泸定桥建成之后,康熙皇帝还特意为它题了名,刻在石碑上,立于泸定桥旁边。

据说,由于这座桥是康熙皇帝亲自下令建造的,所以当时负责督建这座桥的四川提督岳升龙,对这座桥的质量把控很严格,他命令制造每个铁环的工匠都必须将自己的名字刻在铁环上,如果今后哪一个铁环出现了质量问题,就要找哪个工匠问责,轻则处罚,重则处死。所以工匠们自然不敢怠慢,最后保质保量地打造好了每一个铁环。这也是为什么泸定桥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至今依然能够使用的原因之一。

与泸定桥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很多。

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曾今在大渡河率领三万将士与清军在此交战一个多月,最终石达开没能赶到泸定桥就被清军围困,导致全军覆没。

1935年5月29日,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途经大渡河,面对国民党的前后追堵,毛主席下令强渡大渡河。这个时候,22位英勇的士兵自愿组成突击队,成为飞夺泸定桥的排头兵。后来,红军成功渡过大渡河,而那22位英雄大多数都葬身在了大渡河。由于当时事发紧急,参入突击队的人员名册都没来得及记录下来。时至今日,我们也只能知道他们其中8个人的名字。其余14人我们连他们是谁,来自哪里都不知道。8个英雄的名字分别是:

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

泸定桥除了保留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制造技艺之外,也记载了我国革命的发展历史,它不仅仅是一座桥,也是一种不屈服精神的传承!


围炉煮酒话春秋


感谢楼主的提问,我来解答一下:

泸定桥两岸的桥头古堡为传统木结构古建筑,为中国独有。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

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系国内独有。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1961年,泸定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右两边各2根,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底链上铺满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楼主说的怎么修筑的:

1.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

2.实际上,在修建此桥时,荥经、汉源、天全等县召开研讨会后,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






木乂韦


泸定桥,又名铁锁桥,现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大渡河上面。它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年)建成,全长有103米,宽有3米,13根铁链固定,共12164个铁环,重有40余吨。它是古代桥梁建筑杰出的作品,也是我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定桥十分的险峻。150多年前,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在这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画面,石达开带领3万将士在这里浴血奋战,苦苦支撑了一月有余却始终没能渡河,最后遭遇清军的残杀,全军覆没。当年红军在长征途中被困,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有飞机轰炸,因此不得不强渡大渡河,这便是著名的飞夺泸定桥战役。

大渡河上的这座铁索泸定桥修建于康熙晚年。距今已有300余年。全部采用铁链加铁锁环环相扣而成。在当时便是中国最大的铁索桥。因此泸定桥修成之日。康熙皇帝曾亲笔题写泸定桥三个字,可见泸定桥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当时负责修建这座铁索桥的四川提督岳升龙。

当时康熙皇帝刚刚平定了西南的叛乱。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康熙皇帝深深的感觉到了蜀中地区交通不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因此便萌生了修建一座桥梁,打通当地的地理隔阂,连接两岸的百姓。促进当地与其他地区文化经济的交流。四川提督岳升龙便召集能工巧匠,根据康熙皇帝的旨意修建了这座铁索桥。

当时为了将铁锁一环一环相扣。并且飞架两岸。当时的工匠们采用绳索先连接两岸,然后在绳索上套上许多短的竹筒。将做好的铁环一节一节的穿进竹筒之中,循循前进。直至将整个铁链连接到对岸。然后在对岸修建了一座桥墩,将铁链穿过桥墩之后,用驴推磨的原理方式拉紧铁索,一环一环扣紧。直到整个铁链中部下垂的弧度满足铺设桥板和通行的要求。

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每个工匠都将自己的名字刻在每一个铁环上。这便促使每一个工匠在制作和安装铁环是不敢有丝毫的差错。否则等待他的便是性命之忧和牢狱之灾。就这样13根铁链才一一固定在了险峻的大渡河两岸。然后便是在铁链之间铺设横链。因此这才构成了一座铁索桥。在这样严格的监督下,这座铁桥用了300多年依旧崭新如初。




原谅帽世界地区总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主席的一首《七律·长征》让天下人知道了泸定桥,而飞夺泸定桥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

而泸定桥不仅因为有历史的分量,它自身也十分沉重,总重量达到了四十吨,在没有大型设备的封建社会中是如何搭建的?这其中一定有能工巧匠的智慧,令人惊叹不已。

公元1705年,清朝廷需要经常向西藏运输兵力,但由于路梗阻,康熙下令统一调度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桥。这座桥梁经过康熙考虑取名“泸定桥”,意思是希望“平定”。“平定”则是要平复此时的“准噶尔之乱”。

泸定桥使用十三根铁链,长达一百零三米,宽三米,铁环数量有一万余,所有铁件重量相加竟达到了四十吨。在崇山峻岭之间,波涛汹涌的河面上修建如此大的工程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泸定桥最原始的计划并不是铁桥,仅是希望能快速搭建一条木桥,当时木桥技术成熟又可以就地取材。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刚打好地基,就被汛期无情的洪水冲垮。后又做考虑想改石桥。但是经过一番勘察,大渡河岸边土质松软承受不住石桥的重量。

最终,有人提议可以尝试做一座铁桥,康熙也采纳了此建议,命人从其它地方运送铁和人力。

工匠先是打造上吨重的铁链,当时泸定不产铁,铁链是在荥经县铸造完成然后运输至泸定。铁链关系到桥的质量,万一成豆腐渣工程后果不堪设想。于是监造官员提出每个铁环对应到每个铁匠,一旦出问题将会追究责任到个人甚至是子孙后代。正因如此,每个铁环都制造极为精致,反复打造经得起岁月的洗礼。

铸造铁链容易,可是要环环相扣造成一座桥就很困难。上有崇山峻岭,下有湍急的河水。开始是用小船运输到对面,但是因为河流湍急许多小船都被掀翻了,这个方法行不通。

后来有工匠想出办法,利用索渡的原理把一根足够粗的绳子连接对岸,再穿上短竹筒,依次把铁锁送入竹筒内,对岸拉动绳子铁锁自然就划到对岸去了。铁锁被拉到对岸之后,工匠又花费大力气把铁锁拉紧并且锚固牢靠。让泸定桥承受足够的压力才能拥有较大的安全系数。

泸定桥两岸又设立汉族木结构形式的古堡,造型独特;锚固铁链上上又建造出桥亭,造型古朴大方;桥西边观音阁下有康熙亲立的牌匾。

这项大工程耗时仅仅一年时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后也有氧化锈蚀的情况,被后人加强加固过。

泸定桥的建造具备非凡的意义。在没有这座桥之前,大渡河两岸想要运输物资、人力主要是通过下游的渡船,在阴雨天水涨船高之时渡船不得不停止运作。碰到长达一个月之长的阴雨天也是无奈之事。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商业活动。铁制的泸定桥并不会出现诸如此类问题,彻底解决了运输的难题。曾有对联写到“西出盐光第一桥”来赞美泸定桥。

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泸定桥是四川和西藏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是维护中国边疆和睦,贸易往来,促进国家统一的桥梁。

泸定桥的建成代表了当时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即便没有重型机械,依旧是能建造出伟大的工程。世界上也只有中国人在面临巨大挑战的时候,同心协力,刻苦劳作,团结力量办大事,取得一项又一项令人惊叹的成就。


一个人的夜晚n思索


对泸定桥的认识,最早来自毛主席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长征》,大渡桥横铁索寒,至于连接两岸的铁锁链是怎么拉上的还真没想过。


今天看到题主的问题,想了想,突然想到一种小动物——蜘蛛。十几年前看过一本科普读物,少儿版的,其中有一篇介绍蜘蛛结网的方法。

大家也都见过,蜘蛛可以在相隔一段距离的树或房屋之间结网,那么,第一根蛛丝是如何拉上的呢?书中描述,蜘蛛先吐出一段蛛丝并固定在一边的树或房屋上,然后一边吐丝一边顺着蛛丝下降。达到地面以后,将尾部翘起,并一边吐丝一边向对面的树或房屋爬行,到树下或墙角再沿着树或墙向上爬。到适当位置后将蛛丝拉紧固定,第一根蛛丝就拉好啦。


当时读完,实在惊叹这种小动物的生存能力。今天转述于此,就想修建泸定桥的地方虽然两岸山石陡峭,中间水流湍急,困难确实不小。但在两岸拉上铁锁链,对当时的能工巧匠而言,其难度不会比蜘蛛在两树之间拉第一根蛛丝难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