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竇娥還冤


比竇娥還冤


(老家的鳥歡唱)

我一向覺得自己,算得上是一個懂禮節,知感恩的人。

日常生活中,也是以這個為標杆,來要求自己。雖然執行起來差點力度,多多少少有些許地方讓人詬病,但捫心自問,天地良心,我已盡力而為。

不過,今年春節期間,我的行為,彷彿推翻了大家曾經對我的所有認知。人在老家,窩了五十多天,卻在微信上沒發一條祝福語,沒給誰捎去一份問候,甚至打電話,接電話,也不是經常。感覺我已經人間蒸發,或者像戲文裡的楊白勞一樣,外出躲債了。

其實,我真的是冤枉,就如竇娥一樣有天大的冤,甚至比竇娥還冤。

小年時候,我和愛人上桃花山老家,到二月掛了清明回東莞上班,五十多個日子,轉瞬即逝。期間,只是在年前下山,來去匆匆吃了幾個酒,其它時間就是呆在老家的一畝三分地——楊樹港。

楊樹港,是籠統的稱呼,其實,也就彈丸之地。楊樹港,山清水秀,風景確實不錯,在我許多的文章中,都有過詳細描述,就不再囉囉嗦嗦。

雖然是在冬末春初,但依然是花正紅,菜當綠 ,鳥歡唱,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比竇娥還冤


(老家的菜當綠)

相比這裡的風景,手機信號就不敢苟同,相對差了太多。不但絕大部分地方沒有信號,就是有信號的地方,也如鬼火般——忽明忽暗。最讓人鬧心的,就是我老家的房子裡,樓上樓下,屋裡屋外,一點信號也沒有。上不成網,連不成視頻,就是手機正常通話,也斷斷續續,時有時無。

一下子回到瞭解放前,重回了多年前盲人瞎馬的年代。高科技的代言,新時代的標配,智能手機突然啞火,成了聾子的耳朵,一個擺設。千把塊錢的東西,既不能當成成功的標籤,又不能用作人際交往的工具,簡直就是一個累贅。好多次,我都有從窗戶或者大門扔出去的衝動,只是因為囊中羞澀,底氣不足,苦笑一聲,只好作罷。

數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且我又是一個極懶惰,特傳統的小農民,總是以為過了元宵節,再補發,少了一份真誠,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五十多天,無聊的五十多天,漫長的五十多天,不上網,沒有電視,電話接不通。因為新冠肺炎需要防疫,不能走親訪友,不能呼朋引伴,想給遠在深圳的女兒女婿打個電話,想給經常接濟我的朋友同學問聲好,想給關注我關心我的讀者朋友送出新年的祝福,想給教育我的師長幫助我的同事道聲謝……

通通都不可以,統統都不行。

沒有網絡,文章無法寫,新詩不可吟,必要的禮數,擱置一邊,感恩的祝福,蕩然無存……

我成了白眼狼,揹負著太多的忘恩負義。

回東莞上班了,網絡恢復正常。只是年已經過去了許久,祝福感覺已經遲到。可能閉塞太久,我好像已經失去了祝福語言的表達能力,只會傻蛋一樣,摸著乾癟癟的荷包,無神的盯著信號滿滿的手機……

該怎麼遣詞造句?發一條祝福的短語,才能彌補我沉默不語的五十多天,所犯下的錯。

比竇娥還冤


(老家的花正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