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堵點,莫讓復工復產“晚點”

3月9日0—24時,湖北以外省份連續3天無本土確診病例。隨著疫情防控的戰果不斷擴大,各地復工復產也在有序進行,經濟社會發展正逐漸迴歸正常軌道。

但據報道,也有個別地方政策搖擺,企業復產陷入停擺。比如審批表格不停更換,企業上報的表格被多次打回重填;再比如開了前門,中間卻設置暗門,還堵住後門,層層設限,企業復工成本升高,嘖有煩言。此外,有的地方復工率看似很高,但質量不高,因為大量工人無法返崗,復工率只是看上去很美。

减少堵点,莫让复工复产“晚点”

一些部門之所以過於謹慎,邁不開步子,最重要原因是怕出事。事實上,無論疫情防控還是復工復產,都需要拿出幹事的勁頭,而有責任的領導也要幫他們扛事,避免一出事就甩鍋。

减少堵点,莫让复工复产“晚点”

人們常說“農時不等人”,企業復工復產也等不得、慢不得,更停不得。復工是穩就業,復產是穩經濟,不能出現“疫情風險逐漸降低,防控舉措逐步升級”的怪現象。企業復工復產遇到了難題,各地各部門要及時出手解決,而不是設置障礙。企業一旦無以為繼,最後買單的必是全社會。

加強疫情防控這根弦不能松,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要抓緊。不少地方為鼓勵企業復工復產想了很多好點子,出了不少實招。從推行數字化政務,實行一鍵化審批,到安排農民工專列,實現家門到車門再到車間的無縫銜接,到切實解決企業復工物資短缺難題……

一定程度上說,企業復工復產能不能穩健推進,直接關係到治理水平能不能適應需要,能不能匹配公眾訴求。這就需要從群眾的質疑聲中查不足,從公眾的期盼中找動力,一件一件地解決,一步一步地改進。

如果多一些人推著事走的自覺,少一些事推著人走的被動,特別是想問題做事情與群眾期盼同頻共振,乃至想到了群眾前頭,那麼效果事半功倍,就能推動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軌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