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喜歡喝熱水

文丨摸魚社 Z魚君

喝水,與吃飯一樣是人類的日常,但喝水的方式卻有著明顯的地理和文化差異。

這個區別就在於是喝冷水還是喝熱水上,我們現在的意識觀念認為:普遍來說,中國喜歡喝熱水,國外喜歡喝涼水。

那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喝熱水的嗎?



(說明,本文的熱水指燒沸後晾至適合溫度的水。)


水源 “ 詛咒 ”


乾淨的飲用水資源千百年來都是困擾人類的一大難題,它直接影響著人的平均壽命。

時至今日,水源問題也沒有得到完全解決,很多地方的人仍面臨飲水困難,只是城市這種聚集地的水源都是經過集中處理的,雖不能保證水質,至少喝起來是很安全的(我國部分自來水水源受到重金屬汙染,且從水廠出來後,運輸過程帶有二次汙染可能性,所以不建議直接飲用生水,還是燒開處理後再喝)。因此,以前人類喝水的艱難我們很難想象到。

在古代,河水和井水中存在諸多細菌寄生蟲,在城鎮或者村落中,這些水還有再次汙染的可能性,倘若一個城鎮的公共衛生系統做得很差,那他們的飲用水源勢必也會受到嚴重汙染。比如中世紀的歐洲,那會兒的歐洲人可沒有現在看著這麼文明,由於中世紀歐洲貿易和資本崛起,人口突然爆發式增長,城鎮的形成速度加快,可衛生觀念卻跟不上發展,他們早就將羅馬人優良的公共衛生設施拋之腦後,而且人們認為衛生是私人的事,所以沒有必要去幹預,居民們隨意把家裡的汙水糞便等傾倒在街面,沿河居住的索性直接倒進河裡,飲用水源簡直成了病原體滋生的溫床,各種疾病是接踵而來。

我們為什麼喜歡喝熱水

一張描述歐洲中世紀糟糕衛生的漫畫,雖然有點誇張


那麼東方的中國呢?答案是也好不到哪去,古代中國對大城市的建設規劃很重視,基本都存在排水渠和暗溝,即使這樣還是面臨水源汙染的問題。漢代的長安城沿用了七八百年,汙水和糞便滲入地下,到了北周時期,出現了“水皆鹹鹵,不甚宜人”的狀況,隋代只能在其南方修建了新的大興城(即唐長安城);往後的宋代乃至明清亦是如此,北京城的水皆是苦水井,基本找不到甜水,水質偏硬,喝起來甚是苦澀,有條件的人家就乾脆買城外運來的桶裝甜水(也許是最早的桶裝礦泉水)。

當然,清澈的水源也有,人們收集雨水雪水,宋代的蘇軾就喜歡喝雨水,還認為喝雨水能養生,在《論雨井水》一文中說:“時雨降,多置器廣庭中,所得甘滑不可名,以潑茶煮藥,皆美而有益”。有些人直接在小溪和河邊落戶的,不遠處的村莊也會有來打水的,有時圍繞著一口甘甜的水井便能聚集成一個村鎮。可問題在於優質水源的覆蓋面實在有限,對於人這種喜好群居且極易誕生出城市這種超大聚落的生物來說,遠遠不夠。


液體面包


生活中沒幹淨的水可不行,針對這個問題,不同的文明拿出了諸多應對方法。

在遙遠的古代,有著一個聚落,裡面生活的人採集了小麥儲存在陶罐內,恰巧天上下起了雨,陶罐進了雨水卻沒人注意;過了幾天,人們準備吃掉儲存的小麥,這時聞到了一股清香的味道,倒出裡面的水喝了一口感覺還很不錯,陰差陽錯之間這夥人便發現了——

酒的釀造方法很快就遍地開花,這也就是對喝水問題的一個解決方法,用酒代替。古埃及人酷愛喝酒,而且認為喝酒能治病,一個人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喝酒,口渴了喝酒,生病了也喝酒,還有用酒煙燻的方法治病。到了中世紀的西方,衛生環境和工業造成水源嚴重汙染,比起甘醇美味的酒,水的吸引力急速下滑,抱著喝水哪有喝酒爽的心態,民眾對飲酒的需求不斷攀升,教會紛紛壟斷這一暴利行業,有時教堂門口會排起長隊,這並不是虔誠的信徒在等著向上帝禱告,僅僅是因為今天來的每人可以領一瓶酒。

我們為什麼喜歡喝熱水

古埃及的壁畫中喝酒的內容

不得不說,製作酒的煮沸和蒸餾過程可以有效殺死細菌,這種誤打誤撞的方式也讓那個時代的人們得以擺脫對清潔水源的絕對依賴,伴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酒的生產和需求都呈爆炸式增長,歐洲人稱其為“液體面包”,甚至有人說啤酒的生產促成了歐洲的工業革命。

我們為什麼喜歡喝熱水

中世紀歐洲的釀酒坊


“ 多喝熱水 ”

經常能看到國外影視劇中的人,有直接對著自來水管喝水的,還有大半夜從冰箱取出一瓶冰水喝的,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很不能理解這一點:這樣做衛什麼?不會拉肚子嗎?

歐美的自來水經過水廠消毒和處理,水質標準是很嚴格的可直接飲用水源。但喝冷水相對於我們喜歡的喝熱水來說——差別真的不大。如果真的有,那就是習慣的差別,僅此而已。

前面說了西方用酒代替了部分水源的需求,那中國呢?我們當然也喝酒,可酒畢竟費糧食,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文化不允許酒大量的生產。幸運的是我們很快就發現了另一種方法——喝茶

我們為什麼喜歡喝熱水

喝茶需要加熱水,這樣做等同於酒的煮沸和蒸餾過程,也能有效的殺死細菌,而且茶葉的味道亦能掩蓋異味,可謂一舉兩得。茶作為一種優質飲料也廣泛傳播開來,漸漸形成了東方特有的飲茶文化。隨著茶的普及,茶葉的需求和價格也上升了,仕族豪紳可以天天喝茶,普通的老百姓可做不到這些,所以我們能看到,像名著小說中的人,渴了也還是直接在河邊捧起水就喝,或者在自家的水缸中舀起一瓢三兩口下肚。

我們為什麼喜歡喝熱水

其實還有一種方法與喝茶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喝熱水。

《孟子·告子上》裡有:“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這裡的湯就是指熱水,冬天的水太冰,人們一般喜歡把水加熱再喝。

先秦書籍《黃帝內經》也明確寫著:“禁寒飲食、寒衣”,形寒飲冷則傷,告誡不要喝涼水,不要穿單薄的衣服。當然這時的人們並沒不知道加熱水最大的功效是殺死其中的細菌和軟化水質,只是因為特殊的文化,認為冷水傷身。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有這麼多條條框框,但喝熱水還是沒有成為主流,換句話說喝熱水和飲茶一樣,更多的是一種講究和習慣,對於普羅大眾來說,熱水是有成本的,燒水和熱水的儲存都有代價,還是喝涼(生)水來的實在,那麼多動物也都是喝涼水,人幾萬年的演化喝的也是涼水,何必再這點上糾結呢;再說了大多數人渴了才會想起來喝水,涼水喝著可比熱水解渴多了。

真正的熱水時代

20世紀初,中國尚處於民國時期,不健康的水源也令當政者頭痛,早在明代的《天工開物》中就記載用明礬淨化水源,但對水源進行消毒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這樣的大工程短時間根本做不到,於是人們想到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法——

推廣白開水,讓人民自行對水源進行消毒後再飲用。

1934年,國民政府在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倡導下推行“新生活運動”,其中就包括鼓勵喝白開水,不吐痰,講究衛生等好習慣,各地相繼出現了“熟水店”售賣白開水,這場宣傳雖然隨著國民政府的倒臺而終止,但人民對熱水的認知和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

我們為什麼喜歡喝熱水

新生活運動推廣中有關於喝白開水的內容

新中國成立後對民眾衛生也極其重視,推廣了“愛國衛生運動”,廣泛號召民眾要喝開水和消毒過的水,普及健康飲水意識。隨著暖水壺的大量生產,解決了熱水的儲存問題,那會兒的工廠大院裡最多的便是暖水壺。(當然現在有飲水機、保溫杯等等),而且每個工廠基本都有自己的開水房。終於,經過好幾代人的傳播和教育,喝熱水這個習慣在中國深深紮根,我們這才進入了全民喝熱水的時代。

我們為什麼喜歡喝熱水


對於熱水


國外的人(包括東亞地區我們鄰居的日韓)都是習慣於喝冷水的,熱水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泡茶、煮咖啡或者泡麵用。他們認為熱水難以下嚥,無法適應這個味道。有種說法是說外國的食物都是高熱量的,所以他們的體質適合喝冷水,個人認為這種觀點並不科學。

我們一般喝的熱水其實應該叫溫水(35-40℃左右),這個溫度的水不會刺激咽喉和胃部,所以會感到舒適,但其實這只是習慣問題,喝慣了熱水再去喝冷水肯定會感到不適,但習慣了冷水也就不會有過多的感覺了,換句話說,我們喝溫白開和涼白開沒什麼區別。

說到這裡,喝熱水其實是一種普及潔淨水源的方法,普及熱水的根本目的也是讓我們去喝經過高溫消毒的水,從而減少疾病和危害。但熱水的普及也誕生了許多錯誤的生活習慣,即很多人喜歡喝燙的水

我們為什麼喜歡喝熱水

全世界每10萬人中食道癌的發病率

我們的口腔和食道表面都覆蓋著柔軟的黏膜。正常情況下,口腔和食道的溫度多在36.5℃~37.2℃,能耐受的高溫也只在50℃~60℃,當口腔感覺到很燙時,溫度大多已在70℃左右。

世界衛生組織也將高於65℃的熱飲列為2A級致癌物(很可能致癌),我國每年食道癌的發病率是其他地區的數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飲食問題,中國人喜歡吃燙的食物、喝燙的水。我們在生活中也許不留意,吃如火鍋之類的東西,喝剛泡好的茶,當感到燙嘴的時候第一反應大多是 “吧唧” 兩下趕緊嚥下去,殊不知這已經傷害到了口腔黏膜和食管。所以,為了諸位的健康,喝水和吃東西的時候,儘量放涼了再享用吧。

(end)

你生活中喜歡喝熱水還是涼水? (單選)
0人
0%
熱水(喝著舒服)
0人
0%
涼水(喝著爽快)
0人
0%
無所謂(我全都要)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