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如果王允接受李榷和郭祀的投降,那麼結局會怎樣?

熊貓映畫


東漢末年禮樂崩壞,朝綱混亂。以司徒王允為核心的一幫文臣巧設連環計除掉逆賊董卓,董卓手下的李傕郭汜進而向王允為代表的朝廷投降,結果遭到拒絕,從而上演了繼董卓之後的“李郭之亂”。

假設說當時王允接受李傕和郭汜的請降或許,漢室朝綱還能有所延續。

李傕郭汜走投無路選擇禍亂

瞭解三國曆史的朋友想必都知道,李傕郭汜原本是以董卓為代表的西涼集團的干將,此二人只是一介武夫,勇猛有餘、智謀不足。所以,在董卓死後,李傕郭汜二人失去了方向標。以前跟著董卓作威作福,危害社會,逗死出於董卓的授意,如今董卓已死,二人感覺自己的人生失去了導師,就連作惡都無從下手。

迷茫之際,二人想到第一個策略是投靠王允為代表的朝廷。但是,司徒王允因為被西涼董賊禍害壓制多年,內心中的餘恨未解,就想把這些恨都灑到董賊手下的一班人馬。所以,拒絕李傕郭汜的請降。

李傕郭汜走投無路,正好遇上另一個狠角色賈詡。賈詡當年也曾經跟著董卓混過,看到李傕郭汜請降不成,立刻聯想到王允也不會放過自己。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慫恿李傕郭汜禍亂天下,從混亂的局勢中求得自保。

王允喜歡給人當丈人

如果李傕郭汜請向成功,王允就是漢獻帝的大恩人。以王允的性格來看,此人喜歡給人當丈人,為了把持朝政,王允必然會將自己的某個女兒嫁給漢獻帝立為皇后,自己就是國丈加丞相,必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雖然王允也沒有中興的才能,至少他也不會作出太出格的事。

丈婿三人組合維持局勢

呂布雖是個昏庸小人,但野心也不大。又有貂嬋從中拉攏,呂布應該可以被收服,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說的就是呂布這樣的魯莽武夫。

從後來呂布的表現來看,呂布對自己的丈人還是不錯的。當年張飛因為暴打了呂布的丈人,呂布報仇趁夜奪取了徐州。

王允和呂布作為一對丈人女婿組合應該可以暫時緩和朝廷的局勢,再加上二女婿漢獻帝,就等於三人為共同的天下服務。

這樣以來,呂布小人理想也得到實現,皇帝的連襟,還是勤王功臣。估計他會為漢室出力氣。

局勢穩定再除李郭

司徒王允未免心急,完全可以等到局勢穩定以後,再利用朝廷的聲望,慢慢剝奪除掉李郭。畢竟李傕郭汜都是些無腦的武夫,曉以利害,說以利弊,逐漸地也就能將其邊緣化。

所以,司徒王允雖然除董賊有功,但也製造了一場更加慘烈的中原禍亂。這種除賊心切的做法,即把李傕郭汜逼急了,更驚動了毒士賈詡,賈詡的被驚動才是最致命的關鍵。因為賈詡出謀劃策總是先給自己留出退路,求得自保以後才管他人生死。

由此,才有了“成也王允,敗也司徒”之說。


歷史守望者


歷史沒有如果,但我們能根據事態的發展,當個事後諸葛。

如果王允接受李傕和郭汜的投降,就有兩種可能:

一.王允有了西涼軍的助力,實力大增。一家獨大,很可能成為下一個董卓。這並非子虛烏有的事。蔡文姬的父親蔡邕就因為和董卓比較親近,被他弄死了。這就表現出王允殘暴的一面。王允的初衷或許是好的,但人有了權利,就會變。曹操當初也是想匡扶漢室,最終羽翼豐滿,讓兒子把天子都廢了。

二: 西涼軍還是殺了王允。從時候西涼軍攻破長安來看。西涼軍的實力非常強。比長安所有部隊加在一起都還要強。如果王允接受李傕他們的投降。放李傕他們進入長安,那麼長安就又會落在西涼軍的手裡。董卓只是西涼軍的總老大。他死了,還會再冒出第二個、第三個老大出來。只要西涼軍的實力在,西涼軍就可以橫著走。李傕和郭汜投降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當風頭過了之後,他們難免會把王允殺掉。好以此功績坐上西涼軍總老大的位置。而且從後面李傕和郭汜相互攻殺,一個挾持天子,一個挾持百官來看。他們是真的有殺王允的實力和魄力。



出差狂人


從結果來看,王允是繼董卓之後的又一個漢室罪人。即使他接受了李榷和郭祀的投降,結局也只會是越來越亂。

歸根結底,東漢末年,人心已經喪亂,殘存的政權危機四伏。而王允並不是一個能夠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人。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隱忍多年,密謀刺殺了奸賊董卓。

董卓死後,王允自己獨攬了朝政,日漸居功自傲,與當年謀殺董卓的核心人員呂布等人逐漸失和。尤其是王允在處理董卓舊部的事情上,犯了致命的錯誤,這是他走向滅亡最直接的原因。也是王允再次讓的導火索。

李傕和郭祀並不是董卓的死忠粉。二人在董卓死後,向天子和王允請求投降。這二人的想法很簡單,不管你們誰掌權,讓我們繼續當將軍,繼續領俸祿,我們也不會造反。不管京城姓董,還是姓王,保留我們的兵權、俸祿、爵位,我們可以繼續擁戴天子。

李、郭二人,竟然沒有第一時間為董卓復仇,而是主動請降,這已經是一個能夠讓王允做夢都偷著樂的消息了。然而,豬油蒙了心,已經老糊塗的王允,竟然毫不猶豫地堅決拒絕了。

接下來,他態度反覆無常,並且失去了正常的思考能力。他認為赦免他們(西涼兵將),他們會猜忌,所以要懲罰他們。

最終,王允沒有很好地安撫涼州兵,卻不知從何處傳出風聲:王允要奪取將領的兵權,解散涼州兵,最後風聲變成了王允要殺盡涼州人的傳言。

狗急跳牆,兔子急了還咬人。李、郭二人迅速召集部隊,戰鬥力強悍的涼州兵,很快就攻陷了長安。

王允拒絕隨呂布逃走,最終被李傕逮捕,以殺害太師的罪名處以極刑。

自此,長安陷入更加混亂的局面,東漢政權離墳墓更近了一步。

王允的事蹟告訴我們,才能不夠的人強行上位當領導,對革命事業越忠誠,犯下的錯誤往往越大,帶來的損失往往越致命。


平凡人讀史記


如果有這個想法。也是一種猜想。

先說李傕郭祀之流,帶領的是烏合之眾。如果不是賈詡出謀劃策,肯定早早被滅了。

所以說,李傕郭汜如果接受王允的招安,一定會主動投靠王允的,加上呂布的依靠。西涼鐵騎一定會為王允效力的。

但是最重要的是王允也不是什麼善類。他居功自傲,狂妄自大。獨攬大權之後就會更加惡毒。逼死蔡邕就是見證

可以想象王允以後所作所為未必會比董卓好到哪裡去。他也會做出來僭越人臣的行為。也會得罪大臣,欺負天子。

這樣下去,極有可能是呂布又一次感到被欺負受屈辱,然後被小人挑唆,殺了王允。

最後天下繼續大亂。還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三分。

當然這只是個人猜想,畢竟歷史沒有如果。


亂神虎


這真正是一個好問題啊。

儘管是歷史不可以如果,但相信大多數人在閱讀漢末三國這段歷史時,希望有這麼一次如果出現。

畢竟和平穩定是多數人的期盼,都不希望社會處於混亂狀態。

李傕號稱是董卓第一猛將,性格勇猛,詭計多端。善於用兵,而且很有辯才。

初平二年(191年),在“陽人之戰”後,董卓就曾經派遣李傕為使者遊說孫堅,欲與孫堅和親,並許以高官厚祿,但被孫堅拒絕。

但當時的侍中劉艾認為,李傕、郭祀用兵作戰的能力在孫堅之上。

董卓被殺時,李傕被董卓的女婿牛輔派遣到中牟與朱儁交戰。

李傕擊敗朱儁,然後搶掠中牟、陳留、潁川三郡。

由於董卓、牛輔都被誅殺,李傕及部眾無所歸依。

於是,採納謀士賈詡的建議,與董卓其他部將郭祀、樊稠、張濟等反攻長安。

起初,李傕、郭祀、張濟等結盟時,也僅僅率軍數千人。

王允派遣董卓部將胡軫、徐榮迎擊李傕、郭祀。

徐榮戰死,胡軫率部投降。

李傕等到達長安時已有了十餘萬人。

後來,又有董卓的部將樊稠、李蒙、王方加入,一起圍攻長安。

城陷,呂布敗走,王允被殺。

李傕等把持朝政後,諸將不和,在會議上,李傕就把樊稠殺了。

主要四將,李傕、郭祀、樊稠,張濟,唯張濟勢力最弱,在朝廷中沒有位子,說不上話,只得外出屯兵弘農。

本就是一群兵痞土匪,是不會尿到一個壺裡的,暫時因為共同的利益聯合在一起,最終也會為了利益反目為仇。

說到這個事情,是真正的遺憾。

就因為王允一句話,不僅自己丟掉了性命,而且徹底葬送了漢室。

如果王允赦免了董卓的所有舊部,把所有的罪責推在董卓一人身上,不再追究以前的行為。

就李傕這些貪利忘義的亡命之徒,絕不會聯合在一起,對抗朝廷。

為董卓報仇僅僅是一個口號而已。

可謂鳥無頭不飛,此時,誰也不想做這個出頭鳥。

儘管是”毒士“賈詡的計謀,但不是在被逼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一般人也不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如果王允不僅不追究董卓部將的以往,而且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安置、利用,收歸朝廷,用來對付關東不聽招呼的諸侯。

那麼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既然能收納董卓部將胡軫、徐榮,咋就不能容納李傕等人哪?

王允的心真大,董卓幾十萬的西涼軍精銳,也敢如此處理,真有膽量啊。

看看曹操,在擊敗青州黃巾軍後,收編其精銳,號稱“青州兵”,多麼高明。

當時青州黃巾軍號稱一百萬,總不能都殺死吧;放掉他們,還會繼續鬧事的,不會再做寧死不造反的百姓啦;最好的處置方式,就是收編改造,為己所用。

人總要生存,總要給人家留一條活路。

如果沒有了活路,啥事情都能幹得出來。

即便是不能很好地利用董卓的西涼軍為朝廷出力,起碼也不會引起這麼大的叛亂。

作為政治家的王允,過於剛直,這是最大的憾事。


豹眼看歷史


就算同意,接受他們的投降,李郭也不會聽朝廷。軍心失和的中央軍和西涼軍有沒有能力統一各地方諸侯。答案都是否定的。代表東漢腐朽王朝的王允,也是不得人心的,他代表的是無能的舊利益集團,最終還是會被生命力更強的新利益集團推翻。 東漢還會滅亡。諸侯之間的格局會不會有大的改變,我想不會太大。曹操在協天子之前已經有了自己的班底,沒有天子只是有些計策不容易實施罷了,還不用擔心後院起火。皇帝的政令也不會出長安,歷史上群雄割據時也沒有人去佔領長安。 所以李郭投降三國不會有太大改變。


貓不語


個人觀點:如果接受了投降,則會由呂布統領這支軍隊,不久王允會除掉他們二人,真正的接管這支軍隊。那下面王允很可能成為像曹操一樣的人物,挾天子令諸侯,掌天下之耳。有可能統一北方的是王允。。。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胡小弟


接受了投降,王允便擁有了大部分涼洲軍。


從王允的一生來看前期的秉公為官再到為刺殺董卓的隱忍不發,為了達到迎合接近董卓甚至矯情曲藝,違背原則,再到董卓死後居功自傲錯殺蔡邕,看不起呂布與其不和。假設其在掌握一部分兵權,這就是下一個董卓啊。

最後的結局和董卓差不多,就是不知道死在哪個手上。


閒人閒得慌


東漢末年,董卓亂政,一時間天下大亂。這時,京城中的元老重臣王允用計除掉了董卓,本以為就此可以重振朝綱,以達到天下太平,卻沒想到董卓部將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最終長安城破,王允被殺,年幼的漢獻帝再次淪為別人的掌中物。

董卓被殺後,但他的軍隊還在,被其部下李傕、郭汜、牛輔等人掌管。這時,涼州軍群龍無首,正是人心惶惶的時候,因此,李傕、郭汜等派使者進京,請求朝廷赦免他們的罪。王允一聽,開始還有點猶豫,但最終不予赦免。

這一下可激怒董卓的部將,於是他們採用毒士賈詡的計策,散步謠言說朝廷要將涼州軍趕盡殺絕,於是李傕郭汜很快就聚集起了一支軍隊。

王允本以為誅殺了董卓就天下太平了,正想大展宏圖的時候,不曾想李傕郭汜攻破長安,自己也被誅殺。

於是,許多人認為,正是由於王允不赦免李傕郭汜等董卓舊部,才使漢王朝失去了最後的中興機會。然而,如果王允真的赦免了他們,真的就能實現漢朝中興嗎?

王允個人有著極大的性格缺陷

《後漢書·王允傳》記載,允性剛稜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王允性格剛毅,嫉惡如仇,其實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人是不太適合領朝政的。董卓亂政後,王允不得不收斂自己的性格,希望能夠找機會除掉董卓。

董卓被誅殺後,王允居功至偉,自然成了百官首輔。但這個時候的王允就開始飄了!比如王允能夠誅殺董卓主要依靠的是大臣士孫瑞和將領呂布等人的幫助,但王允卻把功勞都算到自己的頭上,導致士孫瑞不滿而辭官歸鄉。對於呂布,王允更是看不上,只是把他當成一個劍客待之,於是呂布對王允也是越來越不滿。

所以,以王允這樣的性格,即便是沒有李傕郭汜的反撲,實際上也無法最終掌控朝局,更別說是中興漢室了,畢竟格局太小。

東漢朝政腐敗,人心離亂

要說東漢動盪最根本的原因,其實並非董卓亂政,也不是何進召賊入京,這些都只是引子而已,真正的原因是東漢王朝已經失去了人心,農民起義不斷。

農民為什麼會起義?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活不下去了。農民是這個世界上最樸實的群體,但凡能夠填報肚子,沒人會願意跟著張角造反,搞什麼黃巾起義。

東漢末年的農民為什麼會填不飽肚子?其一是因為土地兼併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如果不解決土地兼併的問題,漢王朝想要中興,那是難上加難。但是,土地兼併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我們看到歷史上但凡出現土地兼併嚴重的情況,基本上就只有改朝換代一條路,這就是所謂的不破不立。

再者,東漢末年時天災與瘟疫橫行,朝廷腐敗不堪,根本沒有對受災農民給予有效的救濟,不得已之下,農民只能走上造反一途。

因此,此時的東漢王朝其實早已與人民離心背道,被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而以王允之才,根本無力安撫民心。

地方豪強勢力強大,中央已無力控制

王允雖然除掉了亂政的董卓,但那時各地豪強勢力已成。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說到底都是他們想發展自己的勢力,真正想匡扶漢室的只有極少數。

看看袁紹、袁術、公孫瓚等等這些人,與其說他們是認為董卓暴政,還不如說他們是羨慕董卓。再加上董卓只是一個普通的軍閥,他們這些四世三公的人卻位居其下,自然是不甘心,要討伐他。所以我想這才是大多數諸侯討伐董卓的真正心思。

而此時的各地豪強勢力已經極大,相互攻伐已是家常便飯的事,中央朝廷根本無力控制。看看袁紹想立劉虞為新帝就可見一斑了。

所以,要想讓這些豪強們放棄手中的既得利益,歸附中央領導,那是千難萬難,而以王允之能,很難收服這些人。

綜上三點,即便是王允赦免了李傕郭汜等董卓舊部,穩定了長安朝局,也無力迴天,最多是讓漢王朝多殘喘幾年時間。畢竟大勢所趨,人力豈可阻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