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上)

作者看航空

3月6日,中国商飞浦东生产线所生产的第一架ARJ21飞机,132架机当天在浦东机场上空飞行了三小时五十分钟。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上)

这是ARJ21飞机132架机的首次生产试飞,也标志着ARJ21飞机第二条生产线——浦东生产线从部装到总装再到生产试飞的各环节已完全打通。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上)

ARJ21浦东生产线。

自从2017年7月,中国民航局为ARJ21颁发了生产许可证(PC证)后,ARJ21就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喷气式客机制造将首次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上)

时任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公司总经理沈卫国曾这么说: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上)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上)

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

那么,民用客机的批生产分几步?又难在哪里?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上)

主制造商集成

全球供应商协同

飞机的制造是由零件装配成组件,由组件装配成部件,再由部件对接成整机的过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如法国“快帆”、英国“彗星”、美国波音707等机型的设计制造,都是在本国或一个经济体内完成的。但由于新型民用飞机投资巨大,研制周期长,市场不确定,制造商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如果这种风险得不到充分释放,项目就会遇到麻烦,甚至面临夭折的危险。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上)

“彗星”1型客机是全球首款喷气式客机,由德·哈维兰公司于1949年推出。但由于接连发生了3次坠毁事故,导致停飞。德·哈维兰公司经过加长、改型推出了“彗星”4型,但由于性能、容量、运营经济性均不如已经开始交付的波音707,使得德·哈维兰公司最终因经营不振被霍克·西德利公司(HawkerSiddeley)合并。

因此,当代的民机制造产业摸索出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主制造商是供应链的集成商,将一个个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设计团队和供应商团队整合成一个组织严密的系统;而供应商负责生产部件,参与项目投资,承担一定份额的风险,并按照一定比例获得利润。

现在,波音、空客、中国商飞等民机制造商都采用这种“主制造商-供应商”的生产模式。例如,ARJ21的机体被拆分为机头、前机身、中机身、后机身、机翼、尾翼等多个部段,所有机身部段由航空工业旗下的几大主机制造厂如航空工业成飞、西飞、陕飞等分别建造,然后由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厂总装完成。

供应商制造部件

攻关与产能并重

攻关从部件制造就开始了。

以机翼为例。ARJ21飞机采用较大后掠角的超临界机翼和一体化设计的翼梢小翼,并采用了复合材料以降低重量。全新的复合材料应用、复杂的双曲面外形,为加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承担着ARJ21多个部件制造的供应商航空工业西飞首先是通过采取优化设计/工艺流程、更改工装结构、回弹补偿修模等办法攻克了这一重大技术难题。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上)

解决了“造出来”的问题,接下来的目标是“造得快”。航空工业西飞机翼装配厂ARJ生产线精益单元实行“精益+技术+细节+节点”的策略,全面消除浪费,不断提高效率。

例如,他们首先通过技术评估,将总装站位的肋腹板角片、上壁板封包等架下工作进行前置和后移,减少总装站位的工作周期。面对零件缺件,生产单元进行合理调配,一切以生产现场为主,减少现场操作人员非增值浪费;成立攻关团队,利用工艺技术改进解决生产现场的“顽疾”问题,切实达到技术保障……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上)

航空工业西飞为ARJ21生产机翼。

这样的部件生产节奏,为ARJ21实现批生产提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排版:蓝 风

文案/编审:武 晨

监制:王 兰

看航空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上)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