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賣炭翁》中,半匹紅綃一丈綾,夠一車炭錢嗎?

讀書班


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第三十二首,苦宮市也。宮市,皇宮要採購“東西。詩人描寫宦宮借給皇宮釆購東西之機大肆敲榨勒索,公開掠奪來市場買賣東西的老百姓。以《賣炭翁》為例″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這兩句是說從官裡來釆購宦官穿著黃馬褂裡面還有白衣衫,騎著高頭大馬翩翩而來。從皇宮裡出來採購宦官們,衣著.用半匹紅紗一丈綾作為炭錢。這有什麼用,不能當衣穿不能當飯吃,這是赤裸裸的掠奪。這首詩描寫一個兩鬢蒼蒼,穿著十分破爛衣服,滿臉炭灰,手上黑黑老翁,起早貪黑燒好一車木炭有一千多斤,早上頂嚴寒冒風雪用一頭老牛拉著車,到官市去賣。這一車能賣個好價錢,好給家裡添置過寒的衣服,過冬糧食,牛車在泥濘的路行駛著,老翁雖然又冷又餓但心裡充滿著希望。可是誰知從皇宮裡來.的宦宮們確將牛車一調頭,將這一車炭拉向皇宮。老翁死死的哀求,宦宮們將幾尺紅紗和一丈綾繫上牛頭。這幾尺布和綾能有什麼用呢?詩人通過《賣炭翁》遭遇,深刻揭露“官市"裡黑暗,宦宮們為代表的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有力的鞭撻。同時,也表達詩人對底層老百姓深深同情。‘`全詩有很高思想性和很強的藝術特色。所以,千百年來成為萬口傳誦的詩篇。


布丁姥爺姥爺


值,也不值。

先說值。半匹紅綃一丈綾,從數量上來講,不算太少;從材質上講,都屬於絲織品,也不便宜。單就勞動量來講,和砍柴炒出的千餘斤木炭價格也大體相當。

另外,不是不值,而是因為它不能充當一般等價物。綃和綾是一種輕薄的絲織品,多做頭巾,冒紗之類的飾品,不可以做禦寒衣物的,所以對下層百姓來講沒什麼用處,所以只是在老漢看來不值,而不是物價不對等。

唐時官府控制銅幣流通,多以貨物交易,其中很多絲織品,比如絹、綢、錦、帛等可以充當貨幣使用,而綃和綾是不可以的。所以這裡把這個東西帶給賣炭翁,有些強買強賣之意。

說它不值。因為在使官看來這些東西不值什麼錢。

因為唐王朝多以實物抵捐稅,府庫充盈,這些東西也就顯得不值錢了。

就像企業不景氣,拿物品抵工資一樣發給員工,員工當然也就不會當市價出售一樣。感覺它很廉價。多以他們認為夏季用的這破玩意兒換冬天裡的急需物資,當然是撿了便宜。

綜上所述,這個值與不值,應該從各自需要出發來看,而不能僅僅從勞動價值量計算了。





星穿海底


剛查了價格,木炭3塊錢一斤,千餘斤,就是三千多塊錢。宮廷絲綢,起碼100塊一尺,半匹是五十尺,合計六十尺,,六千塊


鳳凰花兒開


按當時的物價已足夠夕炭錢了,一丈綾當時在貴族中可換兩鬥慄,相當於現在的十六斤左右,也可換三十斤左右的牛肉。因為那朝代糧食短缺,牛肉不能抵歺,所以牛肉很便宜。但問題就在於賣炭人不需要綢綾,此物不保暖,而且穿在身上也與身份不付而得罪了官方。拿綾綢到街上賣吧,又破官方記錄己富有的人,是要被徵稅的,或家裡有男丁是要被充軍的。所以說炭和綾是等值的,按現在來算也差不多,一斤木炭兩塊五左右,一丈優質綢緞價錢也不匪,而那朝代換算成現在。一片才相當於現在的約六兩,按現在炭錢也就值一千塊左右,而現在的上等綾一丈也要千元以上,因此價值是相等的,但客觀概念是不相等了。


冒險探宇宙邊沿


這麼多人沒說到點子上,半匹紅綃一丈綾還是挺值錢的,但賣炭翁卻並沒有拿到。原文說了,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可是前文就交代了,回車叱牛牽向北,牛已經被宮使牽走了,也就是說,宮使只是意思了一下,根本沒有付錢。


雨夜微芒


《賣炭翁》為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中的一篇,白居易原序寫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斷為五十篇。篇無定句,句無定字,繫於意,不繫於文。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 ... 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元和四年,為左拾遺時作。

《賣炭翁》這篇寫得是:《賣炭翁》,苦官市也。

何為官市,我們在同時期韓愈寫得《順宗實錄》裡找到了答案,裡面的卷二名為《宮市》。

文章不長,我們抄錄如下:

舊事:宮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與人為市,隨給其直。貞元末,以宦者為使,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復行文書,置“白望”數百人於兩市,並要鬧坊,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即斂手付與,真偽不復可辨,無敢問所從來。其論價之高下者,率用百錢物買人直數千錢物,仍索進奉門戶並腳價錢。將物詣市,至有空手而歸者。名為“宮市”,而實奪之。嘗有農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尺,又就索門戶,仍邀以驢送至內。農夫涕泣,以所得絹付之,不肯受,曰:“須汝驢送柴至內。”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後食。今以柴與汝,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已!”遂毆宦者。街吏擒以聞,詔黜此宦者,而賜農夫絹十匹。然“宮市”亦不為之改易。諫官、御史數奏疏諫,不聽。上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宮市之禍

大體的意思就是:宮中有東西要在外面採辦的時候,一開始還比較講道理,只是“稍不如本估”,還有正式文書。後來,宦官當政,“置‘白望’數百人於兩市”,直接索要,大體最多用 百錢 買人家 值 千錢 的東西。

這還不算完,更可惡的是,我買了你的東西,你得給我送宮裡去。

你以為這時讓你參觀皇宮呢?

非也,還有盤剝等著你,沒過一道門戶,都要交錢!


文中還舉了一個例子,有農夫一車的柴,只給了數尺絹。又讓送進去,這農夫也是明白人,就說我把這絹還還給你們,柴我實是不敢送。宦官不依,農夫哭泣到說:我上有老下有小,就指這車柴火換錢。今天你們幾個小錢就拿走了,現在我一分錢都不要了,只想回家。你們還想要怎樣?這分明是把我往死路上逼啊!


宮市之禍,乃至於此。

雖然這件事後來被捅到了皇帝那裡,罷黜了這個宦官。但是宮市還是取消不了。


上(唐順宗)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各位看官,以為這就結束了嗎?沒有!


唐順宗李誦,他這個皇帝只當了180多天而已!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熬了整整26年太子的李誦即位,繼位後他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進行改革。加上彭城人劉禹錫、河東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派。他們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並積極推行革新,史稱“永貞革新”。


改革動搖了宦官的權力,他們決定另立新君。

三月,宦官俱文珍等人一手操辦立李純為太子。

七月,就迫不及待以順宗的名義下詔,由皇太子主持軍國政事。

八月,順宗被迫退位。史稱“永貞內禪”。

此後,大唐雖然仍經歷了“元和中興”、“大中之治”。但宦官漸漸從家奴變成了參與皇室內部糾紛,甚至因掌握禁軍成了實際的當家人。


小結

回到《賣炭翁》,相比來說,他沒有被要求送炭入宮,實已是大幸。

至於半匹紅綃一丈綾,肯定是不夠一車炭的錢的。


有好事者可以考證下,一匹紅綃,需要耗費多少的人工,一車炭需要耗費多少,大體可知。


殘陽暮裡酹江月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賣炭翁》

3、原文節選如下: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唐代商務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這是官方用賤價強奪民財。


今古雜壇


要是值,就沒有‘一車炭千餘斤...惜不得’之說,!在看‘系向牛頭充炭值’,能掛在牛頭的娟巾,就知道沒多少分量!


陳哥7208


折換成通貨,或許夠。可“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賣炭是要錢幣買吃的穿的,你給他“綃”“綾”,他還要再賣換錢(還得洗個澡,不然誰買他的),他沒那個閒情,那些東西也不能禦寒。所以這不是夠不夠的問題。


飛火流櫻


讀讀原詩吧,看“半匹紅綃一丈綾”的前一句是什麼?

“宮使驅將惜不得”。

賣炭翁進城,本來就是為賣炭而來。如果宮使所付的紅綃與綾,夠得上一車炭的價值,又冷又累的賣炭翁,應該很高興才對吧?不用費時間零售,可以早一點回家了。

那為什麼還會感嘆“宮使驅將惜不得”?

當然是因為綃綾的價格,遠不足抵償炭價,賣炭翁又無力反抗,才會有“惜不得”的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