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易中天建議人們,不要再宣揚“臥薪嚐膽”的故事?

說起易中天,被我們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在百家講壇上有獨特的嗓音講《品三國》,他以獨特的見解和思維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個不同於過去觀念上的人物,擺脫了人們傳統平庸的認識,他新穎的見解,在學術界乃至當今不同年齡群體中,都引起了強烈反響。而他曾提議刪除課本上關於“臥薪嚐膽”的課文,理由其實很簡單,就是勾踐人品不行。

為什麼易中天建議人們,不要再宣揚“臥薪嚐膽”的故事?

人們對勾踐的印象,幾乎全部來自於課本上“臥薪嚐膽”的故事中透漏出的忍辱負重。然而其實歷史上的勾踐人格的鄙俗,不是學歷史的人還真不太瞭解。

據《國語》記載,這人在位時,為君不勤,奢靡享樂,是個地地道道的無為之主。但這廝卻有項長處,那就是長袖善舞,在內憂外患之時,能夠忽悠其臣民為其賣命,貌似極為的謙虛和誠懇。以至於在關鍵時刻,有數百壯士的自刎之戰,有文種、范蠡的義無反顧,還有傳說中的西施姑娘獻身迷敵。

為什麼易中天建議人們,不要再宣揚“臥薪嚐膽”的故事?

在戰敗事吳後,他又演繹出那做戲的看家本領,低聲下氣,放棄尊嚴,獻媚吳王夫差,做出了許多有辱於人格的行為,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乞行放歸,以圖東山再起。他在吳的所作所為,實在是令人不恥,儘管不少人將其當作一種策略和手段,用什麼“忍辱負重”“韜光養晦”的好詞來讚頌。如果以批判性思維來看待這些行動,也可以說是不知廉恥。

為什麼易中天建議人們,不要再宣揚“臥薪嚐膽”的故事?

這裡我一直是有個疑惑,既然吳已滅越,何不把那勾踐直接殺了,把那越地改為吳國而牧之,反正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在認真地讀了春秋這段歷史後,發現一個大家共同遵循的法則,也就是春秋時代的生存法則。

在當時,國是諸侯國,共尊周為共主,不管你大、小諸侯都是周天子所封,不論大霸還是小弱的領土要改變,只有周天子發話才行,任何人不能隨便地吞併或蠶食,換句話說,大霸對於小弱來說,你必須聽我的,不聽我就揍你,把你打服,形式上不會真的滅你國,如果妄圖吞併,那便會引起全體諸侯國共討。所以,春秋時代霸主,如晉文齊恆等,可以稱霸,但不能滅國,霸主的標誌是有多少國家臣服於你,而不是你的疆域有多大,這也是春秋時代諸侯國多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易中天建議人們,不要再宣揚“臥薪嚐膽”的故事?

吳王夫差顯然是個君子,他遵循的就是這一原則,然而,他遇到的卻是一位地道的小人,完全的不按常理出牌的卑鄙小人。這勾踐從吳國回來後,倒是兢兢業業地做了些恢復元氣的事,待到國力強盛後,便挑戰這時代法則,直接就把吳國滅了,至此,大家便不再混打一片地去圖那霸主的虛名了,直接就是去滅國搶地,擴大版圖去了,歷史也就隨之進入了戰國時代。

為什麼易中天建議人們,不要再宣揚“臥薪嚐膽”的故事?

這勾踐以其不懈努力,滅了吳國後,那小人嘴臉便愈加的暴露張狂,誅殺文種,逼走范蠡,狡兔死,走狗烹;禽鳥盡,良弓藏!

還是魯迅先生說得好:“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成王敗寇史。成功者的陰謀被書寫成了智慧,勝利者的無恥被粉飾成了計謀,強者的殘忍被塗抹成了英勇”。勾踐是勝利者,他贏得了戰爭,卻輸掉了人性。當我們瞭解了勾踐這廝的所作所為後,還能對他產生羨慕之情嗎?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臥薪嚐膽”的故事,確實不應該再提,教材中也應該將此故事刪除,避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你覺得是不是呢?

為什麼易中天建議人們,不要再宣揚“臥薪嚐膽”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