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明知世外桃源不存在也无法实现,为何还要虚拟它呢?

天香云外飘


这还要从初中语文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古文来解说,那就是陶渊明自己写的《桃花源记》,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多少呢,我刚刚也翻了语文书看了一下。其中最能表现桃花源这个世外桃源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呢,就是说这里,一片片土地平坦开阔,一排排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到处都能听到鸡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孩都充满了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这样的一个世界一直住在陶渊明的心底,但现实中的世界与他心中的世界恰恰相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至于要说他为什么知道这样的世外桃源不存在也无法实现,为何还要虚拟它?我们就得回顾这篇文章的全文思想了。文章以游记的形式,描绘了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人民反剥削、反压迫、反战争的愿望,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这些都是出自初中版文言文及语文书课本所抄的笔记,就到这,谢谢,



五顶首席


筱说历史666,谈古论今let's go。我来答题,供您参考。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文学常是梦境,是理想或对现实心存腹诽,而投射到梦中的美好幻象。

现实里无法获得,但又极力追求,往往形诸于梦。

陶渊明虚拟的桃花源,就是他的一个梦。

诗人不同于常人处就在于,他有时会跳出人间烟火,会神飞天外。

自然常人也偶尔会做一些白日之梦,但常人的梦只是梦,轻易不出口,出口也常为人所笑,自然笑他“又做白日梦”!

但诗人不同,做梦,把梦说出来,写下来,就是一幅美妙图景。

李白只梦里游了天姥山,他步步登攀,时见奇观,吟出千古绝唱,发出“古来万事东流水”浩叹,孰料其落脚处却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理想碰壁现实之后的无奈,以及由此激生出的天才豪迈——去你奶奶的,老子不伺侯了!

陶渊明也一样,做了不长时间的彭泽县令,实在受不了那繁文缛节的束缚,直接挂冠而去,本来做这官纯赏花饮酒,何曾想受那么多的窝囊气,甚至还要穿得一本正经、周周正正地去拜见那些粗俗的所谓上司,看他们那装模作样、颐指气使的架势,他气不可一处来,实在憋闷得厉害,“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唱出一曲“归去来兮”!东风吹送之中飘然而去。

飘逸潇洒的陶令,一千六百多年来,一直活在国人心中。

一句话,陶渊明之虚拟桃花源,构建的是他的理想,抒写的是他的梦境,说不定,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陶令与友人举杯同饮,眼前便幻生出各种景象,即对友人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酒抱琴来。友人看陶公雅态可掬,欣然受命,即行离开。

这片天地便留给了陶公。

五柳先生眼里早没有平日的花与树、田与禾、牛与羊,有的只是一幅图景,一幅久久向往的图景,因而信笔挥洒,便留下了这绝世名篇。


筱说历史666


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他的诗歌早已给了答案。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世道与我的性情相违背,不如归去,归隐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与黑暗污浊的尘世划清界限。至于去哪儿,他在诗中没有明言。

桃花源,如梦如幻,若世外仙境,岂不正是梦寐以求之所。

于真幻之间,勾勒一个世界,一定是现实中受了莫大的委屈。

陶渊明遭受了怎样的人生际遇,受了多大的委屈,才会让生于官宦之家,饱受儒家兼济天下影响的他,选择了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放弃了心中的理想与抱负,扛起锄头刨地,种个草盛豆苗稀的鬼田,打死不做公务员。而是结庐在人境,采菊东篱下,过着看似自在,实际上长期挨饿的田园生活,一切都可以从他写下这一篇《桃花源记》的时间得到解释。

此篇于晋亡宋兴之时所作,约作于永初二年(421),也就是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国家破亡,独立寒风,入眼之处,皆是杀戮与血腥。人民在饥饿中死去,在绝望中沉沦,而他在门阀制度压迫下,破落户出身几近寒门,而无能为力。

黑暗中四处碰壁,跌跌撞撞,疯疯癫癫,寻不到一线光明。

你看这世界,除了菊花与酒,除了隐于桃源之中,自得其乐,否则如何宣泄心中的苦闷与忧愁?

看着举世皆浊,如果没有一片精神家园,也只能效仿屈原,自投汨罗江了。

在桃花盛开的地方,吟诗采菊,陶然自得,超脱凡俗,得以解脱。

桃花源,这是五柳先生为自己留下的美梦,是给无处安放的灵魂的寄居之所。

他为后世无数失意文人,留下一处净土,安放迷失的自我,迷路的灵魂。





历史故事贩卖机


我经常对人说,“一切抛开时代背景的讨论,都是耍流氓”!万万不可用今天的思维方式来提出问题,不然就成了,“何不食肉糜”!

不过就这个问题,我还是稍微可以解惑!

先看看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五胡乱华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组织建立起了一个规模较小的朝廷,这个朝廷就是东晋王朝。东晋王朝虽然作为一个朝代记录在史册中,但是东晋王朝的统治范围非常的小,管辖区仅限于江南地方的半壁江山。在东晋王朝年间,北方的统治权一直是由赵国及前秦人等统治者掌管的。国家呈现分裂的状态,这个分裂的状态一直延续了两个朝代:东晋、南北朝时期,前后分裂的时间为三百年。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在西晋帝司马邺被俘下宣告终结。西晋灭亡,但仍有亡国奴不甘心,想恢复西晋王朝。他们在各个地区积极活动,为恢复西晋时刻准备着。公元317年,在南渡过江的西晋遗臣江南及中原氏族共同拥戴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都城称帝为王,史称晋元帝,国家的国号仍旧是晋。由于建国帝都位于西晋的东侧,所以史称东晋。

陶渊明时代背景经历了东晋王朝,又迎来了南北朝。这两个王朝所属年代的国家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分裂。在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中国一直都是分裂的局面,没有得到完整的统一。

陶渊明经历了什么?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现在我们再来看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你可能开始会有些感触,并且有些理解!

长江以南,生活着一群从五胡乱华中死里逃生的中原人士和世居土著。从大一统的晋朝(西晋),变成了偏安一隅的晋朝(东晋)。

外部还面临着来自北方的战争压力;内部还在相互倾轧,争权夺利,内斗不断!

高门大阀,世家大族,政治黑暗!寒门,寒士,普通百姓,哪里才有光明!

就像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者,想要建立“乌托邦”一样!

陶渊明心里极度厌恶这个社会,却又无力反抗!他所有的外在表现,都是在反抗这个社会的黑暗;其诗文中又是深深的无奈。麻痹自己,陶醉于山水田园之中,且行且乐吧!

不要去戳破一个悲哀者编织的美梦,因为这是残忍的!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茆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过。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小彩蛋:魏晋南北朝,为何多狂士?这样的社会,要么让其灭亡,要么让其疯狂!“世外桃源”,人人梦想的天堂!


東霖Damagelee


古读书人思想境界的追求!现实无法实现的梦想,以诗言志,或寄托先贤圣者,或寄来世梦境,或寄物言志。陶渊明为现实不满,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与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样,与周敦颐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相似,都是是古文人心境高扬的普遍心态,都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傲骄。事与愿违,现实从来不会那么理想,而是污浊混沌,“世与我而相违”,只有追求一个虚幻的“世外桃源”,期待精神世界“怡然自乐”!


云兮思恩


既然是陶渊明虚拟的世外桃园,就表明了当时陶渊明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诉求。

想法是好的,环境是残酷的!



长江之恋231217842


陶公爱喝酒。酒后幻想。妙想美景一幅,后世作生态旅游,农家乐解析,而欣赏之,可也!


秋季红杨


表现了陶翁的向往和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与世无争,远离凡尘,这就是他虚拟世外桃源的原由所在。


We7667深山居士


这个问题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说,当时是社会动荡不安,人民不能安居乐业,饱受战争的摧残,陶渊明的思想也代表了当时劳苦大众的思想,人们是多么妄想能有这么一个桃花源,于是陶渊明就杜撰了个桃花源记来寄托对美好生话的向往


时家奇门决策


因为他不仅表达出了陶渊明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表现了他淡泊名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就比如现在的我们,谁不想找个安静淡雅的地方,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