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例证!《论语》随解(20)


中庸的例证!《论语》随解(20)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关于中庸,关注于中者多(不偏不倚,过犹不及),而关注庸的少(寓诸庸,不变,用,常),重读《中庸》发现并没这么简单!

中庸可以有两个方向的解释:

其一: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但是从知行合一而言。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孔子说中庸之道鲜能,以君子与小人相分,盖在知行合一上统言之。此处细论行,分智愚,因知不足也;论(知)明,分贤不才,行不足也;惟君子知行合一,德才兼备,是为独。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其二,中道而行,行而中道。中,不偏于道,庸(用)不离于道。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君子与小人皆有中庸,用同而体不同,迹似而实相反,所以君子要慎独。独则能一是于中,无时不用,无时用而不中。小人不独,不一是,所以或用不求中,或中而不求用,故意往隐微处偏计执着,实则心无中庸而不忌惮。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

言中庸之道,五个要点:

一是道:

天道而人道,且"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故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二是独: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三是诚: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四是中: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五是费而隐: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其实《中庸》前面几章就是论这些的。详见我写的系列《〈中庸〉的读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