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白帝城託孤,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為何讓趙雲盡心保護劉禪?

大馬哈魚12


趙雲的地位相當於許褚的地位,二人都是貼身保鏢,諸葛亮真敢廢了劉禪的話,趙雲直接就弄死諸葛亮了!表面一片和氣,暗地裡隱藏殺機!許褚在曹操死後,盡心盡力的保護曹丕消除敵對勢利,而趙雲也是這樣!


農民看笑話


劉備“君可自取”是實實在在的態度,是出於集團利益考慮正常的託付後事的一個選項。讓趙雲盡心保護劉禪也是合情合理的安排,沒有其他防備諸葛亮的意思。

劉備是三國當中最識人的人,他和諸葛亮可以說榮辱與共,肝膽相照17年,深知諸葛亮的人品、才能、志向都不在於世間名利權勢。而自己子幼勢單,材質愚鈍,對集團利益來講實際也不是最佳掌舵人選,處於這樣的考慮,他的話是出自於真誠,出自於肺腑。託付趙雲其實也沒有太多深層次的考慮,也是希望趙雲護佑好自己的孩子和家人。這從分析劉備對權勢利益的態度,與諸葛亮、趙雲相互關係的歷史資料就可以得出答案。

一、劉備創業的態度

1、創業綱領

劉備起事開始於與關羽、張飛的桃園結義,三人盟誓的共同綱領核心就八個字“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從此一生劉備帶著他的兩個兄弟,不管多麼艱難困苦,始終如一的為這八個字奮鬥著,最後建立起蜀漢政權。他死後,他的後繼者(諸葛亮)和繼承者(劉禪)都繼承他的遺願,前赴後繼,不懈的奮鬥,直至衰亡。這在魏國、吳國就沒有這樣的好傳承。

2、創業路徑

三國中,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心。劉備的創業史實際上就是堅定不移的廣佈仁德,去贏得人心。作為有一番抱負的豪傑,在利益面前很難不動心,但劉備就是很特別,一以貫之堅持自己的主張。這從三件事就能看到他的真實作為。

劉備的前半生,居無定所,到處奔波,先後投奔的諸侯有公孫瓚、陶謙、袁紹、曹操、呂布、劉表,他們都對這個落魄的劉皇叔禮遇有加。特別是兩個人,陶謙和劉表,他們連自己的家業都要送給劉備,而劉備在無立錐之地情況下,竟然固辭不受,可見劉備的仁義。

(1)固辭徐州。陶謙慧眼識英雄,心甘情願的把自己的家業讓給劉備而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這在群雄並起,爭奪天下的情況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劉備一來徐州,陶謙就想把徐州送給劉備,劉備拒絕了。後來陶謙病重,與自己的心腹糜竺、陳登二人商議後事。糜竺、陳登二人建議陶謙將徐州牧讓與劉備,劉備又拒絕了。後來徐州的百姓向劉備請願:“劉使君若不領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劉備才接受了陶謙的相讓。

有人說劉備是個偽君子,其實將劉備一生歷史詳細考察,劉備其實就是真誠仁者,非常率性的一個厚德君子。至於哭荊州那些套路,是參謀人員教的,雖如此,劉備也是真誠推腹直言。

(2)固辭荊州。劉備投奔劉表,駐紮在新野七年,實實在在為劉表防禦曹操。建安13年,劉表不幸身染重疾,時日無多,放心不下自己兒子,想把荊州交給劉備掌管,希望他能照顧好自己的兒子。但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劉備斷然拒絕了劉表的請求。這就是劉備,坦誠率性。在後來曹操南征大兵壓境的時候,諸葛亮又勸他趁亂奪取荊州,以取得容身的根據地,劉備又拒絕了。“吾不忍也!”

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三國志.先主傳》《漢魏春秋》:備答曰:“劉荊州臨亡託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

(3)取益州對策

龐統在建議劉備向西取益州時,與劉備有一段對話,從這段對話也真實的反映了劉備創業真實內心對策:

“如今與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寬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詐,我便忠誠。凡事與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為得益州,失信於天下,能行嗎?”

其實我們更多的時候想得可能有些複雜,從這些史料看,我更認為劉備是簡單、真實、率直和仁義的。他創業靠的就是人心和識人用人。

二、劉備與諸葛亮

劉備奮鬥了半生,還無立錐之地,幸得徐庶推薦諸葛亮,他三顧茅廬與諸葛亮定下戰略決策《隆中對》,從此劉備事業風生水起,短短几年達到了鼎盛期,坐擁兩州,稱王、稱帝。

1、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的態度

諸葛亮隱居在臥龍崗,躬耕隴畝,自比管仲、樂毅。“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諸葛亮“天下奇才”。諸葛亮儒道兼修,受道家影響更大。崇尚盛世閉關修道,亂世出世救民。他想向管仲一樣匡扶正義,向樂毅一樣反抗強暴,安邦定國、匡世濟民。

劉備三顧茅廬,他感恩劉備知遇之恩,“遂許先帝以驅馳”。臨別隆中,還特別交待弟弟照顧好田園,待他功成名就還要回來歸隱。活脫脫的一個道家進退情懷。

2、劉備和諸葛亮的合作

隆中茅廬,諸葛亮為劉備定下戰略決策《隆中對》,基本上分三部分,就是取荊州,謀益州,圖霸業。戰略思路清晰,實施路徑明確,劉備聽後大喜,產生強烈的共鳴。玄德聞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劉備找到了自己的知音。備拜請孔明曰:“備雖名微德薄,願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備當拱聽明誨。”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從此,劉備和諸葛亮同舟共濟,肝膽相照,諸葛亮輔佐劉備17年,一起打拼下蜀國的基業。

3、劉備白帝城託孤

劉備不聽勸諫,起兵徵吳,大敗而歸,病危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代吧。”諸葛亮哭著說:“我一定盡我所能去中興大漢,為了大漢竭智盡忠,直到死那一刻。”君臣肝膽相照,不忘初心,矢志不渝。

《三國志》上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10年,殫精極慮,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積勞成疾,死在五丈原。諸葛亮品性高潔,謹慎謙恭,竭誠輔佐幼主,也全了君臣之道,成就了萬世英名。

三、劉備、諸葛亮和趙雲

諸葛亮與劉備和趙雲一起奮鬥了17年,早就是相知相托,患難與共。劉備與趙雲患難相交,趙雲對劉備忠心耿耿,兩次救幼主於危難之中,奮死不辭,實際上趙雲是劉備的四弟。劉備託孤給諸葛亮和李嚴,是國事,託付自己的四弟以後多加照顧保護自己的孩子,是家事。劉備身後事安排的大局得體,穩妥,家事主次分明,深謀遠慮,不愧為高明的知人善任的政治家。

綜上所述:劉備白帝城託孤,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他對諸葛亮的人品、才能和志趣非常瞭解,所以這句話發自於內心的真誠,也是對集團事業的忠誠情懷,是可信的。對趙雲的託付也是合乎情理的,更多的是作為家事的安排。

這段歷史給我們的啟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識人、用人,知人善任是幹事興業成功的重要條件,一定要把握好識人、用人的原則,知人善任,推進事業不斷髮展。


晴空遠望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長久以來,劉備白帝城託孤千古流芳,被譽為君臣之間的典範。關於劉備託孤一事,最核心的一句話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然後我們回頭再看看劉備給趙雲的遺言:“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 不難發現,後世之爭主要有三點:首先,白帝城託孤劉備到底是不是在玩以退為進的把戲來試探孔明?還是像無數人猜測的那樣,“五百刀斧手埋伏兩側”,只要諸葛亮有任何不臣之心,劉備一個指示瞬間殺掉諸葛亮?第三,劉備臨死之前如此囑咐趙雲,把趙雲當作‘四弟’,以此來保護自己的子嗣還是用趙雲來制衡諸葛亮,令其不能篡位。

事實上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關係堪稱古代君臣的典範。兩人之間君 重情重義,信任到無限放權;臣殫精竭, 慮鞠躬盡碎, 死而後已。君臣之間感情如此深厚,無疑把懷疑劉備試探孔明的的妄猜擊沉的無影無蹤。可以說,劉備託孤時對諸葛亮這段話,震懾了群臣、感動了丞相,也奠定了之後幾十年蜀國的安定局面。而劉備對趙雲的遺言更多的是對其兒子的保護。因為趙雲曾七進七出長坂坡救了阿斗劉禪,並且一直緊跟劉備負責他的平時安保工作。老父親要死了,其言也善,本性也是暴露無疑。劉備終究也是一位父親,孩子的安危永遠是他第一考慮。


史客不輕鬆


導讀

劉備世之梟雄,這是三國演義中反覆提到的事實,這一性格始終貫穿劉備一生。對於君弱臣強在用與不用之間是劉備當時的心情。

前言:

面對諸葛亮,劉備臨終前是矛盾的,因劉憚的懦弱與諸葛亮勢力差距懸殊,而憂心忡忡,劉備這種想法不是沒有先例,所以他先發制人,用言語來堵住諸葛亮的嘴,讓其不敢輕舉妄動,這應該是劉備的本意。

我來為大家分析劉備以下話語;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這裡劉備提到了曹丕,曹丕嚴格的來說屬於篡漢奪權,建立曹魏政權;劉備言下之意是你的能力強曹丕十倍。以你的能力做一國皇帝都做綽綽有餘,我的兒子如果你幫助就幫助他;如果你覺得他很差勁,你就取代他自己做成都的主人吧!

那麼聽到這番話的諸葛亮是什麼表情呢?


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以諸葛亮的才華與聰明,馬上就明白了劉備的言下之意,為了表示自己的忠貞,說完話後,馬上叩頭,而且非常用力都叩流血。

這才是劉備的真實想法!雖然他內心真的不希望諸葛亮篡位奪權,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畢竟劉禪和諸葛亮沒有什麼深厚情義。為了雙保險,遺詔尚書令李嚴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對於這樣的安排劉備依然難以放心,他拿岀了他的殺手鐧:趙雲。

“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兒,勿負朕言”。雲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

劉備對趙雲的這番話語,讓人意味深長,我們所疑惑不解的正是;早晚看覷吾兒,勿負朕言。從這句話裡我們嗅到二個問題。

  • 第一個問題:早晚看覷吾兒,我們是知道的劉禪居住在深宮,安保問題一定做的很好,不可能出現刺王殺駕的可能。,是什麼情況需要早晚都要照顧?那麼問題來了,劉備言下之意是指什麼呢?
  • 第二個問題:勿負朕言;劉備與趙雲又有什麼協議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一絲半會沒有得到什麼準確結果。但是在三國演義蜀漢後期我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諸葛亮北伐中原,趙雲只是建興五年與六年以疑兵出現過一次,再無露面。

總結:

歷史自有安排,不是某個人所能改變,無論是劉備將劉禪託孤於諸葛亮,都已經求仁得仁,沒有留下太多的遺憾。比曹魏政權曹叡託孤曹芳與司馬懿、曹爽;東吳孫權將孫亮託孤於諸葛恪的結局完美太多。


這是帝王權術使然,所謂的“君可自取”可以亦真亦假,也可以亦假亦真…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他怎麼能讓諸葛亮取而代之他的兒子呢?以退為進罷了。

他深知孔明性格,諸葛亮和善、低調、謙和、情商高、不爭不搶,不緊不慢,性情乖巧,兩人又素來和睦相處,知己知彼,所以他才願意託孤於諸葛亮,但是又暗地裡叮囑趙雲一些私密旨意,讓這位緊身侍衛,全家保姆式的大管家,多多留意劉嬋不測。

希望諸葛亮輔保漢室永固,兒子長命百歲倒絕對是真的。


歷史代的方剛視角


帝王之心,高深莫測,不是常人可以揣測的。“君可自取”這句話補全的話,應該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裡的意思就很耐人尋味,這句話所含有的意思,就有好幾種解釋。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解釋

“劉禪如果幹不好,不行,諸葛亮就在劉備其他的兩個兒子中選一個,另立新君”。

這就給了諸葛亮廢立國君的大權,以安諸葛亮之心,讓其可放心大膽的輔佐劉禪,同時也是給自己的兒子劉禪一種警示,這種說法主要來自於《百家講壇》。

▲永安託孤

第二種解釋

中國人都有說反話的習慣,所謂"鑼鼓聽聲 聽話聽音\

廿一郎聊歷史


“君可自取”並非試探

"君可自取”很多人都認為是試探諸葛亮,其實並不是。因為在這種緊急關頭試探根本達不到試探的目的,相反很有可能適得其反。

如果諸葛亮當時的回答是,“臣知道了。”就尷尬了,那個時候不管諸葛亮回答什麼都不可能動他的,要是皇帝跟丞相一起“下崗”,蜀帝國就會瞬間崩塌,那麼劉備只能一口老血,提前上路,劉備肯定不會親手毀掉自己建立的基業。

或者事後諸葛亮反水,拿先主的遺詔出來說事,蜀國其他人也是沒法駁倒他的。而且名正言順。

那麼劉備這麼說的真實想法又是什麼呢?


劉備的能力

都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有人會說他哭是能力弱的表現,遇事只能哭著獻殷勤。其實不然,這正是其能力所在,他深通人性,會識人心,簡單說就是懂得心理學,會看人。

這也是劉備初期,部下都忠心耿耿的原因,先有關、張異姓兄弟;又有徐庶為母赴曹營,卻不獻一謀;後有趙雲良禽擇木,捨身護主等等。

劉備臨終還特意說了馬謖名不符實,在這麼重要的時候說這個,說明劉備對這個說法很肯定,知道如果不聽他說的,一定會出狀況,也說明了劉備識人的能力。哭只是他達到目的的方法。

亂世之中,為了求得名宿跪、裝孫子都被視為求賢若渴,那麼哭一哭又算得了什麼呢?



劉備真正的目的

“君可自取”並不是一個結論,而是引導結論的一個方式。換種思維模式解讀,就可以發現,其隱藏的意義。

他真的意思是想告訴諸葛亮,“不管是劉禪做皇帝,還是諸葛亮做皇帝都好,我都不在乎,但一定要完成我的目標,匡扶漢室。”

這樣說即表明蜀國才是正統,也表示自己效忠漢朝江山的決心,還讓臣子沒辦法造反,造反則背上亂臣賊子的名聲,又讓臣子不要因為自己的離去而放鬆,消極怠工。

但如果諸葛亮還是要造反怎麼辦呢?

這就又要說劉備會識人了,知道不管怎麼樣,諸葛亮在這種環境之下都不可能造反的。而且知道諸葛亮也一定能明白他話中之話。

後又讓趙雲保護後主,也是同樣的意思,不要因為自己的離開而消極怠工,一定要協助後主完成自己的目標。

趙雲是武人,所以話語就更加直白了些。

如果說劉備的目的是試探諸葛亮,不如說是提醒劉禪,做一個好皇帝,不然……


總結

出師表中諸葛亮說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也說明了諸葛亮深知劉備的用心,之後不惜一切代價出師北伐,是希望自己有生之年看到蜀國統一天下,完成自己的心願,也算是給劉備一個交代。


賽半仙


首先看劉備對諸葛亮說的話:“君才十倍曹丕,不能安國,重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從這可以看出劉備的胸懷,諸葛亮的秦漢風骨,心胸豁達。後世都以周公、霍光攝政君主來評價諸葛亮。在三國雄才爭霸中,16歲的劉禪,能在當時的歷史環境與複雜的政治環境中立足嗎?知子莫如父,所以劉備託孤是誠心誠意的,沒有什麼試探行為,只想一心光復漢業或為漢西蜀保留一席江山之地。有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輔助劉禪,劉備也放下心走了,歷史的長河中,有些人研究的是劉備試探諸葛亮,其實,這是以小人之腹渡君之心的,看不到諸葛亮的心胸豁達方面。諸葛亮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代忠誠,這是怎麼樣的氣概。

最後,讓趙雲保護劉禪,那也不是針對託孤之事的,一名虎將護著幼子,這個很好理解,當時已經沒有值得託付的大將了,在劉備身邊,跟隨出生入死的虎將也就是趙雲了。





幻笑人世間


劉備當時雖然跟諸葛亮這麼說,但是他實際內心不希望諸葛亮篡權。劉備之所以這麼跟諸葛亮說,是讓諸葛亮感念自己的知遇之恩,竭智盡忠的為蜀漢服務。劉備又不是聖人,自己打下來的基業,為什麼要說讓人就讓人?

於是就又跟趙雲說誰要是敢篡權,不管是誰,直接除掉。後來諸葛亮也從趙雲口中知道了劉備當時吩咐趙雲的話。但是後來諸葛亮確確實實沒有篡蜀,即使後來趙雲去世了,諸葛亮也一直竭智盡忠的為蜀漢服務到呼出最後一口氣。


鼠疫世界史


這是帝王權術使然,所謂的“君可自取”半真半假,是真也是假。

一、顯示劉備對諸葛亮的無比信任

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聖諭?”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這是顯示劉備對諸葛亮的真誠不欺,“結孔明之心”。

就如有人評論的那樣;“先主託孤真實不欺,即稍肫懇者,亦自感動,況忠誠如孔明乎!宜其有以報知遇之恩也。”

這是劉備的權術之道,來收攬諸葛亮徹底的忠心以輔佐劉禪。

二、也是在敲打諸葛亮

諸葛亮聽完劉備這話是什麼表情呢?

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諸葛亮是聽明白劉備言下之意。這是有意說給他聽的,他豈敢當真了。

明代李贄曾批註道:“只此一語,便壓孔明之魄。玄德真奸雄哉!”

劉備是什麼人,奸雄也!

劉備託孤時,特意說“君才十倍曹丕”,曹丕是什麼人?他是逼漢獻帝自立的國賊,這也是值得細品的。

李贄的評論是看的很透的。

李贄最後還總評道:“玄德託孤數語,人以為誠語,予特以為奸雄之言也。有此數語,孔明縱奸如莽、操,亦自動手腳不得矣,況孔明又原忠誠不二者乎?”

甚至還有人認為,劉備在一旁埋伏了刀斧手,一旦看諸葛亮表現不容易便衝出來的。

三、最關係的還是兒子,特意囑咐趙雲

又囑趙雲曰:“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雲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

趙雲曾經救阿斗,又特意囑咐他看好阿斗,這舉動也就意味深長了。

劉備託孤時對諸葛亮說的“君可自取”之言,最終還在於讀者怎麼看。你覺得劉備仁厚,就是真的,你覺得是劉備奸詐,便是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