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姬姓,那么为什么后期强大的诸侯国中姬姓很少呢?

Shy-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不用说,很多人也能够猜到一部分原因。那么今天这问题,俺想和大家伙讨论一点更加深层次的东西。

深层次的东西

啥深层次的东西?其实说道根子上,这事的毛病就是在这个分封制上。

一说分封制,大家伙都认为,不就是国君拿出他们家版图,给分封的人划拉一片:“喏!这是你的,去上任吧!”

接受分封的人,卷吧卷吧带点行李卷啥的,这就上路了,到地头上,拿出国君的印信,给当地人一瞅:“打今个起,这地方就归俺管啦!你们啥事都得听俺的!”

你以为是这样吗?你快拉倒吧,最开始的分封制可不是这样的,接受分封的人,他要是敢这么干,他的印信还没亮出来,这就得被人给干掉了:“凭啥听你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那是咋样的?”

最开始的分封,应该是国君给你一堆人,拿手指头一划拉,去吧那地是你的,然后你带着人到那地开疆扩土建立城池,所以说道根子上应该叫武装移民才对。

这武装移民就牵扯到了筑城的事。

如果您去翻阅咱大华夏的建城史就会发现,咱大华夏历史上筑城的高潮有三次。

头一次是夏王朝的建立,那会还是新石器晚期,这些个城市多数都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到现在,咱就发现了四十多处,没有发现的就不知道了。

那么第二次就是这周王朝的建立,您自己个想,这一家伙分出去多少人,除去原先这地有城池的,这还得建造新城。

根据《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当时一共分封了七十一国,其中姬姓就有五十三个。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这撑死了也就七十一座城市,不多吧?”

不多,您这是算的少了。周王朝的这分封制他不是从天子分到诸侯就完事了。

先封下去的这一批人叫诸侯,接着诸侯到了自己的地盘上,又分封卿大夫,这卿大夫到了地头上又分封家臣。

您自己瞅瞅一块地皮得划拉成多少块?每一块他都得有城池守着,您光弄俩破栅栏,这啥也顶不住啊!

他这么弄说道根子上,是古代消息闭塞,只能通过当地的官员直接统治才成,不然这就得起乱子。

那么好端端的咱为嘛要说道城池呢?

很简单,大家伙都知道得中原者得天下,为嘛呢?这地粮食产量高,所以任何一个王朝都很妥善的经营这块。

那么经过夏朝,商朝的建设,这些个地方应该都是熟地,而且城池这都是现成的,不用那么辛辛苦苦的去搞基建。

如果您是姬姓诸侯,自己家的孩子分封出去,这地肯定是首选,但这地您可记住喽,他不好守啊!都是大平原吗?

咱在接着说说异姓王的事。

咋说呢?首先咱大华夏还有一群古老的人群,你比方说舜的后裔,夏的后裔等等,他们就是其中一部分异姓王。

为什么会有他们呢?

周朝打趴下商朝,是他的实力强大吗?他也不是,因为在商朝消亡之后,商朝还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不是说不堪一击啥也没了。

那么周朝为了拉拢天下人心,所以首先分封了这些个古老的人群。

再有一种,古代人的想法,灭人国家您就不能灭人祭祀,不然这被灭掉的祖先要出来作祟,所以也就分封了一批殷商的后裔,你比方说宋,这就是商纣王的兄弟微子建立的。

其实这当中还有一层意思——安抚,安抚殷商的后裔不要闹事了。

这是一种异姓王。

再有就是周王朝的同盟者或者功臣,你比方说姜太公的齐国。

总得来说,异姓王有这么三种。

这帮人有亲,有远,但好的地方肯定这都得留给姬姓诸侯,那么偏远一点,没有开发,或者开发不彻底的地,就被他们笑纳了。

咱在说一种特殊情况。

这里边还有一种特殊的小国,人家在周王进行分封天下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这些小国,不是说一个两个,很多的。那么这些小国不幸被划拉到诸侯国的地界,这就成为了所谓的国中之国的存在。

就这事,在《左转》中就记载鲁国的地盘里边就有几个这样的小国家,他们通常只有一座城池。

所以周王朝面临的天下其实很复杂的,没那么简单。

咱说道这里,不知道大家伙听明白了没有。其实这事俺还是往简单了说,这要是详细说去,你听着都饶耳朵。

如果听明白了,那么周王室的一个大概的局势就摆在了大家伙的面前。

分析

而周王室采取的是“以亲屏周”的策略,所以他的分封制是以亲情为最高原则,以血亲关系维持他的统治。

那么在这个原则之下,必然会出现后亲薄彼的现象,就像咱开头说的,姬姓诸侯必然会分封到开垦出来的熟地,而且还会有现成的城池。

而这样的土地,都集中在了中原地区。

那么作为现代人的咱们,都知道一个打温室里边种出来的花朵,一股小风就能把他们给吹歪了,而一出生就待在恶略环境中的花朵,您别说风了,再来点电闪电外加冰雹,就算是蔫了,第二天照样爬起来找太阳公公寻求温暖。

而这帮子姬姓诸侯想要发展,他就会惊愕的发现,围在自己周围的都是自己家的亲戚,这就尴尬了,您不下手打周围的亲戚,您就不能够壮大,您不能够壮大,就应付不来后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局面,最后再脱颖而出成为七雄之一。

所以姬姓诸侯的消亡有一部分的原因是,被另一波姬姓诸侯给干掉了。

而这下黑手的姬姓诸侯,因为守着广阔的平原,虽然有丰厚的收成,但却无险可守,因为他们分封的时候,就考虑了舒适性,没有考虑到可守性,这就尴尬了。

最终他们的地盘又被其他诸侯给吞并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难道就没有分封到苦寒之地的?”

您还别说,还真有,那就是燕国,燕国就是姬姓,他的开国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燕召公。

这个人物厉害啊,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周武王,一直辅助他这哥哥,他拿到燕国的封地,何尝不是为了护卫周王朝的天下,有那么个戎边的意思在里边。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其他诸侯国搁中原地区打成一锅粥了,没人搭理燕国。

毕竟燕国那地皮,真没啥好的,苦寒不说,天天的还受到其他异族的骚扰。所以燕国虽然是七雄但却是实力属老末的,但还是坚持到了最后,成为了姬姓诸侯最后的土地。

再有晋国,就那三家分晋的晋国,他也是姬姓诸侯,他的封地就离那中原地区偏了一点,这一偏就偏到了山西曲沃。

当年曲沃这地可是靠近狄人部落,而且多山。这家伙晋国刚开始的时候,也想发展,所以他试探性得往中原地区走走,结果被揍了,没法子这就开始骚扰一些个小国,而他有险可守。

结果就能慢慢的积攒实力,最终成为了诸侯大国,当然被三家分了,那是他的政策上出了问题。就算是这样,继承了晋国大半衣钵的赵国,那可是可以和秦国抗衡的主。

而蹲在中原地区的郑国,那是开局就是巅峰,结果开局一过,整个就开始坐上了过山车,砸到了谷底,后来压根就听不到他的信了。

所以诸侯大国中姬姓少,这最主要的是,他们这波诸侯分到的土地,太安逸了。

而不想安逸的,想要强大的,却只能窝里斗,两条件一相加,这姬姓诸侯就能少一大半。

而他们守卫的城池就无险可守,一旦加入到战局中,被吞掉是早早晚晚的事。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在西周时期,当时实行的是分封制,而且分封出去的大部分都是姬姓诸侯,所以姬姓后代应该非常多,可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诸侯国中姬姓的人数开始锐减,这一点确实让人们感到疑惑,究竟在这个过程中姬姓诸侯国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姬姓的起源,其实姬姓原本是周朝的国姓,还是上古八大姓氏之一,所以姬姓在当时是很尊贵的,姬姓后代也不在少数,实际上在西周时期,姬姓的后代人口数量十分庞大,这一点在史料中都有体现,而且在《左传》中还有相关的详细记载,根据这些描述可以了解到,当时西周在分封之后,诸侯国里面姬姓诸侯所占的比例是非常高的。而且战国七雄中,燕、韩等国都属于姬姓的后代,这些小国在当时确实没有太大的势力,国力不够强大,但是在人数上来看,姬姓的比重还是还是很高的,而且起初燕国还算是强大的,虽然不是首屈一指,但是国力还是有的。


另外在战国七雄中魏国也是姬姓的后代,魏国起初不是很强大,但是因为魏国的政策比较开明,后来让魏国有了比较好的发展,也在几十年内迅速成长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魏国的国力开始变得更加强大。只不过到了后期,魏国开始迅速衰败,这个时候姬姓后代人数依然很庞大,可是魏国的根基确实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后来日渐衰退,姬姓的后代人数也开始锐减。韩国虽然在当时的地位比较高,而且韩国的国力比魏国和燕国都强大,但是后来依然没能躲开亡国的命运。韩国在当时确实很强盛,而且韩国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当时韩国也有大量的精兵良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国也很快就没落了,韩国中的姬姓诸侯后代所剩无几。


战国七雄中姬姓诸侯虽然人数比较多,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姬姓诸侯国的整体实力不是很强大,随着这些诸侯国的渐渐没落,姬姓后代自然会呈现锐减的趋势,而且后来土地的分封也随之而来,让姬姓变得更少,后期姬姓后代分布得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在这样的趋势下,姬姓自然也被其他诸侯国慢慢吞没了,姬姓也被其他姓氏所取代,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尚武菌


周朝分封的标准有三条,第一是宗室成员,第二是前朝后裔,第三是开国功臣。其中,封得最多的就是宗室成员,也就是“血缘屏藩”制度,周天子把自己的叔伯儿子全部分封到各地去建立国家,想用血缘关系巩固周王室的地位,形成了“周初立71国,姬姓独居53人”的局面。

可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称霸的强国基本都是外姓而不是姬姓宗室。春秋时期,国力最强的是齐、晋、秦、楚四国。

齐国是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封国,称霸时间最早,但维持霸业时间不长;

秦国是嬴开的封国,秦人远离中原,虽然强悍勇猛,但只是一方偏霸,在春秋时期还未参与中原争霸;

楚国是五帝颛顼后人的封国,位置偏南方,称霸时间很长,但也远离中原。

只有晋国是周王朝的宗室成员封国,晋国的开国国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是姬姓封国。

整个春秋时期,有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晋、楚两国在争霸,齐、秦在观望。原因是齐国长期内乱,腾不出手来争霸;秦国偏居西北,想进中原又进不了。

此外,春秋时期还有郑国、宋国、吴国、越国、鲁国这样的一方小霸。他们的国力和人口虽不能同齐秦楚晋四大强国相比,但也曾强盛一时。

郑国曾领导过诸侯联盟,郑庄公更是箭射周天子;

鲁国长期和齐国争夺东方的霸权,比如长勺之战;吴国曾趁楚国衰落时灭掉楚国(由秦国帮助楚国复国),逼走了楚昭王;越国又灭掉吴国,称霸东南,北上威胁齐国。

其中,郑国、吴国、鲁国都是姬姓的封国,他们的国君都是周王朝的王室成员。郑国是周厉王少子郑友的封国,吴国是周文王伯父泰伯的封国,鲁国则是周武王侄子伯禽的封国。只有宋国是商朝的后裔,越国是夏朝的后裔。(西周分封,一封宗室成员,二封前朝后裔,三封开国功臣)。

这就足以说明,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中还是有姬姓封国的,比如晋国、郑国、吴国、鲁国等国家。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强国之中便没有了姬姓封国的地位,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晋国是周朝所有姬姓封国中最强的,可是这个强国没有被任何外敌所灭,而是被内部肢解了。

战国初年,晋国的土地、人口、军队、财富被其国内的卿大夫赵、韩、魏三家瓜分,由此形成了赵韩魏三国。即便是三国之一的魏国也曾称霸战国七雄多年,东伐齐,西战秦,南攻楚,直到魏惠王时期才衰落下去,由此可见晋国的国力之雄厚。

第二、其他姬姓封国没有发展的空间,最终被其他国家吞并。

春秋时期的小霸姬姓封国,吴国、鲁国、郑国都在诸侯争霸中覆灭。吴国被越国所灭,鲁国被楚国所灭,郑国被韩国所灭。其中出了吴国以外,鲁国、郑国都是深处四战之地,没有任何发展空间的国家,不像秦、楚可以往四周扩张。所以,郑、鲁虽然能强盛一时,但却维持不了霸业。因此,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姬姓封国到了后期没有强国了。

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战国七雄中的燕国。燕国也是姬姓封国,他的开国国君是周武王的同族兄弟召公姬奭。可是燕国是一个弱国,在春秋时期默默无闻,远离争霸事业。即便是到了战国时期,燕国也仅仅是在燕昭王时期才勉强地强大过一阵,领导过五国伐齐战争(齐国在灭宋之战中耗尽了国力),随后便退缩回去继续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儿了。


世界人文通史


后期强大的诸侯国中,姬姓的确不算太多,战国时期,正经的姬姓诸侯国后裔已经只剩下了魏国和韩国,这俩国家还都是从晋国里面分出来的,姬姓诸侯国中强大的的确不算多。

其实,姬姓诸侯国主要是吃了地理条件上的亏。

西周初期,百废待兴,分封制在那样一个生产力匮乏的时代,其实是很有价值的,若是当时就采用封建制度,国家肯定长久不了。

分封制,分封的主要是一些功臣自己姬姓后裔,春秋时期姬姓后裔众多,这些后裔还都分到了地理位置比较不错的土地,算是姬姓诸侯的特权了。

异性诸侯分到的都是一些怎样的国家?异性诸侯分到的大多是一些地处国境边缘,与蛮夷之地直接交手的地方,因为需要常年与蛮夷交战,于是乎,这些诸侯国每一代都需要不断的打仗,内地土地优渥的地盘都归姬姓诸侯了,从前期的角度来看,异姓诸侯的处境也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随着春秋时期的进程不断继续,地处国境边缘的异姓诸侯国也逐渐的发展了起来,虽说一开始地盘少,地理条件差,但他们可以不断的侵略异民族的地盘,壮大自身。姬姓诸侯国这时候就有点尴尬了,因为本来就地处国家中原一带,强国林立,想要发展难度就大了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战国七雄中只有两个国家还是姬姓后裔了。


战国时期,姬姓后裔的后代中还有魏国和韩国,这也是一种运气使然,晋国也是姬姓后裔,但晋国却励精图治,数代国君没有一个不争气的,不像其他诸侯国一般,强盛了一时,当一段时间的暴发户,然后又很快衰落下去,不容易发展,晋国的强大其实也有一种运气的成分,本身就地处诸侯争相抢夺的中原地区,四境皆敌,想要发展难度比较大,但晋国还真就挺过来了。

与晋国完全相反的其他异姓诸侯国就不一样了,秦国可以侵略西狄,楚国可以侵略南蛮,齐国可以侵略东夷,总之,这些国家各有各的生存之道,也就是中原地区的姬姓诸侯国,只能像炼蛊一样,不断相互蚕食,没办法,不相互蚕食就没有发展空间,就这样,一个个的姬姓诸侯国,要不在发展的时候,成了其他姬姓诸侯国的养料,要不就是被强大起来的异姓诸侯国吞并,总之都长久不了。

晋国是姬姓诸侯国中地缘优势比较明显的一个国家,但比它更优势的也有,郑国就是这样的,只是晋国称雄以后强大起来了,滚起了雪球,而郑国虽也有强盛,但却被子辈败光,这就导致晋国分成的魏国和韩国成为了姬姓最后的两个国家。



表面上姬姓诸侯国地理条件不错,实际上,真正乱打起来,吃亏的都是姬姓诸侯国。


魏青衣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为了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西周和诸侯们的故事

有一个家业庞大的家长,他有很多亲生孩子,还收养了很多养子。由于偏心,他把亲生孩子留在自己身边,经营有良好基础的子公司;而把养子们派出去做公司的边缘业务,相当于自主创业。

然而等到孩子们长大了,由于经营不善,母公司产业极度缩水。这样一来亲生的孩子们的子公司越来越不好过,然而由于长期溺爱,亲生孩子们能力都不咋样;而外出创业的养子们却因为白手起家,能力很强。最后,孩子们逐渐独立经营自己的公司,而亲生孩子们的公司最后都被养子们的公司给收购了。

这个故事中的家长,就只西周王室;亲生孩子们,就是那些王室血缘近的姬姓诸侯国;而养子们,就是其他诸侯。

故事讲完了,如果还没有理解,那么我们再进行认真的讲解。

二、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们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姬姓诸侯国的数量,以及那些姬姓诸侯国强大的比例。

第一个问题,我们根据血缘和得封的原因,大致可以把诸侯们分为四类。

第一类,同姓诸侯:大多在王畿附近或山西、河南一带。爵位较高,封地也较富饶。主要作用是帮助周王室镇守地方。典型代表如晋国、鲁国、郑国。燕国其实比较特殊,因为召公与周武王血缘关系疏远,主要是因功得封,因此封地比较偏远。

第二类,诸侯功臣:大多分布在陇西、江汉、东夷、北狄等地方。爵位从公到子不等,主要作用是帮助周王室镇抚蛮夷,他们的封地甚至与蛮夷呈犬牙交错之势。典型如齐国、秦国、燕国。

第三类,殷商遗民及先贤后裔:殷商核心地区。主要代表卫和宋。卫是以周王室亲近统治殷商遗民,宋时以殷商降臣统治殷商遗民。这是三监之乱平定后,走的统治者探索出的新的征服殷商遗民人心的方式。另外,为了装点门面,周王室分封了三皇五帝及一些先贤的后裔,这类分封如陈、杞、薛等,作为先贤的祭祀国。

第四类,臣服酋长:大多在蛮夷地区。他们本就有自己的控制范围和人口,不过是周王室重新承认他们的合法地位而已。但他们愿意臣服,是因为周王室的强大,这类诸侯基本等于羁縻统治。典型代表如楚国、徐国、淮夷。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第一类诸侯,其他三类都不是姬姓诸侯,但是第一类的诸侯数量大约有50多个,而第二类和第三类诸侯数量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至于第四类,数量是很多的,但却时服时不服。

第二个问题,对于后期强大起来的诸侯国,这个强大的定义其实并不好界定,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判定是否强大过。

其一,入选过春秋霸主的诸侯国,春秋五霸有很多个版本,如果只要入选过一个版本的就算的话。那么,其中姬姓的诸侯有晋国、郑国、吴国;而入选的非姬姓诸侯有齐国、楚国、宋国、秦国、越国。姬姓诸侯:非姬姓诸侯=3:5。

其二,存活到最后的肯定是最强大的。战国七雄之中,姬姓诸侯仅有燕国,韩国和魏国虽然其实也继承了姬姓,如果把韩国算上的话勉强有两个。姬姓诸侯国:非姬姓诸侯国=3:4。

这样来看,实际上强大起来的非姬姓诸侯只不过略多于姬姓诸侯国而已。只是说,虽然这些强大起来的诸侯也有姬姓诸侯,但都是血缘比较远的,没有姬姓王室的近亲发展起来。

二、为何姬姓诸侯大多衰落?

那么如果非要说为何姬姓诸侯国大多没有强大起来,而强大起来的都是非姬姓诸侯国的话,有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姬姓诸侯往往受制于地缘因素。姬姓诸侯国大多处于中原富庶的地区,而边缘地带的都是非姬姓诸侯(燕国是特例)。然而随时时间的发展,越是中原位置的诸侯国越是容易受到地理限制而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而地缘边缘的诸侯国由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向蛮夷拓地,最终发展起来,强大起来。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郑国、虢国等等王畿附近和成周附近的诸侯国大多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其二,姬姓诸侯往往碍于礼法。典型代表是鲁国。在西周,王室制定了一套周礼约束社会的各个阶层,而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大多抛弃这个周礼约束,大胆的发展本国的势力。而姬姓诸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深,贵族气质也比较浓厚,抛弃周礼的过程比较缓慢。当社会已经进入野蛮生长的时候,姬姓诸侯国发展却滞后了。

其三,分封制的悲剧。典型代表晋国,晋国是春秋时期唯一发展到最后的姬姓诸侯国,没有前两个因素的限制,晋国在春秋早期发展粉丝如鱼得水,然而晋国却坏在了士卿的分封和公族的削弱。

好了,大约就是这些了。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关注!


一品铲史官


周在武王领导下,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大肆分封诸侯国,这其中,分封的多数是姬姓,异性王很少。但是,大家记得的都不是姬姓,例如宋国、鲁国等等,只有周王才是姬姓,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大家对古时候的姓氏制度不了解。姬是姓,姬姓子孙又分封到各地,分别取了一个氏。继承周王的后代仍然姓姬,分封到宋国的后代,仍然姓姬,但取个氏叫宋,即姬氏宋某某,平时都叫他宋某某,而不叫姬某某,长此以往,人们就只知道他姓宋了。譬如我们姓毛的,是周文王的后代,准确叫法是姬姓毛氏,但大家都知道我叫毛某某,而不会叫我姬姓毛某某,即:氏取代了姓。

实际上,后来的诸侯国多数仍然是姬姓,只是大家都不叫姓只称氏而已。即使到了今天,多数汉族人也仍然是姬姓后代,但都不叫姬某某了,而是以氏代替姓,仍然以姬为姓的人极其稀少了,虽然是这样,却不会改变是周文王后代这个事实。


中国传统文化之道


周天子分封诸国,后来异姓侯成功崛起,姬姓王国逐渐衰落,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地理位置”。

先解释下什么是“中国”

在周部落成功吞并商部落之后,开始以“盟约”的形式分封诸侯,盟约就是以铜器的形式约定,当时也只有周部落掌握了这种冶炼技术,其他部落还没有。在盟约中,诸侯称周天子所在之地就是“中国”,后来进行了扩展,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区域统称为中国。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原地区,大致位置就是今天的河南和陕西。尤其是到了战国时期,势力划分已经成为定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战国七雄。除了楚国实在是向“中国”靠不上之外,其他各国无不拿“中国”往自己身上靠,主要目的就是给自己统治天下树立形象。

我们看下后来崛起的都是哪些国家?

春秋时期,在周天子的威慑下,各国还算是万邦来朝,但是随着周厉王三代人的努力,成功将将周王朝的天子气势变得接地气了。周平王东迁之后,各国势力趁机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形成了秦、齐、楚、晋四大强国,这些国家被周王朝称为什么,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未受周天子皇恩沐浴,未开化之地。

我们以大秦帝国为例,说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大秦祖先的来历我们不细说了,大家知道自周天子以来,时代给周天子养马,别说和“公侯伯子男”靠边,就是国家的正式公务员都算不上。但是秦家的人争气啊,自秦庄公开始,三代人的努力,终于靠养马和抵御西戎,在渭河平原站住了脚。在周天子东迁的时候,担任护卫任务,周天子一高兴,赏了一个封地:你把犬戎赶走,那块地就是你的了。秦襄公一听这话来劲了,历经4年的努力,取得对犬戎战争的胜利。又经过秦文公一生的苦心经营,终于在汉中、渭水平原站稳了脚跟,取得了天下争雄的资格。

这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国家为什么快速崛起,姬姓国家大都分散在京都附近,负责拱卫京畿,而且为了防止一家做大,国家分封的多而小,除非联合,否则根本不是周天子“三军”的对手。而其他国家,尤其是楚国,成长经历更为艰辛,历经吴越终成长江流域的霸主,问鼎中原。

所以说,姬姓诸国分封在平原地区,无论是物质获取还是生活待遇,都要比这些四方之地的人们强的多。温柔乡乃是英雄冢,经过近300年的时间,终究将中原王国弱化下去,而其他各国则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长为一代霸主。

所以说,因为地理位置,造就了四方诸侯的霸主。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快速的增长,中原诸侯国因为地域少,所以不得不挤压其他国家的生存空间,致使中原各诸侯国纷争不断,加之周王朝想管管不了,助长了侵占的风气,如郑国、宋国等不敢从四方诸侯手里抢,尽在窝里横了。但是当四方诸侯国来到中原想分一杯羹的时候,中原诸侯国才惊恐的发现,原来瞧不起的四方诸国,已是他们望尘莫及的存在。


傲虎楼主



伐纣成功后第二年周武王去世,在周公的主持下西周一口气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这套订造的的宗法分封体系以宗族血缘为纽带,打造了一个周天子至高无上、诸侯国众星捧月的格局,试图用一个千秋万代的邦国联盟取代从前的部落联盟。

分封情况概述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礼记·王制》

从国家等级来看,最高的是八个公爵国,除“假途伐虢”事件中的难兄难弟“虢”和“虞”属于周武王长辈之外,其他都是前朝遗民后裔,比如宋国继承商的祭祀,在觐见王室时享受“客礼”的待遇。

从国家分类来看,53个是姬姓诸侯,体现了“家天下”的内涵。

▲齐国首代国君--传说中的姜子牙

齐国是反商功臣兼东夷部落代表姜子牙的封国,拥有“代天子征伐”的无限开火权。

楚国则是臣服的南方方国代表,其子爵爵位并不具备独立建国的资本,只是管不到罢了。

后来的分封一直在宗室内部进行,比如虞叔通过周成王“桐叶封弟”的典故建立了晋国,西周回光返照的“宣王中兴”年代由于军事行动的成功而掀起了最后一波分封浪潮,春秋第一霸--郑国就诞生于这个时候。

分封是先封后建,说来后世的封建社会反而名不副实,应该向周公交专利费。

当然分封并非毫无节制,只有备受宠爱或者立过大功劳的后裔或同宗具备后续分封的资格,不然东周初年的封国就远远不止一百多个了。

西周分封充分体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特点,或者说就是“亲戚为主,功臣为辅,遗民为尊,臣服为卑。”--笔者概括。

姬姓国家消亡的现实原因

▲春秋时代地图

简单点说,春秋几大主要诸侯中,四强选手为秦、晋、楚、齐四国,晋国是姬姓国家几乎能够一个顶俩。

后期的诸侯都脱胎于之前的大国,在漫长的争霸和灭国进程中,中小国家或许能够争雄一时,却缺乏持久能力,比如郑国,庄公去世之后就沦为了二流小国,成为晋楚两强争霸的风向标,后来三家分晋,成为了三个与当年分封毫无关系的国家。

▲三家分晋

所以留下来的就没有姬姓大国了。

而燕国能够残存,在于其地缘优势,过于靠近北方,并非主战场方能幸免。

那么,往远了说,同属西周封国的诸侯们为何为打成一锅粥呢?

王朝的维系纽带--周礼和诸侯的义务

周礼是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也是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最终形成了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

然而礼乐并非只有繁琐的规定动作,更是一种文化,是华夏文明从“好鬼神”的商代进入人文阶段的表现。每一个在礼乐文化中耳濡目染的邦国和人民都会找到文明的归属感,这跟我们当下的民族认同感并无二致。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外来户的宋国和楚国等并不强制执行礼乐制度,二者在整个春秋时代削尖了脑袋想进入中原文化圈子,却总是被冠以各种冷嘲热讽。为此而诞生的成语如揠苗助长、墨守成规、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买椟还珠、画蛇添足... ...被黑出了翔。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分封制度的初衷在于防范类似“三监之乱”的军事叛乱,那么周公肯定不是为了放这些亲戚功臣们出去撒欢的。

▲三监之乱时的地图

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形成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诸侯国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独立王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但他们的自主权也是不受控的,只要没犯错误(比如站错队),周天子就不具备收回封地的权利,诸侯国君将封地赐予哪个大夫或后裔无需天子首肯,而如继承、战争和祭祀之类的大事也只需报备即可。

分封体系的崩溃

西周开国三百年呈现出稳如泰山的姿态,但这样外部坚不可摧的堡垒必然会从内部崩溃。

首先,根本原因在于王室统治力量的削弱。

烽火戏诸侯(真假难辨)至平王东迁的经历远不止后世的小说桥段那么理所当然。

▲两周之际形势图

有弑父、弑叔、勾结外寇和丢弃祖宗基业的四宗大罪的周平王在一地鸡毛中跑去中原寻找安全感,但关中的天下胜形就此送给了秦国作为统一天下的根基,河西缓冲带的若干诸侯则因为曾支持叔叔周携王而被晋国合法消灭,造就了春秋的巨无霸。而在诸侯团团“保护”下的洛邑,则会在诺干年后被血缘关系最近的郑国(宣王胞弟封国)变成周天子的伤心之地。

东迁之后王室自留地大概跟卫国相当,虽然暗流涌动,但天子为尊的惯性依然存在。周平王五十多年的太平天子生涯过得飞快,直到周桓王被郑将祝聃射了一箭,众诸侯们方察觉到了水温的不同,开始有学有样了。

另外,“礼崩乐坏”还有现实原因。

孔子的这句哀叹的背景在于天子已然式微,各诸侯国争斗行为被默许,而列国对于“周礼”的遵守和对王室的尊重已然不见。

孔子认为“争霸”是可以的,但怎么去争很重要,比如“尊王”和“攘夷”就是正义的行为,因而他最欣赏齐桓公和管仲,

而同样优秀的晋文公,则因为召唤周天子主持诸侯大会(惯例是王室派使者参加)并提出在自己墓室上提前开个口子(周礼上的天子特权)的要求,被孔子定性为“谲而不正”,意思就是花花肠子太多了。

孔子的想法在当年尚有市场,但晋文公也不过是试探,如果真要在墓室上开个口子大可偷偷摸摸地干,而不必去请示一块橡皮图章。

结语:春秋战国其实是在掀棋盘

笔者说的自然是自上古至周代唱了两千年的主角的实封贵族,而非当下不差钱的暴发户。分封的合法赐予造就了贵族阶层,而当赖以生发的基础不复存在时,他们也只有跟分封制度一起选择退场。

▲君子不免冠--贵族从来不止于财富或气质

但笔者还是觉得有点可惜。不依赖君权的地位独立早就了人格的独立,而历经数百年礼乐文化和社会土壤熏陶培养出来的贵族阶层,其优雅、勇气和担当的特质绝非魏晋矫揉造作的名士做派所能比拟。后人说项羽是中国最后一个贵族,但他只有贵族的风骨,却没有贵族的从容。此项留作以后再讨论吧。

终结于战国乱世的分封制度从此成为了历史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皇权的多吃多占,社会精英也从股东向打工仔转型,此后的庙堂总是少了一些源自于人格独立的高贵,但这也是历史发展的自主选择吧。


凉州七里


根据《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左传》则记载:“兄弟之国十之有五,姬姓之国四十”。虽然记载略有不同,但姬姓在西周分封诸侯时占据了大头。

现列举一些大家熟悉的姬姓诸侯国(部分熟悉)如下:

1.燕国。伯爵,召公奭,周朝王室。

2.霍国。伯爵,姬叔处,周武王弟弟。

3.古韩国。周武王之子建立,公元前757年为晋国所灭。

4.古魏国。国君为姬姓魏氏,被晋献公派毕万(毕公高后人)所灭。公元前661年。

5.韩国。唐叔虞(封晋国)后裔曲沃桓叔后裔,姬姓韩氏。

6.魏国。魏国的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姬姓魏氏。

7.吴国。子爵,周文王哥哥泰伯的后人。

8.鲁国。侯爵,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

9.晋国。侯爵,唐叔虞,周武王少子。

10.巴国。子爵,姬姓宗族,称“巴子国”。

11.滕国。侯爵,姬叔绣,周武王之弟。

12.卫国。侯爵,姬叔康,周武王同母最小的弟弟。

13.蔡国。侯爵,姬叔度,周武王之弟。

14.虞国。公爵,周文王弟弟仲雍之后。

15.虢国。公爵,王季子虢仲。周文王之弟。

16.曹国。伯爵,姬叔振铎,周武王之弟。

西周分封诸侯将爵位分成了六个等级:公爵、侯爵、伯爵、男爵、子爵、附庸爵,正统的一般是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制度,附庸爵是指那些弱小或者边缘的小诸侯国的封爵。(周武王姬发剧照)

战国时期姬姓诸侯强国有哪些?

根据概率论,姬姓诸侯国占据了西周大半诸侯封国,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肯定不会全部灭亡,而且占据强国的位置应该也不少。(魏文侯剧照,三家分晋主导者之一)

根据上面的统计,战国七雄中,燕国、韩国、魏国这三个国家都是姬姓国家,而且并不弱。(韩、赵、魏三家分晋)

燕国是周召公奭建立,他的后裔一直管理这个国家;韩国、魏国、赵国三家分晋,韩国的创立者韩虔是晋国建立者唐叔虞的直系后裔,姬姓韩氏;魏国的创立者魏斯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姬姓魏氏。(韩武子剧照)

由此看来,战国七雄中有韩、魏、燕三国是姬姓后裔,在数量上不算少。同时存世较长的还有周公旦建立的鲁国,直到公元前256年才被楚国消灭;最晚被消灭的诸侯国卫国,是周武王亲弟弟姬叔康建立的,到公元前209年才被秦二世胡亥灭国。

从表面上看,战国时期真正姬姓的强国好像只剩下了燕国,其实仔细分析下战国七雄的世系,姬姓诸侯强国是不少的。


穿越再现彼岸


周朝分封的时候,以周天子都城为中心,封国离周天子国都越近的诸侯地位越高,封国离周天子越远的诸侯地位越低,比如楚国国君最初是子爵,封国是子国,封国和国君地位最低。

周天子有权威的时候,诸侯内部不允许为扩大地盘兼并对方,楚国因为在最外围,周天子鼓励楚国征服蛮荒未开化地区扩大地盘,结果楚国竟成为最大的诸侯国,并且在诸侯国中第一个称王。


姬姓诸侯因为与周天子同族同姓,地位最高,虽然封国虽小,但是地段最好。齐、楚、秦、燕、赵、魏、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战国时的主要国家中燕、魏、韩等国家是周天子的同姓封国。



齐国原是姜子牙的后代,姜姓。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姓夺国,是为田齐。著名的"田忌赛马”就是指的这个后来的田齐。

秦国起初是西迁的东夷人,为周王养马,后来非子养马有功被封,秦国始建立。秦国国君在平王东迁时一路护送,周天子将周朝的发祥之地让于秦国管理。秦国位于西垂,与之交界的犬戎和义渠等国,秦国几代国君不断向西开拓领土,后历经商鞅变法,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几百年分崩离析的局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