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鄉村——返鄉創業者

可愛的鄉村——返鄉創業者

54歲的韋日山是鹿寨縣鹿寨鎮角塘村人,曾在外務工30多年。4年前,他和妻子返回家鄉,種植20畝沃柑和柚子。

拼版照片:左圖為韋日山(左)和妻子鄭文英在果園裡合影;右上圖為韋日山在建新樓房;右中圖為韋日山(左)和妻子鄭文英在果園裡摘果;右下圖為韋日山在建的樓房(3月8日攝)。

廣西柳州市鹿寨縣40餘萬人口中,約有9萬人長期外出務工。近年來,隨著“工業強縣”“農業穩縣”戰略的實施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不斷深入推進,鹿寨縣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農村經濟展現活力,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回鄉尋找發展機會。當地政府建設農民工創業園,對返鄉人員創業進行政策扶持,多渠道多措施留住回鄉人才。

截至目前,鹿寨縣返鄉農民工創業人數累計約1.3萬人,創辦企業、餐館、合作社等實體經濟6000多個,帶動近3萬人就業。農民工返鄉創業熱潮不僅為盤活鄉村經濟注入新活力,還為貧困勞動力提供了大量就近就業機會。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可爱的乡村——返乡创业者

韋哲曾在廣東務工8年。2008年,他回到家鄉開始創業。2014年,他和朋友成立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目前種植2000多畝水果,帶動60戶貧困戶發展產業。 拼版照片:左圖為韋哲在鹿寨縣四排鎮自己的果廠裡;右圖為工人們在果廠裡生產勞作(2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可爱的乡村——返乡创业者

2019年,長期在外闖蕩的許祖龍、黃漢釗、韋正舒回到家鄉,通過申請青年創業貸款,成立合作社,種植100多畝五加皮、甘蔗、水果等。 拼版照片:左圖為在鹿寨縣鹿寨鎮大村村,許祖龍、黃漢釗、韋正舒(從左至右)在五加皮種植基地裡;右圖為三人在種植基地勞作的場景(3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可爱的乡村——返乡创业者

39歲的韋如政曾赴廣東打拼近20年。2015年,他回到家鄉和朋友一起創辦製衣廠,為村裡的8戶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 拼版照片:左圖為韋如政在位於鹿寨縣鹿寨鎮大村村的製衣廠微扶貧車間裡;右圖為韋如政在製衣廠裡工作(3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可爱的乡村——返乡创业者

34歲的李柳萍出生於廣西柳州市鹿寨縣拉溝鄉木龍村。她幼年喪父,生活十分艱難。為了擺脫貧困,李柳萍15歲時遠赴廣東務工。 2012年,李柳萍返回家鄉,創辦柳鹿山珍特產館,通過電商平臺推介家鄉的特色農產品,並帶動貧困戶脫貧。 拼版照片:左圖為李柳萍和她的特產館(2020年3月10日攝);右上圖為李柳萍在打印電子訂單(2019年12月14日攝);右中圖為李柳萍和員工們打包鹿寨蜜橙(2020年1月4日攝);右下圖為李柳萍和員工在特產館裡工作(2019年12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可爱的乡村——返乡创业者

41歲的廖學華曾於2000年外出務工,兩年後返回家鄉,跟父親廖厚安學習種植蜜橙。目前蜜橙種植面積100多畝。 拼版照片:左圖為在鹿寨縣鹿寨鎮波井村拍攝的廖學華和他種植的鹿寨蜜橙(1月12日攝);右上圖為廖學華在種植鹿寨蜜橙(3月1日攝);右中圖為工人們在果廠裡包裝鹿寨蜜橙,準備通過電商銷售(1月12日攝);右下圖為廖學華在搬運果苗(2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可爱的乡村——返乡创业者

37歲的陳伍健曾在柳州市務工十多年。2017年,他回到家鄉和朋友一起創辦合作社,帶領13戶貧困戶種植2100多畝甘蔗。如今貧困戶都已實現脫貧。 拼版照片:左圖為在鹿寨縣平山鎮屯秋村,陳伍健躺在剛剛砍收的甘蔗上;右圖為陳伍健在砍收甘蔗(1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可爱的乡村——返乡创业者

41歲的郭建軍曾到廣東務工3年,2001年返回家鄉,開始養羊。2008年他開始開荒種植水果,經過十多年不懈努力,郭建軍種植的柑橘面積不斷擴大,目前已達500多畝。 拼版照片:左圖為郭建軍在位於鹿寨縣平山鎮屯秋村的果園裡(1月11日攝);右上圖為郭建軍種植的水果(1月11日攝);右中圖為郭建軍和女兒在果園裡摘果(1月21日攝);右下圖為郭建軍的雙手(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可爱的乡村——返乡创业者

43歲的覃漢軍曾到廣東務工兩年,2006年,他回到鹿寨縣四排鎮和木村創業。目前,他種植了1000畝山林和300畝蜜橙,幫扶帶動10戶貧困戶通過水果種植、務工等實現脫貧。 拼版照片:左圖為覃漢軍在自己的果園裡;右圖為覃漢軍和工人們在果園護理果樹(2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