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的勇氣 溫暖的力量

堅持的勇氣 溫暖的力量(人民眼·武漢保衛戰)

因為連續多篇發在微信朋友圈裡的戰疫手記,“小蔡醫生”廣受關注,其微博賬戶粉絲數接近百萬。

“小蔡醫生”姓蔡名毅,是武漢市中心醫院疼痛科主任。從1月27日帶隊接管醫院發熱二病區,到2月17日被組織安排輪崗休息,他在抗疫一線連續奮戰了20多天。一字一句,蔡毅敲下了這段艱難時光裡刻骨銘心的感受。

“我們怕了、退了,武漢怎麼辦?”“為什麼我們還在堅守?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外地醫療隊戰友?……其實沒有為什麼,因為我們都知道該這麼做,都想這麼做”……樸實而真誠的文字裡,有對嚴峻疫情的本能恐懼,有對那些逝去生命的椎心痛惜,更有白衣執甲、逆行出征的豪邁情懷,以及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的堅韌不拔。

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在湖北和武漢人民遭受疫情打擊的關鍵關頭,廣大醫務工作者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無私奉獻,展現了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展現了新時代醫務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

讓我們走近蔡毅和他的微信朋友圈,透過那一個個片斷,感受風雨同舟、並肩戰鬥,感受頑強不屈、攜手前行。

主動請纓

“這是戰場,我們的戰場,我們上陣理所當然”

終於等到這一天,我們醫院開始在外科下動員令了,內科醫生都上了,輪到我們了。

不需要太多言語,動員令一下,沒有躲的,只有嗷嗷叫就上的。

所有外科基本都是科主任帶隊,我們要對得起身上這件“白衣”。誰不怕呢?醫生也怕,但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怕了、退了,武漢怎麼辦?

我們願意,我的病友、朋友們不用擔心,這是我們必須的選擇!

團隊,是臨時組建的;病房,也是剛開的;很多困難,都是剛碰到的!

3天,我們病區32位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無論輕重,終於順暢了!

謝謝呼吸科小帆美女,不嫌我們笨,鼓勵著我們,帶領我們,陪我們戰鬥!

謝謝常娟護士長團隊,之前不認識,和我們配合密切,3天時間裡,基本不眠不休,她們更是前線的前線,只有累倒的,沒有怨言,沒有逃兵!

謝謝跟隨我的小夥伴們,一聲令下,直接入住酒店,主動與家人隔離,投入戰鬥,一起經歷風風雨雨!

最謝謝這些患者,他們給予了我們最大的支持、諒解,甚至為了不麻煩我們,忍受著疾病帶來的不適和恐懼!很多症狀,都是我們問出來的,沒去查房的時候,即使喘息,他們都忍著不說,不去按呼叫鈴,因為他們怕我們累,怕傳染我們。

工作中,好多感動。正是這些感動,讓我把害怕和恐懼轉化為堅持的勇氣,陽光的心態!

回來的路上,碰到警察巡查,先是一臉嚴肅地問我,把車開出來幹嗎?我出示工作證,答道“我是醫生”。他頓時立正,大聲對我說:“醫生,您辛苦了!”這一刻,感動之情無以復加。我從未像現在這樣有職業認同感。

其實,不止我們才辛苦,警察在維持秩序,辛不辛苦?建築工人在搶建醫院,辛不辛苦?武漢市民,天天關在家裡……大武漢,大家都辛苦,安靜的背後,是默默的付出。

謝謝各位“圈友”對我們的關心。大武漢雖然被疫情陰影覆蓋,但也被溫情覆蓋,醫療人員和武漢民眾的心緊緊貼在一起,心連著心!

深夜11點,蔡毅終於忙完手頭的工作,可以坐下來接受採訪了。40歲的他,個子不高,略顯瘦削,臉上寫滿疲憊,但說起話來仍如連珠炮一般,語氣中透著耿直、豪爽。

“你是疼痛科主任,為什麼會第一時間報名支援發熱病區?”

“這是戰場,我們的戰場,我們上陣理所當然。”他反問,“遇到這種事件,你們記者不也嗷嗷叫地衝上去了嗎?更何況我還是黨員!”

疫情就是命令。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發生之初,確診人數不斷增加,武漢告急,湖北告急。

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眾被感染,盡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迅速打響。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也是一場沒有旁觀者的全民行動。

1月23日,武漢市中心醫院發出動員令,號召廣大醫護人員以科室為單位報名加入一線戰鬥。在疼痛科,蔡毅帶頭報名。

次日,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被確定為武漢市第二批定點收治醫院,門診大樓、住院樓全部被改造成傳染病房。院內所有內科醫生都上一線了,外科醫生作為第二批上陣力量也已動員完畢。

“我們都是普通人,沒什麼光輝事蹟,但面對突然襲來的疫情,總要對得住這身白大褂吧?”蔡毅說,在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驅動下,醫護人員在微信群裡接龍報名,“大家爭搶著上一線,名額瞬間就滿了。”

1月27日晚10時,蔡毅和12名醫生、35名護士進駐並接管了醫院的發熱二區病房,一頭扎進緊張的救治工作。“真到了戰場上,大家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救治病人,根本顧不上害怕。”

那幾日,武漢市各大醫院紛紛發出動員令,大批醫護人員挺身而出,進駐本院發熱病區,或者組成小分隊支援定點醫院。

1月24日,上海、廣東和軍隊馳援武漢的醫療隊抵達,拉開了全國醫護力量支援武漢的大幕。

“我接待了19支外省區市援助武漢醫療隊,他們從全國各地義無反顧奔赴疫情最嚴重、最危險的武漢,沒有一個不是主動報名前來的。”蔡毅說,2月17日輪崗休息後,自己閒不住,又擔起了接待外省區市醫療隊的任務。

日夜奮戰

“以前患者有家屬在旁邊,現在只有我們陪著。一個更積極樂觀的我們,就是照進他們心底的一米陽光”

天氣好,心情也好。武漢的太陽,今天終於大大方方地出來了!

我們發熱二區今天又出院了兩位患者。到今天,累計有10位患友達到出院標準,病房患者眨眼間已經換了一半。

恢復良好的,好轉將出院的,給新來的病友做思想工作,以自己為例子,比我們說強多了!病房陰霾一掃,陽光普照。

眨眼間,14天過去,醫院通知,我可以帶著我的團隊下來了,由康復科醫生頂上。

但聽說康復科人手不足,康復科老主任要親自上崗時,我又做了一件違背原則的事情,帶著4個小夥子,繼續下一個14天!

好多老師關心我,問我何時輪換,我都說,我不想換,我怕在家會悶出問題!

但真實的答案是,我就想站在這裡,站在第一線,沒有為什麼。

現在的工作,比我當外科醫生開刀的日子,並不累。但陌生的疾病,被感染的恐懼,這些心理的壓力,給我們套上一層一層無形的枷鎖。不少醫生有一種感覺,當穿上防護服、即將走上工作崗位時,突然感到一身痠軟!這不僅僅是累啊!

好在有一幫志同道合的戰友,彼此鼓勵,一起前行。好在有一城可敬的武漢市民,好在有全國同胞的八方支援,溫暖著我們,支撐著我們。

儘管任務繁重,但查房後,心情格外開朗,兩個重病人已經準備脫氧了,在病房裡面遛彎。

我跟他們說,能起來走動,就起來走動,這個病,一旦肺血管床被破壞,導致肺栓塞了就特別難治。兩個老爺子,渡過了一場生死劫,扶著氧面罩樂!

上午查完房,防護服脫了,還沒喘口氣,就接到一位在崗護士的微信:她發燒了,做了個CT,右肺白一大片!

什麼安慰的語言,都無力了,馬上安排住院。這位同事,在來我們發熱二區之前,已經在漢口醫院支援了兩週。

護士沒有足夠的後備軍,就只能輪換。醫生在臺前,她們在幕後,要給每位患者打針,送藥,幫家屬給患者送吃喝,負責重症患者的日常護理……

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最辛苦,承受著難以想象的身體和心理壓力。“這個病毒傳染性強,而且隱蔽、狡猾。我常常鼓勵夥伴們往前衝,但也更擔心他們的安全。”蔡毅說。

據3月6日中央指導組國新辦發佈會消息,在疫情發生早期,由於對病毒的認識不足,防控知識缺乏,湖北省有超過3000名醫護人員被感染,其中40%是在醫院感染,大都是非傳染科的醫生。

但同事們的堅守,讓蔡毅非常感動。他和同事們每天想的,就是竭盡所能救治病人。

“扛過去,就一定能勝利。”蔡毅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他曾在麻醉科工作過5年,參與過很多危重病人的搶救。但他說這次不一樣,“以前患者有家屬在旁邊,現在只有我們陪著。一個更積極樂觀的我們,就是照進他們心底的一米陽光。”

在病房裡,有病人情緒低落時不配合治療,他會走上前去,斬釘截鐵:“打起精神來,你一定可以出院!”

既要細緻化管理患者,又要儘可能降低醫務人員感染風險,蔡毅想了不少辦法。“強化分工合作,儘量將工作多安排在清潔區進行,減少暴露時間。”蔡毅說,查房前,他先在清潔區與同事一起討論患者前一天的病情;進入病區查房,他全程開手機免提,口述患者病情變化;清潔區同事負責記錄,並彙報患者昨天各種查血結果及目前醫囑;他再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口頭調整醫囑。“查房一趟,一個半小時以內高效完成。”

為彌補在病區穿著防護服與患者面對面溝通受限的不足,蔡毅還組建了5個患者微信群,通過線上分組管理,實時掌握病人情況,進一步加強醫、護、患三方交流。“晚上有睡不著的患者,我就陪聊,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

讓蔡毅欣慰的是,從及時安排醫務人員輪換休整,到不斷加強科學防護和防止醫院內感染,保護關心愛護醫務人員的政策措施陸續推出。

在3月6日舉行的國新辦發佈會上,中央指導組成員、國務院副秘書長丁向陽介紹,在發現醫務人員感染的情況後,立即加強了醫務人員的防護工作,制定了預防感染技術指南和防護規範,開展督導檢查和全員培訓,不培訓不能上崗,加強防護物品的供應,讓醫務人員輪班休息。現在來看,有效控制了醫院的院內感染。

攜手前行

“同舟共濟、守望相助、中國力量、中國精神,是這次抗擊疫情的閃光點”

我都不知道他叫林軍,還是林君,還是林均!但是每個武漢市中心醫院老職工,基本都知道他。

他是我們南京路院區門口的小賣部老闆。

曾幾何時,我們醫生白大褂不帶錢,那時候微信付款還不大流行,就直接去他的小賣部,拿水喝,拿餅乾吃,以後給錢!以後到多久有時候都忘了,突然路過,問:“老闆,我差你多少錢呀?”他從來都是憨厚的一笑,記得清楚就說個數,記不清楚,就跟我們商量個數。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院長、書記換了一茬茬,但林軍還在。可今天突聞噩耗,他走了……

很多這樣的小人物,在我們身邊,不那麼起眼,突然沒了,我們才發現,他在我們生命中,是那麼重要。

我們都是小人物,在這場疫情的洗禮下,默默地付出,默默承受生離死別。

逝者已矣,但活著的人,還要繼續!

幾位領導顧惜我身體,輪流勸我休息。想想疲勞工作連續暴露,感染風險大,不僅害自己,也有可能害身邊戰友,我最後還是服從,“下崗”了!

開車去藥房,去醫院的路上,陽光普照,發現藥店門口排隊的人少了。各個醫院發熱門診的同學們都告訴我,工作量小多了,網上看到的各種求救帖也少了。

我希望大家通過我的眼睛看到的東西,得到同樣的信念:一旦能夠控制敵人,這場戰役,就要走向勝利了!

一個意外收穫是,這場疫情把我們同學的心緊密地連在了一起,從來沒有這麼緊密過。同學群天天對話不斷,捐物資的,鼓勵的,報平安的。近20年潛水的一些同學,無論天南地北,國內海外,都冒出來了。

各位武漢市民,你們是否也有感觸?這段時間,多年的親情,同學情,師生誼,再次濃郁起來?我在疫區隔離,我爸爸也在隔離,每天都會和我互通微信,我慚愧地拉了一下我跟父親的微信對話記錄,原來的所有微信聊天,加起來還沒這兩週父子對話的一半長!

我還在麻醉科的時候,只要是甲乳外科的手術,病人在麻醉之前,都要見他一眼才讓我們推麻醉藥;經常有病人牽著他的手……

當大家知道老江(武漢市中心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黨支部書記、主任江學慶)被感染了,紛紛要去看他。他都是把同事們往外趕,一邊趕,一邊笑著說,兄弟們,走走走!

老江走了,聽到消息,我第一感覺是麻木了,過了一會,才想到要哭,要寫些東西!這場戰役,沒有硝煙……

為什麼我們還在堅守?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外地醫療隊戰友?為什麼到今天,仍然有那麼多對我們不斷伸出援助之手、兩個面罩就要捐給醫生一個的熱心人士?為什麼有那麼多冒著風險往醫院送物資的志願者?為什麼整個大武漢,乃至整個中國,疫情當前,仍然堅定前行?

其實沒有為什麼,因為我們都知道該這麼做,都想這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