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旅融合 到2022年旅遊業總收入達到5000億元

12月12日上午,西安市委、市政府召開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大會,圍繞保護、發掘和用好西安的自然山水、歷史遺存和富集的文化資源,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文化和旅遊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深度融合發展,全面建設自然山水和歷史人文交相輝映的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步伐。

大會發布了《西安市關於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和《西安市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以下簡稱《方案》)。《實施意見》圍繞夯實文化根基、突出規劃引領、加快資源轉化、促進產業升級、優化發展環境、創新營銷模式等六個方面明確了27項重點任務;《方案》從擦亮歷史文化金字招牌、提升文旅產業規模層次、激發文化旅遊消費潛力、提升文化旅遊內涵品質、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完善文旅基礎設施等六個方面制定了22條落實措施,並同步出臺了12條支持政策。

到2022年創建國家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

《西安市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明確了未來三年西安市在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目標、重點任務和要求等。

文旅融合三年跨越三大步

《方案》明確了未來三年西安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三大目標:到2020年,深化文化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供給,激活新消費,提升新動能,啟動創建國家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市,加快建設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到2021年,深入推進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建成一批引領全國、國際知名的文旅品牌,初步建立特色鮮明、附加值高、成長性好的文旅融合現代產業體系;到2022年,創建國家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市、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取得階段性成果,高質量發展的文旅融合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文旅產業成為西安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基本建成國際文化旅遊中心、傳承中華文化的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城市。

六項重點任務開拓西安文旅融合新高度

擦亮歷史文化金字招牌、提升文旅產業規模層次、激發文化旅遊消費潛力、提升文化旅遊內涵品質、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完善文旅基礎設施,這是《方案》中提到的未來三年西安的文旅融合發展的六項重點任務,涵蓋了文旅融合發展的方方面面,極具可操作性。

一、擦亮歷史文化金字招牌

《方案》中提到,西安將打造文化遺產保護典範,打造藍田猿人遺址、半坡遺址等為代表的華夏文明之源;建設“天然歷史博物館”之城,打造根脈文化、歷史文化、絲路文化、紅色文化博物館群,實施半坡博物館、西安博物院提升改造,加快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西安事變紀念館等展陳更新,建設西安革命歷史博物館等,推動博物館進學校、進社區、進基層,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打造城市經典文旅品牌,持續擴大“兵馬俑”“西安城牆”“世界古都”“絲路起點”等世界級文化標識的影響力,打造國際文化旅遊中心;建設城市文化新地標,持續打造中國書店之都,加強城市主題音樂、流行音樂創作與傳播,叫響“易俗社”“長安畫派”“白鹿原”等文化品牌。

二、提升文旅產業規模層次

未來三年,西安將實施重大文旅項目帶動,以重大文旅項目為牽引,加快推進滻灞中華千古情、西安文化商務區、灃東華僑城、恆大文旅城等項目,打造文旅融合聚集區,提升文化品質,拉動大雁塔·大唐不夜城、城牆·永寧門、大唐西市等歷史文化聚集區的文旅消費,建設永興坊、白鹿倉、高陵場畔、白鹿原影視城等關中民俗文化聚集區;做實做優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基地),制定出臺促進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政策措施,促進高新區、曲江新區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創新發展,加快建設高新國家文化出口基地,擴大文旅產品國際市場份額;創新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以創意設計、傳媒影視、動漫遊戲、信息服務、會展廣告、電子競技為重點,打造附加值高、創造性強、成長性好的現代文創產業;促進文化旅遊多業態跨界發展,推進“文旅+工業”、“文旅+教育”、“文旅+體育”、“文旅+農業”融合,推動銀橋乳業等工業旅遊點深度開發,建設灞橋鐵路主題公園、秦嶺野生動物園,組織西安國際馬拉松等精品賽事,鼓勵各區縣圍繞民俗文化、農耕體驗、果蔬採摘、康養度假等發展特色鄉村旅遊,打造鄉村旅遊品牌。

三、激發文化旅遊消費潛力

在這項重點任務中,西安將打造絲路文化演藝之都,支持《長恨歌》《夢長安》《駝鈴傳奇》等創立國家旅遊演藝標準,突出文化特色和地域特點,推出《大唐追夢》《中華千古情》等新產品;建設多元化品質酒店民宿,加大引進國際度假品牌酒店力度,推廣“酒店+博物館”“酒店+書店”等主題酒店體驗新模式,鼓勵發展體現西安特色的主題酒店,打造長安唐村、周至水街、高陵源田夢工廠等民宿聚集區;振興“食尚西安”金名片,西安將實施西安餐飲老字號復興工程,做靚“德髮長”“同盛祥”“老孫家”“西安飯莊”等餐飲品牌。開展“西安名吃”認定,推進品牌連鎖化經營,打造藍田廚師之鄉、陝菜之鄉品牌等,擴大西安國際美食之都影響力;打造“夜長安”夜遊品牌,提升老城根、西安大都薈等“夜長安”商圈,建設西大街、粉巷、順城巷、興善寺西街、金康路、新樂匯、大唐通易坊等美食演藝酒吧茶館特色風情街區等。

四、提升文化旅遊內涵品質

西安將推進高品質景區創建,鼓勵開發“文化+”體驗型產品,運用VR/AR、人工智能等技術,開發無人駕駛、智能成像、服務機器人等浸入式文旅體驗項目,舉辦旅遊景區創新設計大賽,支持兵馬俑、華清池等5A級景區產品創新、服務創優等;開發“西安之旅”精品線路,打造絲路之旅、山水之旅、紅色之旅、休閒之旅;加快全域旅遊創建,加快推進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創建,鞏固擴大臨潼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藍田省級旅遊示範縣創建成效。

五、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其中,西安市將構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樞紐,建設世界文明交流互鑑窗口,擴大文旅國際合作“朋友圈”,發揮西安文旅全球網絡推廣合作聯盟作用,加強線上線下精準營銷,構建會展、活動、電商、媒體多元化宣傳營銷新矩陣,提升西安旅遊國際影響力。

六、完善文旅基礎設施

在這項重點任務中,西安市將提升國際航線通達性,提高旅遊公共服務能力,完善旅遊道路交通體系,比如開通市內觀光旅遊巴士“鐺鐺車”,啟動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秦嶺野生動物園等13個景區集散中心建設,同時建成蓮湖區、臨潼區、滻灞生態區等區域性市民遊客服務中心等,持續推動旅遊廁所革命等,為廣大遊客提供更加貼心的全方位高品質服務。

到2022年西安旅遊業

總收入達到5000億元

在《西安市關於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22年,文化產業和旅遊業增加值佔GDP15%以上,全年接待境內外遊客突破3.5億人次,旅遊業總收入達到5000億元。

實施路徑堅持5條原則

堅持文化為基,融合發展。把文化建設放在城市發展的突出位置,增強市民群眾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突出文化對旅遊的思想價值引領,以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全面提高旅遊產品與服務的文化附加值。

堅持正確方向,雙效統一。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傳播主流價值和正能量。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加強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充分兌現市場價值,更好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堅持保護優先,科學利用。堅守底線,確保文物安全,加強文化遺產傳承,守好華夏文明根脈。注重挖掘和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找準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更好地彰顯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涵、文化精髓和當代價值。

堅持深化改革,創新驅動。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健全促進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制度政策和保障措施。積極探索應用新科技、新方法,推進文旅融合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創造新供給、激發新消費、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

堅持市場導向,多元參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促進多元供給與多樣化需求有效對接,推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相互滲透、相互賦能,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廣泛參與的新格局。

六大方面保障推進落實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西安市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調動整合各方力量,統籌推進全市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各區縣、西鹹新區、開發區成立相應組織領導機構,充實力量、強化職能,推動文旅融合各項任務落地落實。

建立聯動機制。建立省、市、區三級聯動機制,打破各種分割壁壘,加強常態化分工協作,推進區域規劃對接、交通互聯互通、產業互補發展,實現各方合作共贏。

優化政策保障。進一步優化、調整、完善西安市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支持政策,形成系統完備的政策保障體系。加大財政投入,抓好政策兌現,充分發揮政策激勵作用,推動文旅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加強改革創新。加強市屬國有文化資產監管,積極探索推進國有文旅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激發國有文化企業發展活力。鼓勵引導社會資本以投資、參股、控股併購等方式參與文旅產品開發和項目建設。支持傳統旅遊企業與文化科技企業跨界合作,不斷增強文旅產業發展實力。

強化人才支撐。制定實施“西安文旅融合發展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支持企業、高校、科研單位、培訓機構等建立文旅人才培育基地。完善和落實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吸引海內外文旅產業高端人才來西安創新創業。改革國有文旅企事業單位薪酬制度,激發文旅人才積極性、創造性。

加強督導考核。制定文旅融合發展指標考核體系,把文旅融合發展納入目標責任制考核。加大檢查督導力度,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及時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發揮典型引領作用,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

記者李天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