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不出門閒得慌!我們跟蘇東坡學習如何以閒適的心態去欣賞人間的美好

導讀:蘇軾在湖州因文字獄的緣故被捕,他的妻兒都在大哭。此時蘇軾沒有直接安慰他們,而是化用當日隱士楊樸的一番話語,跟妻子說:“難道你不能像楊處士的妻子那 樣,作一首詩來相送嗎?”他的妻子立時破涕為笑, 悲傷的心情由是得以緩和。


一月不出門閒得慌!我們跟蘇東坡學習如何以閒適的心態去欣賞人間的美好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有這樣一段話:“像蘇軾這樣富有創造力,這樣剛正不阿,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擺在書架上,就令人覺得有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蘇軾的詩詞、散文確實寫得不錯,但在現今忙碌的世代,要在案頭放一整部《蘇軾全集》,每天翻翻未必人人能夠做到。《東坡志林》的篇章,大部分是蘇軾貶謫時期的作品,他剛正不阿的精神,可謂活現紙上。

不過,蘇軾絕非那種諄諄教誨的老頭兒,他喜歡遊歷, 喜歡交友,更喜歡好奇探秘,《東坡志林》便是他把遊歷交談間的所見所聞,一切能理解、不能理解的奇人 異事都記錄下來,加上他幽默風趣的風格、豐富的想象力,絕對是閒時閱讀的甘露,聊解人們枯燥的生活。這種筆記式的作品,篇幅比較短小,閱讀起來很便捷, 文句也不難理解,每天閱讀一兩段,可以調適身心。


一月不出門閒得慌!我們跟蘇東坡學習如何以閒適的心態去欣賞人間的美好

蘇軾(1037 一1101年)才藝出眾,二十二歲之齡便中了進士。開始的時候,蘇軾的仕途可謂一帆風順,很快便晉升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但在宋神宗熙寧初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而遭調任杭州通判,後轉任密、徐、湖三州知州。元豐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等彈劾蘇軾詩中有譏諷朝廷之語,蘇軾因而被捕入京,貶檢校水部員外郎,充黃州團練副使,史稱“烏臺詩案”。

及宋哲宗趙煦年幼嗣位,蘇軾得以還朝當政,但因與司馬光意見不合,又與程頤等一派結怨,幾次遭到彈劾,先後左遷為杭州、潁州、揚州知州。紹聖元年,宋哲宗復行神宗時期的新法,召回主張變法的章惇、曾布、蔡卞等還京,蘇軾因而被貶官至嶺南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朝廷再次追貶蘇軾等“元祐黨人”,閏二月,蘇軾再次貶官儋州(今海南省)。直至1100年,宋徽宗趙佶繼位,蘇軾得以遇赦內徙。次年蘇軾在北歸途中病故。

蘇軾幼子蘇過言:東坡先生初欲作《志林》百篇,才就十三篇而先生病。惜哉!先生胸中尚有傳於‘武王非聖人’之論者乎?”蘇過在蘇軾被貶海南期間長伴左右,按理最能掌握蘇軾編撰《志林》的用意與過程。從蘇過的話可見,蘇軾當初打算撰寫百篇的《志林》,但不幸只及完成十三篇便去世。北宋末年,蘇軾文集曾經被禁燬,南宋弛禁後,文人整理蘇軾文集的時候,《志林》一書得以獨立刊行,但它的內容卻產生了莫大變化。在後來流行的五卷本《東坡志林》中,我們也不難找到這種後人加插、改動的痕跡。

一月不出門閒得慌!我們跟蘇東坡學習如何以閒適的心態去欣賞人間的美好


明萬曆二十三 年(1595年),趙開美刊行了五卷本的《東坡志林》。這個本子大抵確立了五卷本《東坡志林》的體例:全書編排以內容劃分:記遊、懷古、修養、疾病、 夢寐、學問、命分、送別、祭祀、兵略、時事、官職、致仕、隱逸、佛教、道釋、異事、技術、四民、 女妾、賊盜、夷狄、古蹟、玉石、井河、卜居、亭 堂、人物、論古,共二十九門。

二十九門分類中,以《異事》條項最多,共 三十二則,這除了與蘇軾生性放達,好遊山林、記異物的個性有關外,或許與後期文人整理時的偏好 也不無關係。其次為議論歷史人物、事蹟的《人物》 (二十九則)及《論古》(十三則),是蘇軾讀書所得或議論前人的是非功過;再其次為《修養》(十五 則)、《技術》(十四則),講述修身養性的見聞與蘇 軾個人的一些看法。

雖然《東坡志林》成書於九百多年 前,但千百年間,人們的處世之道、人生所遇,或多或少都有相類相近的地方。當日蘇軾被貶,有冤 無路訴的抑鬱,或許你我都曾經經歷過。然而,蘇軾在這段困苦的日子中並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在痛苦中尋得閒適樂趣,這種達觀的處世方法、心態, 或許能當作我們生活的一種潤滑劑。

一月不出門閒得慌!我們跟蘇東坡學習如何以閒適的心態去欣賞人間的美好

昔日文人欣賞《東坡志林》,很大程度是建基於蘇軾的戲謔之情,以今天的語言來說,就是“幽默”。生活中幽默的調劑,往往能令人身心舒暢,即使面對沉重壓力、鬱結,也能在一言兩語間得以抒 懷,例如卷二《隱逸 · 書楊樸事》記載:

蘇軾在湖州因文字獄的緣故被捕,他的妻兒都在大哭。此時蘇軾沒有直接安慰他們,而是化用當日隱士楊樸的一番話語,跟妻子說:“難道你不能像楊處士的妻子那樣,作一首詩來相送嗎?”他的妻子立時破涕為笑, 悲傷的心情由是得以緩和。

很多人都說中國人欠缺幽默,不懂幽默,其實非是,至少蘇軾就是這樣一 個人物。


一月不出門閒得慌!我們跟蘇東坡學習如何以閒適的心態去欣賞人間的美好

蘇軾: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我們閱讀《東坡志林》,會發現不少篇章是蘇軾對前人言論的反駁,尤其是在卷四《人物》和卷五《論古》兩部分,都可以看到蘇軾善於思辨的能力,例如世人以劉伶為豁達,並舉出劉伶攜剷出行,告訴他人“死便埋我”的言論作證,但蘇軾卻指出人既然已經死去,那麼為何還要埋葬呢?心中一直存留埋葬的想法,其實就是未能完全豁達的表現。蘇軾這種善於思辨的特點,很值得我們學習。假使不會獨立思考,人云亦云,那麼我們的人生就只會盲目遊走。

《東坡志林》的大部分內容都是蘇軾被貶時寫的文字,那種有志不能伸的抑鬱,蘇軾肯定是有的。然而在《東坡志林》中,我們除了看見蘇軾戲謔幽默的一面外,還可以看到他如何在困苦的境地中自我抒懷,尤其是他在卷四《亭堂 ·臨皋閒題》所提出的“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的言論,更提醒了我們:你所擁有的、支配的,未必就是你能享受、欣賞的。

就正如江山風月,本來就沒 有既定的主人,坐擁萬億身家的富翁與自給的農人, 他們所看到的月亮都是同一個,並沒有絲毫的差異。當然,你可以說富人能用最先進的望遠鏡,清楚看到月球上的一坑一洞,但這樣真的能夠支配月亮, 真的是欣賞月亮嗎?若是我們以閒適的心態,細心觀賞玩味,即使是身無分文的人,也能夠觀賞到月光的美,甚至比富人更能享受這一點。


一月不出門閒得慌!我們跟蘇東坡學習如何以閒適的心態去欣賞人間的美好

蘇東坡花甲之年被貶海南

現今社會以 利益掛帥,人們分秒必爭,希望賺取最多的利潤, 其實,最後受苦的可能只是自己。即使你爭贏了,把利益搶到手,如果不懂以真正閒適的心態去欣賞、 享受人間的美好事物,則你並不擁有。如何享受生活情趣,不妨模仿蘇長公,從閱讀《東坡志林》開始。

(摘自《東坡志林》導讀,作者梁樹風,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師)


一月不出門閒得慌!我們跟蘇東坡學習如何以閒適的心態去欣賞人間的美好

一月不出門閒得慌!我們跟蘇東坡學習如何以閒適的心態去欣賞人間的美好


一月不出門閒得慌!我們跟蘇東坡學習如何以閒適的心態去欣賞人間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