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流傳民間,民眾掀起習武熱潮功

南拳流傳民間後,永泰掀起群眾性習武熱潮,人才輩出,僅南宋時永泰即有八都江伯虎(淳熙十一年)、二十五都張景忠(寶慶三年)、十三都黃東叔(紹定五年)、城關柯熙等四人中武狀元(時有永泰文武七人高中八狀元的魁首盛事,其中張景忠文武雙優釋褐狀元)。又有37人中武進士,45人中武舉人,一時轟動全國。

南拳流傳民間,民眾掀起習武熱潮功


明正統三年(1438年)鄢法真在高蓋山下建“名山院”以供鄉人讀書習武,掀起永泰縣第二次群眾習武熱潮,並且南少林英雄好漢層出不窮。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日本侵略者)入侵永泰,大肆搶掠,明官兵戰敗,縣令周煥戰死在城門。時有自幼在“名山院”讀書習武的民間英雄人物鄢俊字東橋,為國保家鄉,變賣了自己的家產,招集武士600多人(約佔當時全縣總人口的1/5至1/6之間),奮起抗倭,將倭寇驅逐到莆田海上。因與風浪搏鬥有感而創“波浪拳”授予軍中及家人,得以流傳後人。後來俊在圍剿餘寇中身中暗箭犧牲,被皇帝敇封為“義士”,厚葬於大洋下蘇獅尾墓,並在縣明倫堂安靈位祭祀,後建忠義祠紀念。忠義祠位於明倫堂左側,毀於文革期間。因波浪拳在船上受波浪啟發而創,故以三角馬和剛柔相濟為特點,後被諸南拳所運用,其三角馬成為福建南拳的主要特點。


南拳流傳民間,民眾掀起習武熱潮功


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自幼在“名山院”讀書習武的進士鄢廷誨,任河南登封縣令。李自成起義軍開進登封,鄢公命全城百姓出逃,其獨自守城,李自成見其有忠義之心,將十萬兩白銀交付其代為修中嶽廟。時河南旱災嚴重,為救百姓,廷誨將此十萬兩的白銀用於購糧賑恤。李自成聞之大怒,欲殺百姓,廷誨騎馬闖進帳營,喊道:“銀子是本縣拿去賑災的,罪責全歸我,與百姓無關,要殺就殺我一個人”。隨之拔劍自刎而死。李自成與部將們大為驚異,十分欽佩,當即發佈命令,嚴禁士兵殘害百姓,立即退兵,登封百姓抱屍痛哭,厚葬鄢公於登封城煌廟後山。明永泰官府在忠義祠設廷誨靈位祭祀。清乾隆帝賜諡文,封廷誨為“節愍”(氣節剛烈,讓人憐憫之意)。


南拳流傳民間,民眾掀起習武熱潮功


明末清初,永泰鄉民不服滿人統治奮起反清復明舉義,掀起了永泰武術史上的第三次習武熱潮。自幼在“名山院”讀書習武的鄢正畿同他的三個弟弟等招集“名山院”武僧及俗家習武弟子,還有奮起響應的老百姓,聯合明親王兵餘部,組建反清復明聯盟軍,在永福(永泰)、玉融(福清)、莆田一帶,起兵抗清。此便是歷史上聞名的南少林反清復明起義。因兵力不足,舉義以失敗而告終。多爾滾命手下送予正畿官印招安,正畿堅決不降,毀印自溢。至清乾隆帝下溢文封正畿為“節愍”,官府在忠義祠設正畿靈位祭祀。從此,忠義祠有了“三忠祠”之名。


南拳流傳民間,民眾掀起習武熱潮功


南拳流傳民間,民眾掀起習武熱潮功


南少林舉義雖然失敗了,但南少林的愛國愛民的高尚武德和精神得以世代相傳。尤其是“南少林”武僧分散到民間把龍尊,鶴尊(即鶴法,又名方壺山白鶴拳),安海

法,羅漢拳,獅法,地術拳法等南拳授予民間,流傳到福州,並向外地擴展。逐步掀起永泰縣武術史上第四次群眾習武熱潮。在此期間,永泰武術界又增創了許多拳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