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I管理者必須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I管理者必須卓有成效


作為一名基層管理者,我感覺每天都很忙,忙於完成各種事務型的工作,但每到年底總結的時候,總感覺自己的業績平平,沒有“亮眼”的表現,於是我開始反思:如何管理團隊,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於是我帶著疑惑開始了這本書的閱讀。

本書的作者是彼得·德魯克,他是管理學科開創者,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學之父”,他的思想傳播影響了130多個國家。

他曾連續20年每月為《華爾街日報》撰寫專欄文章,一生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共發表38篇文章,至今無人打破這項紀錄。他著述頗豐,包括《管理的實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責任、實務》《旁觀者》等幾十本著作,以30餘種文字出版,總銷售量超過600萬冊。其中《管理的實踐》奠定了他作為管理學科開創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為全球管理者必讀經典。

好的書籍總能給人以啟迪,能撥開雲霧幫我們看到事物的本質。本書沒有晦澀深奧難懂的理論,作者用現實生活中的案例生動的詮釋了管理的真諦:管理者必須卓有成效,而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

我之前一直認為管理就是管理他人,其實我理解錯了,管理包含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而且管理自己是基礎,只有自己在工作中做到卓有成效,才能給他人樹立榜樣,我也從本書中找到了成為“卓有成效管理者”的秘密:

·管理者就是貢獻價值;

·善用時間,要事優先 ;

·充分發揮人的長處;

·善於做有效的決策。

一、管理者就是貢獻價值

誰是管理者?之前我們誤認為只有領導才是管理者,而德魯克先生清晰地告訴我們“能夠憑藉其職位和知識,能實質地影響該組織的經營能力及達成的成果,那麼他就是一位管理者。”從這個定義來看,每一個知識工作者都是管理者。

管理者就是貢獻價值。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幫助同事(包括上司與下屬)發揮長處並避免用到他們的短處。”這正是管理者的價值所在,如果管理者能夠貢獻自己的作用,讓下屬和上司發揮績效,那麼管理者自身的績效也將得以實現。

要做到為組織貢獻價值,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

1.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貢獻。

經常問自己:“我對工作是否已盡了”來最大努力挖掘自己在工作中尚未發揮的潛力,並從直接成果(利潤)、樹立新的價值觀和培養企業明天所需要的人才者這三個方面著手,提升自己的貢獻價值。

重視貢獻,才能使管理者的視線從“內部事務、內部工作和內部關係”轉移到“外部世界”,轉移到組織的成果。重視貢獻,就是重視有效性。

2.配合他人的工作做出貢獻。

企業是一個團隊,需要彼此的合作,如果以貢獻為目標,就必須使自己的“產品”為別人所用。經常向他人提問:“為便於你為機構做出貢獻,你需要我做些什麼貢獻?需要我在什麼時候,以哪種形式,用什麼方式來提供這些貢獻?”從這些問題中,找到自己工作的重心。

二、善用時間,要事優先

在這本書裡,德魯克先生告訴我們,傳統管理者與有效管理者之間是有明顯區別的。傳統管理者的第一個特徵是:他們陷於煩瑣的事務中,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處理別人的事情上,簡而言之,傳統的管理者的時間屬於別人。傳統管理者的第二個特徵是:“屁股指揮腦袋”,身在什麼崗位上,就用什麼樣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問題,不知道整個系統所需要的條件是什麼,所以導致部門之間的不合作。第三個特徵是:傳統管理者只是專注於事務,但是忽略了對人的培養。他們總是認為沒有人能夠成長起來,下屬總是不能夠很好地完成任務。

而有效管理者的第一個特徵就是進行時間管理。有效的管理其實是時間管理,他們知道重要的事情,並確定優先順序,確保每一件事情都能夠合理地解決。

其實,一個管理者的時間是有限的,大概只有1/4自由運用的時間,由於可支配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更加要求管理者“抓大放小”、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選擇重要的事情優先完成,以便產出成果,而且要保持專注,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提高做事的效率。

管理者要掌控時間,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首先要記錄自己時間耗用的實際情形,這個環節要注意記錄要及時,不能事後憑記憶補記,因為記憶不靠譜。

其次,要系統的管理時間,削減非生產性的和浪費時間的活動。具體做法就是:找出根本不必做的,無助於成果的事情,下次不要再做;找出哪些活動可以由別人代為參加而又不影響效果的事情,授權他人做;找出管理者自己在浪費別人的時間,加以控制和消除。

最後,統一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管理者必須集中他的自由時間,並保留連續性的整塊時間,如果時間分割成許多段,等於沒有時間。時間如果能集中,即使只有一個工作日的1/4,也足可辦理幾件大事。反之,零零碎碎的時間,縱然總數有3/4個工作日,也是毫無用處。

三、充分發揮人的長處

有效的管理者能使人發揮其長處。他知道只抓住缺點和短處是幹不成任何事的,為實現目標,必須用人所長。而用人所長,不僅包括用下屬所長,也包括髮揮上司所長和發揮自己所長。管理者的任務,就是要充分運用每一個人的長處,共同完成任務。

1. 用下屬所長

重視一個人的長處,就是要對他的工作績效提出要求,這樣下屬做出來的成果才符合管理者的要求。另外,管理者要檢查職位設置是否合理,有效的管理者,第一項任務就是要將自己管轄下的職位都設置得合情合理。只有“讓平凡人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的組織,才是好的組織。

管理者在用人之所長的同時,必須容忍人之所短,只要他的長處,確為某一任務所需而且能表現得與眾不同,那就不必猶豫用此人,但這個弱點可能影響這個人充分發揮長處時,就需要謹慎考慮。

2.發揮上司所長

管理上司就是協助上司發揮長處,更快的升遷。“上司如果沒有升遷,下屬只好永遠屈居其下”這是職場的潛規則,凡是成功而升遷得快的主管,其下屬也是最容易成功。

要使上司能發揮其所長,不能靠唯命是從,而應該從正確的事情著手,並以上司能夠接受的方式向其提出建議。作為下屬,我們要經常問自己以下問題:

1)我的上司究竟能做些什麼?

2)他曾有過什麼成就?

3)要使他發揮他的長處,他還需要知道些什麼?他需要我完成什麼?

3. 發揮自己所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和優勢,有人擅長寫作、有人擅長彙報和演講,而有的人勤於鑽研技術,有效的管理者瞭解自己的類型,充分發揮自己長處,然後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做下去,而使自己的短處變得與工作無關。

四、善於做有效的決策

管理者的任務繁多,決策是重要的一項,因為決策的正確與否是關係到管理者能否做到卓有成效的關鍵。

要做出正確的決策,需要考慮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1. 要辨明問題的性質。

分辨這件事情是一再發生的經常性問題,還是偶然的例外事件?而且要仔細探究這是一次“真正的偶發事件”,還是另一種首次出現的“經常事件”? 倘若是經常性的老毛病,應該建立規則或原則的決策來根治;而偶然發生的例外,則應該按情況做個別處置,沒有原則可循。

2. 找出解決問題時必須滿足的界限,即“邊界條件”。

邊界條件就是回答:最低限度應該達成什麼目的?應該滿足什麼條件?探求邊界條件通常的方法,就是回答“解決某一問題應有什麼最低需要”,邊界條件說明得越清楚和越精細,則據以做出的決策越有效,越能解決需解決的問題。

3. 研究“正確”的決策是什麼,而不是研究“能為人接受”的決策是什麼。

人總有采取折中辦法的傾向,如果我們不知道符合規範及邊界條件的“正確”決策是什麼,就無法辨別正確的折中和錯誤的折中之間的區別,最終不免走到錯誤的折中的方向去。

我們要仔細思考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案是什麼,以及這些方案必須滿足哪些條件,然後再考慮必要的妥協、適應及讓步事項,以期該決策能被接受。

4. 化決策為行動。

如果說考慮邊界條件,是決策過程中最難的一步;那麼化決策為行動,則是策過程中最費時的一步。一項決策如果不能付諸行動,就稱不上是真正的決策,最多隻是一種良好的意願。

要化決策為行動,必須明確無誤地回答下面四個問題:

1)誰應該瞭解這項決策?

2)應該採取什麼行動?

3)誰採取行動?

4)這些行動應如何進行,才能使執行的人有所遵循?

除此以外,決策行動還必須與執行人員的工作能力相適應,讓決策變成可以被貫徹的行動。

5. 在執行的過程中重視反饋,以印證決策的正確性及有效性。

決策是人做的,人難免會犯錯誤。再了不起的決策,也不可能永遠正確;即使是最有效的決策,總有一天也是會被淘汰的。報告或溝通"不一定靠得住,最可靠的反饋,在於親自視察。

今天的社會有兩種需要:對組織而言,需要個人為其做出貢獻;對個人而言,需要把組織當成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工具。只有管理者的有效性,才能使這兩種社會需要相輔相成。而卓有成效是一種自我實踐的過程,願我們都能通過訓練,成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