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緣》:最後,我愛的每個人都像你


《半生緣》:最後,我愛的每個人都像你

張愛玲《半生緣》裡的世鈞和曼楨的愛情,可謂是跌宕起伏,賺盡了讀者眼淚。他們背後還有一對情侶——翠芝和叔惠。如果說世鈞和曼楨的故事過於戲劇化,那麼叔惠和翠芝的愛情才是現實生活中的絕大多數,才是芸芸眾生中的你和我。

世鈞和曼楨的愛情,因有太多外在因素的干擾從而導致了悲劇,那麼翠芝和叔惠如此相愛,命運也給了他們很多機會,為何卻依舊沒能在一起呢?

本文試從叔惠的思維方式,來談談這個問題。

1、叔惠的固定型思維方式,為這段感情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半生緣》:最後,我愛的每個人都像你

石翠芝是大家族裡的千金小姐,眼高於頂,刁蠻任性;許叔惠是出身寒微的普通人,長相帥氣,說話風趣。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天,叔惠來石家做客,他臨走時,她不在意弄髒新鞋子,冒雨牽走了狗。那天,三人看電影,翠芝又故意支使世鈞回去拿鞋,只為了與叔惠有更多時間單獨相處。

兩人泛舟玄武湖,水濺到嬌小姐身上,她也毫不在意,沒有往常對其他人的任性脾氣。

真正愛一個人便是這樣,不管我對整個世界如何張牙舞爪,在你面前,我願意低眉順首,即便低到塵埃裡,也要努力開出花來。

她是喜歡他的,帶著點明目張膽。毫無疑問,他也是喜歡她的。世鈞從來就不喜歡翠芝,覺得她太刁蠻霸道;叔惠卻覺得翠芝很好相處,果然愛一個人的時候,什麼都是好的。

深夜,他送她回去,卻遭遇了石太太的冷眼。他表面儘管不動聲色,有禮有節,心裡卻如同扎進了一把冷冷的尖刀。他與她,終歸不是一路人。那一刻,他已深深懂得:他愛不起她。

後來,翠芝寫信給叔惠,告訴他自己想要到上海考大學。無疑,這是一封試探信,是渴求對方有所行動的追求。

聰敏的叔惠豈有不知?但石家太有錢了,他怕自己給不了翠芝幸福,他亦有窮人的自尊,不願意當石家的上門女婿,受人冷眼。既然給不了承諾,他只能拼命用理智剋制自己,隔很久,才回一封短短的信。

信中,叔惠的冷淡和疏離,讓翠芝的勇氣鎩羽而歸。她黯然神傷了很久,之後,不再去信。

如果一段感情面臨著重重障礙,是否意味著我們註定不適合在一起?面對這個問題,翠芝和叔惠的思維方式很顯然是截然不同的。

《終身成長》一書中,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把人的思維分成了兩種: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這兩種思維方式體現了應對成功與失敗、成就與挑戰時的兩種基本心態

她認為,很多時候我們獲得的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追求目標過程中展現出來的思維模式的影響。

有外在的阻礙因素,或者被拒絕,是我們情感交往中的常態。

在這種情況下,固定性思維的人會給自己貼標籤,覺得自己不夠優秀,自己所愛的人不會屬於自己,於是乾脆輕易就放棄努力;

而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嘗試著去學習對自己和感情來說都有用的東西,努力去改變去追尋,以期讓自己有更好的生活。

“思路決定出路”。面對同樣一個感情問題,叔惠是用固定型思維去面對,一味逃避退縮;而翠芝是用成長型思維去勇敢挑戰。叔惠一開始就採取的固定型思維方式,已經為這段感情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2、固定性思維者和成長型思維者有何區別

《半生緣》:最後,我愛的每個人都像你

翠芝再次鼓起勇氣來信,是告訴叔惠她要訂婚了。她的來信用意很明顯,是給他的最後通牒,期待他能表白心意。然而叔惠依舊退縮了。

他不斷地給自己催眠:兩人之間的問題並不是自己缺乏勇氣,而是兩個家庭的天差地別。她是享受慣了的嬌小姐,從來不知道艱苦為何物,小姐脾氣也大,現在感情用事,將來是一定要後悔的。

真是這樣嗎?他一味退縮在門戶差別的現實背後,這又何嘗不是他軟弱的自我狡辯和自欺欺人?明明他那麼喜歡她,書中說他“生平對翠芝最有知己之感,也憧憬得最久”。然而他不敢爭,在感情上擁有典型的固定型思維的他沒有任何行動,卻率先繳械投降。

可以看出來,在對待感情上,叔惠的固定型思維和翠芝的成長型思維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那麼在面對情感問題時,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具體區別有哪些呢?

第一種區別:對努力的看法不同

固定思維的人總是關注限制,而成長思維的人總是尋找機會。

固定思維的人認為努力是無用功,而成長思維的人認為每次失敗都是一堂課。

所以,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遇到心愛的人,也不願意努力爭取和經營感情。在他們眼中,需要努力維繫的感情,註定不屬於自己。與其如此,不如一開始就放棄。

在現實生活中,也可見到很多類似叔惠這樣的小夥子,丈母孃一反對,他就頭也不回地走了,沒有任何努力的行動,最終失去了一段好姻緣。

第二種區別:對失敗的看法不同

在固定型思維模式者看來,如果在感情中他失敗了,他就成了永世不得翻身的失敗者。而他的失敗,是一種行為轉變成了一種身份。

而在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看來,失敗只是一個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況且,還可以從失敗和挫折中學習和受益,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正因此,固定型思維模式者會習慣性地逃避困難;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即便遇到逆境、創傷或其他壓力,也能很快調整恢復。

為了維護自尊,固定性思維者會替自己的怯懦尋找藉口。就像叔惠,他害怕面對失敗,小門小戶的他實在“輸不起”,所以他把所有可能預見的失敗都歸因於石家的豪富。

固定型思維者就進入了一個死循環,一失敗甚至一預見失敗,就尋找藉口,而越找藉口,就越容易失敗。當理由找得越來越無懈可擊,情感的道路就越來越狹窄。

第三種區別:對成功的看法不同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希望能百分之百成功。他們認為,聰明人或者運氣好的人應該永遠是成功的。這讓他們極力掩飾種種不足,面對感情方面的姿態就是裹足不前。

而對成長型思維模式者來說,成功意味著拓展自己的能力。

翠芝一次次地勇敢試探和追求,而叔惠內心不相信這段感情會成功,自始至終,他都沒有任何行動,讓翠芝一次次落入失望的深淵。

第四種區別:對嘗試的看法不同

固定思維的人規避挑戰,而成長思維的人歡迎挑戰。

固定思維的人在改變現狀上無能為力,而成長思維的人認為凡事皆有可能。

固定型思維的人總會抱怨命運不公,繼而憤憤然不肯做出任何嘗試,沒有人決絕他,他卻率先拒絕了自己。

那天,他們刻意撇開了眾人,爬山,暢談,茫茫宇宙間彷彿只剩下了兩個人。一下午,漫長地像過完了一生一世,卻也短暫地如同一瞬一息。

回去之後,翠芝擅自作主,取消了與一鵬的婚約。她給家人留下一封信,勇敢地想逃去上海,卻在火車站裡被家人截住了。

叔惠聽說之後,頗佩服於她的勇敢。他心裡很痛,但固定型思維的他卻率先拒絕了自己,不敢有任何行動。他借酒澆愁,卻越來越愁。而翠芝也越來越消瘦,原本活潑潑的臉上平添了許多愁容。

3、如何告別固定型思維

《半生緣》:最後,我愛的每個人都像你

不久,翠芝和世鈞結了婚。

到了一定的年紀,結婚便是一項任務。不管是誰,只要身邊有個差不多的人,便可一把抓住。即便不是沈世鈞,跟何世鈞、張世鈞結婚,也沒什麼兩樣。

婚禮上,叔惠喝得酩酊大醉,趁醉意,他緊緊拉住世鈞和翠芝的手,久久不放。太多的話,想說,不能說;太重的情,想給,給不了。

之後,他遠走他國。他換女友,結婚,又離婚,對方都是翠芝那樣的富家小姐,不僅長得像,也像她一樣有錢。年華老去,從此,我見到的每個人都像你。

翠芝呢,跟世鈞延續著沒有任何愛情的瑣碎人生,天天雞零狗碎,對方最愛吃的食物都不清楚,彼此也不在意。不愛,所以才能渾不在意。

多年之後,叔惠回國。在翠芝家裡,他趁著微醺,笑說自己的一生,“都是被你害的”。翠芝笑了,她只感到一絲淒涼的滿足。

《半生緣》:最後,我愛的每個人都像你

水急風高,人生如濤。他們之間沒有世鈞跟曼楨般的有人橫刀奪愛,更加沒什麼天災人禍,卻在思維方式上在劫難逃。

半生緣、半生緣,半生已盡,緣分不再。

其實,如果叔惠能認識到自己思維方式上的問題,並加以修正的話,就不會有這樣的遺憾發生了。

想要告別固定型思維,就要做到如下四點:

第一步:接受

承認自己在情感方面處於固定型思維,並相信這種思維是可以被改善的,這本身就是一種成長型思維。

意識到自己面對感情問題,只知一味逃避,就要明白,自己正處於固定型思維中。

我們要做的是接受它,並且明白在一開始面對未知的情感而感到恐懼是正常反應,那只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最初只是為了自我保護,只是到了一定程度才成為感情的阻力。

第二步:觀察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只有深刻了解它,才能實現自我突破。

通過自我觀察,我們會慢慢發現自己固定型思維的成因。對於叔惠來說,他應該認識到自己不敢為這段感情去嘗試的原因,並不是石家的富裕,也不是翠芝的嬌氣,而是自己內心不敢直面石家長輩們的鄙夷,不敢面對失敗。

觀察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就是要深入剖析成因,可採用如下自我對話方式:

1、我這種思維模式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2、在什麼情況下發生?

3、其發生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4、對我有什麼影響?

第三步:命名

我們給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起個名字。

可以是一本書,一部電影,或者其他。

比如叔惠可以給自己取“怯懦者”、“膽小鬼”,這樣就會清楚這種人格來的時候,對感情有怎樣的情緒了。

第四步:教育

當固定型思維人格出現的時候,我們要儘量保持平靜,嘗試教育它。歡迎它,而不要鎮壓或者禁止,給人格一個適當空間。

情緒平靜時,我們要告訴自己:我要接受挑戰,我要邁出新的一步。

當面對類型情感問題的時候,要有高度的警覺,知道“膽小鬼”又來搗亂了,所以要搶在“膽小鬼”面前說,“我要勇敢地去追求我所愛的人,我不想失去幸福。”慢慢地,“膽小鬼”就被馴服了。

史鐵生說:“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大於人與豬的差別”。

而人與人本質的區別,就在於思維模式的不同。

教育和改變的過程會有反覆,但只要抱著“管他呢,試試再說”的想法,並且堅持下去,我們就能擁有與以往不同的人生,從而掌握獲得愛情和婚姻幸福的終極密碼。

參考書目:

1、[美] 卡羅爾•德韋克:《終身成長》,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張愛玲:《半生緣》,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

作者簡介:水清,十點讀書等多家平臺簽約作者,擅長有溫度有深度地解讀名著中的情感婚姻。曾寫過40餘篇10萬+,5篇左右的百萬+,1篇全網千萬+。

《半生緣》:最後,我愛的每個人都像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