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队长”吕国悦: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他在抗疫一线身兼多职,既是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负责疗区全面工作,同时也是一位对治疗精益求精的“治疗组长”、24小时为队员们贴心服务的“后勤部长”、及时传递一线声音的“战地记者”。他,就是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吕国悦。

2月7日,他带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129名医护人员增援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座10楼东区50张床位。

目前,共收治患者50人。共实施有创机械通气4人,CRRT治疗2人,ECMO治疗 1人,无创7人,经鼻高流量5人。

3月13日,记者在该疗区见到正在带领医护团队工作的吕国悦,并对他带领医疗进驻中法新城院区后的工作进行了详实的采访。

“突击队长”吕国悦: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出发时带领团队立下铮铮誓言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一名医者,作为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得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做好了“国家有难,义不容辞”的心理准备,始终处于待命状态。

早在医院派出首批驰援武汉医疗队时,吕国悦就曾连夜收拾好行囊,站在了准备出发的队伍当中。

直到2020年2月7日,他作为队长,带领129名医护人员作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第五批驰援武汉医疗队赴一线增援。

“突击队长”吕国悦: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战斗已经打响,作为白衣战士,能够冲锋在前,走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很荣幸,也很感动……”这是吕国悦在出征仪式上代表全体队员说出的铮铮誓言。

他说:“在和死神较量的战场上,我们承载了白求恩第一医院1万名医护的重托,也承载着吉林省2700万人民的厚望,我们必须把沉甸甸的责任扛在自己肩上。”

8小时带领精锐部队打出最强组合拳

抵达武汉已是2月7日深夜,吕国悦带领吉林大学第五批驰援武汉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同济医院中法院区B座10楼东区重症疗区。

从抵达天河国际机场开始,早已做好了充分思想准备的吕国悦,心还是更紧地揪在了一起:这座他曾经来过多次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安静迎接着他们这一批特殊乘客。

“突击队长”吕国悦: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2月8日,医疗队紧急参与感控专项培训、开展练习,组织召开临床工作会议,科学划分工作小组、布置任务、分配人员。组织团队相关科室专家针对合并各种基础疾病的NCP患者制定特色诊疗方案;协调心理卫生科医生对精神负担大的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成立智慧医疗保障小组,紧急研发IPAD电子化查房小程序,设计病人心理调查电子量表,实现团队医疗和日常管理电子化。

工作之余,他还专程看望慰问了前期抵达同济医院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第一批、第三批队员,带去院长、书记及全院的关怀。吕国悦带领医疗组长率先实地查看了即将接管的疗区,熟悉疗区情况及布局,设计并熟悉进入和离开病房医疗防护的具体步骤。

2月9日13时左右,吕国悦接到武汉总指挥部紧急通知,将在当晚收治首批约30名新冠肺炎病人。他立即组织紧急会议,调整计划应对挑战,从医疗技术、护理方法、心理疏导、生活照拂、工作流程等多个细节制定了详细的预案。“疫区就是战场,只有想的多、做的周全,才能保证每位队员的安全,容不得丝毫马虎!”吕国悦说。

吕国悦在当日15时,组织召开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第一次支部会议暨出征仪式,增强了党员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月9日晚18时许,吕国悦和医院63岁的心内科教授郑杨、ICU科主任张东带领两个医疗小组率先进入病区。23时许,开始正式收治第1位患者,医疗队紧张投入工作,一夜未眠,短短8小时收治了50位患者,病区满床,病患平稳,队员平安,救治工作有条不紊,抗疫工作正式步入正轨,第一场战役获得小小的胜利。

48小时在一线建了个ICU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是危重症收治医院,收治的患者高龄人员多、基础疾病多、病情进展快,病情不平稳,可是当前的医疗条件却无法满足重症治疗。

吕国悦要攻克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建立一个真正的ICU。

“突击队长”吕国悦: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他充分发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医疗队多组、对学科的医疗人力资源优势,布置任务、划分小组、分配人员,工作进行比较顺利。

但作为一名有10多年重症救治经验的移植外科医生来说,吕国悦心里清楚,抢救设备是关键!

对于1例呼吸衰竭病人的正常抢救步骤是先上高流量吸氧,然后无创呼吸机,再是气管插管机械通气;MODS的病人还需要上血液滤过和ECMO,而目前这里就只有几台简易的无创呼吸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纵使有十八般武艺,此时也是无计可施!对吕国悦来说,眼前的情况,呼吸机、血滤机很紧缺,ECMO更不敢想,如果坐等国家及有关部门调配,时间可能来不及,患者们的病情堪忧。

不能等,得想办法!去哪里弄这么多“精良武器”?必须尽快开展有效救治!

万难之下,吕国悦向大本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如实汇报武汉一线情况。就这样,2月11日晚,两辆满载床旁超声、血气分析仪、床旁生化仪、ACT凝血检测等各种急需医疗设备和物资,也满载了“希望”和“曙光”的急救车从长春星夜兼程赶往千里之外的武汉,经过2天的紧急筹备,一个高端设备配置齐全的抗疫一线ICU落成了!

2月13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再次调配第二批4台有创呼吸机、1台血滤机、1台ECMO等高端生命支持设备,尤其是补充心外、麻醉、超声4名相关专业医护紧急前往武汉,举全院之力保障武汉前方物资及人员配备,切实解决前方救治第一难题,为一线人员提高救治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月24日,再次调配1台ECMO送抵武汉一线。可以说是“举全院之力支援武汉一线。”吕国悦说,头等大事解决,心里一块石头落地,大家都说我们东北人把家都搬去支援武汉了,彼心昭昭,日月可鉴。

率先启动远程多学科会诊模式

吕国悦在武汉开展工作的第一时间就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迅速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相关科室专家制定了适用于新冠肺炎病人的诊疗方案。

“突击队长”吕国悦: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为了与死神赛跑,和病毒抢时间,精准施策,对症救治,提高武汉一线患者的治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真真正正为患者健康负责,切切实实为一线排忧解难,吕国悦带领团队对5天来遇到的体现问题集中、涉及学科广泛、临床症状复杂的3个疑难病例进行详细归纳总结,在国内率先提出针对NCP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开创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前方特色诊疗。

“突击队长”吕国悦: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2月12日,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专家团支持下,吕国悦改造宾馆简陋的硬件和网络条件,视频连线、远程会诊,充分发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专业优势,为疫区一线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周到、细致、专业的医疗服务。

与此同时,远程会诊专家团还建立了在线会诊群,随时随地回应武汉一线队员的微信咨询和电话,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方案,也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提供心理辅导。

智慧管理系统提高救治效率

面对陌生的疾病,如何短时间摸清病情,实施个体化治疗,是吕国悦最关注的问题。

他带领团队,将所有重症患者按照氧疗效果、年龄及是否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针对以上分组,明确两个治疗方向即: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突击队长”吕国悦: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一方面,加强治疗进而防止高危患者转为危重症。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各种监测预警,及时应用必要的支持设备,降低死亡率;另一方面,重视重症患者里的低危组,及时复核出院指标,提高治愈率。

随着临床救治工作的进行,为了加强患者管理,提高救治效率医疗队平均了医疗资源,吕国悦将团队分为7个医疗组,保证每组都有使用呼吸机,管理危重患者的能力,实行8小时轮班制度,此外克服上班路途遥远,每天9点要求各组正常查房,每天11点在宾馆驻地进行组长会诊制度,充分交流各组需要加强救治的患者病情,每周一次医疗组长病房大查房确定即将出院的重转轻症患者及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方案。

“突击队长”吕国悦: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为及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加快查房效率,吕国悦带头自行购置远程语音视频设备,实现病房、工作区及驻地酒店的互联互通,无论何地,都能及时监测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处理,减少了医疗盲点的出现。此外,还购置了7个手持电子设备,确保每天医疗组顺利查房及医护无缝隙交接班,及时监测各种不良预警,提高救治效率。

吕国悦带领团队进一步完善武汉一线医疗队智慧诊疗系统,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先进终端设备,实现治疗过程中的远程调控、快速传输、零交叉操作,既提高了工作效率,有降低了感染奉献,更优化了患者的治疗流程。

已经成为常规化的多学科远程会诊打通了医疗队专家团和病房间的壁垒,专家团实时掌握和分析患者的治疗动态,及时提出最优方案,切实为患者的生命提供最周到的服务和最安全的保障。

“突击队长”吕国悦: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在同济医院共有来自10余个省18个医疗队实施救治工作,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医疗队的工作得到了院方、及国家层面的肯定。

2月19日,湖北省召开重症治疗情况新闻发布会,除两家北京医院外,省外仅有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一家代表吉林省做情况介绍,吕国悦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医疗队创新举措,也向全国发出了吉林声音。

24小时在线的“主心骨”

作为一名中共共产党党员,吕国悦时刻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牢牢记得党员在关键时刻要冲锋在前,他深刻感动于团队里涌现出的大量先进党员代表和先锋模范的事迹。他也时刻身先士卒地为每一位队员送去关心和温暖。

“突击队长”吕国悦: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从飞抵武汉那一刻开始,吕国悦就开启了“三头六臂”的模式,他总是想做得更好。百余人的大队伍,统筹协调、分配物资、人员分组、规范流程……陌生的环境、严峻的疫情,吕国悦顾不上旅途疲惫,无缝衔接进入工作状态。

每当大家都安顿下来休息了,吕国悦的大脑总还在飞速旋转:各个环节还有没有疏漏?物资储备还得置办点啥?队员们的衣物够不够?工作能不能再优化、细化一点,让队员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医疗队里有63岁主动请缨坚守一线的老教授、有参加过非典一线护理救治工作和汶川抗震救灾的护士长,有医院重症救治的精锐中坚力量,吕国悦团结带领这些经验丰富的“战友”,调动党员先锋力量,带动青年医护团队,不怕苦、不怕难、无私奉献,勇往直前。

130多人的微信里,吕国悦随时都在,酒精没了,他想办法;天气太凉,他给大家采购羽绒马甲;吃不习惯,他想办法添置长春的大米;老主任、老护士长发布规范信息,他随时提醒大家关注、学习、充分重视。

吕国悦心里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除了要提高病人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更要保障队员“零感染”。这也是他给自己提出的严格要求。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他和医疗队队员们一起反复进行感染控制安全培训练习,分别规划病房的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有效隔离;还对医用垃圾的存储清理路径甚至尸体的处理流程做了详细规划;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如锐器伤、意外暴露以及驻地人员感冒、发烧等处理流程也都做了预案。

他说:“作为医疗队队长,有时候是我为大家加油鼓劲,更多时候是队员们的大爱精神给了我破除万难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战斗没有结束,为了大家的安全,为了最后的胜利,一刻都不能放松!”

吕国悦的无私奉献、不辞辛劳,让同济医院的同仁们深受感染,倍感钦佩。

负责对接该疗区的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黄燕珠说:“吕国悦院长、高岚老师及团队里的老师们,就是我的家人,我的战友,跟你们一起战斗,非常的幸运和畅快淋漓,我无数回感谢上苍让我遇到了大家,只要我还有力气,必为大家鼎力服务到最后,你们的大恩大义我不敢忘,同济不敢忘,武汉人民全国人民也不能忘。大家也都有必胜的信念,一定会很快取得胜利的。”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一共派出了7批214名医护人员,作为武汉一线的“指战员”,吕国悦时刻惦记着每一位“家人”。

“突击队长”吕国悦: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除了关心同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其他几批次、不同疗区的吉大一院医护人员外,吕国悦还利用休息时间和护士长一起,单程乘车2个多小时,去慰问看望坚守金银潭医院承担艰巨护理人物的5名神经内科护士,给她们鼓劲加油,送去关怀温暖。

2月26日,是已经坚守了27天的支援金银潭医院的5名护士最后一班岗,这一班之后,她们5个人就可以暂时休整待命了。为了安全,她们还暂时不能回到长春,吕国悦将她们接到中法新城院区驻地,与大部队汇合,随时等待吉林省下一步工作安排。

吕国悦的微信里,除了与后方医院、与同济医院医护同仁、与武汉一线并肩作战的同事们“无缝隙”的信息对接外,还静静地躺着每一位武汉一线医疗队队长家人的回复。繁重的工作之余,他惦记着医疗队队员的家属,也向他们送去问候和关怀。

人物简介:

吕国悦,男,汉族,中共党员,1977年5月出生,吉林省肝移植专家。现任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突击队长”吕国悦: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2013年组建吉林省第一支肝移植团队,同年成功完成吉林省首例器官捐献成人肝移植手术。2017年完成东北三省首例儿童活体肝移植手术,此后多次填补东北地区肝移植各类型手术空白,目前累计完成近500余例手术。以肝移植技术为依托极大带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水平及相关20余科室疑难疾病诊治能力的提高,扩大了吉林省在全国医疗行业的影响力。

兼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第八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委员、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CLTR)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肝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及外科学分会常委。国家自然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评审专家。兼任国内多家杂志编委。

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3部,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20余项国家及省市级课题,获资助金额2000余万元。

吉林融媒体武汉报道组记者 越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