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大咖苏格拉底你认识吗?请介绍一下?

洋洋之语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前399年),他的名字在西方,成了智慧的化身。苏格拉底是将古希腊哲学推向全盛高峰的开路人,主要研究人和社会,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同时,他批判智者的感觉论,大力开创理性主义哲学,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弟子柏拉图和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构建了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达成希腊古典哲学最光辉灿烂的全盛。苏格拉底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堪比中国思想史上的孔子。他强调,知识并非人类的全部知识,而是指一种理性的普遍的知识,即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无知的人就是不道德的、可耻的。对于我们来说,应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获取知识,通过教育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苏格拉底带给后人的启示:1.如果你的肌肉不够发达,那么不要在大街上当众拆穿他人的无知。2.如果你不怕死,那么当权者的威胁和乌合之众的愤怒对你毫无意义。3.如果你想要青史留名,那么请收一个像柏拉图这么厉害的学生,让他以你为主角写小说。4.如果你想要吸引美少年,那可以尝试学哲学,说不定能让你变得更聪明、性感。5.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一生过得很值,那请时不时反思自己的人生。在实然层面反思自己想要什么,在应然层面反思自己应该想要什么。尤其是要反思自己是否严重低估了自己的愚蠢程度。

(参考文献 知乎)


凡客红尘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出生于希腊雅典,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他并没有自己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所以成为哲学殿堂的宗师级人物,主要在于他为后来的哲学奠定了几个基础:

       一是基于人的无知论基础上的怀疑论,这种思想直接启发了后来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休谟基于怀疑论前提的经验主义,波普尔真理不可证实的证伪主义。

       二是他的教育论,主张一种自我的谦虚态度,对于被教育者则是以启发为前提的引导式教育。这种方法在卢梭时就形成了自然主义的教育哲学,和后来杜威基于自然主义基础上的更加完善的实践主义教育哲学。

       三是他的道德论,基于正直,责任和自制的道德主义生活,倡导人们去过一种充满积极和充实的建立在反思意义上的更有价值的人生。这种道德论思想,极大的影响了后来的道德哲学的大发展,康德的批判主义道德论,哈耶克的自由主义道德论,罗尔斯的政治正义道德论,都是建立在这种道德论基础上的。在今日,苏格拉底的朴素道德论思想,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苏格拉底的哲学,所以长盛不衰的原因,正在于这些永不过时,对于人类极为有益却无害的思想。






山东司法陪审员


苏格拉底生平: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苏格拉底是石匠的儿子。他的父亲子女众多,收入微薄。

当时大多数哲学家讲授一门课收取两千块钱的报酬,因此他小时候没钱念正规学校。

苏格拉底曾多次参加战争和远征,是个可敬的老兵。他还是雅典参议院的前议员。

哲学家苏格拉底:

这位鼻梁塌陷、衣衫褴褛的朴实小个子,白天在街头巷尾与无业游民辩论,晚上耐心地倾听妻子的唠叨。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自知我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竭力告诉人们,他们正在虚度时光,浪费过多的时间在空虚的欢乐和徒劳的胜利上,白白挥霍了伟大而神秘的神赐与恩典,只求几个小时的虚荣和满足。

苏格拉底的朋友多,但敌人也不少。他充当“口头评论家”长达大半个世纪,是个聪明绝顶的大忙人。他的爱好是把那些自我标榜为雅典社会之栋梁的人的伪装和文化骗术曝光。

他的名字在希腊东部家喻户晓。他早晨谈到的一些趣事,到了晚上全城便无人不晓了。

苏格拉底相信人的崇高使命,从而打破了旧哲学界设置的所有束缚。他比普罗塔哥拉走得更远。

普罗塔哥拉教给人们:“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声称:“人的无形意识是世间万物的终极尺度;决定人类命运的不是神,而是人类自己。”

遗憾的是,苏格拉底在错误的时间发表了不合时宜的演讲。

自伯罗奔尼撒战争以来,雅典富人与穷人之间及主人与劳动者之间一直处在激烈斗争中。而苏格拉底是个温和派,他既看到双方利弊,又力图寻找折中方案去满足有理智的人的愿望。这使他在任何一方都不受欢迎。由于那时双方势均力敌,还腾不出手来对付他。

苏格拉底被捕判刑:

到了公元前403 年,纯粹的民主派完全控制了希腊,并赶跑了贵族,苏格拉底以亵渎神灵的罪名被捕入狱。

审判者深信他们审讯苏格拉底是在为社会做重大贡献,为城市清除“知识界”的高度危险分子,一个只能教给奴隶们懒惰、犯罪和不满的人。

即使在这种环境里,苏格拉底仍然能施展他的辩论才能,苏格拉底在法官面前慷慨陈词:“世界上谁也无权命令别人应该信仰什么,或剥夺别人自由思考的权利。如果一个人问心无愧,有自己的信念,即使没有朋友的认可,没有金钱、家庭,甚至没有住所,他也会取得成功。但如果不彻底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任何人都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人们必须有充分的讨论各种问题的自由,并且不受官方限制。”

陪审团的绝大多数人都倾向于释放他。他们建议,苏格拉底只要放弃辩论、争吵、说教等恶习,不再干涉别人所偏爱的东西,不再没完没了地去质问去纠缠他们,他就可以得到赦免。

但苏格拉底拒绝接受。他喊道:“不行!只要我良知不灭,只要我微弱的心声还在催我向前,还让我给人们指出真理的方向,我就会向遇到的每一个人阐释我的理论,绝不考虑后果。”

法庭别无选择,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为亵渎神灵罪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被缓刑30天。最后一个月里,这位老人在囚牢里平静地待着,琢磨着如何改进他的逻辑体系。虽然他有许多次逃跑的机会,但他都拒绝了。他觉得不虚此生,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他累了,他想离开人世。直到临刑前,他还在和朋友们交谈,尽量将自己的真知灼见传授给他们,劝他们不要把心思放在物质世界上,要多用在精神世界里。

然后他喝下了毒药,平静死去。从此以后,所有争论都随着他的安息而结束。

虽死犹生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门徒们曾一度被公众的极度愤怒吓破了胆,明智地避开了之前常去的活动场所。

不过等他们看到一切平息后,又重操旧业,公开讲学。

这位德高望重的哲学家死后的十多年里,他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


尹铭的前院


这位先生,请听武哥说文给您介绍一下我的老熟人——苏格拉底先生的传奇一生。

不过,您一定要答应我一个请求:如果您到希腊去了,帮忙去看望一下。

1.西方哲学的开山祖宗。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生活在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相当于中国战国时期,比孔子小80岁而已,差不多是一个时代,也是一个祖宗级别的人。

2.爱演讲的石匠儿子。苏格拉底是一个石匠的儿子,他不打石头,他喜欢在公共场合演讲,而且演讲的本领当时无人能及。他基本上是真的天上晓得一半,地上晓得完的那种人,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但是他自己说,他最大的智慧就是:自知我偶无知。

3.大智若愚的道德家。苏格拉底是属于大智若愚那种人,外表看上去十分笨拙,不修边幅,还喜欢赤着脚(冬天还是要穿)。但在他的周围长期聚集着一群追随者,听他云里雾里的神侃。他主要还是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研方向就是伦理道德。

4.懂“产婆术”的教育家。苏格拉底创造了一种叫“苏格拉底方法”的教学方法,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让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苏格拉底把老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后来他的方法被希腊人称为“产婆术”,相当于中国的“启发式”教育。“知识的产婆”这个说法幸亏没有传到中国,要不然那就糗大了。

5.爱逆反的老头。苏格拉底在政治上主张专家治国,反对当时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直接民主办法。他说管理国家是个技术活,不应该是抽签随机找人管理。他还说,精于农耕的就去当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就去当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去当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6.出高徒的名师。苏格拉底的追随者中,有个叫柏拉图的小伙子,很讨人喜欢,他后来写出了一本著名的哲学对话录,将苏格拉底的方法永传于后世,相当于我们中国的《论语》。

7.会打仗的思想家。苏格拉底除了演讲,和学生讨论,他还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此外,他还曾在雅典中担任过陪审官。

8.独一无二的遗言。苏格拉底最后被控告为“腐化”青年罪,按照雅典最民主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判处了死刑。公元前399年,他饮毒酒而亡。他的最后遗言是:“克里同,我欠医神阿斯克勒皮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说完,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合上了眼,安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70岁。

9.一门三贤。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徒孙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一生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10.死亡的真实原因。苏格拉底到底还是死了。学逻辑学的同学都知道有个著名的三段论:

人皆有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必然会死。

总结一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我认识的西方哲学界的最牛大咖。

介绍完毕,记住前面的请求。因为,这个有趣的灵魂,真是万里挑一。


武哥说文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公元前469~前399).幸福是他一生思考的主题,他指出每个人必须以某种方式实现它。最后因为思想有罪触动了当权者,饮鸩自尽。



南京磐山贸易有限公司478


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家庭。苏格拉底出生,就有着狮子鼻,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

青年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岁时做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中年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终年70岁。

但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哲学史家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深刻巨大的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以及后世的西方哲学。


红叶23509


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圣人,例如孔子、 孟子、王阳明等。而古希腊也有圣人,并且这三圣特别有意思,分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士多德,他们之间是三代师徒的关系(可谓是名师出高徒)。其理念就足以让我们对于人生、对于宇宙和世界有所思考了。

苏格拉底关于人生的哲学主要体现在他“认识你自己”的理性原则、“知识即德行”的善的原则和“合目的性”的美的原则中。笔者对古希腊哲学比较感兴趣,下面谈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看法,不当之处,留言点评,后续完善。

导语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城邦附近的一个小山上,那是公元前469年,父亲是个铁匠,母亲是个接生婆,苏格拉底长得奇丑无比:他的脸面扁平,像被平底锅砸过一样;嘴唇肥厚;鼻子扁大而向上翘,集狮子鼻与朝天鼻之大成;两眼相距甚远,有“眉间尺”的风范;眼球凸出,眼放凶光。

苏格拉底是一位希腊(雅典)哲学家的创始人之一。西方哲学,并为第一道德哲学家所述的西方伦理思想的传统。也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跟我们的孔子,老子几乎是在同一条时间轴上。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中国有孔子,老子,古希腊是苏格拉底,印度是佛祖-释迦牟尼,真可谓是大咖云集。

他没有作品,主要通过他一生后的古典作家的著作而闻名。苏格拉底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这种问答分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启发式教学)。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一种重要人物,虽然他一生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是其哲学思想对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后人的追捧,给予了“圣人”

的崇高赞誉。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苏格拉底哲学有所研究。

苏 格 拉 底,西方的老子,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

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正是雅典帝国盛极而衰的时代。他的前半生是雅典的黄金时代,那时雅典经济繁荣,奴隶制民主制十分发达,艺术成就非凡,成为其它城邦羡慕的对象,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与当时的军事奴隶制城邦斯巴达同为希腊的霸主。

在公元前492至449年波斯入侵希腊的西波战争中。雅典和斯巴达很快爆发了长达28年的伯罗奔尼萨战争。苏格拉底作为一名士兵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且表现勇敢,以至于雅典方面的指挥官说:如果所有人都像苏格拉底那样勇敢就好了。但一个士兵的勇敢拯救不了整场战争,雅典帝国在战争中崩溃。傀儡政权建立了,而其首领正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虽然民主派很快夺回政权,但社会的秩序和道德却被破坏无余。

对大多数人来讲,面子比知识和道德重要的多。当他们终于发现自己的无知时,不是满怀羞愧地去反思自我,而是归罪于那个开导自己的人,这也正是历史上许多先知遭受同时代的人迫害的原因所在。苏格拉底无休止的提问让他们觉得颜面扫地——特别是在大庭众之下。有人开始粗暴地对待苏格拉底,揪他的头发,抓他的脖子,各种文人对他尽其嘲讽之能事,而更多的人则像逃避瘟疫一样躲避苏格拉底。

正好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成了傀儡政权的首领。雅典人抓住这个把柄,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通过抓阄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最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

他之死是一个哲学家最后的自我实现,唤起了那个时代对知识的尊重。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

据说。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后的谭嗣同——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这其实就是个悖论:如果正义不存在,那你为什么还要遵守这些非正义的人制定的规则呢。

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

最打动我的就是这一点,就算法律委屈了自己,他也不以错误对抗错误,以怨报怨,而是接受法律判决,无条件服从!联系最近最热的孙杨事件,如果孙杨了解苏格拉底这样气魄,或许不会受到重罚。

苏格拉底的悲剧就此落下帷幕,柏拉图在剧终致辞:“在我们所认识的人中,他是最善良、最有智慧、最正直的人。”的确,不管人们对他的学说作何评价,都不能不承认他为后世树立了人生追求上和人格上的典范。据说在他死后,雅典人忏悔了,给他立了雕像,并且处死了美勒托,驱逐了安尼图斯。也有人指出,所谓惩处了控告者纯属捏造。不过,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让我们记住苏格拉底的遗训,关心自己的灵魂,度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苏格拉底哲学特色概述

1、思想的助产士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他传授给学生的,他所做的无非就是把学生心中的真知唤醒并挖掘出来。就像接生婆一样,他所做的是帮人生孩子(知识),孩子(知识)是每个人自在自有的。故他把自己的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而把自己比喻为知识的接生婆。

也许纯属巧合,苏格拉底的母亲恰恰就是一位接生婆。苏格拉底算是子承母业,母子俩共同做着助产的工作而乐此不疲。苏格拉底常常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开始,通过提问,揭示对方的自相矛盾之处,如此层层推进,直至最终得出双方都认可的结论。且不说苏格拉底的认识论正确与否,他所创立的“产婆术”在教人求知求真方面确是匠心独具,开了西方“启发式谈话法”的一代先河,千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接下有几个小故事特别有意思,是苏格拉底用精神助产术启发他的学生柏拉图。

柏拉图:老师,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你到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朵最美的花,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看见一朵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因为只可以摘一次,不得已,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朵花也没有。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

在爱情中,我们总是追求另一半的完美,却忘记了自己的不完美,因此最终空手而归。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办法就是随缘:你所遇见的适合于你的就是最好的。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你再到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朵最美的花,但只可以取一次。

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拿了一朵看起来尚比较可观的花。

苏格拉底问:这就是最美的花吗?

柏拉图回答:因为只可以取一朵,好不容易看见一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婚姻。

说到婚姻,不得不提苏格拉底的老婆。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个心胸狭窄、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而且常使堂堂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困窘不堪。每当妻子发火时,他总是淡然处之,丝毫不放在心上。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探讨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别人问苏格拉底“您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位妻子?”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了。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因此,在西方,“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看到这,是不是觉得特别有意思?笑一笑过后,我们要开始聊更深度的话题了,那就是他的哲学思想观。

2、善是苏格拉底的最高哲学范畴

2.1、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苏格拉底的整个哲学都不过是对善的不同角度的讨论和对善的普遍性的追求。同时,苏格拉底也把善当作人生的最高目的。

首先,善是有秩序的安排。苏格拉底一再强调,快乐和善是不同的,善是快乐的目的而不是相反。当快乐出现时我们就快乐了,当善出现时我们就是善的。

其次,善是自由、自制、自主。在苏格拉底看来,善不仅指事物的有秩序安排,也指个人的自由和自制以及由此决定的个人的自主。

再次,善是使事物有益的原因。苏格拉底认为,善是有益的有用的。

最后,善是真善美的统一。

在他看来,只有理性和善才是最高的绝对的标准,苏格拉底的神是理性的神而非宗教意义的神,它以善为目的,而这个善不仅有伦理、功利意义,而且是最高的绝对价值,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把苏格拉底的哲学称为“善的目的论”。

2.2、美德是对善的追求和实现

首先,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苏格拉底认为,“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有哪个不能自制的人能学会任何好事并将它充分地付诸实施呢?”

其次,勇敢是善于应付危险。苏格拉底认为,勇敢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高尚的品德,但是只有和智慧结合的坚韧才是高尚的、愚昧的坚韧只不过是顽固,是有害的恶。而且,即使是明智的坚韧也还不等于勇敢,因为明智的事情有大有小。

再次,友爱以善为根据。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天性有友爱的性情;他们彼此需要,彼此同情,为共同的利益而通力合作”。因此,友爱作为一种美德,在苏格拉底的哲学讨论中占有相当份量。

最后,美德具有整体性。通过对诸如正义、勇敢、虔诚、自制、友爱、智慧等具体美德的讨论,苏格拉底指出,美德出自人共有的理智性,是一种知识,他们构成一个整体。

2.3、美德即知识

首先,苏格拉底指出,自愿从恶避善不是人的本性,在面对大恶和小恶时也没有人愿意选择大恶。

其次,苏格拉底认为,无知即恶。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知识,人就会听任主观的武断,或者为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意见所左右,或者为传统习惯所左右。

再次,苏格拉底认为,既然美德的共同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贯通在道德本性之中,美德就有可教性。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各种知识和美德(二者是一个意思)。

这样,在苏格拉底看来,要实现善,要通向人生的最高境界,关键在于获取知识。一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熟悉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了解事物的本性,只有了解了事物的本性,才可能按规律办事,才可能有用、成功,即行善。另一方面,人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善本身,要了解什么是正义、虔诚、勇敢等被叫做善的美德,只有这样,你才可能有意去从善而不至于无意中落入恶。

3、认识你自己

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要的意义。

苏格拉底所生活的年代,很多哲学家都在寻找世界的本源到底是什么,有认为是火,有认为是水......

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们的方法都是错误的,他们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而且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作原因,所以自以为是,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

苏格拉底认为,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这里的“德性”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具体到人就是“人的本性”。“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

有一天,苏格拉底为了教育一位狂妄自负的青年尤苏戴莫斯,和他进行了一次机智的谈话。

当知道尤苏戴莫斯雄心勃勃,想将来竞选城邦的领袖时,苏格拉底就对他说:“一个希望当领袖的人必须有治国齐家的本领,但是,一个非正义的人能掌握这种才能吗?”

“当然不能。一个非正义的人甚至连做一个良好的公民都不够格。”尤苏戴莫斯坚定地回答。

“那么,你知道什么叫正义的行为,什么叫非正义的行为吗?”苏格拉底继续问并拿出羊皮纸,把“正义”和“非正义”分开写在羊皮纸的两边,要尤苏戴莫斯一一列举。

于是,尤苏戴莫斯把虚伪、欺骗、奴役、偷窃、抢劫都放在“非正义”的一边。

对此,苏格拉底运用相反的具体事例,把这些看起来是“非正义”的行为一一予以推倒。

他问道:“作战时,潜入敌方军营,偷窃其作战图是非正义行为吗?为防绝望中的朋友自杀,把他藏在枕头底下的刀偷走,难道不应该吗?生病时儿子不肯吃药,父亲就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使儿子很快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尤苏戴莫斯如堕五里雾中。

苏格拉底在破除了对方的成见后,就正面进行诱导,并使尤苏戴莫斯接受了自己的观点。接着他就指出什么样的知识对人来说最为重要的,这就是“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知包括对事物的知、对善的知和对人本性的知。如果说关于事物和善的知是美德的基础,是通向至善之路的钥匙的话,那么关于人自己本性的知则是通向至善之境的入口

。人只有先懂得自己的本性,了解自己的无知,才可能进一步获得关于事物和善的知识,以实现美德达到至善。

人如果对自己本性一无所知,则必然导致恶。对自己本性的了解是其他认识的基础。而人的本性就在于相对于神来说的无知。所以,在苏格拉底看来,如果一个人要想有知,进而有德并最终达到至善之境,首先必须充分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就是通向至善之境的入口。

4、无知之知,自知无知乃一切真知之始

苏格拉底曾说:我一无所知,除了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件事外。他比别人知得更多的,是知道自己的无知。他知道了知的限度,他发现了无知之本质上的必然,是不可避免的。他想用辩论的方式去启迪别人去发现这个无知之知。你认为是A吧,他可以引导你得到非A的结果。那你认为是非A吧,他又可以引导你得到A的结果。智慧之人会感到困惑,从而走上哲学之路。因为,哲学往往始于困惑。

他真是个有趣而倔强的老头儿。他的学生遍布雅典,而且其中一个调皮的学生曾经就“雅典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的问题向阿波罗神求签,结果神谕上写着:没有。于是他兴奋地告诉了苏格拉底本人,结果苏格拉底压根不相信。为了证明神谕是错的,他带着弟子到处寻访,找人聊天。目的就是找到比自己更聪明的人。他先后拜访过政治家、诗人、工艺家等等领域的知名人士,结果交谈下来却发现,他失败了。

至于为什么失败他也明白了:“因为我至少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我知道自己无知,别人却连‘无知’都不知道。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他把当时最权威和当道的人士都得罪了。不过,他同时也让弟子们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真诚的反省”,就是一定要找到真正的智慧,不能只靠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来生活。

可是那帮被他寻访的人虽然不聪明,但是很讨厌被人挑衅和打脸啊,于是大伙儿一合计(估计神也这么想):苏格拉底这样的人不能要。他就被人弄死了。而且,为了追求心中的法律和正义,他甘愿一滴不剩地饮下那杯足以致命的毒酒。

世界浩瀚无边,科学证明人类了解的真相仅仅是5%而已。那么,生活在当下的人,最聪明的估计也仅仅是5%里面的某个百分比。当你开始想要走出自我的局限,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内核时,越学习越发现自己不知道的真相越来越多。所以智慧越高的人越会发现自己无知,而无知的人连自己是无知都不知道!

柏拉图,他的学生,忠实信徒和亲密朋友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大约20岁时开始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此后跟随苏格拉底8年,是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朋友。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诬告并处死,株连到柏拉图,柏拉图被迫离开雅典流亡国外,达12年之久。

他逃离雅典后游历了许多地方,如文明古国埃及、北非的希腊殖民地昔勒尼、意大利岛南部的城市塔林敦、西西里岛的城邦叙拉古等。在叙拉古由于与该城邦的僭主发生政治分歧,触怒了僭主,被卖为奴隶,幸遇朋友相助将他赎出,送回雅典,那时他已40岁。

柏拉图提出了比苏格拉底更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他的教育理论集中表现在他的最著名的一本著作《理想国》中。他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是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

曾有人说:“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确实,这本书就是对柏拉图《理想国》的解读。如果你担心柏拉图的原话有太多术语,不好懂,那么看这本就行。

在布鲁姆看来,柏拉图内心深处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划分阶层来实现统治的正义。

他把社会分为三个阶层,划分的唯一标准是人的品德,而非出身血统和经济地位。

就算是国王的孩子,如果品行不端也会沦落到第三阶层!虽然这种想法带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但却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理想国家方案。

至今的西方政治制度,多多少少都能从《理想国》找到源头。

总结与反思, 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

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 好老师一定是好“产婆”。每一个心灵都是自然宇宙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心灵与巨大的潜能,教育只需要将其内在的良知良能唤醒。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宝藏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觉等生命的能量。如果我们不能揭开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

这位智慧的希腊老人的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呵护好孩子明净的心灵,让他们见微知著、触类旁通、自觉自悟,在成长中收获自尊、自信,树立生命价值意识,当有一天,孩子惊喜地感受到一种跃动的活力、一种难以遏制的生命激情与力量的时候,教育也就触及到了其真正的本质-----“唤醒”,这也正是心教育的精髓与智慧之所在!

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做是在严肃的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唤醒教育和自我教育。从某种意识上讲教育的所有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唤醒人类心灵中的真、善、美。

我认为,让孩子早一点了解和学习事物,让孩子多接触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让孩子多读经典作品等等,都是唤醒孩子心智的重要方法。孩子的心智唤醒了,他就会留心发现周围的世界,探究其中的道理,并思考怎样与世界发生联系,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孩子自然会得到成长力量,并一定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方向。

苏格拉底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不仅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而且通过强调人自知无知,通过对自己本性的洞察而获取真知,“进而通过熟悉事物本性,认识各种美德而达到施行各种美德,以通向人生最高境界实现至善这一人生最高目的,建立起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生境界学说。苏格拉底的从无知到知,从真知到美德,从美德到至善的人生境界论,在今天,仍不失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嫣红,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哲学浅谈;

2.何仁富,苏格拉底:善良是无知的人永远都不会具备的能力,《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04期。


中学数学深度研究


我是【十二十页】:其实,提到苏格拉底四个字,可谓是家喻户晓。如果你没听过苏格拉底,那你应该听过小沈阳在09年春晚上说的“苏格兰没有底”。其实,对于80/90后来说,对于苏格拉底更不陌生,许嵩的一个专辑“苏格拉没有底”更是让大家对苏格拉底这个人有了初步的印象。为什么大家都会拿这位哲学家开玩笑呢,因为这位哲学家乃一位神人。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提到哲学家,首先想到的是老子,老子的道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并且留下了一本《道德经》,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那么,为什么用“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这句话形容苏格拉底呢,因为苏格拉底是一个比老子还神秘人物,没有作品!没错,他没有作品依然被现在人追捧。

他现在的思想主要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整理的,据说柏拉图一辈子都在整理师傅的内容,最后师傅和徒弟都出名了。

一个人厉害不是真的厉害,一脉相承才是真的厉害

苏格拉底的徒弟是柏拉图,柏拉图的徒弟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徒弟是亚历山大大帝,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人物并成为古希腊三贤,亚历山大大帝更是通知了欧洲,每个人都成就非凡。

  • 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 亚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 亚历山大: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首,以其雄才大略,先后统一希腊全境

虽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都非常厉害,但他们都是徒弟,苏格拉底才是师傅,可想而知,苏格拉底在哲学界的地位是多么的不可撼动。并且苏格拉底是希腊语(雅典)哲学家的创始人之一,可见非同一般。

伟大的人生总是坎坷

苏格拉底在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但是,在70岁的时候,服毒而死,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结语】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

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苏格拉底:许多赛跑者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几步。

苏格拉底: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的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的机会一样。

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

伟大的人不只在一方面伟大,致敬,苏拉格拉底。


十二十页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开创者,他创造了一个时代――苏格拉底时代。

点1:“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西方哲学史起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就是希腊人,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在他之前和之后,古希腊都有许多哲学家,百家争鸣。他们会给出一些看法,说世界是这样的,那样的。哲学史的第一个时代,要以苏格拉底为起点。为什么呢?就因为刚才他说的那句话。那句话虽然夸张了,但却点名了一个基本的真相:人对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无知。有了这一点,所有“都知道“和”就这样“全部完蛋,人类永恒的思考和进步开始了。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的欲望,你的优缺点,你的才华能力。这样你才能不被自己和他人欺骗。

点2:知识的产婆

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个接生婆,他就把自己比作真知的接生婆。苏格拉底自己并没有像其他哲学家那样给出世界是这样的或那样的理论说法,他一直做的事情,就是通过批判性的追问,帮助他人从他们自己的脑袋里产出知识。

他曾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人,正是出于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的定义应该是热爱智慧的人,而不是有智慧的人,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格拉底式提问,可以说是一切智慧产生的方式。但他的问题太多太尖锐,最后被智慧难产的雅典人投票判决死刑,服毒而亡。

点3:概念大制造。

;在整个哲学史上,新概念层出不穷,有时候甚至粗制滥造,虽然不能怪他们,但这段时期概念瞎造的实在太多,结论判定现在看很多都违背常识。在这段科学、神学、政治伦理都还混在哲学中的时期里,大多数哲学家的思想就当作故事看看就好了,有些从智慧的思考角度可以体会体会就好了,有些用特意研究记忆,辩证当真理去笃信。

苏格拉底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明确对立起来的观点,成为哲学史上的滥觞。也只是观点,没有完整的体系。

提出真理就是客观规律的看法。

柏拉图的《理想国》,等几本书都有完整的理论支持。亚里士多德抓住了“逻辑”,就套出了三段论。而苏格拉底只是一些对话。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


倚云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无知,甚至一无所知。他曾说,我访问过许多智者,我和他们的根本不同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苏格拉底还提出,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绝不是谦虚和做作,而是真切地感到自己知道的太少。因此,他迫切希望知道一些事情,弄明白一些概念,追究根源,处于不断求索之中。

苏格拉底的后人继承了他的求索精神,努力弄清现象背后的真存。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建设一个人人幸福的国家(城邦)。亚里士多德更是经过反复追问发现了《逻辑学》、《形而上学》、《物理学》、《气象学》、《动物学》、《心理学》、《政治伦理学》、《美学》,等等,竟然有了相对清晰的分科研究。请仔细想一想。这些都是发生在2300年前左右。那时候,古希腊已经开始思考自由落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苏格拉底有弟子,但没有固定的课堂。他就地取材,随意谈论,甚至,讨论的内容也是随机拟定,没有固定的主题。由于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无知,别人比自己智慧,所以从来不给别人讲应该怎么办,什么是什么。

他常用的办法是讨论和追问。他总是问别人怎么办?为什么?是什么?比如,他问别人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为什么偷窃不好?所有的偷窃都不好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伟大?什么是渺小?什么是城邦和国家?怎么才能治理好一个城邦和国家?

他不停地和别人辩论,不断质疑。直至对方哑口无言,自相矛盾。当别人反问他,应该怎么做呢?什么才是正确呢?他又觉得自己不是全知,需要大家继续讨论。他这种设定自己无知,然后,不停地讨论和质疑,开阔了智慧,拓展了思维。他的弟子,弟子的弟子,都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自己。

苏格拉底是探求事物的本源,寻找现象背后的真存,弄清概念的真实内涵。因此,他针对的是每一个人。谁能驳倒自己,谁能弄清是非,谁说得严密,谁就是老大。或者说,苏格拉底寻找的是真理。

苏格拉底不崇拜旧神,不崇拜任何个人。他认为神让自己来到人间,就是求索的。人其实什么都不知道,朦朦胧胧,混混沌沌。只有通过讨论、质疑、求索,才能不断打开视野。他认为得到一个真理,拥有一个想法,是最大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