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一声笑:为什么武侠题材占据中国影视的半壁江山?

印星林/文

《说文解字》说:“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顾名思义,武者,平定、制乱之器。中国的武侠“宣传”应该从演义开始,唐代的传奇小说,明朝的英烈传,清朝的公案,等等,无不在其宣传武侠、推广侠义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直至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一批优秀作家的文学作品面世,因其曲折离奇、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光怪陆离的童话世界以及“侠之大者”、“任侠崇善”的普世观而受到了无数人的喜爱。

沧海一声笑:为什么武侠题材占据中国影视的半壁江山?

时至今日,受上世纪“武侠剧”风靡的影响,武侠题材的影视剧仍然占据着中国影视市场的半壁江山,有的作品虽然不是纯正的“武侠题材”,但是情节里依然保留着“武侠”的情节与特质,以至于在很多人老百姓的心目中,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古装剧就是武打片”,很多影视制片人也看到了人们心中的这一份“情结”,把本不应该出现的“武戏”也演绎的热闹非凡,这里面的些许问题值得探讨。

首先,中国的影视产业起步较晚,老百姓的视觉接受水平都停留在先入为主的“热闹”上,从影视的功能来说,这一点也无可厚非,因为娱乐功能永远是影视功能的第一位。在基调、价值观的正确把握下,影视作品能给人带来吸引力,靠的就是动态的场面与情节。

沧海一声笑:为什么武侠题材占据中国影视的半壁江山?

其次,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其实有太多的文化现象是一般老百姓所不能完全了解的。武侠的“江湖世界”演绎着人世间荡气回肠的悲喜剧,它既是一个虚拟的天地,也是一种超出正统社会的独立存在,很多是非、善恶、黑白、聚散,人们都在虚幻的故事里找到了自己现实的影子。尤其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出现,更是把这样的人们对于世间百态的审美认知提升到了一种“精神层面”,用武的手段来完成侠的事情,满足了大多数人的精神需求。

武侠色彩影视剧经久不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由于“武侠”的参与,给了编剧、导演更大的剧情拓展空间。众所周知,然后一个题材的演绎都需要有一整套的“生态素材”作为基础。武侠题材的创作空间无比宽泛,包罗万象,有诗有史,有佛有禅,有文有武,有花有酒,有缘分有恩仇,有前因有后果,它几乎满足了所有观众的猎奇心,武侠剧已经不是以往人们心目中的打打杀杀,而是展现出了一种“真实的存在”,只不过这种状态是人们平时生活状态里没有的一种情感,它是一种多元的“认知世界”,有招无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剧中人命运的转折。有惊无险的结局明明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剧情的发展还是让人们期待着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这就是影视艺术的魅力。

沧海一声笑:为什么武侠题材占据中国影视的半壁江山?

虚幻的世界折射出了现实的文化内涵,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比、冲击,是人们喜爱武侠题材的原始动力,也是一代代影视人为之付出的初衷,这就是虚构与想象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