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主要短板是人才匮乏,引进城市退休人员可解“治理之难”

乡村治理能力不足,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正进入十分关键阶段。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可见,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事关全国发展的大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事关我们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国家的大局。所以,乡村建设应该放到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考量,乡村兴,则国家兴!


乡村治理主要短板是人才匮乏,引进城市退休人员可解“治理之难”

乡村治理,是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基层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乡村建设和发展已经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但是,从全国的发展阶段性来看,乡村的发展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水平是不相适应的,或者说是滞后的。滞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可以归结为资源配置上城乡不平衡,这是客观的,是主因,但是,当前乡村建设发展滞后还有另外一个主因,那就是治理人才的严重匮乏。

我国乡村基层组织实行村民自治,这是最典型的治理组织结构。因为是村民自治,那么客观上对于这些自治组织的成员,就有更高的素质能力要求。否则,自治就变成乱治或废治,自治行为不是越位就是缺位,很难担负起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任。


乡村治理主要短板是人才匮乏,引进城市退休人员可解“治理之难”

当前乡村治理上的突出问题是治理能力不足,由此导致乡村发展裹足不前

一是村干部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大部分村干部普遍年龄偏大,有句戏言“七个干部八颗牙”,就是真实的写真。更主要的是文化程度不高,政策水平低,无法适应并驾驭农村发展。还有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执行力不强,不思进取,在发展上、社会治理上也拿不出有效的办法;还有的习惯于 “一班人”“说了算,行政化倾向严重,本来是为民服务,变成了“为民作主”,常采用强制性行政手段,丢掉了服务群众、民主协商的工作方法。

二是治理能力严重不足。缺乏现代基层治理理念,一方面是民主意识较差,决策不民主,听不进群众意见,凭主观想象决策和开展工作;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治理方法。乡村治理是个综合性的工程,既要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要根据乡村的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要有思想、有思路、有举措、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形成现代治理的闭环,确保各项决策得到执行,服务民众的措施见到成效。从基层的反映来看,现在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也是因为在家乡看不到希望,才被迫离井背乡的。如果治理好,有希望,他们还会回来的。而把年轻力壮又有文化的农民吸引回到家乡,无疑会壮大乡村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的力量。


乡村治理主要短板是人才匮乏,引进城市退休人员可解“治理之难”


三是与民争利。有的丢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存在享乐主义和盲目攀比现象;有的工作作风粗暴,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有的甚至利用管理优势,在扶贫资金分配、项目安排、补偿款的发放、救助物资的调剂等方面享受优先权,与民争利。

解决突出问题需要用奇效,解决治理人才匮乏需要另辟蹊径。

其实,对于这些问题,各级政府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选拔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选派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从各级机关抽调人选组建扶贫工作队、到贫困村任职,等等,这些措施都收到了阶段性的成效,特别是在精准扶贫上,成效显著。

乡村治理主要短板是人才匮乏,引进城市退休人员可解“治理之难”

但是,也要看到这些措施都是临时性的,带有阶段性任务的,一旦任务完成,一切将回到原点,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治理人才缺乏的难题。从现有的各种治理管理资源来分析,能够有效发挥长效作用的,有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是从乡村走出来、现在又退休的人员。这个群体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的大任,是本身做具备的、别的方面所不具备的条件:一个是这个群体有乡土情结。中国人自古就有叶落归根、告老还乡的习惯,今天,这个乡土情结在很多人身上仍然很浓烈;一个是这个群体有能力。很多人都是通过拼搏努力才从乡村走进城市、走进机关企业的,他们初始就是乡村的精英,经过几十年的工作历练和积累,就更具有各方面的能力,有的从事的管理工作,有的从事是科技和教学工作,有的是从事商业活动,这些都是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还有就是能吃苦,了解“三农”。还有这些人“自带干粮”,无须解决更多待遇,只要提供基本的经费就可以开展工作。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各地可以像引进人才一样,

用“乡贤”的荣誉,主动吸引他们回到家乡,发挥余热。

一是自愿参与。在自愿的前提下,按照供需匹配的原则,选派城市机关退休人员到乡村任职。最好是选派那些从老家是当地农村的退休干部,有感情、有能力、有思路、有威望,又不要国家更多的负担,主要是发挥他们的余热,只要身体允许,能够长期兼职。中国都有叶落归根的情结,回到家乡养老就成了乡贤,乡村治理,既需要法治,也需要德治。历史上,乡贤参与治理,作用很大,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德治,可以借鉴。


乡村治理主要短板是人才匮乏,引进城市退休人员可解“治理之难”

二是形成一种工作机制。在任职上,是党员身份的,可以直接任第一书记,非党员的可以挂任常务副村长(主任)。并形成决策前听证类似制度,由他们认可的决策方可由村集体发布实施。

三是建立发展激励机制。比如引入投资的,按照一定比例给以奖励。鼓励他们调动人脉资源,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同时,要搭建平台,支持他们在脱贫攻坚、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余热,打通乡贤报效家乡的渠道。

四是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主要是解决居住条件,有宅基地的可以建临时房子,没有宅基地的,统一解决相对稳定的临时住所。而如果他们自愿在农村养老的,还可以提供免费的住所,让他们一边养老一边为村集体贡献余热。

乡村治理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引入城市退休人员参与治理,其实也是一个补救措施,是因应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急迫性需要。未来必须在培养乡村治理人才和资源上下大功夫,唯有如此,农村的现代化才能跟得上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