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史新談]兩次北京保衛戰,兩位英雄,同樣的輝煌,同樣的命運

北京,一座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古城。在明朝以前,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燕都、幽州、大都等等,算起來大概有二十多個名稱。

[舊史新說]兩次北京保衛戰,兩位英雄,同樣的輝煌,同樣的命運

自從朱棣把明朝的都城從南京遷到幽州,並改名北京以後,它的命運註定不平凡。從此以後,中國近五六百年來發生的大事,都和它緊密聯繫在一起,至少,它跟大明的命運是連在一起的。

在明朝歷史上,發生過兩次北京保衛戰,兩次都是發生在帝國風雨飄搖、搖搖欲墜之時,兩次都有英雄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救萬民於水火。

第一次 明朝對抗瓦剌 人物:于謙

[舊史新說]兩次北京保衛戰,兩位英雄,同樣的輝煌,同樣的命運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瓦剌部在也先的率領下大舉進犯明朝。瓦剌軍一路打到河北,京城危在旦夕。明英宗朱祁鎮在對待這件事上一點都不英明。關鍵時刻,不顧朝中眾大臣的反對,反而聽信宦官王振的讒言,在作戰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率領東拼西湊的二十萬大軍御駕親征。

結果可想而知,明軍被打了個落花流水,二十萬人馬只剩下幾萬。無奈之下只好撤退。不想在土木堡被圍,土木堡一戰,明軍有六十多為跟隨出征的大臣戰死,明英宗被俘。

消息傳到京師,城中大官富戶紛紛出逃。朝中有人主張南遷,于謙、陳循、王直等人堅決反對,認為京師是天下根本,不可輕言放棄,於是,于謙臨危受命,出任兵部尚書,負責京城防衛部署,眾臣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史稱明代宗),坐鎮北京,遙遵英宗為太上皇。瓦剌軍以英宗為質相要挾,于謙以“君為輕,社稷為重”之由拒絕。瓦剌軍大舉進攻北京,陳兵於西直門外,將明英宗置於德勝門外空房內。于謙、石亨率軍與瓦剌會戰於德勝門下,瓦剌軍被擊潰。隨後,明軍與瓦剌又轉戰於西直門下。在於謙的巧妙安排下,用城內僅存的數萬老弱之師,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巨大勝利。

這一戰,成就了于謙“救時宰相”的美名,也是于謙政治生涯上最輝煌的時刻。

可惜,不久之後事情出現了大的轉折。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趁代宗病重之際,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復立朱祁鎮為帝。石亨等人羅織罪名,一代英雄被誣陷入獄。不久,在崇文門外,于謙被處以斬刑。史稱:天下冤之!

第二次 明軍對抗後金 人物:袁崇煥

[舊史新說]兩次北京保衛戰,兩位英雄,同樣的輝煌,同樣的命運

明末,原建州女真部的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留十三副鎧甲起兵,相繼吞併了海西四部,征服了東海女真各部後,建立了後金,改元天命,頒佈“七大恨”討明檄文,正式公開反明。

後金與明的戰爭多在關寧錦防線一帶,而負責防守這道防線的正是大明的最後的英雄—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袁崇煥。袁崇煥一直堅持“只守不出”的防禦方針,效果當然很明顯。後金久攻不下,甚至連努爾哈赤的性命都賠進去了,都沒能打開這道通往中原的防線。之後,皇太極繼位。皇太極也是一根筋,不信邪,屢次攻打這道防線,結果次次撞的頭破血流。突然,皇太極學聰明瞭,明朝的邊境防禦線這麼大,何必跟這死磕?於是,後金繞道蒙古,避開了這道防線,直撲北京,於是就有了第二次的北京保衛戰。

聽聞京城告急,袁崇煥率兵堵截,前後三次均以失敗告終。後金大軍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煥在未經崇禎批准的情況下,率兵支援北京。到達北京後,袁崇煥想以休整為名讓大軍進駐北京,被崇禎拒絕。袁崇煥只好在城外駐紮設防。他效仿于謙當年的做法,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策略,將後金打的落荒而逃。第二次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

戰爭失利後,後金並不甘心失敗。於是採用離間計,派人潛入北京四處散播謠言,說“這場戰爭是袁崇煥與後金商議好的,袁崇煥有謀反之心”。朝中魏忠賢殘黨趁機落井下石,再加上崇禎本就生性多疑,最後袁崇煥以擅自處死毛文龍、私下與後金議和、私自率兵進京為罪名,將袁崇煥罷官下獄。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

大明朝兩位英雄,以同樣的戰爭,取得了同樣輝煌的成就,也以同樣悲慘命運退出了歷史舞臺。

[舊史新說]兩次北京保衛戰,兩位英雄,同樣的輝煌,同樣的命運

此後,大明江山土崩瓦解,到最後,大明朝只落了個君王死社稷的虛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