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刘骠


首先满清八旗分别是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应该都清楚建立八旗者乃清太祖努尔哈赤!

为什么旗主威风,因为八旗是清朝一种生产,军事,军营等很多主要的分封制度,并且一个人想坐到什么职位必须看八旗出身,就比如说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旗,并且旗主一般都统领封地或者兵丁,

就比如说镶蓝旗下有五旗,是由诸王和贝勒和贝子统领,可以看到旗主的地位


正蓝旗:刚开始是正蓝旗上三旗,足见地位重要,后来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但是旗主还是身份非常尊贵的皇亲国戚统领


镶红旗:诸王,贝勒,贝子统领,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

正红旗:诸王,贝勒,贝子统领,著名作家老舍跟清朝大贪官和珅就是红旗的


镶黄旗:就别说了皇帝亲统

正黄旗:没有统领者,旗者都归皇帝亲兵,纳兰性德就是康熙身边的红人也是正黄旗


镶白旗:诸王,贝勒,贝子统领人口都13万人

正白旗:皇帝亲统


这下就明白了吧,统领八旗的最小都是贝勒,贝子,这些人要么皇亲国戚要么上一辈是开国功臣,建立大功,清朝当官的当然怕旗主啦!就算一品大官,见了旗主也要礼让三分。


鱼籍叔


  • 权势大不大先不说,威风那是必须的,影视剧中相信很多朋友都看到过一段:和珅在兰州府城下馆子,遇上了“金大烟袋”,起初,和珅不服气,也正常,毕竟和珅也算是皇亲,且任清王朝关键要职,位极人臣!不过镜头一转,和珅向金大烟袋下跪磕头,后来金大烟袋又在皇帝面前要求和珅要老实听话。

这就厉害了,剧中可能虚构,但至少反映了清代旗主的地位。金大烟袋自称正红旗老旗主,而和珅为满洲正红旗,所以见到旗主那是必然要下跪请安的,且是毕恭毕敬!下面来详细说说。

八旗是清代的一种制度,起初为黄、白、红、蓝4色旗,后又增4旗,八旗之制确立。清太宗皇太极七年,八旗汉军编制完成。至此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全部编成,八旗制度得于完善!

其军队本身就有极强的战斗力,再加上明末衰败,和明朝统治者争夺天下的战争中,八旗子弟获得了巨大战争利益。努尔哈赤对作战有功之臣分别授予不同官衔,并赐赏土地财宝,供其享用,且实行世袭制,所以八旗子弟享受着特殊待遇。

至十八世纪中期,八旗营兵已完成全国军事要地的分布,实行永久性的驻扎,是清王朝中前期国家重要军事武装,军事支柱!

说到权势,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制度。八旗的最高长官是各旗的旗主。在清朝中前期,这些旗主的权力是相当大的,且地位甚高,仅次于皇帝。在清朝政治制度中是单独的一种存在,其他大小任何官员都没旗主的地位高。这些制度都是由努尔哈赤所立!从八旗角度看,当时的皇帝本人也可以理解为旗主,清朝早期的军事大事都需要和八旗旗主共同商议,共同裁决,皇帝本人不能独断,且也没有这种特权。

然后问题就出来了,旗主的权力太大、地位甚高,这个时候经常和皇权贵臣发生冲突,清朝初期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法用各种手段削弱旗主的权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很明显的,这需要时间,经过几代皇帝的前期努力,最后到了乾隆时期,旗主的权力几乎被架空,原本属于旗主的全部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中。

到这里,大家要注意了,各旗主虽然失去了权力,但旗主依然是旗主,也就是说所处地位、所享待遇丝毫不受影响。剧中有这么一段:我们就不要掺合国家之事了,朝廷每年给我们银两财宝,我们要做的就是追求享乐!确实,八旗贵族日夜花天酒地。

和珅见到金大烟袋,被训斥到:老人没有给你说过旗里的事?见到主子该怎么着?都忘了?

这里能看到八旗的规矩,即使你是再大的官,见到旗主,也得恭恭敬敬下跪请安,哪怕旗主衰败成要饭的,旗人见到一样行规矩。这也是八旗制度的弊端,八旗子弟是清朝前期攻明的重要军事力量,也是清朝最终走向衰败的原因。


行走者believe


大清的官员,论权力之大,论财富之巨,论职位之高,论兼职之多!

再补充一点,大清的奴才们,论离皇帝之近,论如何得皇帝之宠信!

如果和珅在纪晓岚面前谦虚一下“老纪,你第一,啥都是你第一还不行吗?”

纪大烟袋一定会恼羞成怒的“和二,你不地道呀,干嘛架着烤我呢?”

大清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文武百官,敢称呼和珅为和二的除了纪大烟袋还有人吗?

有!

还有金大烟袋!

金大烟袋说:“我就是有一天要饭了,和珅见到我也得跪下磕头,才符合礼节,才是有规矩。”

和珅苦笑着“是,是,大人说的是。”

金大烟袋就是正红旗的旗主,和珅是正红旗的旗奴。

以上虽然是《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戏说,却也不是胡说。

都是有所本的。

八旗制度无论如何美化他,说他是军事组织也罢,生活组织也罢,社会组织也罢。

归根结底,八旗制度还是奴隶制度。

旗主是主子,其他人都是旗奴!

“旗主每有贫无聊赖,执贱役糊口,若途遇其奴之高车驷马者,必喝其名,使下车代役。”

做旗主的就是这么牛,金大烟袋还真不是吹牛,笔者如果是和珅,远远的在街上看见了,一定会绕道而行的。

《清碑类钞》还讲过一个有名有姓有官职有事件的真实故事:

道光朝时期的大学士松文青,很受道光帝的倚重,朝堂之上离他不得,忽然有一天就请假了,“皇帝,我告几天假,可以不?”

“当然可以了,爱卿去忙吧,准你一天假。”

第二天,朝堂之上公事完毕,道光帝问军机大臣说:“松筠何事请假?”

一个满人军机大臣上前一步回答说:“他旗主家有白事,松大人‘照例’要去当差的。”

道光帝对满人军机大臣说到:“你明儿去看视一下,如果没啥大事,让他销假吧!”

又第二天,那大臣到了旗主门口一看,松文青大人连帽子也脱了,穿着一身白袍,坐在大门口敲鼓呢!

其实呢,这也无需大惊小怪,就好比有些大老板回老家要下车和村中的糟老头子们小心翼翼的打招呼一样。

应付罢了,趋炎附势之徒照例还是去大老板那里走动的。


葭明通半瓶历史


八旗的旗主权势到底有多大?

在清朝初期,八旗旗主共八人,一旗一人。八旗制度由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创立,八旗共分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各棋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依存。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制度,相当于奴隶制度,各个旗主是最大的奴隶主,对手下的旗人有生杀与夺的大权。旗人得罪旗主将会有各种惩罚临到,甚至丧掉性命,被灭族。八旗旗主不是皇帝就是诸王、贝勒,开国大臣,是世袭制,他们有声望有实力,朝廷高官见了他们都得下跪。就算旗人在朝中当了最大的官,而旗主成了四处流浪的叫花子,这个权倾朝野的官员见了叫花子旗主,也必须下跪行礼。

因为清朝祖制规定一日为奴,终身为奴、世代为奴,无论旗人以后的身份有多么尊贵,他永远是旗主的奴隶。



电视《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红旗出身的和珅,他的旗主是金大烟袋金爷,金爷一语道出了旗主到底有多牛:“就算我当街要饭,和珅看到我也得下轿给我磕头!”,其实这说的也是现实版的旗主。



皇帝以外的旗主相当于二皇帝,皇帝临到一些国家大事还需要众旗主点头才能裁决,单凭皇帝一人说了不算。

  • 有实力的旗主敢逼大妃殉葬

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将自己的两黄旗分别赐给阿巴亥的两个儿子阿济格、多铎,并准备另赐一旗给她的另一个儿子多尔衮。但是努尔哈赤突然离世,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在其他旗主的拥护下夺取了王位,逼大妃阿巴亥殉了葬。多尔衮三兄弟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母亲殉葬,却无能为力。


  • 旗主敢对高官家属为所欲为

镶白旗旗主多铎(原镶黄旗旗主)侮辱并占有了他旗下大臣范文程的妻子。

范文程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十七世孙。努尔哈赤的开国元勋,皇太极的重臣,新手皇太极的信赖,国内外的一些决策都有他参与决定。就这样的一位重臣,被旗主戴了绿帽,还得必须忍气吞声。

最后不知谁透露了消息,让皇太极知道了,因为皇太极早就想整治多铎,这才罚了他银子万两,并夺走镶白旗所属牛录三分之一,而多铎本人依然活得潇洒。



  • 非常时期,旗主有权决定皇位的继承人

皇太极猝死后,八旗旗主在满清的历史上做了一项重大决策。 当时豪格和多尔衮争夺皇位,一场内战一触即发。最后在众旗主的决策下,让皇太极的九儿子,六岁的福临(顺治帝)继承了皇位,这才平息了战争。

  • 在顺治时,旗主的权势更突出。

顺治时旗主的权利甚至超过了皇帝,导致皇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顺治帝继位后,正白旗旗主多尔衮为摄政王,把持朝政,他可以对皇帝不行跪拜之礼,还令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随时使用,他所用仪仗的种类也与皇帝等同。



后来顺治帝把多尔衮的正白旗给收了过来,正黄旗和镶黄旗也全部归皇帝管理,八旗制度中的上三旗和下五旗制度已经形成。

由于旗主的权力随时都能威胁到皇权,所以清朝统治者都在想方设法削弱旗主的权利,到了清朝后期,原本属于各旗旗主的权力都收回到皇帝一人手中。乾隆之后,旗主的昔日辉煌已不在,剩下的也只仅仅一个称号而已。

为何官员升官后怕见旗主?

官员升官后怕见旗主,主要说的是清朝后期。

清朝前期旗主的身份个个牛掰,旗人跪拜旗主很自然。而到了清朝后期,八旗制度几乎不复存在,世袭好几代的旗主和皇帝的血缘已经很淡。有些旗主过惯了不思进取的生活,现已落魄到流浪街头的境地,而有些旗人凭着真凭实学和能力,在朝中身为要职,身份尊贵显赫。那些落魄的旗主,也许是出于羡慕嫉妒恨,也许是想找回昔日的荣耀,他们对自己旗下的旗人想法刁难。拿着老祖宗的规矩当招牌,对旗人吆五喝六。



“旗主每有贫无聊赖,执贱役以餬口,若途遇其奴之高车驷马者,必喝其名,使下车代役。”——《清稗类钞》

道光皇帝时,他的军机大臣松筠属于正蓝旗旗人,正蓝旗旗主家死人了,旗主命令他为其家人奔丧,松筠只好放弃朝廷事务,慌忙去了。旗主让他穿一身白袍,腰间一鼓,见有人来就敲鼓。一个国家的军机大臣,就像是被人耍猴似的,整日敲敲打打,滑稽搞笑,也让朝廷的颜面扫地,一连好几天,天天如此。他无暇顾及朝中大事,面对道光的呼召,他也只能回复两个字:“没空”。道光皇帝了解后,下旨将松筠抬旗进入“上三旗”,松筠的旗主就变成了道光本人,这才摆脱为正蓝旗旗主服丧的尴尬局面。

“道光朝,大学士松文清筠秉政,宣宗甚倚重之。忽请假数日不至,异也。次日,军机召见,奏对毕,上忽问曰:‘松筠何事请假?’一满军机对曰:‘因该旗主家有白事,松筠照例前往当差。’上曰:‘汝往视之,如无甚要事,可命其早日销假。’满军机衔命往,至则见松筠摘缨冠,身白袍,坐大门外司鼓。”——《清稗类钞》

身份显赫的官员,亦属于被众人跪拜的人物。如果让他们给落魄的旗主下跪,或者遭旗主戏弄,这场面不仅让其颜面扫地,更让朝廷颜面扫地。所以这些官员们怕见到旗主,能躲则躲,但是实在躲不掉就会面临被奚落的局面。而被皇帝抬入皇帝的旗下为奴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给皇帝下跪总好过给落魄的旗主下跪。


小姐姐讲史


旗主和旗人是主奴关系。旗人一日为奴,终生都是奴。旗人即便在外面混的再好,其与旗主的主奴关系是不会变的。至于为什么旗主与旗人是主奴关系,这要从清初的制度开始说起。



清朝有个特点,就是没有“裂土”制度。入关前是这样,入关后也是这样。

所有的功臣,所有的皇室子弟,即便是皇帝的亲儿子,皇帝也不会封地。

皇帝不封地,那就有一个问题了——皇帝该如何体现皇室子弟身份的高贵性呢?该如此拉拢人心呢?

赏赐金银珠宝,赏赐爵位,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两项,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毕竟商人、土财主也有钱,只靠金钱和空头爵位还远远不能体现皇子身份的高贵性。

所以清朝皇帝就以“赏赐人头”的办法,退而求其次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谓赏赐人头,就是皇帝赏赐给皇子或有功宗室的“属人”,并使这些“属人”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就连皇帝也不能轻易剥夺他们对这些“属人”的所有权。

比如,代善立了功,努尔哈赤就让他统领正红旗的旗人,于是正红旗的旗丁就变成了代善的私有财产。

还比如皇太极当了皇帝,为了扩充实力,同时也为了给大儿子豪格铺路,他把正蓝旗赏赐给了豪格。于是正蓝旗的旗丁就变成了豪格的私有财产。

别人都没“属人”,就只这一小撮人有。于是皇族子弟的高贵性和特殊性就体现出来了。

PS:这里只是拿代善和豪格和举例子,清朝旗主、领主与旗人的附属关系经常在变,到了清朝后期,正红旗和正蓝旗的旗人也不完全是代善和豪格后裔的附庸了。清末具体的旗属关系见下面这张图。


由于旗主和旗人是主奴关系,于是新的现象就产生了——旗主变成了一旗之君主,各旗主对属下旗员、兵丁有严格的统属关系。上到行军打仗,下到男女婚配,都要旗主同意才行,而皇帝管不着。旗主和旗人变成了实际上的小圈子内的“君臣关系”。

通俗的说,就是皇帝只能管旗主,而各旗主管理的旗人,皇帝管不着。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皇太极和多尔衮。皇太极是皇帝,他能管多尔衮,但皇太极无法插手两白旗的事务,两白旗的旗人在没有多尔衮的授意下,不会听从皇太极的指令。

堂堂皇帝连各旗的旗人都管不了,皇帝能善罢甘休?万一旗主造反了怎么办?旗人又不能忤逆旗主。


所以从顺治、康熙开始,皇帝就开始插手各旗的旗务。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插手旗务的手段,就是剥夺旗主对各旗的事务的管理权,将管理权交给新设立的“都统”负责。

都统只是流官,由皇帝任命,而且都统对旗人也没有所有权,只有管理权。因而由都统管理各旗,皇帝很放心。

当然,皇帝也不能太过分。毕竟旗人与旗主的关系是在努尔哈赤时期就确认了的。所以顺康两朝,旗主仍然是旗人的主子。其二者的主奴关系不变。

也就是说,入关之前,旗主不仅有地位,而且还有军政大权。入关之后,旗主的军政大权被剥夺了,交由都统负责,旗主不再负责本旗的军政事务,但主奴关系还在。

到了雍正时期,皇权进一步加强。之前各旗的都统必须由本旗的旗人担任,旗主对都统仍然有影响力。但从雍正时期开始,都统都是跨旗出任,比如正红旗的某位旗人出任正蓝旗的都统,他与正蓝旗主没有主奴关系。

于是,各旗的旗主也就是彻底变成了所谓的“空筒子王爷”。

又没有封地,又没有权力,如果旗主不出仕当官,就只是个普通的王爷。每月按时领自己的俸禄,指挥不了旗人。

PS:像《雍正王朝》电视剧里面出现的关外四位旗主王爷进京逼宫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这个时期的旗主,仍然可以享受主人的待遇,旗人见了旗主还是要毕恭毕敬。这就好比儿子在外面威风八面,回到家里还是得老老实实,见了爸爸一样要规规矩矩。

然而在乾隆中后期,由于乾隆不满意旗主的特权,就对旗主特权进行了削弱。之后的嘉庆和道光两朝也是数次削弱旗人对旗主的义务。所以其实到后来,旗主和旗人的统属关系也就没有清朝中前期那么严格了。

当然,具体情况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清朝后期,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等铁帽子王出任军机揆首,手握实权,他们对各自掌握的旗人还是有很大影响力的。(三位都是领主,也就是小旗主)



总的来说。清朝早期,旗主和旗人是一种实质上的君臣关系。旗人见了旗主,就像臣子见了皇帝一样。但从顺治开始,旗主的军政大权被剥夺。之后的康雍乾三代连续打压旗主,因而旗主在乾隆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荣誉身份。其与旗人的主奴关系虽然还在,但影响力大不如前了。

旗主地位的没落过程,其实就是清朝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的具体表现。


Mer86


相信大家一定都比较了解满族的八旗,在明朝末期的时候,他们就凭借自己的努力,打倒了李自成,打了胜仗,从那以后,清军进入中原,从此清朝在中原有了一席之地,多亏了八旗,但这时候战争仍然还在继续,不过旗主也因为这个享受了一个权利,就算官员升官以后也还是不敢不服从,甚至害怕见到他们,究竟是什么权利呢?


其实就是地位高,无论官员的职位多大,只要是在八旗内部,政权地位就永远比他们低,甚至是奴才和主人的关系。既然是这样,那是不是他们的地位和权力比朝廷的官员要高呢?其实并不是,他们的权利变化主要有两个阶段,清朝初期和清朝后期。

八旗可能让人有点难以理解,他原本是八支队伍,在战争的时候分开之后,指挥比较容易,成为了八旗,每个旗中都有长官,努尔哈赤在的时候,八旗是他统领,后来他老了,就让四个儿子来统领,后来每代旗主就这样延续了下来,旗人的后代地位也是非常高的。

在清朝刚开始,旗主的权力非常大,也很受人尊敬。权力比朝廷内的任何人都大,其实就仅次于皇帝。自从努尔哈赤建立八旗之后,各朝都是仰仗八旗,所以他们对清朝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作为一旗之主,地位不言而喻,努尔哈赤起初就抬高了他们的权力,而旗人和他们的关系就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旗人的命运全部都握在他手中,所以旗人自然对旗主很敬畏。

不过旗主也不只是有权利,他们还有义务,当时所有的战役,几乎都是旗主带着部队去完成的,所以他们有很大的功劳,当时有些人无论怎么犯错,都不会被降职,他们其实原来都是旗主,所以才能够稳固不倒。


在清朝政权逐渐稳固了之后,他们就受到了皇帝的提防,特别是多尔衮之后,皇帝决定有计划的夺走他们的权力。中后期的时候,皇帝使用了非常多的手段,这类人就只有高的地位,而没什么权力了。地位从一个手握大权的人变成了没有实权的虚职。

但就算如此,考虑到八旗在清朝崛起的时候立下了大功,他们已经成为了荣誉化的旗主了,还是保留了他们很高的地位,在名义上,旗下的人还是他们旗主的奴才。因此,旗人的出身人官位再高,地位再显赫,权力再大,就算是得到皇帝的恩宠,面对旗主,地位还是没他们高,仍然要自称奴才,给主子请安。对于一些地位很高的官员来说,要对有虚职的旗主低头请安,实在是让人很不适。所以清朝的旗人官员最害怕的就是见到旗主。

清朝时候的制度在当时可以说是最完善的制度了,官员们要想反叛几乎是把不可能的,当时有关官职的管理很,也正是有这样的制度,不管是谁,只要是在朝堂上有官位的,就算是一品见到旗主也要磕头,只要是朝中有官职,只要是遇到了他们就要磕头行礼。


春秋乱舞


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记得,雍正推行改革,八王爷胤禩联合关外八名旗主进京,以恢复“八王议政”制度为由,差点把雍正逼下台。《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红旗权臣和珅官至极品,碰到了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金大烟袋对和珅说“我就是有一天在街上讨饭,和珅见到我也的跪下磕头”,和珅听了,表情尴尬,只能磕头说是。

八旗旗主的权力如此大,你觉得这是导演在夸张吗?绝对不是,现实比这个还要残酷。

范文程是范仲淹十七世孙,是最早投靠清朝的那一批人,可谓是清朝开国功臣,清朝很多规章制度都是出自他手,被视为文臣之首,侍奉了四代帝王,就是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功臣,他的美丽老婆被豫亲王多铎看中,强行从范家抢走带回府中享用几天,多铎是他的旗主,作为包衣奴才的范文程毫无办法,龚自珍曾描述过包衣和旗主的关系“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也就是说,包衣的一切都是旗主的,旗主相中你老婆是给你面子,最终,范文程将这件事迂回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把多铎训斥一顿,让多铎送回范文程老婆、赔款、道歉了事儿。(《清实录》记载:“豫郡王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妻,事发,下诸王、贝勒、大臣鞠讯,得状。多铎罚银一千两,并夺十五牛录。肃亲王豪格坐知不发,罚银三千两。“)

这就是八旗制度的特殊之处,旗人的规矩也是最多的

我们知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先有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到了1615年,八旗制度正式确立。


说白了,八旗最初就是八支队伍,每个旗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战系统,八旗最初由努尔哈赤一人控制,后来年纪大了,就把八旗的指挥权交给自己的四个儿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第一任旗主就是四大贝勒,后来皇太极夺取继承权,把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划归皇帝直属,控制在自己手里,称为上三旗,其他五旗为下五旗,由诸王爷贝勒担任旗主。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八旗旗主在清朝的舞台上举足轻重,皇权和旗主权力不可避免发生冲突,清初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办法削弱旗主的权力,逐渐的,官职和爵位都要靠科举和军功来获得,这样一来,旗主家的儿子也就没什么优势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各位旗主的权力基本上被削减的就剩一个空架子,乾隆时期,旗主的身份也就是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清朝后期,有的旗主经营不善,家道败落,生活潦倒,这能干粗活,而本旗的旗奴则高官厚禄、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旗奴遇到自己的旗主,依旧得下马请安,如果旗主是个泼皮,命令旗奴代自己干活,旗奴也不敢违抗,只能不断请安,送钱送物,以求不要丢人现眼。

这就是八旗的规矩,旗奴是世代沿袭的,如果是因公犯罪,只废黜本人的旗籍,子孙依然在旗谱上,如果因私犯罪,就会连子孙一起从旗籍上除掉,旗奴不管日后如何显贵,依然是旗主名义下的奴仆,对旗主必须恭恭敬敬,不得有半分的悖逆,所以,旗人之中的富贵者,见到自己的旗主都是躲得远远的,避免尴尬。

道光年间,三朝元老、军机大臣松筠颇受皇帝器重,很多大事都要找他商议,突然有几天,松筠连续多日不到军机处当班,道光帝屡次派人去召见,都说无法上朝,原来正蓝旗旗主家里办丧事,作为正蓝旗旗奴的松筠被旗主召去,年近七十的松筠身穿一身孝服,手拿敲鼓在旗主家门口迎接来往客人,堂堂朝廷重臣被旗主拉去当门童使唤,朝廷脸面荡然无存,道光帝勃然大怒,但是却不能处罚正蓝旗旗主,因为这就是旗人的规矩,没办法,道光帝只好提高松筠的身份,抬入“上三旗”,这样,松筠就再也不用被正蓝旗旗主使唤了。

《清代野记》中记载,道光年间,扬州知府的妻子和两淮转运使的妻子十分要好,某天,她打算邀请转运使的妻子来家中做客,知道她是旗人,而自己不懂旗人的规矩,就查遍扬州官员女眷户籍,发现中军守备的妻子是旗人,便请她作陪,守备妻子满口答应。

请客当日,守备妻子一到便坐到主位上,而转运使的妻子看到守备妻子,立即双膝跪下请安,守备妻子说“今天主人赏你饭,不必拘礼,坐下吧!”转运使妻子再次跪下拜谢,像个奴仆一样侍立一旁,为守备妻子斟酒送菜,守备妻子又说“不要拂了主人盛情,坐一块吃吧,不用伺候了!”,转运使妻子这才坐下,却一直不敢动筷子吃东西,倒是守备夫人大模大样大吃大喝,知府夫人莫名其妙,后来知府说了,她才知道,守备妻子是旗主,转运使妻子是旗奴,旗奴不敢在旗主面前放肆,至此,转运使妻子对知府的妻子一直不满意。

整个清代,这样的怪事层出不穷,八旗的规矩最是繁琐,最终,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葛大小姐


满清八旗制度下,各旗主真真算作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权利不容小觑。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人的狩猎组织,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所以八旗制度的原始初立,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生存本能而诞生的。

我们可以形象地将八旗人比作为清朝皇帝最忠实拥护者,或者说老家底,八旗旗主各自管辖各旗旗务,相互之间并无关联,但他们最终都只效忠于皇帝一人。

作为八旗共主的皇帝,自然也会有意抬高八旗的地位。

清朝的旗人利益集团,充当着皇室的暴力角色以及利益再分配的中间人,当然相应的也给予其利益,将古代集权统治阶层打造成铁板一块。

满清社会的八旗制度是清朝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朝的根本制度。

在清初时期,八旗旗主确实有着很强的权势。

1 、旗主是族旗的“皇帝”

在满族旗人中有一句俗话叫“隔旗如隔山”,就是说各旗独立,只对本旗人负责,旗主间无隶属关系。而旗主作为一旗之君,有着无上的权威。

“属人对旗主有君臣之分”

各旗主对属下旗员、兵丁的统属关系十分严格。例如清朝权臣和珅,其平生担任无数要职,但因为他是正红旗旗人,如果他遇见了本旗旗主,他都一样要跪拜请安。

2、旗主军权在握

八旗中的“旗”字,指的当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小红旗之类的,而是指旗分,它是一种军制。

据清文鉴解释:“甲喇、牛录的汇总”(甲喇、牛录是满族早期的军事组织机构)

因此“旗人”本质上是军人的意思,所谓旗人也就是入了军籍,当然后来,人类繁衍,旗人增多,也就出现了很多打酱油的啦。

八旗的旗主、亲王有强烈的血亲纽带和部落军事武装特征,所以争夺旗权,其实也就是争夺兵权。如满清皇帝的第四层护卫,便是八旗军队的主力部队骁骑营,最初就是八旗旗主各自统帅的部队,满清皇帝征伐各地,都要调集骁骑营的部队参加,因此骁骑营实际上的主要作用,就是拱卫皇帝、拱卫京师。

3、旗主与皇室血亲关系。

八旗旗主与皇帝皆有血亲关系。

从圣祖开始,皇子分封皆送入下五旗做小旗主,而皇帝本身也隶属于上三旗。八旗的旗主均为宗室王公,小旗主也多由皇子贝勒担任,血统纯正。

4、旗主多为议政大臣。

议政王大臣制度的渊源颇为悠久。努尔哈赤让自己成年儿子参与政务,还任命一些股肱老臣为“议政大臣”、“理事大臣”,一起参加议政,共同商讨国事。

议政王大臣制度是基于女真传统而建立起来的部落军事民主制,一直保持到入关后的康雍乾三朝。

在清朝早期若干重大军政决策和皇权交替时期,议政制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皇太极突然病故后,皇位的继承问题,就是通过手握重权的各旗亲王和议政大臣,经过激烈较量后才达成妥协的。

另外,其实无论官员权位多高,战绩多彪炳,只要他是一旗之人,就始终低旗主一头。旗人不论如何日后多么显贵,名义上依然是旗主的子民,必须要对旗主毕恭毕敬,不得有丝毫悖逆。


实说历史


在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即公元1601年,关外的后金政权的努尔哈赤为了方便管理建立的四旗,也就是所谓的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和正蓝旗。在万历四十二年,即公元1614年,又增设了镶黄旗、镶红旗,镶白旗、镶蓝旗,到这个时间段,八旗制度算是正式建立了。后来,到了皇太极时期,又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满蒙汉八旗总共24旗,基本上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但是在这当中以满八旗地位为最高。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八旗制度在清朝200余年的统治时期,是支撑它发展最根本的一个制度。它的由来原本是努尔哈赤开始进攻明朝时,为了激励手下的士兵英勇作战出现的,最开始是分出了四旗。后来跟随努尔哈赤作战的士兵越来越多,人变多之后分配就不平均了,所以又重新划分出了八旗,每个旗主都必须拥有很大的战功,必须是亲王以上才能够担任。

这如果是在战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清朝入主中原后,这所谓的八旗旗主就变成了八王议政。可所谓的八王议政让后来的皇帝接受不了,特别是康熙和雍正这样的有能力的君王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因此康熙为了把这个制度破坏掉,就将自己最为信任的心腹安插进去,让他们来负责掌握兵权。而到了雍正时期这个,破坏程度就更严重了,他直接设立了军机处,变相的将八王议政的权利直接给架空了,让他们没有任何的实质权利。

其实说到底,八旗制度的存在本身就是奴隶制度的另类体现,其主就是主人主子,其余的旗人都是奴隶,主子可以随意处置奴隶的财产和生命。而对于下五旗的人来说,他们不仅仅要听命于皇帝,还要绝对服从本旗的旗主,在清朝入关初期,这八旗的旗主不是皇帝就是亲王,身份地位是非常高的,即便是到了清朝后期,八旗旗主与皇帝的血缘关系已经离得比较远了,但是他们在朝廷里面的地位依旧是非常高的。

八旗旗主之所以能有较高的地位,主要还是由于在清军在与明朝军队作战时,表现出的以一当十的战力,这让八旗制度的存在达到的巅峰状态,八旗士兵表现如此强悍,对于外人来讲,旗主的地位自然就水涨船高了。所以旗主的地位也就随着八旗制度的存在,始终保持着非常高的状态,可以这么说,清朝八旗制度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哪怕是在清朝后期,整个八旗士兵战力相当低下,有些旗主甚至是相当落魄,但是他的地位依旧会比那些所谓的达官贵人,所谓的旗奴高很多。


小芊芊爱历史


八旗的旗主太威风,一个八旗旗主的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各旗主的权力相当于清朝的“二黄帝”,这些人对自己旗下的旗人拥有生杀大权。

即使是高官重臣,遇到自己的旗主时,旗主要求旗人下跪,旗人也是不能拒绝的。

旗主之制设立于1601年,努尔哈赤为了更好的管理部下,首先建立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

随着队伍不断壮大,后期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自此八旗建成。

八旗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独立。

到了皇太极时期,又慢慢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八旗,但是满八旗的地位最高。

八旗制度是清朝时期的立国之本,也是最根本的管理制度,相当于升级版的奴隶制度。

每个旗主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清朝的奴隶主,而旗人就相当于旧时的奴隶,需要听从旗主的指挥。

各旗主世袭罔替,可以将这份殊荣传给自己的后世子孙。


世代为奴

清朝有一项制度“一日为奴,世代为奴”,也就是说只要你曾经当过这个人的旗奴,那么你的后代子孙就一直是这个家族的旗奴。

而且处于八旗之下的旗人,无论获得多么大的成就,当了多大的官,见到他们的旗主,也不敢作威作福。

举一个例子,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和珅是一个皇亲国戚,并且还是朝中重臣。

但是因为他是正红旗的旗人,而他的旗主金大烟袋却说过这样一句话:

“就算是我当街要饭,和珅看到我也得下轿给我磕头。”

和珅在剧中还真就给金爷下跪磕头了,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朝中权臣看到自己的旗主,即使自己的官职比旗主高,但还是要向旗主下跪。

另外各旗主对旗下的旗人拥有生杀大权,如果旗人得罪旗主轻者被惩罚,重者灭族。

在清朝初期,这些旗主的权力极大,甚至可以说是为所欲为。

有时候皇帝想要发号施令,还需要问过各旗主的意见,之后才能下令。

在清朝顺治皇帝时期,皇太极突然猝死,朝堂动荡,众皇子都想要争夺皇位,众旗主主持大局,将皇太极的九皇子推上皇位,也就是顺治帝,由此可以看出旗主权力有多大。

为何官员在升官之后害怕见到旗主

在清朝前期,众旗主的身份地位极高,不仅掌握着军权,还能左右朝政。

但是在清朝中后期,旗主的军权逐渐收归中央,旗主的权力也就慢慢消散了。

而这时有些旗人凭借真才实学,受到了朝廷的重用,成为了朝廷重臣。

但是还是那句话,清朝有一项规定“一日为奴,世代为奴”。

即使某个旗人成为了一品大员,本质上还是旗主的奴隶,如果一些旗主想要刁难某个旗奴,这个人不敢不做。

所以有些官员在升官之后,害怕见到自己的旗主,毕竟这些旗主的权势太大,又贪图享乐,传承了几代之后,只剩下一群败家子,因此很多人过得并不如意。


如此一来,那些好吃懒做的旗主,只能去那些官员家中索要钱财,尤其是在官员升官后,他们以道喜为借口,借机敲诈勒索,或者要求这名官员替他做一些违法乱纪之事,这让那些官员如何不怕旗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