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國"時期在軍閥割據局面下南方經濟的生存

導語:

五代十國是一個混亂不堪的時期,然而就是在這一時期,其經濟的發展程度卻遠比我們所想的那樣糟糕。在五代時期的南方地區,儘管軍閥割據的局面依然存在,但是正是由於這樣一種拉鋸式的對立,造就了這一地區在較長時期保持了一種相對和平的環境,對生產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1.經濟發展的前提因素

眾所周知,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勞動力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中國歷史上,一個大一統國家的誕生大多是從北方的統一開始,正是在這樣一種規律的牽引下,南方地區往往會比北方和平得多。儘管五代十國時期,在全國範圍內數十個政權前後交替存在的過程中

北方地區的人民所受的戰火要比南方嚴重得多。所以,在這樣一種南北方形式的對比之下,北方人民因不堪忍受連年的戰禍,大量南逃,給南方廣大地區補充了具有較高生產技術的大量勞動力,對南方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圖一:五代十國部分地圖)

此外,南方各大政權的統治者為了在割據兼併的戰鬥中取得優勢地位,大多都會在各自統治區域內施行一些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政策,以增加經濟和軍事實力,從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這一因素在客觀上對南方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一種積極作用。

所以,儘管在五代十國時期各大政權之間連年征戰,戰火頻仍,但是就南方經濟而言,相比於前代來說,經濟確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2.息民安兵下的農業發展

吳、南唐與吳越統治地區,屬於江淮富庶之地,但經過唐末戰亂之後變得滿目瘡痍。楊行密佔據江淮地區以後,戰亂較少,《南唐書》記載中有"淮甸之人不識干戈者二十餘年"

之語。同時,楊行密又採取了招合遺散,輕徭薄稅,休養生息的政策,未及數年,揚州地區又成為富雄之地。南唐李昪奪取政權之後,也採取了息民安兵之策。下令革除一切額外租稅,同時獎勵人民種桑開墾,每人新墾田80畝,賞錢2萬文,五年不抽稅;三年內若植桑樹滿3000棵,賜帛50匹。在這樣大力的獎勵之下,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得以大大提高,所以"江淮之間,曠土盡辭,桑柘滿野,國以富強"。

(圖二:南吳太祖楊行密畫像)

南唐和吳越地區的勞動人民還在境內修建圩田。他們利用水鄉河身較高、田地較低的地勢,在河渠兩岸、農田周圍修築堤壩,內以圍田,外以隔水。每圩方圓幾十裡,如同大城。

同時沿著堤壩一圈修建水閘,控制水勢,乾旱時可以打開水閘引水灌田,洪澇時便閉閘拒水,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把低窪的水澇土地變成了肥沃的耕地,使農業收成獲得了保證。

除此之外,福建、嶺南、湖南、四川等地的政權統治者也都不同程度地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方法發展農業生產。同時,十國時期,南方地區的經濟作物逐漸得以發展,茶樹、桑樹的栽種日益普遍,其中蜀地每年三月有蠶市,其中有大量的"桑栽"出賣。

3.農桑基礎下的手工業發展

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其中蠶桑業的發展使得絲織的規模越來越大。例如,在杭州城內專門為吳越王織錦的工人就有200多人,楚國民間也是機杼大振,出現了以"蜀錦"為代表的有名紡織品。四川的錦繡馳名國內,後唐莊宗特地派人來"市珍玩錦繡"。

此外,湖南的紡織業本來不是很發達,但由於楚國的提倡和工匠的辛勤勞動,所產的絲、葛、紵布以及細葛布等,質量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時福建地區盛產蕉布、葛布等紡織品。這一系列的紡織品的發展使得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的紡織業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

(圖三:蜀錦工藝)

除了紡織業高度發展以外,採礦業與金屬加工業也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吳與南唐的宣州,盛產銅鐵,湖南地區多鉛鐵,南漢富產金、銀。這些地區的人民大多掌握了相當的採礦技術,國家與人民依靠著這些資源"鑄鉛鐵為錢","國以富饒"。隨著採礦業的發展,金屬製造業相應地發展起來。例如浙江的金屬器皿馳名全國,向北方入貢,一次即有金銀飾、陶器14萬餘件,直接說明了金屬製造業的發達程度。

(圖四:吳越的秘色瓷器)

既然金屬製造業如此發達,陶瓷業自然不會落後。吳越的秘色瓷器是青瓷中的佳品,製作精美,胎質色釉都比前代進步,實乃陶瓷手工業的一大創造。其中浙江所產的"金扣"(鑲邊)瓷器,動輒以數萬計,皆是向外輸出的大宗商品。

4.商業貿易的隨之展開

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南方地區的商業貿易也相應地隨之發展了起來。廣州、福州、成都、揚州、金陵、杭州等城市,逐漸成為重要的商業貿易中心。

這一時期主要的貿易對象是茶葉,因為十國時期,南方地區的製茶業是最為發達的,這得益於南方農業、手工業的發展與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

這時的南方地區,統治者與民間都十分重視茶葉生產,其製茶技術也得到大大地提高,光是建州(今福建建甌)的臘茶每年對外輸出可達五六萬斤以上。楚國曾明令茶農可自由焙製茶葉,湖南地區每年大量外銷茶葉,僅向中原朝貢的茶就有25萬斤。茶葉成為了重要的商品。

荊南的都城江陵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茶市。楚和吳越的商業貿易尤其突出,楚國每年都向外輸出大量茶葉,在從潭州到開封的沿途許多城市設有"邸務"來賣茶,獲利十倍。吳越北上中原貿易,皆泛海而行,至山東登、萊而達開封。同時吳越還與日本、新羅通商往來。

(圖五:江陵示意圖)

結語:

總之,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期,經濟並沒有因為戰爭而停滯,相反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這不是說戰爭使得經濟發展,而是在這樣一種戰爭背景之下經濟的相對發展。"十國"時期的南方地區,在掌握有大量先進技術的勞動人民的南移與統治者的積極提倡,為南方地區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共同促進了南方地區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同時更重要的是這一過程進一步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