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她们,爱美,更创造美。她们,是温州女人。

回首波澜壮阔的110年,“温州女人”活跃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是革命的先锋、改革创新的斗士、创造财富的能手,形成了独有的特质。

2020年庚子年,迎来第110个“三八”国际妇女节,也是温州市妇联成立70周年。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但没能停下温州女人的步伐。在这场战“疫”中,430万温州女性展现出智慧、果敢、善良、坚韧、大气,汇聚起了不凡的“她”力量。

她们凭借刚劲的毅力、兼济天下的情怀和担当,冲锋在防控阻击战和发展主动仗的一线;她们以柔惠抚平创伤,无私奉献,是“小家”平安的最美守护者,“大家”稳定的最美助力者。

治业,顾家,风风火火,柔柔美美,刚柔相济,这正是温州女人。

在这个特别的春天里,让我们走近温州女人。


一、 敢闯敢拼与桑梓之心


温州人向来“敢为天下先”,温州女人亦是如此。

纵横商界的温州女企业家,身上迸发出“向阳生长”的力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坚持不懈、勤劳勇敢、聪慧包容……电视剧《温州一家人》主人公周阿雨,以卓越的商业头脑和敏感的商业嗅觉,背井离乡奋力打拼,自始至终主宰自己命运。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周阿雨,是温州创业女性群体的小小缩影。在温州,我们可以找到无数个周阿雨。

当改革开放的浩荡大潮裹挟着创业的春风吹拂而来,温籍女企业家以坚韧不拔、敢闯敢冒的独特个性,对政策敏锐的把握能力,成为誉满全球的铿锵玫瑰。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温州一家人》中周阿雨的母亲赵银花,其原型王碎奶,可谓是温州家喻户晓的人物。上世纪70年代末,“穷则思变”的王碎奶走下灶台、走进柜台,以妇女创业者领头羊的姿态,带领乡亲抱团经营,将永嘉桥头这个偏远山坳打造成为闻名全国的钮扣交易中心。40年后,她也因此成为“温州改革开放十大风云人物”中唯一的女性。

当学着邻居的模样,在自家门前摆摊做小生意时,生怕被冠以“投机倒把”罪名的章华妹哪里会想到,自己日后会与“中国个体工商户第一人”的头衔紧紧地连在一起。

17岁赴港谋生,从一名服装厂的缝纫工人,到试水地产中介,到瞄准貂皮生意,再到回乡投资印刷感光材料产业,并一手缔造温州市首个“国千”人才引进案例,浙江康尔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玲玲的创业人生,是一部奋斗史。

无论是助力温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抗击疫情,“她”力量是守卫温州的重要力量,撑起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半边天”。

在市委市政府的动员令之下,海内外各界温州女性迅速集结,兵分多路奋战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等各条战线。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当得知中意将暂时停航,有着多年贸易经验的温籍华侨、意大利欧俪德公司副总裁周小平想到了包机将侨胞捐赠的物资运回家乡。她的建议得到了市委统战部等部门的支持。经多方组织协调,满载200多万件温州侨胞捐赠医用物资的洲际货运包机于2月14日降落温州。作为这趟海外包机的欧洲牵头人,周小平甚至4天只睡了9个小时,为的只是“快一点,再快一点。”

点亮车间的投光灯,把生产设备的马力开大、开足,这几天的浙江俊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复工复产后,温州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浙江俊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敏没有立即“干老本行”,而是当机立断,化危为机,迅速改造原生产线,转而研发生产医用口罩核心材料。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如今,“俊尔”一期设备每天生产熔喷PP材料60吨,可用于制造6000万只一次性医用口罩。二期设备改造完成后日产能还可提高到150吨。2月28日,首批熔喷PP料成功下线,研发到投产仅10天时间。

面对投入大、研制时间长的困难,以及后疫情时期物资需求骤降的风险,要做出转产的决定并不容易,而且出售价格还低于市场价格。对此,陈晓敏显得很淡然:“作为一家有责任感的企业,不管疫情时间是长是短,当下国家、企业和市民都需要这些材料,我们就要想尽办法去生产。”

紧急时刻,女企业家想到的并不是利润,而是以一切从社会需求出发,着实让人动容。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在亲眼目睹基层防疫工作的不易后,温州瑞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周赛珍决定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委托研发了防疫小帮手——出入登记工具小程序,作为“两查两问”的快捷工具,为全市各企事业单位提供多种智能防疫免费应用,解决了复工复产给企事业单位出入口登记管理带来的工作量增加的问题。目前,省内外已有20余家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申请使用了该程序。

无法冲锋在前,女企业家们还用捐资捐物等方式助阵战“疫”一线。温州市女企业家协会自发募捐,半小时就募得款项10.3万元。龙湾、苍南、平阳等地女企业家也纷纷慷慨解囊,你5万我10万,爱心款的数目节节攀升。鹿城区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朱爱武会同“日济一善”公益组织等团体向滨江街道捐赠10000余个口罩;该协会常务理事徐爱英姐妹从韩国下单2000个一次性医用口罩,定向捐赠给双屿街道。龙湾区女企业家协会会员单位网特教育借助全国各地学员的资源购买大量的口罩,联合商协会组织向社区、街道、单位、农贸市场等工作人员捐赠口罩30多万个、消毒液6000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1日,全市2370个巾帼文明岗开展“巾帼助企跑”服务,496名妇联干部化身“助企服务员”下沉到企业;市妇联还成立“妇联帮帮团”,提供“助企复工”巾帼律师法律服务560次,针对乐清、永嘉、文成、泰顺等地茶企复工难题,组织1200多名妇女助力采摘。


二、 独当一面与医者之心


翻开110年的历史长卷,温州女人在各自的领域,勇于突破、敢于创新,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智慧,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温籍院士张淑仪,曾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光声光谱仪、扫描光电显微镜和激光扫描显微镜等一系列设备,填补国内空白。张淑仪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但令人感叹的是,她是在45岁时才学的英语。她曾说:“科研工作不分男女,女同志一旦专心起来,可能比男同志更细心,也更有恒心。”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祖籍乐清的郑晓静,2009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她成功解决圆薄板冯卡门方程的相关问题,被这一领域著名学者钱伟长评价为“处国内外领先地位,是五十年来该课题最完备的一项研究”。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从农历春节前开始,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省妇联执委吕帆的工作就没有停歇: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检查指导学校、附属医院疫情防控工作,走访慰问一线医护人员……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这是一种情怀,一种担当,更是医者的重大历史使命。疫情发生后,吕帆第一时间组织成立由学校公共卫生管理学院和附属医院相关专家组成的温州医科大学联合专家组,赶赴一线指导救治工作,并动员优势科研力量进行疫情防控科技攻关。此外,她以温州市医疗专家组组长的身份,参加每晚例行的市委市政府防控工作部署分析会,为温州市提供救治指南和行动方案,同时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作为一所扎根温州、拥有5家直管附属医院的医学高校,温医大在新冠肺炎防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出色的救治成绩,温医大附一院新冠肺炎救治团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通报表彰。

作为温医大的领头人,吕帆是众多科研工作者中的代表,更是女医者队伍中的一员。

大事难事,愈见担当。

她们是妻子、是母亲、是女儿,平时是一道温暖的风景,在疫情来临时,她们是披挂上阵的“娘子军”,逆行向前,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1月24日,吴艳琴接到护士长来电,希望她能取消休假,驰援市六医隔离病房。她一口答应,马上收拾行装。然而身患尿毒症的母亲每天需要做4次腹透,是她唯一放不下的事。于是,她将母亲托付给同事代为照顾,自己穿起厚厚的防护服,义无反顾地冲进了隔离病房。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进入隔离病房后,吴艳琴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很快发现,每当遇到危险的任务时,身边的党员同事们总是争先恐后,“党员先上”成了攻坚的优先选择。不甘落后,她在2月1日郑重写下入党申请书并递交给党组织。

苏小巧是隔离病区内为数不多的单身。原本打算春节回苍南过年,但前线告急的消息一来,她只和家人说了一声就进入了隔离病区。“同事中很多已成家立业,他们的牵挂比我多。”苏小巧笑着说。

正月初一凌晨3时,受国家卫健委征召,温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吴红梅作为国家感染专家组成员,匆匆打点行装,星夜“逆行”奔赴武汉。彼时,武汉防疫形势极其严峻,但前线战况究竟如何,没人清楚。战况不明,此时出征,需要勇气。3月5日,她被国家卫健委等部门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本是一家欢聚时,她们却要比别人承受得更多。最重要的是,她们明白这是医者的责任,“舍我其谁”“此时不用更待何时”的壮志凌云,深深地镌刻在心中。但平心而论,正因为人母、为人女,刚毅坚强的背后,她们也有柔软脆弱的一面。

在隔离病区工作的每一晚,8岁的孩子几乎都会准时发来视频通话请求,护士毛牵弟却总是不忍点开,因为她有点“受不了”。1月22日下了夜班之后,护理部打来电话,希望毛牵弟参加前线抗疫。本想过年陪陪老人的她,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就连年幼的孩子,毛牵弟也“狠心”抛给家人,一头扎进了抗疫一线。

在温州首批驰援武汉医疗队出征仪式上,“逆行者”之一的温州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朱莺,与女儿拥抱告别。一是担心,二是不舍,女儿李思雅留下了眼泪。面对此景,一向坚强的朱莺也红了眼眶,宽慰道:“等妈妈回来!你放心!”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前后两个批次共35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一线,其中女性有20名。她们作为浙江巾帼逆行者的代表,受到全国妇联点赞。


三、善行天下与慈柔之心


爱,是她们给予世界的最好礼物。

大爱温州,从不只有“商”,更以“善”闻名。在这座处处有善的城市里,温州女人用女性特有的力量活跃其中,用爱心呵护美丽的慈善之心。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近年来,康奈集团副总裁、鹿城区女企业家协会会长郑莱莉带领企业累计向社会捐资数千万元,参与助学、扶贫、救灾等活动。她个人更是带头捐赠,通过鹿城区慈善总会个人捐资45万元设立“关爱小候鸟基金”,以奖学金和助学金等形式为民工子弟学校学生送去温暖。她带领的“金瓯工程”捐资助学至今已连续举办16届,共资助了1000多名困难大学生,资助金额达数百万元。

在温州慈善界,“雪君”是一面旗帜。2003年7月1日,温州晚报雪君工作室诞生,云南挖30口“温州井”、雅安建一座“温州慈善楼”,“包机赈灾”玉树、“雪君工作室进社区”“意大利普拉托慈善大宴”“温州慈善大宴非洲专场”“设立中国温州百万爱心助学基金,每年奖励50名品学兼优的非洲贫困大学生”等都是她的杰作。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雪君工作室走进非洲活动影响巨大,泛非通讯社作了报道。中国驻利比里亚大使馆代办庞含兆说:“中国政府为非洲抗击埃博拉做了很多事,温州人善举补上了中国民间援非抗埃重要一块,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和经商一样,温州女性也擅于抱团投身慈善公益,弘扬善行义举,数十年如一日地做好一件事,用心将慈善做成品牌。

48年前,五六位退休老人自发在红日亭前向路人免费供应伏茶,拉开了红日亭故事的序幕;48年后,爱心老人有增无减,他们的坚守换来了“红日亭”这张温州的道德名片、温州民间公益慈善的代名词。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红日亭的老人们,大多已经退休,年纪大的有80多岁。他们中,女性占了大多数,甚至有人拿退休金添补红日亭日常费用。每天清晨,她们中有人乘公交首班车,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赶到红日亭帮忙,用一粥一茶温暖一座城。

从夏供伏茶冬施粥,到节庆免费供应民俗小吃,48年,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志愿者传承和接力。清晨4时,到晚上8时,每天16小时的工作让红日亭现任负责人孙兰香乐此不疲,一晃就是10年光阴。

孙兰香投身公益事业,也源于母亲积德行善的言传身教:孙兰香小时候,母亲非常节俭,要求离开房间随手关灯,却每晚点亮家门前小巷的一盏灯,照亮路人回家;母亲给家中年幼孩子每天只分少量口粮,却对行乞之人格外慷慨。

和孙兰香一样,红日亭的老大妈们将自己和红日亭的相遇解读为一种缘分,即便是48年前挤在小棚架里送粥煮茶,她们也未曾想过有任何回报。这群可爱的大妈们,只是将热情奉献给红日亭。

更令人振奋的是,爱心大妈们的坚守唤起了陌生路人的行善自觉。如今,好心市民源源不断的捐款,支撑起了红日亭的柴、米、油、水、电等日常开支。

近些年,红日亭和她的爱心老人团队先后荣获“感动温州十大人物特别奖”,2012年度浙江骄傲——最美浙江人、第四届“浙江慈善奖”、“最美温州人——第四届温州市道德模范”特别荣誉奖等。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善是一种力量,善是一种自觉,善更是一种奉献。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作战体系中,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卡点检查、健康宣教等工作,而女性则是他们中的主力。

鹿城区松台街道菱藕社区书记、主任翁冠敏是一名80后的海归书记,今年是她参加社区基层工作的第十个年头。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近段时间,疫情防控成了社区工作的头等大事。而疫情防控需要随时待命,不分白天黑夜。有一天,正在集中隔离点隔离的社区居民给翁冠敏打来电话,说是家里出了一点状况,放心不下。翁冠敏就陪他聊了一个多小时:“我就让他安心隔离,他家里的事由我来安排。”

第二天一早,翁冠敏就上门解决了此事。这位居民结束集中隔离后,特地买了100多个口罩送到社区,还表示要加入防疫工作志愿者队伍。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我们的真心付出,群众其实都看在眼里,通过此次疫情,我们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真正感觉像家人一样,特别亲切。”在翁冠敏看来,用爱心和耐心构建起居民家门口的第一道防线,这正是女性社区工作者在此次防疫战中的最大优势。


四、家国情怀与最美之心


没有“小家”,哪里有“大家”?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温州女人还自觉当好“贤内助”,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胸襟气度,精心筑牢全市抗疫的后勤保障线。

据统计,温州共有近8万女党员、基层女干部投入战疫一线,2万多名女性医务工作者奋勇“逆行”。全市3万妇联执委、2万“平安妈妈”志愿者主动参与卡点值守、排摸登记、防疫宣传,力尽所能。这背后,是数十万户家庭的全力支持,全市广大家庭和女性为之默默付出。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1月29日,市妇联在全市范围内发出了开展“争当‘小家’平安的最美守护者,‘大家’稳定的最美助力者”活动倡议,得到广大家庭的积极响应,各大媒体平台累计点击、转发23.5万次。在这其中,2万户各级“最美家庭”投入战疫一线,发挥了示范效应,传递了最美力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亲情的港湾。而家庭领域,也一直是妇联工作的传统阵地。为此,市妇联以“最美家庭”联盟为公益出发点,发动全市2万户各级“最美家庭”发挥战“疫”示范引领作用,传递最美力量。

叶信烨家庭是全国“最美家庭”。丈夫叶信烨与妻子周美红都是医护人员,周美红还是村里的网格员。接到所有医务人员取消年假的通知后,叶信烨大年三十顾不上和家人团聚,除夕夜在单位连夜值班。妻子周美红,正月初二就开始在村里宣传疫情防控措施,还与村两委组织村民在村口设卡,排查外来人员。

全国“最美家庭”成员林小兰废寝忘食地为社区老年人扫盲幸福学堂创作、录制“抗疫方言快板”,她说:“关键时刻一定要细致,老年人是防疫重点对象,我们更要多多关注、多多照顾。”她和家人将其制作好的视频发到各个学员群、亲友群,提醒老年人保护好自己。

全国“最美家庭”成员刘彭带领家人和志愿者团队,线上线下对接抗疫前线物资需求,牵头筹集价值173.3万元爱心物资,支援疫情防控一线。

为方便应急车队和必备物资进出,文成县西坑镇省级“最美家庭”刘文忠一家绘制了集镇区交通路线图,标明镇政府、党群服务中心、集中隔离医学观测点、村委会等地标,并标出应急路线。刘文忠和妻子一起带着自制的手绘地图走村入户宣传防疫信息,齐心携手共同战“疫”。

在市级“最美家庭”沈建存家庭里,丈夫沈建存是乐清市磐石镇磐南村村委会主任。从去农历去年底开始就每天与村双委班子挨家挨户走访排查,宣传防疫知识和政策,尤其是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随着防控升级,他更加忙碌,回家的次数寥寥无几,每次回来还没说上几句话又匆匆离去。沈建存的妻子方金禄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天上午、下午她都定时烧茶水、烧点心,再送到村口的设卡点,给丈夫在内的一线工作人员暖身御风寒,亲力亲为支持丈夫的工作,让沈建存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去。

文成县“最美家庭”金玉堂家庭,多年来一直在该县黄坦镇经营农庄。疫情发生后,黄坦镇在排查中发现一名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急需送至固定隔离点观察,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隔离点。金玉堂夫妇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找到镇领导,表示愿意腾出农庄的别墅,用作镇里密切接触者的临时观察隔离点。金玉堂夫妇及其家人还无私为隔离观察对象提供了白菜、萝卜等农作物,让隔离对象安心居住在隔离点,也方便镇政府开展下一步的隔离观测工作。

不少“最美家庭”还制作了防疫漫画、防疫歌、散文诗,传播防疫知识、传诵最美逆行者,助力基层抗疫工作。

当全市掀起“‘宅’就是为抗疫做贡献”的口号,市妇联及时转变方式,将抗疫工作阵地搬进千家万户。

截至3月1日,市妇联已组织238名心理咨询巾帼志愿者主动为隔离家庭、弱势家庭等送去危机干预心理援助等服务,全力构筑心理防“疫”网;在市妇联微信公众平台开辟的“家”战疫专题,为45万户家庭提供网络家庭教育服务;191名市妇联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和“护眼护齿”专业讲师第一时间入驻“市妇联家庭教育微站”,为广大家庭提供在线服务,直接服务家长2.7万人次。

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何莉平说,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238万户家庭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坚守家庭阵地,做好居家防护、配合社区防控,不少家庭主动参与卡点值守、社区服务;不少家庭取消婚宴、简办丧事;不少家庭全力支持“逆行者”投入战疫一线,充分体现了广大家庭识大体、顾大局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温州女人的刚与柔——献给“三八”妇女节和战疫中的“她”力量


110年辉煌筑梦,每一次化解危机,温州女人从未缺席;每一次应对大考,温州女人从未言败。风和日丽中,她们爱美善美、温柔如水;疾风暴雨时,她们坚韧刚强,拼搏敢为。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时光向前,初心不改。从春天出发,和着时代强音,行进在温州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温州女人必将续写出更美的巾帼华章!


校对:郑凌

审核:占昭昭、周俊朗

监制:施文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