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讀完小說一定要做測試題,寫讀後感嗎?為什麼?

認認真真過日子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看人下菜。對待學生,對待事情,也要就人而論,就事而論。

小學生,一般來說,自律性較差,思想集中性較差。給他一本書,他會拿起來看,也許,看的看的入迷了,你再叫他做其他的,他都不願;也許,看兩行,不喜歡,扔下玩去了。讓小學生看完小說做測試,寫心得,其實是對他們的一種約束,一種檢測。因為要做測試,所以,必須得好好看完,否則不會做測試;因為要寫心得,所以要留意書中的重要情節,否則寫不出好心得。

在學生時代,每一學期,都有要讀的小說,也許老師會佈置讓讀完寫心得。其實這是老師想用這種方法迫使學生讀完應讀的書籍,以便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等。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有限,老師不可能把大綱要求的所有都讓學生做完,只能是讓回家做,但老師又不放心學生是否做了,便佈置讀完寫心得,或那天要集中測試。作為家長的,也要理解老師,配合老師,監督孩子讀完,認真寫筆記,心得。其實,這一過程,也是孩子閱讀能力的提高,寫作水平的提高,小學生要求讀的每一篇小說,都是名人名書,在讀的過程中,也是與名人的對話,也是孩子自身素質的提高。

當然,如果是孩子平時看到喜歡的小說,或者是家長想讓孩子多讀書讀的小說,寫不寫心得,做不做測試都無所謂。只要孩子認真讀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行。沒必要篇篇都那麼要求。


獅腦山下小喇叭


要寫,小學生的三觀還不成熟,我們更是無法瞭解小學生的思維,如果不讓他們去寫觀後感,他們的想法我們瞭解不到。

而文學作品更加可以潛移默化的去影響孩子的三觀,去影響孩子的所作所為。

一旦他們通過看小說,看到的不是那些積極進取的東西,而是看到一些我們平時不清楚的負面影響,我們沒有辦法及時給孩子去解釋,說不定就會造成孩子認知的錯誤。

就拿一本小說來說,舉一個特別極端的例子,或許我們大人認為孩子一定看到的是斬妖除魔,壞人做壞事要受到懲罰,萬一孩子沒有看到這些,看到的是殺人就是匡扶正義。如果他不去寫、不去回答,我們就沒有辦法知道孩子的想法,也沒有辦法去改變他的想法,讓他認識到想法的錯誤。





bcb不桑


我覺得應該因人而異!

首先,對於喜歡閱讀善於思考擅長分享的孩子,讀了小說後,老師或家長即使不要求他寫讀後感,做讀書筆記,他也可能會因為喜歡讀過的小說內容,包括情節人物等等,他會特別想與人分享,情不自禁找人探討故事內容,分析人物結局,這時,老師或家長鼓勵他把內心想法用文字表達出來,或者認真聽他說出來之後,積極參與孩子的討論,甚至成年人自己把這些轉換成文字,與孩子分享,告訴孩子,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


小令片段


小學生讀完小說一定要做測試題,寫讀後感嗎?

當然不是。測試沒必要,寫讀後感也是為了完成作業任務,你看完書後想分享給別人的感受,那才是讀後感,不管是你寫的還是你說的都屬於,很多老師和家長一直拘泥於寫出來,其實與人一起交流的內容才更有價值。

看到這個回答內容的應該都是家長,或者大多數都是媽媽,你們自己想一想,在你們小時候,老師佈置的看小說寫讀後感你完成過嗎?是心甘情願的寫呢?還是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而寫呢?後者佔大多數。我們還可以再想一想,當你心甘情願看完一本書之後或者電視劇、電影的時候,你是不是願意與別人分享其中的內容,你也會給別人發表一下自己的感受,那麼這個就是你的讀(觀)後感,這個才是你的最真實的感受。

我作為一名老師和家長,寫讀後感不是目的,讓孩子喜歡閱讀才是最主要的。

現在很多語文老師一到寒暑假就指定學生看什麼名著,小說,而且還要寫相應的讀後感。家長們會發現老師佈置的指定書目,孩子們大多數不喜歡看,而且也看不下去。既然讓孩子閱讀首先就是要從孩子的愛好出發,先選擇孩子喜歡的書給他看,然後再慢慢的給他提出建議,強扭的瓜不甜,從愛好出發才是培養良好習慣的起點。

同時呢,老師們不要非得寫出來,讓孩子大膽的說出自己的讀後感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當孩子與人交流後,才能寫出更有內涵的讀後感!


J老師百分課堂


先說結論:我強烈不同意要求孩子讀完小說後做測試題、寫讀後感。

我們追本溯源,想想這樣要求孩子到底是為了什麼?一般來說有兩個目的:

一是可以通過做測試題、寫讀後感,讓孩子對讀過的書進行歸納、總結,從中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

二是可以通過讀完書後留的作業,反過來督促孩子讀書。

實際上,從教育角度來講,這兩種做法都非常不靠譜,達不到目的,而且弊大於利。

首先,對小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讀書興趣,讓孩子大量的讀書。小學的課程比初中、高中要輕鬆,正是大量閱讀的大好時機。而閱讀離不開興趣,千方百計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才是重中之重。

如果在事後留作業,會降低甚至熄滅孩子的閱讀樂趣,會給孩子造成“讀書是一種任務、苦差”的潛意識,而不是把讀書當做娛樂、休閒方式的一種。孔子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孩子不能發自內心愛上讀書,從長遠來看會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其次,對小學生來說,表達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閱讀。換句話說,對小孩子來說,輸出並不是最重要的,攝入才是最重要的。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讀得多了,自然就會表達,寫作水平自然就上去了。

孩子肚子裡還沒有貨,家長卻著急要讓孩子表達,其實是虛榮心、急於求成的浮躁心理在作怪。

而學校的老師讓孩子寫讀後感,則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讓自己的教學成果更容易被量化、被看得見,並不是從教育規律的角度,為孩子的長遠考慮。

所以,家長切不可浮躁,要有“板凳需坐十年冷”的耐心,須知磨刀不誤砍柴工,引導孩子愛上讀書,不要讓測試題、讀後感熄滅孩子對讀書的熱愛,讓孩子用十年的時間大量閱讀,你會收穫驚喜。


閆老師大語文


我不是很清楚你說的是什麼樣的測試題。但強烈建議你孩子寫讀後感。孩子寫觀後感,讀後感,寫日記都有助於提升他的觀察能力,養成觀察思考的習慣,完成人生積累。美國著名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把觀察能力列為人的核心智能之一。準確的說是觀察思考的能力。觀察能力不僅對孩子學好語文 數學等學科有現實意義。更對他將來走上社會也有極大的幫助。連個察言觀色都不會,以後怎麼在社會上混啊!



童言無忌謝老師


這種問題是典型的應試教育下的問題,我想我們很多人的小學,初中,高中就是在完成這種問題的情況下度過的,也因為要做測試,寫讀後感,不知道抹殺了多少人閱讀小說,甚至自主學習的興趣和慾望。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一定是否定的,不僅僅它的主語是小學生。更因為是小學生,剛剛開啟培養學習興趣和探索學習樂趣的階段,難道就這樣被扼殺在搖籃裡?做測試,寫讀後感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能記住這本小說,加深印象和理解;與之相比,愛上閱讀小說這件事情更為重要。大家想想,在我們閱讀過的或長或短的小說中,時至今日你仍然能夠清晰記得故事情節的還有多少;但是那又怎樣!我不記得從小到大我一共吃了多少飯,多少菜,多少面,也不記得它們的口味了,但是它們已經化成營養被我吸收,轉化成我的骨血,成長我身體的一部分。道理亦是。


嘰裡呱啦的小威廉


不一定做測試題,但必須要寫讀後感。剛開始可以簡單寫寫故事大體內容、人物性格,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有什麼收穫等等,一定不要“勿以事小而不為”,小學生的閱讀好習慣應逐漸地去培養,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應做到持之以恆。有了好的閱讀習慣才會對閱讀感興趣,得閱讀者得天下。



至善李老師


讀書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如果讀完一本書之後,小孩子不去寫讀後感,實際上相當於沒有讀書。

就像我們大人每次工作結束之後,都需要總結和覆盤一樣。在第一次讀書的時候,知識和內容會形成短暫記憶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中。在第二次閱讀或者寫讀後感的時候,才會轉化一部分成為長期記憶。

知識有沒有完全掌握或者最大限度的掌握、取決於你能不能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或者交給別人。寫讀後感,把自己的想法轉換成文字給別人看,也是一種提升自己的方式!


睿文說高考


當然不是。小學生的閱讀應該是培養興趣。其他的答題,歸納等等,只是有些老師想促進學生閱讀而採取的很笨拙而且是捨本取末的方法。不但沒有效果,很可能嚇退很多孩子的閱讀興趣,走到閱讀的反面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