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但要谈到“五步诗”和“三步诗”的典故恐就鲜有人知了

 

“七步诗”但要谈到“五步诗”和“三步诗”的典故恐就鲜有人知了

曹丕和曹植也都是曹操的儿子。  

曹植很聪明,很用功,歌文章写得又多又好。当时,大家都很钦佩曹植,称赞他是个大文学家。曹操自然也很宠爱他。只有曹丕很嫉妒曹植。   

曹操死后,曹丕做了皇帝。有一天曹植来拜见哥哥。曹丕一见他就没好气地说:“我和你虽然是亲兄弟,但是从礼义上来说,是君臣。以后可不许你仗着自己的才学,不讲君臣的礼节啊!”   

曹植低着头,小心地回答:“是!”   

曹丕又说:“父亲在世的时候,你常常拿诗歌文章,在别人面前夸耀。我问你,那些诗歌文章是不是请别人代作的?”   

曹植回答说:“我从来没有请人代作过,都是我自己作的。”
曹丕板着面孔说:“好!现在我叫你作一首诗。你在殿上走七步,七步走完了,就必须把诗作出来。如果走了七步,诗还没有作成,要重重的治你的罪!”

曹植明知道曹丕想借故害他,可是凭着自己的才学,有把握走七步作成一首诗,就
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请出个题目吧!”
曹丕想了想,就对曹植道:“我和你是兄弟,就用‘兄弟’二字做题目。可是,诗
里面不许带有‘兄弟’这两个字儿!”

“七步诗”但要谈到“五步诗”和“三步诗”的典故恐就鲜有人知了

曹植略加思索,回了一声:“是。”就在金銮殿上走起步来,走一步,念一句,七
步还没走完,诗就作出来了。诗是这样的: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翻译成现在的话,是这样的:
  煮豆子烧的是豆秸啊,
  豆子在锅里哀哀地哭:
  咱们本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啊,
  你煎我熬我,为什么这样狠毒?


在这首诗里,曹植把曹丕比做豆秸,把自己比做豆子,等于在责备曹丕:咱们本来

是亲兄弟啊,你为什么要这样迫害我呢?   曹丕听曹植念完了诗,觉得脸上热辣辣的,但是也没法治曹植的罪。


很多人都知道“七步诗”的故事,但要谈到“五步诗”和“三步诗”的典故,恐怕就鲜有人知了。在中国历史上,还真就出过“五步成诗”和“三步诗成”的诗坛奇才!

据《漫叟诗话》和《世说新语》记载,曹操之子曹植自幼聪颖,出口成章,是当时“建安七子”之一。其兄曹丕嫉恨其才,寻机除之而后快。某日,曹丕召曹植进宫,让他以《兄弟》为题,在七步之内吟诗一首,诗成便罢,不成则杀。曹植感慨手足之间如此寡情,七步之内吟出“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演义》中把它改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不过,在中国历史上,还有比曹植更“敏捷”的人物,他们在五步之内、三步之内便吟诗成章,可谓倚马可待、旷古奇才!这便是唐宋两朝出现的“五步诗”和“三步诗”作者史青、柳公权和寇准。

唐代诗人史青曾上表唐玄宗,自称曹植七步成诗尚为迟涩,他五步之内即可成诗。玄宗见表当即下旨召见,使史青以“除夕”为题作诗。史青未出五步即成一诗:“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云中改,云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唐玄宗听了,大赞其才,当即授以“左监内将军”之职。

“七步诗”但要谈到“五步诗”和“三步诗”的典故恐就鲜有人知了

《全唐诗》载:“史青,零陵人,聪敏强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初年,史青上书皇帝,“自荐能诗”,并说“子建(曹植)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唐玄宗为验其实,立即召见。在金殿之上,李隆基“试以除夕、上元、竹火笼等诗”。史青“应口而出”,作《 应诏赋得除夜》诗:“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诗人用一“催”、一“逐”、一“改”、一“摧”,形象地阐明了时光如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人顿生珍惜时间、活在当下之感慨。皇帝和满朝文武听罢,大为惊讶,爱才的李隆基当即授史青以左监内将军之职。

“五步诗”相比于“七步诗”来说,显然是“提速”了,其才情令人称道。不过据《旧唐书》载,历史上还有比这更“敏捷”的。柳公权(公元778年——公元865年),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柳公权在书法上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世称“颜筋柳骨”。作为书法家的柳公权也擅长撰写诗文。

“七步诗”但要谈到“五步诗”和“三步诗”的典故恐就鲜有人知了

北宋政治家寇准

宋朝时,也有位三步成诗的奇人,此人便是史书中大名鼎鼎的一代名相寇准。寇准(公元961年—公元1023年),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19岁时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后累官至殿中丞、通判郓州、三司度支推官、盐铁判官、山南东道节度使、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等。史载,寇准从小天资聪敏,人谓“神童”。某日,家中摆宴,宾朋满座。酒至三巡,有人向主人提议:“闻令郎善诗,请即席吟哦一首。”主人乘当即喊出少年寇准。寇准请客人出题。因此地离华山不远,客人即以《华山》为题,让小寇准吟诗。寇准三步未出,一首绝句已脱出而成:“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仅仅20个字,便将华山之险雄峭拔尽行道出,令“举座皆惊”!此时,寇准仅仅7岁。宋真宗景德三年,不惑之年的寇准成为当朝宰相。

古语有云:功夫在诗外。不论是“七步诗”、“五步诗”还是“三步诗”,诗才敏捷是一方面,更为主要的是生活积淀。没有生活积累和阅历,再敏捷的诗才也不会创造数步诗成的文坛奇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