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支持孟子說的“人性本善”,還是荀子說的“人性本惡”?為什麼?

影零亂


我始終信奉“人性本善”,然就事論事看,人天生便有“兩面性”,正面+反面才能組成完整的一撇一捺一個人。事物無絕對,複雜的人心更不能只看一面。

六合之中有日便有月,

時空之外有白天方有黑夜。

世間之味,有甜才知澀。

寰宇四方,有寒冬才迷戀暖陽。

蒼茫大地,如太極兩方,黑白相生,這才是宇宙平衡的奧秘。

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第一時間想起了最近大熱的《慶餘年》。這部劇有一幕讓我甚為感動,北齊高手程巨樹被安排誅殺範閒,兩人交戰之時,當那個每天給自己送果子的孩子突然出現時,向來殺人不眨眼的程巨樹用自己的衣服擦了擦骯髒的手,然後純真地笑開了撫摸著小孩的頭。那一刻,這個不太冷的殺手柔軟了觀眾的內心。程巨樹面目可憎,十惡不赦,他是壞人嗎?他也許是個冷血的殺人機器,可是他也有溫情的時候,也有想要守護珍惜的人,他的好壞可以輕易定義嗎?我認為是不能的。

回過頭,我們繼續看題,這裡容我從佛法談起。

佛家有言:“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便是說的眾生皆有佛性。然:“眾生皆由於無始以來的無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這說的又是眾生也有魔性。兩句禪語從一念無明起,直至到最終成佛止,有善,也有惡。所以你看,智慧如我佛,依然難辯人之初的本性。

如此來看,孟子也好,荀子也罷,對一半錯一半。萬物相生相剋,大自然的齊一規律,天道的因果循環,無不向我們昭示著:這世間雖難兩全入世或出世,但成佛或成魔只在人心一念間。人,本就是矛盾的個體,最難測的是人心。善惡都在心頭,向左還是向右,惟願我們自己能把控好這命運的選擇吧


雪憶柔


其實我認為人的本性就是最原始的本能,無善惡之分。

就如狼餓了吃羊,雌鳥喂小鳥蟲,這是本能。然而善惡是人類文明社會通過法律或者道德來評判出來的,是人與人之間碰撞產生的。善惡是一個人與別人或者集體產生的矛盾,如果分析起來太多太複雜了,簡單說明白所謂的善惡後來控制自己惡的言行,才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所以,說人性本善或者惡,都是片面的。本是什麼就是什麼,如今人性也不能完全用善或者惡來形容。因為“人”是客觀存在的,“善”或者“惡”只是一個形容詞,如何定義這麼負責的“人”呢?

最後以大道理結尾:以強欺弱,是為惡;以強扶弱,是為善 。惡以為私,善以為公。 私以存身,公以存道。多換位思考,社會和我們的生活會更美好!


絕緣野人


我們分析問題時,應該是通過紛繁的表象找出其本質規律,才能更好地對“症”下“藥”,有的放矢。譬如魔術,無中生有,果無乎?是有道具的,而且手法要利落,不拖泥帶水。

以孔子、曾參、子思、孟子為代表所著的“四書”為何被奉為經典,皆因他們得到了“道”的精髓,至於歷來爭議很多,多望文生義的緣故。老子言“道”說“正言若反”(真正的言論要歸復到對本質規律的認識)、“不笑,不足以為道”。我今再從孟子之言予以闡釋。

孟子有言“吾善養我浩然之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大家所熟知,殊不知孟子所言之“吾善養我浩然之氣”是從修煉體悟中得來,與我們平常所說的“一身正氣”還是有區別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也是從修煉體悟中得出的至理。

孟子所言的“性本善”,此“性”乃“真性”也,道家稱之為“一靈獨存”、“元神”,“元神”與生俱來,當我們睜眼看外界時,“元神”蟄伏,“識神”主事。我們常人所言費心勞神,這裡的“心”和“神”都來源於道學,“心”乃“神”“真性”之寓所,費其“心”必勞其“神”。

“本”乃本真、本始、本根也。本真本始本根是什麼?當然是“道”!“道”貴什麼?“道”貴忘形忘思、無慾無求、潛虛靜默、恬淡守素,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進入“道”的境界,別無他法。

“善”:和合為善,此“善”能妙合萬物,何能妙合萬物?感而遂通也!感而遂通是謂“真知”,是大智慧,佛家稱之為“真空妙有”,何謂“真空妙有”?無思無慮稱之為“真空”,其如老子的“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感而遂通是謂“妙有”。修煉體悟有成的大家如老子、呂洞賓、張三丰等,自然萬物的陰陽盈縮消長微妙變化,與體內陰陽充分進行信息交換,故能瞭然於胸。

綜上所述,“性本善”的意思是:真性本始的“道”能妙合萬物。

孟子所言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曾惹得朱元璋大怒,欲移出孔廟。殊不知,此言亦從修煉體道中來。每人都有先天祖炁,此為生身之本。道家以炁喻民,以身喻國(社稷即國家),以心喻君。先天祖炁即然是生身之本,當然是民為貴嘍!修煉時要忘形忘思,一任真氣在體內運行,故社稷次之;無本(本乃民也,氣也)無身(身乃國也,社稷也),心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心乃“神”之所,修煉時要凝“神”,何謂“凝”?住也,不動也!任他千軍萬馬(民也,氣也),我自巋然不動(凝神也),這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諸葛亮羽扇綸巾、泰然自若的場景。只有“心神”不動,氣才不會散亂,“心神”不動,才能統領駕馭“氣”。“心神”不動就如似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道”,它確實存在,如同“決勝千里”乃“運籌帷幄”之成效,雖未戰場廝殺,但戰場已瞭然於胸。這裡雖說“君為輕”,但“君”有統領駕馭、總攬全局之功,實際上是很重要的,但在次第上卻要以民以國為重,這樣百姓才會真心推崇他、擁戴他。

“四書”中的《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孟子所言之“善”與曾參所言之“善”是一脈相承的,也是修煉體悟得出的至理,我已答過,今不再贅言。“四書”切不可望文生義,要細加琢磨其隱含之意,方不致以訛傳訛。


微妙玄通冰激凌


人性本無善無惡,可以為善,可以為惡;

人性如水,可以往東流,也可以往西流,所以孟子說的也沒有錯,荀子說的也沒有錯,只是他們都說對了一半,都是針對當時的環境而說的。

王陽明說過: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是心學對善人性惡最好的闡釋,就是說世上並沒有絕對的善或者惡的人,就像人剛一出生時候,本性是無善無惡的;

由於人與人之間互相依存的社會性,是一種以利益為基礎的價值交換,這種時而平衡時而不平衡的關係,在主觀意識中就體現為善或者為惡了;

但人還有個良知,人是能夠區分善惡,比如看到小孩子掉水裡自然想去救,看見老人倒下了自然想去扶,所以為善去惡是可以得到執行的。

其實善惡只是主觀上的意識,更重要的是善惡的結果,結善因,自然得善果,做壞事自,然有他的壞處。

所以區分善惡,對人性的發展也是有的進步作用的。


宇道思維


人性本惡,雙胞胎在娘肚子裡就會出現競爭。在幼兒時期會因為玩具等物品進行搶奪和撕打。隨著家庭和社會的教育才讓人有所收斂,懂法之後,人性的惡會被掩蓋住,但這並不代表人性變善了,而是要等待機會,一旦時機成熟,人性的惡就會爆發出來,比如當社會發生騷亂時,當發生無政府狀態時,當一個人忽然得到了生殺大權時。這事並不新鮮 比如文革時期,在砸爛公檢法之後,,平時看著非常老實厚道的人突然間就變成了殺人不眨眼的惡魔。前幾年發生砸日本車時,那些人性的扭曲這是我親眼所見,和平時簡直就是換了個人一樣。所以說人性本惡,必須要有法律,警察這些緊箍咒約束著人類,否則世界就亂套了。


青苔鼠qts


聖人之言,未必全對,關於孟子說的“人性本善”和荀子說“人性本惡”,我的觀點是人生而本無善惡之分,皆因後天教育、經歷不同才有了善惡之分,且善無全善惡無全惡,善惡之間平衡之道,主要是看站在誰的角度來看問題,因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對善惡的判定標準不盡相同。



所謂的大奸大惡之徒,往往都有偽善的面孔,但是偽善也是善的一種,儘管是裝出來的。關鍵不在於我們怎麼看其他人的善惡,關鍵在於我們自己對於善惡的認識,這就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做法,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我們只能獨善其身而不能兼濟天下,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底線,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對待事物有自己的判斷有自己的分析,善與惡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善的另一面就是惡,對待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其實孟子說的“人性本善”和荀子說的“人性本惡”,都有明確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學說的傳播,二人之間的這種論戰不在於最後的結果,而在於我們在這個思考過程中自己思考能力的鍛鍊,突破狹隘認知自我,這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從人性看,性本善與性本惡都是與生俱來的。所以,人一出生就有性善的,也有性惡的。善惡現象是並存的,如果人類建設共產主義社會成功。人出生後都會性本善,因為出生後接觸的環境全是真善愛。





經常高鳴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來認識一下,從軒轅黃帝開始的中華原生文化,不管是孟子還是荀子,都是中華原生文化一脈傳承下來的。

中華原生文化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重疊結構世界、心智系統轉換

1、什麼是【重疊結構世界】呢?

就是完整的世界是由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世界重疊而成,其中一個是顯性世界,還有一個是隱性世界,但是,完整世界的主體是隱性世界。

甲骨文“天”字就是【重疊結構世界】的象形

2、什麼是【心智系統轉換】呢?

完整的世界是重疊的,完整的人自然也是重疊的,完整的人有一個顯性人體,還有一個隱性人體,主體是隱性人體。下圖這兩組甲骨文,都是重疊結構人體的象形,各組左邊的字都表示顯性人體,右邊的字都表示隱性人體。

每個人都有兩個人體,每個人體上還都有一套心智系統,顯性人體上有一套心智系統(以下簡稱:第一套心智系統),隱性人體上也有一套心智系統(以下簡稱:第二套心智系統)。

普通人只會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統,這套心智系統主要負責顯性人體在現實世界中的生存,所以,被我們認為人性中的“惡”都來自於這套心智系統。

經過心智系統轉換訓練以後,人就能使用第二套心智系統,這套心智系統是人類“善”的源泉。

3、對“性本惡”、“性本善”的認識

不能以“性本惡”或者“性本善”去定義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同時具有惡性與善性。


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統,人就偏向於惡,而使用第二套心智系統,人就偏向於善。

更多【心智系統轉換】的內容請閱讀心智玩家頭條號的文章,用甲骨文字義解讀》《道德經》正在連載中。

歡迎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心智玩家


很顯然,荀子的性惡說更有道理。

孟子的性本善說,並不是指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而是說可以為善。用孟子的原話說是“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的意思是,水必然是向下流的,而人性之善,就跟水都往下流是一樣的道理。孟子的理由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個理由能站得住嗎?不過是,孟子的一廂情願罷了。

我家小區門口經常被車給堵死。常常是兩輛私家車並排停著,把門口堵得嚴嚴實實,連行人想出去都很困難。他們為何選擇這樣停車呢?因為這裡是攝像頭的盲區,不會被拍到違停。停車的人,不知道如此停車有礙於別人同行嗎?非也。門口都寫著禁止停車。他們不過是隻考慮自己的利益。

一日早晨,我騎自行車上班,在門口出不去。等了十多分鐘之後,一個小夥子過來開車,我說:你能不能不把車停在這裡,人都沒法出去了。他說:關你屁事。我說:我就在這裡住,我出不去,怎麼叫關我屁事。他說:我天天在這裡停,關你屁事。

請問恭敬之心在哪裡?是非之心又在哪裡呢?

當然,這個問題想要解決也不難,只要被劃入違停區,保證立馬沒人停車了。

可見,哪裡是人人向善,分明是人人向利。

荀子說:“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意思是,如果放縱人的本性,順從人的情感,就一定會產生爭奪,出現違背等級名分、擾亂事理的事情,從而導致暴亂。所以,必須要有老師、法度的教化,禮義的引導,然後從謙讓出發,行為合乎禮法,從而使社會安定。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言:“眼前有兩個人,一個正義,一個不正義,我們給他們各自隨心所欲做事的權力,然後跟蹤觀察,看看各人的慾望把他們引到哪裡去。我們當場就能發現,正義的人也在那兒幹不正義的事,和不正義的人一樣。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嘛!人都是在法律的強迫之下,才走到尊重平等這條路上來的。”

威爾·杜蘭特說:“從歷史的過程中,我們認為,人類的本性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所有的技術成就,都不得不被看成是用新方法完成舊目標——取得財貨,追求異性(或者同性),在競爭中取勝,發動戰爭。”

人們在行事時總是考慮利益的最大化,而善惡都不是首要考慮的。


把書讀薄


無論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是狹隘的、錯誤的。善惡是社會、群族內部屬性的概念,是進入社會、種群後才會逐漸形成的道德約束和評價尺度,是後天的。誠然,世間萬物均有特殊的屬性、個性、自我。有自我就會有私,沒有“私”則萬物不存。世間萬物也有生態平衡,有共依共存和轉化。但這些,都是自然的屬性,不是社會性的善與惡。人之初,和其它存在一樣,都性自然!鷹吃兔子,是惡嗎?不吃兔子等,鷹就會滅亡,沒有鷹等,兔子們就會氾濫成災,把草原吃成沙漠,然後基因退化,最終滅亡!不能把自然屬性的自我、自私納入社會內部的“狹隘的惡”的範疇。如果沒有萬物天然的自我、個性、自私,萬物就會崩潰!萬物不存了,還存在善嗎?私,不是惡。私不存,善惡不存。故,人之初,性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