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先干为敬、四菜一汤”,中国餐桌上的文化大有讲究

“一日三餐、先干为敬、四菜一汤”,中国餐桌上的文化大有讲究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了许许多多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由中国老百姓创造、共享和传承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老百姓餐桌上的文化。

1.古代人一天吃几顿饭?汉代以后才有“一日三餐”的习惯。

“一日三餐、先干为敬、四菜一汤”,中国餐桌上的文化大有讲究

对于现代人来说,“一日三餐”是主流的饮食习惯。但是在汉代以前,一日三餐只是贵族才能享有的待遇,普通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饭。

当时,老百姓为了方便耕种,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在太阳升起时开始劳动,太阳落山时回家休息。

为了储备一天劳动所需的能量,他们在每天出门劳作前要先吃上一顿“大餐”,时间大概是7-9点。与今天不同,当时所谓的“大餐”,是指食物的分量足,也是一天当中的“主食”。

每天劳动归来后,他们会吃上一顿“小餐”,来补充一天劳动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大概是下午的3点-5点。

到了汉代,一日两餐变成了一日三餐,中间增添了一顿午饭,一般是在正午时刻,与现代人午饭的时间相同。

而早饭提前到黎明之后,称之为“寒具”。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未成年人要在天亮之后向父母请安,服侍左右。所以,汉代的早饭时间比现代人的早饭时间提前两个小时,大概是5点左右。

晚饭时间仍然在下午3点-5点,这也要比今天的晚餐提前两个小时。因为,当时的夜晚既没有娱乐活动,也没有现代化的照明工具,同时为了保障第二天劳动的精力,所以他们睡得很早。

2.喝酒的时候为何叫“先干为敬”?暗示酒中无毒和热情好客。

“一日三餐、先干为敬、四菜一汤”,中国餐桌上的文化大有讲究

今天,我们参加酒席或者聚会,经常听到“先干为敬”这句话。其实这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词语,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慢慢延伸出来的,早已约定俗成。

古人宴请宾客,要先饮一杯酒,称为“献”,这一举动暗示着酒中无毒,大家可以放心饮用。主人饮酒后,客人要回敬主人一杯酒,称之为“报”。

随后,主人为了彰显自己热情好客,会再次先饮作为榜样,目的是劝客人多喝,此举称之为“酬”。主人喝完后,客人也会畅饮杯中酒,称之为“应酬”,代表客人应了主人的好意。

这种礼俗慢慢演变下来,就有了“先干为敬”一说。

3.“四菜一汤”的发明者是谁?朱元璋为了提倡节俭所制定的餐标。

“一日三餐、先干为敬、四菜一汤”,中国餐桌上的文化大有讲究

今天我们说“四菜一汤”,是指公务员工作餐的标配,也是勤俭和节约的泛称。其实,“四菜一汤”的说法由来已久。

明朝初年,朱元璋刚刚登基不久,百废待兴,加之自然灾害,粮食歉收,百姓生活非常困难。

然而,一些王公贵族仍然花天酒地、夜夜笙箫。讨饭出身的朱元璋对此深恶痛绝,一直想方设法整治这种腐败现象。

一天,马皇后向朱元璋提出了一个建议,她说:“我的生日马上就到了,何不在文武百官前来贺寿之际,摆上粗茶淡饭,以此警示他们呢?”朱元璋一听,果然是个好方法,就采纳了马皇后的建议。

马皇后生日当天,文武百官纷纷进宫贺寿,却发现皇宫里既没有张灯结彩,也没有丝竹管弦之声,显得很冷清。

“一日三餐、先干为敬、四菜一汤”,中国餐桌上的文化大有讲究

文武百官落座之后,朱元璋吩咐下人上菜。一盘炒萝卜、一盘炒韭菜、两盘青菜和一碗豆腐汤。百官见状后很惊讶,不知道皇上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朱元璋说:“今日皇后寿宴之规格,为本朝节俭之始,今后众卿往来之餐饮,至多为“四菜一汤”,谁若敢违反,严惩不贷。”

从此以后,“四菜一汤”就成为官场上勤俭节约的典范。后来,朱元璋还派人到各大酒楼暗访,如发现有官员“超标用餐”,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直到今日,为了遏制公款大吃大喝现象,公务招待仍然提倡“四菜一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