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至民国流行首饰样式


晚期至民国流行首饰样式


晚期至民国流行首饰样式


晚期至民国流行首饰样式

老银麒麟送子锁项链

重:97克,落款纹银

汉代,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五色丝虽为小物件,却象征着五方神力,能够驱除邪魔。古人认为五方具有神奇的力量 ,可以辟邪除灾。到了魏晋南北朝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灾荒不断,人们用五色丝编成绳索,系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驱邪辟灾、祛病延年、健康长寿。在南北朝以前,端午节系长命缕习俗已经在荆楚等地沿袭。到了唐代,这一习俗已经在全国各地盛行,唐代张说《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诗记载:“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余”。戴银质锁更多的是与银的特性有关:银本身对人体有保健作用,适合给体质娇嫩的孩子佩戴。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道:银具有“安五脏、安心神、止惊悸、除邪气”等作用。也就是说,银可以避邪,帮助孩子排除掉体内的“胎毒”,帮助心智尚未健全的小孩安神。

此件挂件纹样丝丝入扣,惟妙惟肖采用錾刻等工艺制作而成,细致入微。麒麟送子锁挂件,童子悠然自得,衣服华贵,左手执莲花,右手持玉书,跨坐于麒麟背上,麒麟脚踏祥云,仰头露齿,鳞片翘立,尾羽蓬满麒麟送子是我国古时候祈子法的一种。传说中麒麟是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们带来子嗣。晋王嘉《拾遗记》。中描述,孔子诞生之前,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院。这个典故成为“麒麟送子”的来源。传说中,麒麟为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相传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虽纬说,实为“麒麟送子”之本,见载于晋王嘉《拾遗记》。


晚期至民国流行首饰样式


晚期至民国流行首饰样式

设计款老蜜蜡手牌

【尺寸】宽18mm 长20cm 重12.15g

蜜蜡从时间上分可以分为新蜜蜡和老蜜蜡,老蜜蜡就是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古代蜜蜡首饰,通常以圆盘圆珠的形式居多,老蜜蜡手串常年经受风化磨损,氧化变色,价值颇高。


晚期至民国流行首饰样式


晚期至民国流行首饰样式

清代 玉扳指

【尺寸】 宽26.5mm 重26.3g

中国古代的扳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原汉地流行的“坡形扳指”,而另一种是流行于蒙古族和满族等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筒形扳指”。

自汉代以后,由古代的“韘”演变而来的“坡形扳指”长时间存在于汉地中原,这一历史格局一直延续至明代晚期。到了清代,由于满洲八旗发源于白山黑水,其民族文化造就了“善骑射”的民族传统,因此随着清朝满洲政权入主中原,清朝统治者将“国语骑射”作为八旗之根本加以推广。

尤其在清朝早期,八旗尚武之风蔚然。由于拉弓时需要佩戴扳指,所以当时的八旗子弟对扳指非常重视,基本是人手一枚须弥不离身。

无论是清代哪个阶段的玉扳指,受古代生产力的制约,其生产工艺始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由于传统琢玉工具全凭人力驱动,因此具有双向低转速的特点,这种长时间、低效率的古代治玉工艺决定了古代玉扳指的工艺特点。

清代玉扳指一般均为较为规整的筒形,因此在其最基础的加工方法就是“掏膛”。


晚期至民国流行首饰样式


晚期至民国流行首饰样式

老松石扇子坠子

【尺寸】尺寸22.*15.4mm 重10.2g

老绿松石,顾名思义,就是成型的年代比一般的绿松石更加久远,因此相对一般的绿松石价格就要高出一些。老绿松石鉴别,可以先看孔道,真正的老松石孔道偏大,且特别老的松石孔道口呈现喇叭状,长期使用孔道边缘和绳子磨损的痕迹,在西藏老绿松石中非常常见。老绿松石颜色自然,表面均匀,成型的制品都有一股年代久远的景象。老绿松石,一般都会有厚重的包浆。所以老绿松石鉴别,可以看一下包浆,入手圆滑不沾手。做的时间不长的“老货”一般般入手盘玩后沾手手的感觉。


晚期至民国流行首饰样式


晚期至民国流行首饰样式

老银琥珀领针

【尺寸】 5.69g 尺寸37.2*15.6mm

老琥珀指的是琥珀成品,经过长年累月的佩戴与盘玩,表面形成了包浆,颜色上发生变化。琥珀接触空气经过氧化,吸收人体油脂,表面颜色会变深,经过长期佩戴盘玩的老琥珀颜色比一般琥珀要深,有些甚至变成红色。老琥珀表面会有风化纹、冰裂纹等纹路,但并不是所有的老琥珀都有这特征,有些保存完好的老琥珀,也像新琥珀一样光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