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门都是木门,为何攻城时不用火烧门?

付小付3


古代城门都是木门不假,但是攻城并不仅仅是攻破城门就可以达到攻城的目的。古代的城防并不仅仅是一道城门这么简单,而是一个综合防御系统。

在城外有野战部队的防守,城下有又宽又深的护城河,河里可能还有竹签、铁钎之类的暗器防止敌人泅渡。再说城墙,城墙都是又高又厚的,从残存的古代城墙就可以看出来,城墙都是高十几米,厚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城墙上可以行车。

城墙也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有突出,这个部分叫马面。专门迎击敌人兵马的一个突出的面。等于是吧防御兵力前伸了,马面可以左右呼应,可以和城墙对敌军构成三面包围的态势。

所以烧掉木质的城门,还是过不了护城河,还是要受到城墙守军的远距离的弓箭杀伤,近距离的刀剑杀伤。攻破城池还是难以做到。

这是一个原因,另外古人也预见到了木门有被敌军烧毁的可能,所以在选材上都选用木质坚硬的材料做城门,城门做好以后还要再进行防火处理,然后再在城门上包一层铁皮,通过这些技术出力过的城门基本上就安全了,一般的火器或者明火是烧不着城门的。

即使城门被烧着,在建筑城门的时候已经预留了管道,只要想这些管道或者缝隙浇水就可以迅速浇灭城门的火。从古代很多战例看,坚守城池很大程度上是攻防双方精从古代很多战例看,坚守城池很大程度上是攻防双方精神和意志的较量更是智慧的较量。

古人在坚守城池是会最大限度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天气,《三国演义》中曹操就接受梦梅居士娄子伯的建议利用严寒天气凝冰筑城。一夜之间在松软的沙土上筑起一座冰城。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古代城池大多挖有护城河,这些河既可以阻挡敌军的正面攻击,也可以避免敌人挖地道暗地攻击。因为护城河很深,如果挖地道就要挖的更深,而且还要防止地道经过护城河时河水不渗漏。技术难度极大而且施工量巨大,所以这种办法很难采用。

城墙上的守军都会因地制宜的采取一些办法抗击敌军的进攻,比如使用强弓硬弩,南宋时发明了床子弩,这是一种远距离杀伤武器,它射出去的不是一支箭而是一支长矛,所以威力很大。

还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发明的连珠弩,也是一种很厉害的远距离杀伤武器。这些在城市保卫战中都能发挥巨大作用。战争中攻防双方就是矛与盾的关系,在激烈的斗争中推动上方技战术水平的提高。

当上方相持不下,都抱定必死之心时,守城的一方会用铁水木材石头等材料将城门彻底封死。由于城门市城市保卫战的薄弱环节,所以防守一方会下极大的气力加固城门,所以城门这个薄弱环节越来越强,最后已经不是进攻的重点了。攻城也就不会去烧城门了。


小小嬴政


既然古代的城门都是用木头做的木门,木头怕火烧,那么为什么在攻城的时候很少甚至不烧毁城门呢?这样不是更容易攻破城池吗?木头怕火烧这么浅显的道理古人肯定知道,之所以古代的城门用木头做成,而且攻城的时候不怕敌军烧毁,敌军往往也不会用火攻去烧城门的方式攻城,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城门都是用坚硬结实的木头做原料的

对于城门,在古代是非常重视的,做城门的木头旺旺都是到深山里采伐的那些前年巨木,而且木头还要是坚硬,一般用的是枣木,榆木这样的木头,奢侈的用铁桦木等作为原料。这样的木头防火能力很强,一时半会你是烧不着的。而且城门都是相当厚的,即使烧着了,要烧穿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城门经过了防火处理,更加不容易烧着

城门做好后,还要经过防火处理这道程序,经过了防火处理后的城门,还要报上铁皮,钉上粗大的铜钉,经过这样处理后的城门,你就是在城门洞里铺满柴草一时半会也烧不着,而且往城门洞里搬运燃火之物也会造成进攻方很大的损失,所以一般不烧城门。

城门有防火措施,很难靠近堆放大量易燃物

古代对于城门的防火措施是很有一套的,一是城门都在城门洞中,很难靠近;二是一般的城门前都有护城河,并且有吊桥,更加不容易接近城门;三是城门洞里都有预留的孔洞,就是用来战时灭火的,敌人一放火,这些孔洞就会被灌满水留下来将火浇灭。


城门后边有可能被沙石堵上,烧城门不一定管用

古代作战,一般防守方都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为了能够更好的防守城池,城门洞都会被沙石填满。这样的话,即使你把城门烧着了,而且还烧穿了,可能你面对的也是一个被堵死的城门,根本进不去。即使攻城的时候没有堵塞城门洞,危急的时候也是会迅速的被堵上,因为平时用来堵城门的沙石都是准备好的,堵上是很快的,进攻方要想靠烧城门破城一般希望都是渺茫的。

城门防守严密,进攻伤亡大还没有攻击城墙快

城门上方一般都有城门楼,还有护城河和吊桥,从城门进攻有许多阻碍,在进攻中会遭到猛烈的打击。古代作战不像现代作战有炸药,有机枪,有的只是弓箭,弓箭的掩护进攻效果对于城门这个地方来说很一般,进攻的部队不但要担心城楼上的进攻,还面临着护城河和吊桥的阻碍,进攻速度慢,而且被杀伤的概率更大,因此进攻方一般对于城门往往都是佯攻,主要的进攻还是城墙。

即使进攻城门也是撞更有效果

前面已经讲了,城门防火性能好,而且还有防火措施,用火烧城门速度太慢,这样会给进攻方带来很大的损失。撞就不一样了,智瑶能够突破护城河和吊桥,进入城门洞,几十人抬着撞木使劲撞就可以了,效率比用火攻高多了。所以,即使进攻城门,也大多采取撞城门的方式而不是火烧。


老王春秋观史


对于简单的大门,肯定也会放火烧,但是一般情况下,不是不想烧,而是没法烧,一是很难烧的到,二是很难点的着,三是很难烧的透。

古代的大城,特别是在战争期间,在城墙前面都会挖护城河,或者是挖壕沟,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想跑到城门之下,要爬过壕沟,要游过护城河,还要防备头上的弓箭,石块,木料,热油,热水等千奇百怪的东西,能跑到城下已经是不容易了。

等跑到城下,来到城门边,还要保证手里的点火工具不能灭,一切都具备了却发现大门刷过几层生漆,做过特殊处理,怎么都点不着,然后就向大门上浇油,却又发现大门上早就贴上了防火砖,浇上油烧着了,也烧不坏。

好不容易烧着了,却发现大门太厚,一时半会之间烧不透,城墙上的守军发现大门烧着了就想办法灭火,往大门上浇水,死了一堆兄弟,好不容易烧着了大门,最后却被浇灭了。

当然也可以把箭点着了,射在大门上,只是箭上绑着其他东西就很难射的远,城墙上居高临下,弓箭射程要远得多,这边没射上大门,弓箭手可能就被射死了。

因此,放火烧门远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还不如爬上城墙或者把大门撞开更简单。


醉美木渎


看过《三国演义》等古装片的同学,对古代的城池都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高大而厚重的城墙,在冷兵器时代,就是绝对防御的最佳写照。

进攻方若想攻下一座城池,通常有两种方法——攻上城墙,打开城门。

如果进攻方的主帅不想损兵折将,又想尽快拿下攻下城池,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破开城门。攻上城墙虽然也是一种攻城策略,由于其难度系数太高,稍微有“理性”的将领都不会采取此法。

很多时候,只要不是太重要的城池,进攻方的将领宁肯围困,也不会强攻。

比如说,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湘军为了击败天京城(今南京)的太平军,就选择将天京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围困持续了多久呢?从1862年一直到1864年,整整围困了2年之久!

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清军想尽了各种办法,包括挖地道、扔死尸(原始生化武器)、断粮草、切外援、攻城墙、攻城门、轰火炮等等方法,均以失败告终。

这么久都打不下天京城,是清军不够强吗?太平天国起义初期,清军的确弱的一笔,可是,仗打到最后,汉人地方团练已经有了相当强悍的战斗力,却仍然拿坚固的城墙无计可施。

说到底,中国古代的城池太过坚固!

上图,是一组“完善”的古代城池建筑示意图,城池防御建筑包括:城门楼、翁城、箭楼、闸楼等。

城门楼和箭楼,其作用除了美观,士兵也能够通过城门楼的高度优势,可以有效观测远处的敌情。

瓮城与闸楼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瓮城是建在城楼前的一座小型城池,其作用是把防御 线由城门向城楼外移,起到保护城楼的作用;箭楼是建在瓮城的正中间,与城楼相对。

有敌军来袭,要么是攻城墙,要么是攻城门。

从上图可看出,如果敌人攻城墙,则城墙凸出的“敬台”,会增加防御面积,使得强行攻城墙的敌人三面受击,从而大大提高城池的防御力。如果敌人选择攻城门,则必须通过瓮城,才能进攻城池正门。

敌人一旦损耗大量兵力“破开”瓮城,若想进一步打开正门,必将进入瓮城的360度无死角的攻击范围。到时候,飞沙走石、弓箭弩击、火烧油泼等等残忍的手段,就由不得他们了。

看这张瓮城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瓮城之外,还有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

护城河有什么作用呢?一方面,护城河可以起到防火作用;另一方面,护城河在限制敌人的攻击规模,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你想啊,护城河那么宽,敌人要是没有船只摆渡,就只能游过去,天知道护城河里有没有喂着鳄鱼。敌人如果不想被喂鱼,就只能通过狭窄的通道去攻城门,如此一来,不论敌人来多少人,攻城的人数则被限定了。

看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牙!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既然城墙这么坚固、城门这么难攻,可不可以通过火攻,将木质城门烧毁,以此达到攻城的目的呢?

只能说,办法可行,却不太现实。

哪里不现实呢?守城方又不是傻子,能站在瓮城城墙上,眼睁睁地看着敌人将城门烧毁不管吗?就算来不及浇灭“城门失火”的火,也会及时采取办法将城门堵住,阻止敌人通过。

所以啊,想攻城,还是老老实实打吧!


祗树


历史上的攻城战是非常非常艰难的,想要攻破一座城池,兵力必须有绝对额优势,有些甚至达到10:1的比例才行。

历史上也有很多攻城战异常惨烈的战役,比如说邯郸之战和昆阳之战,特别是邯郸之战,秦国和赵国这场攻城战持续了一年多,秦国五十万人攻打不到10万人的赵国城都邯郸,最后以失败告终,双方都非常惨烈,最后到了人皆“以骨为炊”“刎子而食”的地步。



为何攻城这么难攻,而不烧木质的门呢?

古代的攻城战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万次,你能想到的人家岂能想不到。人家早就对火烧城门这种方式制定了各种应对方法。

首先,城门一般都选用非常坚硬而且防火能力特别强的巨木制成,即使用再多的燃料也很难烧着,就算烧着了,想烧毁估计烧一天都烧不掉。这么多时间,攻城士兵哪里顶得住城墙上的守兵无数的滚石、火球、弓箭、开水等等。后来还有人将城门外包一层铁皮,那样就更烧不着了。



其次,城门上一般都会留一些小孔,如果火烧城门的话,里面的守军会从小孔里面往外面通水,还有就是在里面用水浇门降温,这样外面怎么烧都是白搭。

最后,城门是一座城最重要的屏障,城门破了,城池自然就失守了。但是大多数攻城的人是为了获得这个城池,就算把城门烧了,夺下了城池,当面对敌方势力的支援和其他势力的入侵时,很难短时间再造一扇城门,这样的城没有任何的防御功能,自己也很难守住。



因此,火攻城门得不偿失,耗费大量的精力成不了功不说,还让后面的“黄雀”得利。古人们基本不会这样的选择。


博古论今天


因为攻城的一方很难接近城门,而且城门也并不容易被点燃,有的城门甚至设了好几道门

古代攻城,夺取城门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在炸药出现之前,大部队想入城还是需要通过城门的。后来随着火药的出现,炸塌城墙或用火炮轰塌城墙也可以允许大部队入城,但总之还是走城门最方便。

相对而言,城门是城墙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毕竟相比于厚实的城墙,城门就是一道木板。为了加强对城门保护,大型城市城门外的护城河都比较宽,而且守军在对城门的防护也是非常周密的,敌人想接近城门是非常困难的。

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击宁远城,明军守将袁崇焕誓死抵抗。在攻打宁远的战斗中,后金敢死队一度冲到城南城下,拿着刀斧硬生生地在城墙上凿出一个大洞,几乎就将城墙凿穿了,要不是袁崇焕身先士卒血战到底,后金军差点就把城墙给拆了。

相比拆城墙,拆城门的难度肯定是更低的。但是后金却放着“单薄”的城门不拆,偏偏要去拆坚固的城墙,这显然不是后金的脑子坏了,而是城门非常难于接近,后金无奈之下才选择去拆城墙。

除了守军对城门看护严密以外,城门本身也是非常坚固的,许多城门外部都是包铁的,用火是烧不着的。

当然在历史也有许多火烧城门的例子。公元1461年,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吉祥联合忠国公石亨在京师谋反,企图谋害明英宗朱祁镇。

由于谋反之事意外泄露,曹石二人只得在夜间仓皇中起事。在攻打东安门的时候,石亨就纵火烧门,企图毁门而入。但让石亨崩溃的是,东安门的守军非但没有灭火,反而给大火添柴,导致火势越来越大,成功地阻挡了叛军的进入。

不过这种情况是万不得已才出现的,通常情况下,城门是烧不着的,即便是烧着了,城内也会即使拿石块、砖头、土堆给堵上,有事甚至用铁水将城门给焊死。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为了更好的保护城门,瓮城开始兴起。

瓮城就是在城门外再修建一个半圆形或长方形的小城,用以保护城门。

瓮城的防御能力是非常强的,即便是敌军攻入瓮城,也会立即受到周围城墙上360°无死角的射击,简直就是瓮中之鳖。(瓮城就是在城门外又修了一座防城墙,后来瓮城越来越大,甚至出现好几层瓮城,一层套着一层,瓮城外面还有护城河,这一套防御工事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主城门)

(北京居庸关瓮城)

在大多数城市中,瓮城都是修在主城们外面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城门。但有些城市的瓮城却是修在城门里面的,继续让主城门当第一座防线,而瓮城则变成了第二道防线。万一城门被攻破,敌人仍旧无法攻入城内。(中华门的瓮城就是修在城门里面,但是主城门前面还是有很宽的护城河做保护的,图中左右两个城门不是主城门,而是民国后为了疏导交通后开的)

(中华门有三个瓮城,足以让敌人崩溃)

总的来说,主城门是一座城市防守的重点,守城方必定会对主城门严加死守。在真实的战争中,攻城方想接近主城门都很艰难,更别提火烧城门了。

而且大多数城市的城门都是包铁的,或者外面包有一层铁架子,烧掉是不可能的,就算是一块木板,想点着它也是很费劲的。并且有的城门甚至设了好几道门,哪怕烧了一道门,结果还有一道。

当年湘军攻打南京城时,湘军主将曾国荃放着南京的13座城门不去攻打,而是是通过挖地道,把城墙炸塌了一段才攻入城中的,由此可见城门之坚固,超乎你的想象。


千佛山车神


我们看还原古代战争电视剧或电影的时候,发现士兵都是架着云梯不顾一切的往城墙上进攻,城上的守卫士兵用石块拼命往下砸,或者用火烧云梯,攻城士兵死伤惨重,讲真从下往上攻城确实很难。

当时人们产生了疑问,古代城门都是木门,攻城的士兵用火烧大门岂不是比架云梯更容易吗?用木头撞击木门不行吗?

其实古人攻城并没有死规定,用云梯或者火烧,要根据敌人的城防具体布置,也就是“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战略战术。

假如敌人主城前面建有瓮城,攻城烧大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谓的“瓮城”是古代主城防御措施之一

“瓮城”一般建在主城外,其建筑高度和主城一般高,呈半圆形或者方形,像一个“翁”一样罩住了主城。

瓮城两边的城墙和主城的城墙相连,瓮城的大门和主城的大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说城门错开,目的就是防止攻进城的士兵再次攻击主城门,城墙上设有箭楼、门闸等防御措施,上面有士兵守护。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瓮城,我觉得就像主城的盾牌,瓮城是进入主城的必经通道。

如果攻城士兵用火烧毁了城门,而城墙上的士兵没有被消灭。这时守城士兵就会堵住瓮城城门,攻进城的士兵就被包了饺子,主城门进不去,守城士兵两边堵,“瓮中捉鳖”这句话就因此而来的。

换言之,攻城士兵烧毁第一道大门没用。唯有驾云梯消灭城墙上的守兵。

如果主城没有瓮城,主城的大门会建造的十分牢固,到后来还会用铁皮包裹。这还不算,城门上面设有防火装置,就和我们现在的消防设施一样,发现起火就会用水浇灭。

另外大门的木料沉重细腻,不容易着火。古代攻城又没有容易燃烧的汽油,烧毁大门需要的时间很长,并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城墙上有专门保护大门的士兵。

总而言之,你只要不消灭城墙的守兵,攻进城的士兵就会成为活靶子。

有鉴于此,攻城的士兵都会采取两种结合的办法,即一边攻城门,一边儿架云梯,目的就是分散敌人各个击破。

讲真只要消灭了守城士兵,大门不用烧,单用木头撞就能撞开,撞击大门总比烧大门来得直接和快捷,所以古代攻城士兵都不单独采取烧城门的办法。


秉烛读春秋


古代是冷兵器时代,虽然有炼铜炼铁的方法,但是毕竟出产量有限,所以大部分器械都是使用木质的,包括城门。那么话说回来了,木质怕火,为何又会使用木门做城门呢?难道不怕敌方攻击的时候使用火攻吗?

其实,千万别小瞧了古人,古人之所以敢用木头做城门,肯定是心里有数的。其实很早古人打仗的时候,都尝试过用火烧城门攻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就不行了,为什么呢?

城防不仅有城门,还有着一整套的系统,有城墙、护城河、吊桥等等,这些对一个城池的保卫不亚于城门。首先护城河很宽,想要直接越过护城河去烧城门很难,而且当敌方军队尝试着越过护城河时,守城一方军队会用弓箭进行射杀,很多情况下攻城一方军队还没过护城河就死伤惨重,更别说靠近城门了。

其次,即使攻城一方军队就算靠近城门准备放火那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木头城门外包裹了一层铁皮,这样根本就不会轻易就能点燃。甚至守城方军队在绝境时还会以巨石、铁水把城门封死,即使烧毁了一层城门也攻不进。

再次,很多的大城池一般都设有瓮城。什么叫瓮城呢,就是在城门之外再设一道弧形的城墙,敌人一旦攻进瓮城,就会被守城军队群起而攻之,真正的做到360度攻击,所以攻进瓮城也无济于事,还会损兵折将。

最后,一般城门边上都留有灌水口,一旦城门被火烧,守城方军队可以往隙往外灌水,很容易就把城门上的火扑灭。

结论

所以古人用木质做城门都是早就考虑了敌方使用火攻,攻城方想要靠近城门都难,更别说用火攻还会被熄灭而无济于事,徒增伤亡。


绝尘的时光


当然可以用火烧,也有人这么尝试过,然并卵。

首先,城门开在城墙上,而且通常内凹形成门洞。你要纵火烧门,就要携带大量引火物,迫近到城下。这个过程需要冒着城墙上敌人弓箭射击前进,到达城下还要扛住擂石投掷打击,必定要付出惨重伤亡才有可能进行。

其次,重要城池的城门大多设有马面、角楼、瓮城保护,即使进攻者能够迫近到城门,也会遭到多方向打击,很难进行纵火作业。

再次,古代城门相当厚实,一般厚达10厘米左右,并不容易点燃,需要堆积大量引火物长时间燃烧才能烧毁。要将大量引火物运到城门并不容易,即使成功点燃,守军也可以通过大量抛掷土石灭火。

总而言之,火攻城门是非常低效的。古人有另一套更高效的做法,就是使用专用攻城器械轒轀——

这种器械由类似小型房屋,下装车轮,靠人力推动前进,上有坚固顶棚保护攻城士兵,到达城后奋力推动巨木制成的撞城锤以钟摆原理连续撞击城门。这样的破坏效率高得多。


真正鳄鱼不哭


防御到位,几乎不可能成功

1. 城门,往往是最重要的防御地点。相比与坚固的城墙,木质的城门是城防的薄弱点,但反过来同样是防御中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很多城门上都有箭楼望楼,使得城门之上可以有更多人防守,并且向下放箭。而且有的城门还有瓮城保护,等于有内外双城门,而就算攻破了外城门,进入瓮城也会受到来自四面的打击。

2.城门并不容易烧着,城门虽然是木门,但宽大而且厚重,这样的木头,并非你射上一支火箭或者扔上两个火把就能把城门引燃的。这就好比,用一根火柴引燃树干。而且城门外往往还包裹有铁皮,这使得想要烧着城门会更困难,而想要成功的话,无疑需要在城门洞中堆叠更多的引火之物,但面对城门楼上的攻击,这将造成巨大的伤亡,如果能压制城门的楼上的攻击,直接登城其实更简单。

3.防守一方不会坐看你烧城门的。防御一方不会坐看烧城门的。很多城墙,山寨都有类似的布置,在城门上方的墙上,在修的时候,就留有通水孔,也就是说,一旦有人烧门,只要在城墙上倒水,水就会按照预先留下的通道,流到城门上。而在城门后方泼水也是一样方式,使得大门变得湿润,而湿的木头是很难燃烧的。

4.得防备反击,要烧城门,你得压制城头,这样才可以堆柴草,但只是这样还不够,你根本不知道城门中有些什么。如果在你准备烧城的时候,城门突然打开,一队精兵出城截杀,这个事情也是常常出现的,措手不及之下,很可能被杀得大败,毕竟搬运柴草烧城门,往往就不能拿武器了。

如果你能压制城头,防御突击,同时让敌人来不及救火,那么这种情况下,烧不烧城门也就没什么区别了,城上的防御基本被破完了,不烧城门也能愉快拿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