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货币流通体制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

紧迫烟雨


明代的通货流通体制经历了由微入显的变迁过程


首先,历经信用制度转型且为国家体制强力支撑的法定货币宝钞,因土木之变等战乱因素冲击,愈加难以为继,彰显了明初货币体制运转的困境。

其次,自洪武末年一直被禁行用的铜钱在此前后不断突破禁令,逐步在大运河一线及沿海的商贸地带广泛恢复流通,迫使政府不得不放开钱禁,昭示了市场力量的自发崛起。

最后,因财政体制转型所需与民间稳定通货缺乏等因素,白银稳步崛起,开启了中国“白银时代”的重要转向,预示着货币转型的可能发展方向。此一时期通货流通体制的变迁堪称明代纷繁曲折的货币转型的先声。

此一时期,白银开始从明初多种通货并存的状态下逐步脱颖而出,证明了中国“白银时代”的转向确实越来越明显。

听说 点赞的 都买彩票 中头奖了,快来啊😍😍😍


风尘滚滚


明代以白银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一般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和铜钱组成了货币主体。但明代初期曾用钞不用钱,后改为钞钱兼用,以纸币为主,奇怪的是明代只发行一种"大明宝钞"纸币。明代基本是一个皇帝铸一种年号钱(亦有几代未铸钱),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由于明代与日本及欧洲间出口贸易的发展,大量白银从海外通过东南沿海流入内地。国初虽然铸有“洪武通宝”铜钱,洪武八年(1375)又发行宝钞作为法定货币,但铜钱形制滥恶、使用不便,宝钞贬值严重,白银不可遏止地成为公私交易的主要通货。碎银通货的便捷,使得前期由于币制混乱造成的通货膨胀得到抑制,货币经济得以发展。

  大明宝钞

  明朝钱币叫“大明宝钞”。它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该低币贯行于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于当时缺铜,于是明洪武七年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抄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并于次年以中书省南京名义发行。

  大明宝钞印框高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宝钞分六等:壹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由于当时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且明代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贬值极快,人民纷纷弃之。可见,这项钱币改革以失败告终。

  明朝各阶段货币

  元末群雄并起,各自为政,并自铸货币,俨然一朝之政,但这些政府都是昙花一现,铸造的货币也是显现一时,后来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张士诚据高邮,号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毁铜佛铸天佑通宝。

  徐寿辉铸天启,天定二钱。

  除友谅杀徐寿辉后,改元大义,铸大义通宝。

  朱元璋起兵后,铸大中通宝。

  以上各钱,除大中之外,均极少见。明代币制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钱,且品类繁杂。朱氏铸钱,自大中始,开始背文纪地纪值,这是明代铜钱的一个特征,一直影响到清末铸钱。且明代钱币,一反往朝,均为通宝,而无元宝,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讳。

  自洪武之后又铸了永乐、宣德、弘治、嘉靖、隆庆、万历、仄昌、天启、崇祯等货币。

  到了明朝末期诸候封王,各自为政,割据称雄,自铸货币展示出一朝暮景。

  鲁王铸大明,福王在南京造弘光。唐王据福州铸隆武,永明王在肇庆改元永历,铸永历通宝。明末,李自成与张献忠,雄据南北,加速了明的灭亡,李自成在西安称王时曾铸永昌通宝,张献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顺,铸大顺通宝。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入滇进黔,称东平王,铸兴通宝。

  1674年吴三桂铸利用通宝,耿精忠在福建铸裕民通宝;1678年吴三桂昭武通宝;吴世番铸洪化通宝。


霖霖历史录


货币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明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代表,货币的流通体制演变对社会亦是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那么,明代货币流通体制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呢?

明代在货币流通方面经历了三个关键的时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是哪些时期。

第一个关键时期:大明宝钞

明朝以前,铜钱一直是中国古代物品交易的主流货币,在明代初期,洪武八年之前,明代的官方货币依旧是铜钱,但是随着着经济的蓬勃发展,矿产资源越发稀少,铜钱的铸造已无法满足正常供需的财政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大明宝钞问世。

大明宝钞是明朝初年唯一通行的法定纸钱货币,发行于洪武八年,在《明史.食货志》中有记载:“七年,帝乃设宝钞提举司。明年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大明宝钞的材质、长宽尺寸、面值及文字图案等明代政府机构均做了详细的规定。

大明宝钞作为明代政府强制推用的纸币,为稳定明代初期政治局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同样巨大,大明宝钞为无本之钞,且发行不限量,发行后,明代政府规定:“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以金银易钞听。”既金银不准作为货币,白银成为了一种商品。这就使得宝钞自身的价值很尴尬,随着明代经济的恢复、发展,大明宝钞的缺点越发突出,无本发行,不可兑换,基本没有任何货币使用价值,使得百姓生活与货币流通出现了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特殊商品如土地、白银等成为了物品交易的媒介,大明宝钞迅速贬值,甚至到了路者不拾的境地。

第二个关键时期:钱钞并通

洪武八年,大明宝钞面世后,明政府为保证其权威性,禁止铜钱、金银流通交易,但在实际的物品交易活动中铜钱无可替代,虽然明代政府屡次禁止,可大明宝钞属性实在鸡肋性质,百姓对宝钞的信任指数还没有低至一星,自然排斥使用。

铜钱在洪武朝被数次停废,但率废率开,这就使得铜钱使用量不断增加,加之明政府铜钱铸造质量堪忧,致使民间盗铸不止,明代政府却没有实行切实有效的举措,面对盗铸私钱基本持默许的态度,明代中叶后,私铸钱与官铸钱一同流通,使用混乱,逐渐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态势。这种不良的市场动态,使得百姓对宝钞更加排斥,纷纷选择白银保值。

第三个关键时期:白银货币化

大明宝钞急速贬值,明朝政府多次采取措施,宝钞多数面值大,虽然后期试图面世小面值的宝钞,但还是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大明宝钞贬值的问题。在民间逐渐以金银玉器、土地田产等进行交易物品,又进一步加剧了大明宝钞的贬值速度,面对这一情况政府采取了加重赋税或者罚款的措施,以图阻止,但宝钞依旧没有对应的物品来进行有效的兑换,依旧鸡肋无用。逐渐民间物品交易以金银等进行交易成为主流,虽然明代政府明确规定不能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流通交易,但却没有限定不能以金银器具或者金银首饰作为货币来进行流通交易,这使得金银作为主流货币在民间逐渐形成规模。

明代白银货币化是一个自下而上逐渐自上而下的曲折过程,自明成化、弘治时期白银得以真正流通并逐渐货币化。

明朱祁镇期间,民间已经见不到大明宝钞的流通,从这可以看出大明宝钞已彻底退出货币流通的舞台。明政府征收赋税的方式也由使用大明宝钞或白银的方式,而不是强制必须为大明宝钞,在民间货币流通上也开放了白银的使用,白银正式成为货币进行流通。到了万历年间,一跳鞭法的实行,使得白银成为唯一的税收货币。

白银的货币化,对原本传统的农耕社会形势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明代前期以实物征收为主,税收白银化后使得农民必须将农产品去市场进行交易兑换为白银而后进行缴税,这使得银贵粮贱常有发生,社会阶层逐渐分化,传统农耕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总结

明代货币流通体制经历了大明宝钞、钱钞并通、白银货币化三个主要历史阶段,大明宝钞强势问市;钱钞并用,私钱盛行,屡禁不止;市场混乱,使得大明宝钞逐渐退出市场,白银占据市场主导。白银货币化对明王朝产生了不小的震荡,甚至造成了明王朝的严重危机。从明代货币流通体制的变更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明王朝兴衰历程。

总之,相较于其他封建王朝,明代的货币流通体制体现就显得比较随意。


执古论今


明代建立之初的法定货币为:大明宝钞和铜钱,明政府以此建立起了以大明宝钞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国家货币体系。

此时,由于这些货币是由明代政府自行发现的,因此对明前期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随着经济发展,大明宝钞开始不断贬值,同时明政府开始禁止铜钱使用,这一系列的发生,使得明前期的国家货币体系崩溃,流通领域的货币形态进入混乱期。

社会在快速发展,白银在经济中的使用逐渐增多,为了维护统治,明政府只得改变策略:接受白银货币化的趋势,使白银交易合法化并最终建立起新的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国家货币体系。

那么在明朝货币体系变化的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时期呢?

一、明代初期:以“大明宝钞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的形成与破灭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我国纸币的使用经历了长期发展演变的历史,明代并不是我国传统社会中第一个用纸币的朝代。但是由政府正式统一发行的纸币开始于北宋年间的交子。

明朝建立初期元代的纸钞仍然在社会上流通使用,鉴于此朱元璋仿照元代的钞制在洪武八年开始发行大明宝钞,“明初,沿元之旧,钱法不通而用钞”。

根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七年,帝乃设宝钞提举司。明年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

因此在明前期,国家是以大明宝钞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对明朝初年国家政权的巩固、社会经济的恢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符合中国传统社会把整个社会的货币铸造与流通权控制在政府手中进而掌握社会经济命脉的要求。
但大明宝钞的无限量发行和不能兑换的特点使其难以担当社会商品流通和财政运转的重担。大明宝钞的急剧贬值使社会流通领域失去了兼顾国家立法和经济法则的通货。为保住大明宝钞,明政府开始禁用铜钱,亲手破坏了明初的国家货币体系。

“从制度上来说,钱钞兼用,如同天平之有两端,必须两者平衡,才是一种健全的状态,如果两者价值上发生差异,就知道一方发行太多,或另一方数目太少。”

这就造成流通领域出现货币的混乱状态,多种货币同时存在,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使用白银,在税收、官俸、赎刑等国家财政收支中则使用宝钞。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宝钞的贬值情况越加严重,为了保住这由国家自主发行货币的国家货币体系,明太祖“令大明宝钞与历代钱兼行”,企图以国家法令的形式保证大明宝钞的流通,但却无法阻止大明宝钞流通状况的每况愈下。明太祖不愿意承认大明宝钞贬值的根源在于发行量过多,明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与当时的货币的发行量不相适应,却把大明宝钞贬值的主要原因归咎为人们偏爱铜钱而轻视宝钞,铜钱的流通挤占了大明宝钞的流通,“两浙之民重钱轻钞……而钞法益坏不行”,所以在洪武二十七年下令禁止使用铜钱,“诏禁用铜钱”。

“令有司悉收其钱归官,依数换钞,不许更用铜钱行使”。

这道诏令标志着明代前期确立的以大明宝钞为主币、以铜钱为辅币、由国家自主发行货币的国家货币体系的失败,也是明代铜钱地位由合法到非法的转折点。在这种情况下,商品流通如果要继续发展,就必然要选择符合经济发展状况的白银作为货币。

二、宣德年间:多种货币共存的混乱时期

虽然明代自洪武末至正统初的几任统治者都开始了严禁白银和铜钱的使用,但是由于大明宝钞贬值的趋势又不可遏制,所以约在宣德年间明代社会的实际流通领域开始出现多种货币并存的情况。这段时间内流通领域中的货币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出现了以宝钞、白银、布帛、谷物、铜钱等作为货币交易的现象。

明朝初期政府是禁止使用白银的,在洪武二十七年又下令禁止铜钱的使用,只允许大明宝钞的流通,在理论上明代进入大明宝钞的单一货币流通期。但在实际流通领域中却出现多种货币形态同时存在的情况,而明政府苦心孤诣想要推行的宝钞却在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到了宣德以后民间交易几乎不用宝钞。后来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明政府颁布禁铜令以来明政府首次以法令的形式承认铜钱为合法货币的法令。

三、嘉靖年间:白银货币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嘉靖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时钞久不行,钱亦大壅,益专用银矣。”

因此,标志着白银货币化已基本完成,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白银产生了强烈的需求。

明政府在后期建立的国家货币体系是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由于白银和铜本身就具有价值,这对稳定明前期一直动荡的货币经济具有重要作用。稳定的货币形态也促进了明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国内白银开采量的不足,明代国内的大量白银是依靠国外进口的;明政府掌握的铜源不足,为铸造更多数量的铜钱官铸铜钱质量逐渐下降,民间私铸盛行迫使明政府在禁而不止的情况下默许了私铸钱的流通。

由此可知明后期国家货币体系中的两种货币的发行都不由明政府控制。君主垄断货币一统天下局面的结束,而国家垄断货币权的丧失会引发国家权力的削弱,没有独立自主和稳定的货币体系对明朝的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对后世来说也是深刻的教训。

四、总结

因此总的来说,明朝的货币大概一共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

  • 一是明朝初年的大明宝钞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对于明朝初年的政治起到了一定作用。

  • 二是到了宣德年间,由于大明宝钞的疯狂贬值等诸多因素,使得那个时期出现了以宝钞、白银、布帛、谷物、铜钱等作为货币交易的现象。
  • 三是到了嘉靖年间,白银作为货币开始被广大人民接受,成为明代中后期的主要货币。

明政府所建立的两种国家货币体系对明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一方面保证了大明王朝能继续维持其统治,而且引发了赋税货币化、商品经济发展等积极意义,但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